存儲傳輸的硬體通道有哪些
❶ 通道分為哪三種類型各適合連接什麼類型的設備
在金融領域,通道方式有:股權,債權,其他類型。常見的有PE通道融資方式、銀行貸款融資方式等
一、通道的類型
通道處理器本身可看作一個簡單的專用計算機,它有自己的指令系統。通道處理器能夠獨立執行用通道命令編寫的輸入輸出控製程序,產生相應的控制信號控制設備的工作。通道通過數據通路與設備的控制器進行通信。下圖是通道結構的例子。採用這種結構的計算機中有兩種匯流排:一種是存儲器匯流排, 它承擔CPU與內存、通道之間的數據傳輸任務;另一種是承擔輸入輸出操作的匯流排,即通道匯流排。
一台計算機中可以有多條通道,一條通道匯流排可以連接幾個設備控制器。設備控制器類似於輸入輸出設備的介面,它接收通道控制器的命令並向設備發出控制命令。一個設備控制器可控制多個同類的設備,只要這些設備是輪流正作的。通道處理器中只運行輸入輸出控製程序。每個通道可以連接多個外圍設備,根據數據傳送方式,通道可分成位元組多路通道、選擇通道和數組多路通道三種類型。
1.選擇通道
對逗裂於高速的設備,如磁碟等,要求較高的數據傳輸速度。對於這種高速傳輸,通道難以同時對多個這樣的設備進行操作,只能一次對一個設備進行操作。這種通道稱為選擇通道,它與設備之間的傳輸一直維持到設備請求的傳輸完成為止,然後為其他外圍設備傳輸數據。選擇通道的數據寬度是可變的,通道中包含一個保存輸入輸出數據傳輸所需的參數寄存器。參數寄存器包括存放下一個主存傳輸數據存放位置的地址和對傳輸數據計數的寄存器。選擇通道的輸入輸出操作啟動之後,該通道就專門用於該設備的數據傳輸直到操作完成。選擇通道的缺點是設備申請使用通道的等待時間較長。
2.數組多路通道(又稱成組多路通道)
數組多路通道以數組(數據塊)為單位在若干高速傳輸操作之間進行交叉復用。這樣可減少外設申請使用通道時的等待時間。數組多路通道適用於高速外圍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傳輸以塊為單位。通道用塊交叉的方法,輪流為多個外設服務。當同時為多台外設傳送數據時,每傳送完一塊數據後選擇下一個外設進行數據傳送,使多路傳輸並行進行。數組多路通道既保留了選擇通道高速傳輸的優點,又充分利用了控制性操作的時間間隔為其它設備服務,使通道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因此數組多路通道在實際系統中得到較多的的應用。特別是對於磁碟和磁帶等一些塊設備,它們的數據傳輸本來就是按塊進行的。而在傳輸操作之前又需要尋找記錄的位置,在尋找的期間讓通道等待是不合理的。數組多路通道可以先向一個設備發出一個尋找的命令,然後在這個設備尋找期間為其他設備服務。在設備尋找完成後才真正建立數據連接,並一直維持到數據傳輸完畢。因此採用數組多路通道可提高通道的數據傳輸的吞吐率。山瞎閉
3.位元組多路通道
位元組多路通道用於連接多個慢速的和中速的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傳送以位元組為單位。每傳送一個位元組要等待較長時間,如終端設備等。因此,通道可以以位元組交叉方式輪流為多個外設服務,以提高通道的利用率。這種通道的數據寬度一般為單位元組。它的操作模式有兩種:位元組交叉模式和猝發模式。在位元組交叉模式中,通道操作分成神滾較短的段。通道向准備就緒的設備進行數據段的傳輸操作。傳輸的信息可由一個位元組的數據以及控制和狀態信息構成。通道與設備的連接時間是很短的。如果需要傳輸的數據量比較大,則通道轉換成猝發的工作模式。在猝發模式下,通道與設備之間的傳輸一直維持到設備請求的傳輸完成為止。 通道使用一種超時機制判斷設備的操作時間(即邏輯連接時間), 並決定採用哪一種模式。如果設備請求的邏輯連接時間大於某個額定的值,通道就轉換成猝發模式,否則就以位元組交叉模式工作。
位元組多路通道和數組多路通道都是多路通道,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交替地執行多個設備的通道程序,使這些設備同時工作。但兩者也有區別,首先數組多路通道允許多個設備同時工作,但只允許一個設備進行傳輸型操作,而其他設備進行控制型操作;而位元組多路通道不僅允許多個路同時操作;而且允許它們同時進行傳輸型操作。其次,數組多路通道與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送的基本單位是數據塊,通道必須為一個設備傳送完一個數據塊以後才能為別的設備傳送數據塊,而位元組多路通道與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送基本單位是位元組。通道為一個設備傳送一個位元組之後,又可以為另一個設備傳送一個位元組,因此各設備與通道之間的數據傳送是以位元組為單位交替進行的。
