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存儲過程中asis

存儲過程中asis

發布時間: 2022-10-03 11:53:40

❶ 如何更容易理解PRD-業務流程圖/數據流程圖(2)

仔細看了PRD,也和商品線的TL和DEV做了討論,雖然有很多細節(比如:搜索給用戶搜索習慣日誌結構,多種直達比處理結果)沒有確定下來,但是總體業務流程還是清晰了。昨天說了,PRD需要和很多角色溝通,所以我今天寫了2個重要交付文檔。(1)業務流程圖:站在用戶的角度,做了AsIs-ToBe分析;這種圖形化的對比非常清晰的表達了我們要實現的項目目標。在很多公司也叫UserCase,也叫StoryBoard,還有公司直接就叫Story。有了這個圖,就很容易看到我們要改什麼,和業務部門溝通起來就顯得非常簡單而且有效了。在這個基礎上在做一些細節的溝通就顯得簡單很多。 我喜歡看傑克遜的MTV,原因是什麼呢?有一個很經典的鏡頭,就是導演先放星球、然後地球、然後某個城市上空、然後某個大樓、然後某個房間、然後房間裡面有個漂亮的小孩在很響的彈吉他。影片感覺起來非常容易接受。這也許是溝通的一個技巧吧。先總體介紹,然後細節討論。一下子進入細節就很容易讓別人糊塗。當前的PRD材料就存在這個問題,大片的材料都是細節內容。未來可以考慮優化的就是適當增加一些圖形。 其實,在業界有種測試叫UAT,就是根據這個StoryBoard來展開的。對用戶(操作者)來說,他不關心內部是怎麼變化的,他只關心我Input進去的東西,output出來是我要的。前端的測試也是給予這個使用場景來的。(2)數據流程圖 數據流程圖,是一個更深入的讓業務和技術交流的圖形。這個圖可以讓信息流的變化清晰明了。然後我們就知道哪些地方數據如何處理,處理就要涉及到環節角色許可權等,信息的狀態變化就清楚的得到表達。數據流程圖還是資料庫、安全以及配置環境的重要參考資料。數據流程圖和業務流程圖的主要變化就是對信息流進行公開化。很多黑盒的變化過程被顯示出來。對於資料庫部門來說,可以清晰的看到哪些地方需要New一個資料庫,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哪些地方需要考慮備份。 對於安全來說,從存儲、傳輸、訪問、日誌的角度,看哪些信息會在什麼情況下得到使用,狀態變化等,從安全的角度,要求加密、許可權控制等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對配置管理來說,要配置什麼樣的環境也很清晰了。 對測試來說,也存在一個功能、性能測試的問題。從功能角度來說,我們跟著數據流走,很多功能就嵌在信息流變化上,我們在准備測試數據的時候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准備了。有些公司還做另一些非功能測試,比如斷網、斷電、斷資料庫等,也可以從這個數據流程圖上來看。

❷ APATHE裝好後沒有APATHE2服務

Apache安裝過程

伺服器個數的硬上限HARD_SERVER_LIMIT的修改:
在Apache的源代碼中預設的最大進程數是256個,需要修改apache_1.3.xx/src/include/httpd.h
#ifndef HARD_SERVER_LIMIT
#ifdef WIN32
#define HARD_SERVER_LIMIT 1024
#elif defined(NETWARE)
#define HARD_SERVER_LIMIT 2048
#else
#define HARD_SERVER_LIMIT 2560 <===將原來的HARD_SERVER_LIMIT 256 後面加個「0」
#endif
#endif

解釋:
Apache預設的最大用戶數是256個:這個配置對於伺服器內存還是256M左右的時代是一個非常好的預設設置,但隨著內存成本的急劇下降,現在大型站點的伺服器內存配置一般比當時要高一個數量級不止。所以256個進程的硬限制對於一台1G內存的機器來說是太浪費了,而且Apache的軟上限 max_client是受限於HARD_SERVER_LIMIT的,因此如果WEB伺服器內存大於256M,都應該調高Apache的 HARD_SERVER_LIMIT。根據個人的經驗:2560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小於2G內存的伺服器的容量規劃了(Apache的軟上限的規劃請看後面)。

Apache的編譯:以下通用的編譯選項能滿足以後任意模塊的安裝
./configure --prefix=/another_driver/apache/ --enable-shared=max --enable-mole=most
比如:
./configure --prefix=/home/apache/ --enable-shared=max --enable-mole=most

解釋:
--prefix=/another_driver/apache/:建議將apache服務安裝在另外一個驅動設備上的目的在於硬碟往往是一個系統使用壽命最低的設備,因此:將服務數據和系統完全分開,不僅能提高了數據的訪問速度,更重要的,大大方便系統升級,應用備份和恢復過程。

--shared-mole=max:使用動態載入方式載入子模塊會帶來5%的性能下降,但和帶來的配置方便相比更本不算什麼:比如模塊升級方便,系統升級風險降低,安裝過程標准化等

--enable-mole=most:用most可以將一些不常用的mole編譯進來,比如後面講到的mod_expire是就不在 apache的預設常用模塊中

如果不想build so, 也可以這樣:
./configure \
"--with-layout=Apache" \
"--prefix=/path/to/apache" \
"--disable-mole=access" \
"--disable-mole=actions" \
"--disable-mole=autoindex" \
"--disable-mole=env" \
"--disable-mole=imap" \
"--disable-mole=negotiation" \
"--disable-mole=setenvif" \
"--disable-mole=status" \
"--disable-mole=userdir" \
"--disable-mole=cgi" \
"--disable-mole=include" \
"--disable-mole=auth" \
"--disable-mole=asis"

但結果會發現,這樣編譯對服務性能只能有微小的提高(5%左右),但卻失去了以後系統升級和模塊升級的靈活性,無論是模塊還是Apache本身升級都必須把Apache和php的SOURCE加在一起重新編譯。

apache的預設配置文件一般比較大:可以使用去掉注釋的方法精簡一下:然後再進入具體的培植過程能讓你更快的定製出你所需要的。
grep -v "#" httpd.conf.default >httpd.conf

需要修改的通用項目有以下幾個:

#服務埠,預設是8080,建議將整個Apache配置調整好後再將服務埠改到正式服務的埠
Port 8080 => 80

#伺服器名:預設沒有
ServerName name.example.com

#最大服務進程數:根據服務容量預測設置
MaxClients 256 => 800

#預設啟動服務後的服務進程數:等服務比較平穩後,按平均負載下的httpd個數設置就可以
StartServers 5 => 200

不要修改:
以前有建議說修改:
MinSpareServers 5 => 100
MaxSpareServers 10 => 200

但從我的經驗看來:預設值已經是非常優化的了,而且讓Apache自己調整子共享進程個數還是比較好的。

特別修改:
在solaris或一些比較容易出現內存泄露的應用上:
MaxRequestsPerChild 0 =>3000

應用模塊和工具的安裝配置:

由於使用模塊動態載入的模式,所以可以方便的通過簡單的配置調整來把Apache定製成你需要的:最好把不常用模塊全部清除(無論處於安全還是效率)。
比如:對於靜態頁面伺服器:就什麼其他子模塊都不載入,對於PHP應用就加上PHP模塊,對於JAVA應用就把Resin模塊載入上。而且各種模塊的插拔非常簡單,這樣調試過程中就可以簡單的通過注釋掉不需要的模塊,而不用重新編譯。

一般說來,可以不需要的模塊包括:
#LoadMole env_mole libexec/mod_env.so
#LoadMole negotiation_mole libexec/mod_negotiation.so
#LoadMole status_mole libexec/mod_status.so
#server side include已經過時了
#LoadMole includes_mole libexec/mod_include.so
#不需要將沒有預設index文件的目錄下所有文件列出
#LoadMole autoindex_mole libexec/mod_autoindex.so
#盡量不使用CGI:一直是Apache安全問題最多的地方
#LoadMole cgi_mole libexec/mod_cgi.so
#LoadMole asis_mole libexec/mod_asis.so
#LoadMole imap_mole libexec/mod_imap.so
#LoadMole action_mole libexec/mod_actions.so
#不使用安全認證可以大大提高訪問速度
#LoadMole access_mole libexec/mod_access.so
#LoadMole auth_mole libexec/mod_auth.so
#LoadMole setenvif_mole libexec/mod_setenvif.so