❷ 內外存儲器之間最常用的傳輸方式
1、無條件傳送方式,最簡單的傳送方式,所配置的硬體和軟體最少。2、查詢傳送方式,CPU的利用受到影響,陷於等待和反復查詢、不能再作他用;而且,這種方法不能處理掉電、設備故障等突發事件。3、中斷傳送方式,是計算機最常用的數據枯襲傳送方式,可隨時向CPU發中斷請求信號,以便及時響應,及時處理,實現實時控制。4、直接數蔽殲據通道沒並兄傳送方式,不經過CPU中轉,也不通過中斷服務程序,既不需要保存、恢復斷點和現場,所以傳送數據的速度比中斷方式更快。
❸ 計算機硬體的數據傳輸方式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4種:循環測試 I/O方式(輪詢方式),中斷處理方式,直接內存存取(DMA)方式,通道方式
循環測試 I/O方式(輪詢方式)
利用I/O測試指令測試設備的閑忙。若設備不忙,則執行輸入或輸出指令;若設備忙,則I/O測試指令不斷對該設備進行測試,直到設備空閑為止。這種方式使CPU花費很多時間在I/O是否完成的循環測試中,造成極大的浪費!
中斷處理方式
引入中斷之後,每當設備完成I/O操作,便以中斷請求方式通知CPU,然後進行相應處理。但由於CPU直接控制輸入輸出操作,每傳達一個單位信息,都要發生一次中斷,因而仍然消耗大量CPU時間。
直接內存存取(DMA)方式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內存存取)方式用於高速外部設備與內存之間批量數據的傳輸。它使用專門的DMA控制嫌孫衫器,採用竊取匯流排程式控制制權的方法,由DMA控制器送出內存地址和發出內存讀、芹腔設備寫或者設備讀、內存寫的控制信號完成內存與設備之間的直接數據傳送,而不用CPU干預。當本次DMA傳送的數據全部完成時才產生中斷,請求CPU進行結束處理。
通道方式編輯
通道凱枝是一個用來控制外部設備工作的硬體機制,相當於一個功能簡單的處理機。通道是獨立於CPU的、專門負責數據的輸入輸出傳輸工作的處理器,它對外部設備實統一管理,代替CPU對I/O操作進行控制,從而使I/O操作可以與CPU並行工作。通道是實現計算機和傳輸並行的基礎,以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
❹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系統匯流排硬體設計包括哪幾類通道的硬體設計,分別是什麼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系統匯流排硬體設計包括四類通道: 模擬量輸入歷鄭通道、 模擬量輸出通道、 數字量輸入通道和數字量輸出通道。
過程通道是計算機與被控對象之間交森前換數據信息的橋梁,是計算機控制系統按特殊要求設置的部分。 按傳輸信號的形式可分為模擬量通道和開關量通道;按信號的傳輸方向可分為輸入通道和此爛清輸出通道。
(4)存儲傳輸的硬體通道有哪些擴展閱讀:
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硬體設計主要包括:
1)主控機的選型;
2)輸入/輸出過程通道的設計;
3)系統各類匯流排形式的選擇;
4)特殊功能板卡的設計;
5)執行機構的選擇;
6)測量變送環節的選擇;
7)介面電路的設計;
8)系統的抗干擾技術設計。
計算機各個部件之間的硬連接是由匯流排實現的。微型機中匯流排一般有內部匯流排、外部匯流排和系統匯流排。內部匯流排指晶元內部連接各元件的匯流排。外部匯流排是連接外部設備的。系統匯流排是連接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等主要部件的匯流排。 系統匯流排有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
❺ 常用的存儲設備介面有哪些
sata、ide、scsi等,甚至部分固態硬碟會採用PCI E的介面
❻ 電腦硬碟有幾種 介面有幾種