最好保留的有:
#用於定製log格式
LoadMole config_log_mole libexec/mod_log_config.so
#用於增加文件應用的關聯
LoadMole mime_mole libexec/mod_mime.so
#用於預設index文件:index.php等
LoadMole dir_mole libexec/mod_dir.so

可用可不用的有:
#比如:需要在~/username/下調試php可以將
LoadMole userdir_mole libexec/mod_userdir.so
#比如:需要將以前的URL進行轉向或者需要使用CGI script-alias
LoadMole alias_mole libexec/mod_alias.so

常用的模塊:
最常用的可能就是php和JAVA應用伺服器的前端,此外,從性能上講利用mod_gzip可以減少40%左右的流量,減少機器用於傳輸的負載,而 mod_expires可以減少10%左右的重復請求,讓重復的用戶對指定的頁面請求結果都CACHE在本地,根本不向伺服器發出請求。

建議將所有MODULE的配置都放到相應模塊的配置內部:<IfMole some_mole.c>some_mole config </IfMole>

PHP的安裝:
/path/to/php_src/configure --with-apxs=/path/to/apache/bin/apxs --with-other-moles-you-need
需要修改的配置: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php .php3 .any_file_in_php

resin的安裝設置:
/path/to/resin/src/configure --with-apxs=/path/to/apache/bin/apxs

具體的resin設置放在另外一個文件中:比如/home/resin/conf/resin.conf
<IfMole mod_caucho.c>
CauchoConfigFile /path/to/apache/conf/resin.conf
</IfMole>

mod_expires的安裝配置:
<IfMole mod_expires.c>
ExpiresActive on
ExpiresByType image/gif "access plus 1 month"
ExpiresByType text/css "now plus 1 month"
ExpiresDefault "now plus 1 day"
</IfMole>

注釋:
所有的.gif文件1個月以後過期
所有的文件預設1天以後過期

mod_gzip的安裝
http://www.chedong.com/tech/compress.html

日誌的輪循:cronolog的安裝和設置

cronolog可以非常整齊的將日誌按天輪循存儲
預設編譯安裝到/usr/local/bin/下,只需要將配置改成:

CustomLog "|/usr/local/sbin/cronolog /home/apache/logs/%w/access_log" combined

日誌將按天截斷並存放在以星期為目錄名的目錄下:比如:log/1是周一,log/5是周五, log/0是周日

用gzip壓縮每天的日誌:
30 4 * * * /usr/bin/gzip -f /home/apache/logs/`date -d yesterday +%w`/access_log

日誌的定期刪除:
30 5 * * */usr/bin/find /home/apache/logs/ -name access_log.gz -mtime +3 |xargs -r /bin/rm -f

升級維護:

由於使用動態模塊載入方式(DSO模式)安裝Apache,Apache的HTTPD核心服務和應用模塊以及應用模塊之間都變的非常靈活,建議將所有獨立模塊的配置都放在
<IfMole mod_name>
CONFIGURATIONS..
</IfMole>
里,這樣配置非常容易通過屏蔽某個模塊來進行功能調整:比如:
#AddMole mod_gzip.c
就屏蔽了mod_gzip,而其他模塊不首任何影響。

安裝和維護過程:

系統安裝:系統管理員的職責就是安裝系統和一個按照DSO模式安裝的Apache,然後COLON。
應用安裝:由應用管理員負責具體應用所需要的模塊並設置HTTPD。
系統升級:系統管理員:升級系統/升級Apache
應用升級:應用管理員:升級應用模塊:PHP CAUCHO等
系統備份/恢復:如果Apache不在預設的系統盤上,只需要將Apache目錄備份就可以了,遇到系統分區的硬體問題直接使用預先准備好的系統COLON,再直接將Apache所在物理盤恢復就行了。

❸ 筆記本電腦圖紙中相關英文的意思

暈死了,你起碼給出東西來啊,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只能從網找摘錄些電腦硬體的縮寫給你自己去找了。
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個人電腦,又稱微型計算機或微機。