硬碟的介面種類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上用的有IDE和串口,串口比IDE的快 IDE(ATA)和SCSI,而IDE又可細分為ATA-1(IDE)、ATA-2(EIDE)、ATA-3(Fast ATA-2)、ATA-4(它包括UltraATA、Ultra ATA/33、Ultra ATA/66)與Serial ATA(它包括Ultra ATA/100、及其它後續的介面類型)。其中前三種介面(ATA-1/2/3)目前已淘汰了,市場上主流的硬碟介面類型為Ultra ATA/66(採用此介面的硬碟,其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率達到了66.7MB/s),而最新的硬碟介面類型則為Ultra ATA/100(此硬碟介面標準是於2000年6月2日在美國正式確立的,採用此介面的硬碟,其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率達到了100MB/s)。 一般是伺服器用的
SATA有兩種
一種是150M/S的2.0標準的
一種是300M/S的3.0標準的
IDE一般是133M/S或100M/S的
IDE又叫並口
SATA是串口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這是1985年由Compaq公司以IBM PC/AT及其兼容機為基本架構開發研製的一種性價比較高的硬碟介面標准,其鮮明特點是硬碟電路板上內建了硬碟控制器、採用40芯電纜聯接、支持聯接2個容量528MB的硬碟。這種介面以PC/AT機為基礎架構,因此稱為AT介面,也由於將硬碟本身的控制電路以及硬碟控制器集成在一起,因此也稱為IDE 介面。AT介面成為一種標准後,正式定名為ATA(AT Attachment)介面,這是第一代ATA-1標准。
2.EIDE(Enhanced IDE)增強型IDE
由Western Digital、Seagate等公司於1994年開發研製,主要解決了ATA-1標准與BIOS的容量限制,即支持在LBA方式下超過容量528MB的硬碟,同時將最高數據傳輸率由ATA-1標準的8.3MB/s提高到16.6 MB/s。EIDE為第二代ATA-2標准。不久出現ATA-3標准,它是在ATA-2標准基礎上增加了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我監視分析報告技術以及可以設定密碼的安全技術。
3.Ultra ATA 33/66/100/133 IDE
1996年後開發的各種IDE硬碟介面標准主要將目標集中在硬碟外部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上。1996年由Intel、昆騰公司合作開發了Ultra ATA/33(ATA-4)標准,其外部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到33.3MB/s;1998年昆騰公司率先推出Ultra ATA/66(ATA-5)標准,傳輸速率最高達到66.6MB/s,但需要採用80芯數據線,以解決串擾問題;2000年6月,出現了Ultra ATA/100(ATA-6)標准,傳輸速率最高達到100MB/s;2001年7月,邁拓公司推出Ultra ATA/133標准規范,傳輸速率提高至133MB/s。
4.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標准
這是目前除了IDE介面標准外的另外一種介面標准,它採用了匯流排專用技術,可並發操作,並行傳輸和存取多個SCSI設備數據,可獨立於CPU工作,有效減少CPU負荷。目前SCSI標准具有SCSI-1、FAST SCSI、Ultra/2/3/4 SCSI幾種,其數據傳輸速率為5~320MB/s。SCSI標准介面硬碟價格昂貴,主要應用在各種企業級用戶和各類伺服器上。
❼ I/O數據有幾種傳送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I/O數據有幾種傳送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程序方式:指用輸入/輸出指令,來控制信息傳輸的方式,是一種軟體控制方式,根據程序控制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無條件傳送方式和條件傳送方式。
無條件傳送方式接姿猛口簡單,適用於那些能隨時讀寫的設備。條件傳送方式(查詢方式) 的特點是介面電路簡單,CPU利用率低(程序循環等待),介面需向CPU提供查詢狀態。適用於CPU不太忙,傳送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要求各種外設不能同時工作,外設處於被動狀態。