NC: Network Computer,網路計算機。

MPC: 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多媒體個人電腦。

MMX: 是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體擴展)的縮寫,是第六代CPU晶元的重要特點。MMX技術是在CPU中加入了特地為視頻信號(Video Signal),音頻信號(Audio Signal)以及圖像處理(Graphical Manipulation)而設計的57條指令,因此,MMX CPU極大地提高了電腦的多媒體(如立體聲、視頻、三維動畫等)處理功能。

Intel Pentium 166MHz MMXTM: Intel Pentium是英特爾(Intel)公司生產的「奔騰」CPU。�意為「Registered」(注冊商標)。166MHz指CPU時鍾頻率,MHz即Mega Hertz的縮寫。MMXTM中的TM是「Trade Mark」的簡寫,意為「注冊商標」。

OOP: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所謂「對象」就是一個或一組數據以及處理這些數據的方法和過程的集合。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耆�煌�詿�車拿嫦蜆�壇絛蟶杓疲��蟠蟮亟檔土?a href='http://bbs.rockdigital.net/thread31.html' target=_blank>軟體開發的難度,使編程就像搭積木一樣簡單,是當今電腦編程的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

28VGA: 28是指彩色顯示器上的黃光網點間距(點距),點距越小的顯示器,圖像就越細膩、越好,這是因為彩色屏幕上的每個像點都是由一組紅、綠、藍光匯聚而成的,由於在技術上三束光還不能100%地匯聚在一點上,因此會產生一種黃光網點的間隔,這種間隔越小,屏幕上顯示的圖像越清晰。VGA是Video Graphics Array(視頻圖形陣列)的縮寫。

FAT: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它的作用是記錄硬碟中有關文件如何被分散存儲在不同扇區的信息。

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簡稱,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於1992年宣布了「能源之星」(Energy Star)計劃,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只要啟動電腦,過不了幾秒鍾就能見到屏幕上出現「能源之星」的標志。能源之星的目標是當電腦系統的各個部件不活動時自動進入低功耗狀態,當部件的能動性恢復(即當鍵盤、滑鼠等被使用)時,電腦系統自動回到完全清醒的狀態。對於符合能源之星規范的產品,EPA將發給能源之星標志「EPA POLLUTION PREVENTER」,意為「美國環境保護署認可的防污染的節能產品」。

IC卡:Intelligent Card,智能卡。

ATX:一種新的電腦機箱、主板、電源的結構規范。

IDE:集成電路設備或智能磁碟設備。

DLL:Dynamic Link Library,動態鏈接庫。

KB:Kilo Byte,KB表示千位元組。K=Kilo,構詞成分,表示「千;千米;公斤;公里」。B=Byte,意為「位元組」,是電腦中最小存貯單位(一個位元組可以存貯一個英文字母,每兩個位元組可以存放一個漢字)。

MB:Mega Byte,MB表示兆位元組。M=Mega,構詞成分,表示「兆;百萬」。

GB:Giga Byte,GB表示千兆位元組。G=Giga,構詞成分,表示千兆;十億」。

CAI:Computer-Asisted Instruction或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將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最受歡迎的教學手段。

CAD:Computer-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設計。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87年推出有關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ISO 9000系列國際標准,於1994年又發布了經過修訂的標准。其中,構成ISO 9000系列標準的主要標准分別是:1.ISO 9000-1:19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准—第一部分:選擇和使用指南》。2.ISO 9001:1994《質量體系—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質量保證模式》。3.ISO 9002:1994《質量體系—最終檢驗和試驗的質量保證模式》。

3DS或3D Studio: Three Dimension Studio,三維攝影室。是美國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一套多功能三維動畫軟體,集實體造型、靜態著色和動畫創作於一體,極大地普及了三維造型技術。它能夠與AutoCAD進行圖形信息交換,利用掃描儀輸入圖形,通過VGA與電視轉換介面將動畫輸出至電視或錄像帶。

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又稱投入3D,由空軍模擬飛行裝置演變而來,基本上是利用左、右視覺空間交替變換顯示圖像的原理產生立體效果,實際上已超出圖像處理的范疇,是綜合光、聲、圖像的計算機生成環境,人們能夠像在實際生活中那樣對虛擬環境中的對象進行互動式操作,虛擬現實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字元識別)的縮寫,是指將文字材料通過掃描儀輸入作為計算機圖像文件,通過軟體識別為中文或英文內碼,然後進行文字處理。由於手寫體的隨意性太大,目前OCR主要限於印刷文字的識別。目前代表中文OCR識別准確率最高水平的是清華文通公司出品的TH-OCR NT for Windows。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它是為解決眾多的外部設備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問題而出現的。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設備製造商。

Microsoft OEM: 微軟OEM產品。它是指預安裝在微機上的軟體操作系統,包括Windows98、Windows NT、WorkStation、Windows3.X、MS-DOS。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統。它廣泛地應用於各行各業,國內最有名的管理信息系統有「王特MIS」、「雅奇MIS」、「Quick MIS」。

PNP: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它是Window98的一個重要技術特性。所謂即插即用是指將符合PNP標準的PC插卡等外圍設備安裝到電腦時,操作系統自動設定系統結構的技術。這就是說,當用戶安裝新的硬體時,不必再設置任何跳線器開關,也不必用軟體配置中斷請求(IRQ)、內存地址或直接存儲器存取(DMA)通道,Windows98會向應用程序通知硬體設備的新變化,並會自動協調IRQ、內存地址和DMA通道之間的沖突。

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對象連接與嵌入,簡稱OLE技術。OLE不僅是桌面應用程序集成,而且還定義和實現了一種允許應用程序作為軟體「對象」(數據集合和操作數據的函數)彼此進行「連接」的機制,這種連接機制和協議稱為部件對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簡稱COM。OLE可以用來創建復合文檔,復合文檔包含了創建於不同源應用程序,有著不同類型的數據,因此它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表格等組合在一起。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樂器數字介面。它是多媒體的基本術語之一,MIDI文件是用電子樂器如:電子琴、吉它、薩克斯等演奏並錄制下來的,它能在大多數的多媒體計算機聲音卡上播放,即使不去創建自己的MIDI文件,也可以使用現有的MIDI文件,作為多媒體演示的背景音樂。MIDI文件儲存的只是對聲音的描述,依靠聲音卡的合成器(FM或者波形表)來產生人們想聽的真實聲音。

MPEG:是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縮寫,意即「運動圖像專家組」,它是多媒體計算機中的一種活動圖像及其伴音的壓縮編碼標准,即人們通常所說的MPEG標准。它包括三部分:MPEG音頻、MPEG視頻、和MPEG系統。

ATX/Micro ATX
確切地說ATX與Micro ATX是兩種工業標准,通常指的是主板的板形。我們知道,主板是一塊集成了各種電子元件、插槽的矩形電路板,為了規范主板的尺寸大小、形狀及各元器件的布局方式,於是出現了諸如AT、Baby AT、ATX、Micro ATX等板型標准。
ATX是目前最常見的主板結構,它是由Intel於1995年7月提出的。Micro ATX也叫Mini ATX,它是ATX結構的簡化版,與ATX相比,少了一些擴展槽,因此板形較小,能降低生產成本。說簡單點,從外觀上看,ATX主板是「大板」,Micro ATX是「小板」。

BIOS
BIOS是「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的縮寫,即「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其實,BIOS是一組固化到主板一個ROM晶元上的程序,它保存著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的程序、系統設置信息、開機上電自檢程序和系統啟動自舉程序。說白了,BIOS是連接軟體程序與硬體設備的「橋梁」,負責解決硬體的即時要求。一塊主板性能的穩定性、兼容性等關鍵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進。

CMOS
CMOS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的縮寫,其本意是「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存儲器」,是一種應用於集成電路晶元製造的原料。但我們接觸主板時說的這個「CMOS」則是指主板上一種用電池供電的可讀寫RAM晶元。
BIOS和CMOS RAM的關系常常被混淆,其實正確的解釋方法是:當進入BIOS對硬碟參數或者其他BIOS進行設置,並保存它們,這些設置會被存儲到CMOS RAM晶元的存儲器區域中,每次系統引導的時候,系統都會從CMOS RAM晶元中讀出所存的參數來決定如何配置系統,BIOS和CMOS RAM之間存在聯系,但它們是系統中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