中斷方式:當外設准備好時,由外設通過介面電路向CPU發出中斷請求信號,CPU在允許的情況下,暫停執行當前正在執行的程序,響應外設中斷,轉入執行相應的中斷服務子程序,與外設進行一次數據傳送,數據傳送結束後,CPU返回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其特點是CPU的利用率高,外設具有申請CPU中斷的主動權, CPU和外設之間處於並行工作狀態。但中斷服務需要保護斷點和恢復斷點(佔用存儲空間,降低速度), CPU和外設之間需要中斷控制器。適用於CPU的任務較忙、傳送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尤其適合實時控制中的緊急事件處理。
存儲器直接存取方式(DMA):外設利用專用的介面(DMA控制器)直接與存儲器進行高速數據傳送,並不經過CPU(CPU不參與數據傳送工作),匯流排控制權不在CPU處,而由DMA 控制器控制。其特點是介面電路復雜,硬體開銷大。大批量數據傳送速度極快。適用於存儲器與存儲器之間、存儲器與外設之間的大批量數據傳送的場合。
I/O輸入/輸出(Input/Output),分為IO設備和IO介面兩個部分。 在POSIX兼容的系統上,例如Linux系統[1] ,I/O操作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DIO(Direct I/O),AIO(Asynchronous I/O,非同步I/O),Memory-Mapped I/O(內存映射I/O)等,不同的I/O方式有不同的實現方式和性能,在不同的應用中可以按情況選擇不同的I/O方式。
I/O數據有幾種傳送方式?各有什麼特點?求解
程序方式:指用輸入/輸出指令,來控制信息傳輸的方式,是一種軟體控制方式,根據程序控制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無條件傳送方式和條件傳送方式。
無條件傳送方式介面簡單,適用於那些能隨時讀寫的設備。條件傳送方式(查詢方式) 的特點是介面跡兄橋電路簡單,CPU利用率低(程序循環等待),介面需向CPU提供查詢狀態。適用於CPU不太忙,傳送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要求各種外設不能同時工作,外設處於被動狀態。
中斷方式:當外設准備好時,由外設通過介面電路向CPU發出中斷請求信號,CPU在允許的情況下,暫停執行當前正在執行的程序,響塵螞應外設中斷,轉入執行相應的中斷服務子程序,與外設進行一次數據傳送,數據傳送結束後,CPU返回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其特點是CPU的利用率高,外設具有申請CPU中斷的主動權, CPU和外設之間處於並行工作狀態。但中斷服務需要保護斷點和恢復斷點(佔用存儲空間,降低速度), CPU和外設之間需要中斷控制器。適用於CPU的任務較忙、傳送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尤其適合實時控制中的緊急事件處理。
存儲器直接存取方式(DMA):外設利用專用的介面(DMA控制器)直接與存儲器進行高速數據傳送,並不經過CPU(CPU不參與數據傳送工作),匯流排控制權不在CPU處,而由DMA 控制器控制。其特點是介面電路復雜,硬體開銷大。大批量數據傳送速度極快。適用於存儲器與存儲器之間、存儲器與外設之間的大批量數據傳送的場合。
I/O埠的編址方式有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有兩種,即獨立編址和統一編址。 1.獨立編址(專用的I/O埠編址)----存儲器和I/O埠在兩個獨立的地址空間中 (1)優點:I/O埠的地址碼較短,解碼電路簡單,存儲器同I/O埠的操作指令不同,程序比較清晰;存儲器和I/O埠的控制結構相互獨立,可以分別設計 (2)缺點:需要有專用的I/O指令,程序設計的靈活性較差 2.統一編址(存儲器映像編址)----存儲器和I/O埠共用統一的地址空間,當一個地址空間分配給I/O埠以後,存儲器就不能再佔有這一部分的地址空間 (1)優點:不需要專用的I/O指令,任何對存儲器數據進行操作的指令都可用於I/O埠的數據操作,程序設計比較靈活;由於I/O埠的地址空間是內存空間的一部分,這樣,I/O埠的地址空間可大可小,從而使外設的數量幾乎不受限制 (2)缺點:I/O埠佔用了內存空間的一部分,影響了系統的內存容量;訪問I/O埠也要同訪問內存一樣,由於內存地址較長,導致執行時間增加
CPU傳送數據最快的I/O方式是什麼傳送方式?