DMA
DMA是「Direct Memory Access」的縮寫,中文意思是「存儲器直接訪問」。DMA是一種高速的數據傳輸方式,它允許在外部設備和存儲器之間直接讀寫數據,整個過程無須CPU的參與,而是在一個稱為「DMA控制器」的控制下進行的。CPU除了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做一點處理外,在傳輸過程中CPU可以進行其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工作效率。

硬體名詞解釋系列——顯卡篇

1.2D/3D圖形加速
過去,由於顯示晶元技術性能的限制,電腦顯示2D/3D圖形時所需處理的數據全部由CPU承擔。隨著圖形晶元技術的發展,顯卡開始承擔了所有2D圖形的顯示處理,大大減輕了CPU的負擔,自然也提高了圖形顯示速度,也因此有了2D圖形加速卡一說。但由於顯示3D圖形時所需處理的數據量和各種計算遠遠超過2D圖形顯示,所以在3D圖形處理晶元出現前顯卡還無法承擔3D圖形顯示數據的處理。

2.RAMDAC
目前大部分電腦所配置的顯示器仍然是傳統的模擬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這種顯示器只能接受用信號電壓幅度來控制顯像管的發光亮暗程度,所以顯卡中的RAMDAC(視頻存儲數字模擬轉換器)必須將顯示圖形晶元處理後並將存儲在顯存中的數字顯示信號逐幀轉換為由三種彩色亮度和行、幀同步信號共同組成的視頻信號,然後通過15針的D形插座輸出供顯示器使用。
目前的主流顯卡上並不存在獨立安裝的RAMDAC晶元,這是因為廠家在生產圖形晶元時已經將RAMDAC集成在其中了。

3.顯存
顯存與系統內存的功能差不多,系統內存是用來暫時存儲CPU所處理的數據的,而顯存則是暫時存儲顯示晶元處理的數據。顯示晶元不僅在處理數據時需要顯存,而且在處理完之後還得將數據再次送到顯存,供RAMDAC等其他部分使用,因此顯存的帶寬和速度將直接影響顯示晶元的運行速度。

4.解析度
解析度也叫解析度,指顯示卡在顯示器屏幕上所描繪的點的數量,用「橫向點數×縱向點數」的方式來表示。比如800×600就表示在橫向上有800個點,縱向上有600個點。

5.色深
色深是指在某一解析度下,描述每一個像素點的色彩所使用的數據的寬度,單位是「位」(bit)。它決定了每個像素點可以有的色彩的種類。比如8位色深,像素點所能使用的顏色就有2的8次方即256種。不過,我們通常都直接把乘方的結果叫成顏色數,來代替色深作為挑選顯示卡的指標,比如256色,增強色(16位色深,65536顏色數,也叫64K色),真彩色(24位色深,16777216顏色數,也叫16兆色)和32位色等。顏色數越多,所描述的顏色就越接近於真實的顏色。

6.刷新頻率
刷新率指圖像在顯示器上的更新速度,也就是圖像每秒鍾在屏幕上出現的幀數,刷新率越高,屏幕上的圖像的閃爍感就越小,圖像就越穩定,視覺效果就越好。

硬體名詞解釋系列——內存篇

tCK(時鍾周期)
tCK是「Clock Cycle Time」的縮寫,即內存時鍾周期。它代表了內存可以運行的最大工作頻率,數字越小說明內存所能運行的頻率就越高。現在很多廠商都喜歡用工作時間來表示該數值,因此時鍾周期與內存的工作頻率是倒數關系的,即tCK=1/F。比如一塊標有「-10」字樣的內存晶元,「-10」表示它的運行時鍾周期為10ns,即可以在100MHz的頻率下正常工作。

tAC(存取時間)
tAC(Access Time from CLK),存取時間。與時鍾周期不同,tAC僅僅代表訪問數據所需要的時間。注意,tAC與tCK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一塊標有「-7J」字樣的內存晶元並不是說它的時鍾周期是7ns,而是說它的存取時間是7ns,並不能工作在133MHz這樣的頻率下。在購買內存時一定要分清這兩個參數的區別,以免上JS的當。

CL(CAS延遲時間)
CL(CAS Latency)是內存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內存縱向地址脈沖的反應時間。我們可以將內存條看作是一個劃分成一個個網格的倉庫,數據就保存在這些網格中。當電腦需要「倉庫」中的數據時,在實際讀取之前一般都有一個「緩沖期」,而「緩沖期」的時間長度,就是上面談到的這個「CL」了。可見,當內存的CL為2時,它的性能會比CL=3要好一些。因此,減低CAS的周期有助於加快內存在同一頻率下的工作速度。

內存帶寬
內存帶寬也叫「數據傳輸率」,是指每秒鍾訪問內存的最大bit數(或Byte數)。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顯卡等設備的數據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而作為這些設備的「橋梁」,內存的帶寬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這座小橋已經沒有辦法滿足這些設備的數據傳輸要求,內存也因此成了阻礙系統性能提升的一個瓶頸。我們知道,內存在一個工作時刻內只能為一個數據請求傳輸數據,而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如果匯流排寬度與時鍾頻率固定,則匯流排被佔用的時間總量取決於數據的傳輸量及內存匯流排的帶寬。因此內存的帶寬將直接影響到PC的儲存系統。簡單點說,如果將內存看作是一個很大的倉庫,則這個倉庫的大門可看作是內存的總位寬(總位寬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改變,如SDRAM的總位寬為64bit),內存條上的每塊內存晶元則是倉庫內的一扇小門。如果我們打算從倉庫中搬運東西,將會發現如下規律:每一次能從倉庫中搬出或搬入的貨物量與這個倉庫的大門(內存總位寬)大小成正比,大門越大則小門越多,自然單位時間內的貨物吞吐量越大。

內存BANK
簡單地說,BANK就是內存和主板上的北橋晶元之間用來交換數據的通道。以SDRAM系統為例,CPU與內存之間(就是CPU到DIMM槽)的介面位寬是64bit,也就意味著CPU一次會向內存發送或從內存讀取64bit的數據,那麼這一個64bit的數據集合就是一個內存條BANK,很多廠家的產品說明裡稱之為物理BANK(Physical BANK)。內存條的BANK數量與內存條是否是單雙面無關。PCB電路可以設計成雙面和單面,也可把全部晶元(16顆)放在一面上(至少從理論上是完全可能)。有些內存條單面就是一個物理BANK,但有些雙面才是一個物理BANK,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要准確知道內存條實際物理BANK數量,只要將單個晶元的邏輯BANK數量和位寬以及內存條上晶元個數搞清楚。各個晶元位寬之和為64MB就是單物理BANK,如果是128MB就是雙物理BANK。目前的晶元組最多支持兩個物理BANK。所以內存廠家生產的內存條都不可能超過兩個物理BAN。

硬體名詞解釋系列——光碟機篇

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CLV即「恆定線速度」,指光碟機在讀取數據時以恆定的線速度運轉。CLV通過變換主軸電機的速度,可以讓光頭從盤的內圈移動到外圈的過程中,單位時間內讀過的軌道弧線長度相當,這樣勢必造成讀取內外圈的速度不一樣。當光碟機的速度比較高以後,頻繁變換主軸電機將降低光碟機的壽命,因此CLV技術只適合低速光碟機。

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CAV即「恆定角速度」,採用該技術的光碟機在讀取數據時都以恆定的角速度運轉。採用CAV技術的光碟機的主軸電機不用頻繁調整轉速,因此延長了電機壽命,光碟機的隨機讀取性能也提高了不少,但因為相同時間內激光頭在外圈掃過的距離比內圈大,因此只有在外圈工作時光碟機的速率才能達到其標稱的最高值。

PCAV(Partial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PCAV即「區域恆定角速度」,它吸收了CLV和CAV的優勢。即在讀內圈數據時,以CAV方式讀取,而在讀外圈數據時,以CLV方式。這樣既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性能,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高速光碟機都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Firmware
Firmware翻譯成中文就是「固件」,其作用相當於主板、顯卡上的BIOS,目前大部分的CD-ROM、CD-RW、DVD-ROM 都有這樣的固體。通過刷新硬體的Firmware,往往可以改進硬體設備的性能、兼容性,甚至還可以達到升級的目的。