C
CPU的I/O傳送控制方式中,效率高、實時性強的方式是 中斷傳送
CPU的I/O傳送控制方式中,傳送速度最快的方式為 DMA傳送
數控車床主軸有幾種傳動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對於機床主軸,傳動件的作用是以一定的功率和最佳切削速度完成切削加工。按傳動功能不同可將主傳動作如下分類:
1、有變速功能的傳動:為了簡化結構、在傳動設計時,將主軸當做傳動變速組,常用變速副是滑移齒輪組。為了保證主軸傳動精度及動平衡,可將固定齒輪裝於主軸上或在主軸上裝換檔離合器,這類傳動副多裝與兩支承中間。對於不頻繁的變速,可用交換齒輪、塔輪結構等,此時變速傳動副多裝於主軸尾端。
2、固定變速傳動方式:這種傳動方式是為了將主軸運動速度(或扭矩)調整到適當范圍。考慮到受力和安裝、調整的方便,固定傳動組可裝在兩支承之外,盡量靠近某一支承,以減少對主軸的彎矩作用,或採用卸荷機構。常用的傳動方式有齒輪方式、帶傳動、鏈傳動等。
3、主軸功能部件:將原動機與主軸傳動合為一體,組成一個獨立的功能部件,如用於磨削加工的各類磨床用主軸部件或用於組合機床的標准主軸組(又稱主軸單元)。們的共同特點是主軸本身無變速功能,主軸轉速的調節可採用機械變速器或與電氣、液(氣)壓控制等方式,但可調范圍小。
在i/o數據傳送方式中,中斷方式和dna方式有什麼主要異同
dna?不是dma么……中斷是由軟體或外部需要進行數據傳輸時,向cpu提出中斷申請,經cpu回傳信號後開始數據傳遞。而dma不經由cpu的控制,直接進行數據的存取傳遞。
cpu與外設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用在什麼場合?
8.2 CPU與外設數據傳送的方式
8.2.1 查詢傳送方式
CPU與I/O設備的工作往往是非同步的,很難保證當CPU執行輸入操作時,外設已把要輸入的信息准備好了;而當CPU執行輸出時,外設的寄存器(用於存放CPU輸出數據的寄存器)一定是空的.所以,通常程序控制的傳送方式在傳送之前,必須要查詢一下外設的狀態,當外設准備就緒了才傳送;若未准備好,則CPU等待.
1.查詢式輸入
在輸入時,CPU必須了解外設的狀態,看外設是否准備好.
當輸入設備的數據已准備好後,發出一個選通信號,一邊把數據送入鎖存器,一邊使D觸發器為"1",給出"准備好"Ready的狀態信號.而數據與狀態必須由不同的埠輸至CPU數據匯流排.當CPU要由外設輸入信息時,先輸入狀態信息,檢查數據是否已准備好,當數據已經准備好後,才輸入數據.讀入數據的指令,使狀態信息清"0".
這種查詢輸入方式的程序流程圖,如圖8-11所示.
2.查詢式輸出
同樣的,在輸出時CPU也必須了解外設的狀態,看外設是否有空(即外設不是正處在輸出狀態,或外設的數據寄存器是空的,可以接收CPU輸出的信息),若有空,則CPU執行輸出指令,否則就等待.
查詢式輸出的程序流程圖如圖8-14所示.
8.2.2 中斷傳送方式
在上述的查詢傳送方式中,CPU要不斷地詢問外設,當外設沒有準備好時,CPU要等待,不能進行別的操作,這樣就浪費了CPU的時間.而且許多外設的速度是較低的,如鍵盤,列印機等等,它們輸入或輸出一個數據的速度是很慢的,在這個過程中,CPU可以執行大量的指令.為了提高CPU的效率,可採用中斷的傳送方式:在輸入時,若外設的輸入數據已存入寄存器;在輸出時,若外設已把上一個數據輸出,輸出寄存器已空,由外設向CPU 發出中斷請求,CPU就暫停原執行的程序( 即實現中斷),轉去執行輸入或輸出操作(中斷服務),待輸入輸出操作完成後即返回,CPU再繼續執行原來的程序.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CPU的效率,而且允許CPU與外設(甚至多個外設)同時工作.
8.2.3 直接數據通道傳送(DMA)
中斷傳送仍是由CPU通過程序來傳送,每次要保護斷點,保護現場需用多條指令,每條指令要有取指和執行時間.這對於一個高速I/O設備,以及成組交換數據的情況,例如磁碟與內存間的信息交換,就顯得速度太慢了.
所以希望用硬體在外設與內存間直接進行數據交換(DMA),而不通過CPU,這樣數據傳送的速度的上限就取決於存儲器的工作速度.但是,通常系統的地址和數據匯流排以及一些控制信號線(例如IO/,,等)是由CPU管理的.在DMA方式時,就希望CPU把這些匯流排讓出來(即CPU連到這些匯流排上的線處於第三態——高阻狀態),而由DMA控制器接管,控制傳送的位元組數,判斷DMA是否結束,以及發出DMA結束等信號.這些都是由硬體實現的.
1.DMA控制器的基本功能
DMAC是控制存儲器和外部設備之間直接高速地傳送數據的硬體電路,它應能取代CPU,用硬體完成圖8-17所示的各項功能.具體地說應具有如下功能:
(1)能接收外設的請求,向CPU發出DMA請求信號.
(2)當CPU發出DMA響應信號之後,接管對匯流排的控制,進入DMA方式.
(3)能定址存儲器,即能輸出地址信息和修改地址.
(4)能向存儲器和外設發出相應的讀/寫控制信號.
(5)能控制傳送的位元組數,判斷DMA傳送是否結束.
(6)在DMA傳送結束以後,能結束DMA請求信號,釋放匯流排,使CPU恢復正常工作.
2.DMA傳送方式
各種DMAC一般都有兩種基本的DMA傳送方式:
(1)單位元組方式:每次DMA請求只傳送一個位元組數據,每傳送完一個位元組,都撤除DMA請求信號,釋放匯流排.
(2)位元組(字元)組方式:每次DMA請求連續傳送一個數據塊,待規定長度的數據塊傳送完了以後,才撤除DMA請求,釋放匯流排.
細胞增殖有幾種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真核細胞增殖分為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一.
有絲分裂過程包括1.物質准備(間期),2.細胞分裂 其中間期時間較長
間期細胞體積變大,有核膜核仁,和成絲狀的染色質,此時染色質復制,包括DNA和Pr.復制
分列期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質高度螺旋化變成染色體。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
2.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數目形態清晰,便於觀察
3.後期;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在紡錘絲牽引下移向兩級,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染色單體數目為0.
4.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現,紡錘體消失,染色體消失變成了染色質,赤道板位置出現了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二.無絲分裂。
沒有紡錘絲的出現,沒有染色體的變化,始終有細胞核。
三.減數分裂
減數分裂只發生在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過程中。
原核生物為二分裂方法。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主機與外部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1.程序查詢方式
2.中斷方式
3.DMA方式
4.通道方式
特點啥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哎
❽ 電腦中具有存儲功能的硬體有哪些
存儲功能的硬體可分為兩大類:RAM(只讀存儲器)包括:內存畝大條和BIOS里半導體存儲器配耐銷.和ROM(隨機存儲器)隨培游機存包括硬碟,光碟.U盤.MP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