倍速
經常談到的×速光碟機,這倍速說的就是CD-ROM/CD-RW的數據傳輸率,單倍速光碟機的傳輸率是150KB/s,因此一個常見的52×光碟機的傳輸數度就是52×150KB/s了。注意,DVD-ROM速度倍數的意義與光碟機不同,這是因為DVD光碟機所標稱的速度是指讀取DVD碟片的速度,而DVD碟片的容量和密度都遠遠大於CD碟片。

人工智慧AIEC(Artifical Intelligence Error Correction)
所謂人工智慧容錯技術就是採用一種模糊控制技術,通過對成千上萬張有各種毛病的碟片進行讀盤測試,通過特殊的軟體將每張光碟的讀盤情況記錄下來,例如將偏心、劃痕、激光反射弱等各種可能導致光碟機無法正常讀取數據的情況歸納起來,並將針對每種情況作出的糾正方案寫入Firmware。這樣等於在光碟機的「大腦」中事先儲備了成千上萬種光碟疑難病症的「葯方」,在以後的讀盤中,如遇到上述不良讀盤現象時,光碟機就會自動使用事先設計好的方案進行糾錯工作,這就可以實現對症下葯,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光碟機的准確讀盤能力。

中央處理器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Computer-Aided Design)
互聯網普及率 Internet Penetration
網民 Cyber Citizen
網路犯罪 Cyber Crime
網路城市, 虛擬城市 Cyber City
數字鴻溝 Digital Divide
智能學校 Smart Schools
多功能卡 Multipurpose Card
軟體開發 Software Development
內容開發 Content Development
數字化商業 Digital Business
信息化 Informationization, Network-based Information Flow
軟體包 Software Packages
申請注冊域名 Domain Name Appl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虛擬空間 Virtual Space
區域網 Intranet
腦圖 Mind Map
攜帶型電腦 Portable Computer; Laptop; Notebook Computer
個人數字助理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掌上電腦 Palm Computer
路由器 Router
網路管理員 Network Administrator
網路經濟 Cyber Economy
乙太網 Ethernet
服務提供者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網路計算機 NC: Network Computer
多媒體個人電腦 MPC: 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多媒體擴展 MMX: 是MultiMedia eXtensions
兆赫 MHz Mega Hertz
視頻圖形陣列 VGA:Video Graphics Array
三維攝影室 3D Studio: Three Dimension Studio
虛擬現實 VR:Virtual Reality
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即插即用 PNP:Plug and Play
樂器數字介面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運動圖像專家組 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域名 Domain Name
撥號連接 Dial-up Connection

❹ 本人慾購買橡皮艇一條,橡皮艇哪個牌子質量

全世界的充氣船橡皮艇有超過100個品牌,選擇一個更受歡迎的品牌並不一定意味著會有更好的品質。但是,這通常意味著你將不得不支付更多費用。有時候,小公司和新公司可以通過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給您帶來驚喜。但是,這相當於冒險,因為大多數賣的便宜又是新公司出售的產品,質量好的真的很少。相信品牌的力量,這是沒錯的,要知道,一個知名品牌是通過公司製造高品質產品與完善的售前售後服務而得來的。以下小編總結了現今國內外十大知名充氣船橡皮艇品牌;

第一、ASIS(美國)

ASIS世界領先的軍用,專業和休閑用剛性充氣橡皮艇製造商,ASIS充氣船在全球有80多個國家銷售。ASIS船舶的風格印章說:設計,安全,性能,質量和創新。利用的內部技術和設計團隊專家,每艘剛性充氣橡皮艇艇經過精心研究和設計,通過卓越的船體設計,管道幾何形狀,形狀,承載能力和操作特性,提供出色的水上性能,為我們的整個系列具有出色的操作性,浮力,適航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ASIS剛性充氣艇工廠擁有超過11,000平方米的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屋頂下,另有6000平方米的戶外可用),擁有各種專門的專業製造領域,如空調管道裝配區域,電子氣動磨削和粘接區域,專用索具區域,倉庫,室內裝潢,工程和組裝區域。

ASIS工廠已獲得ISO 9001:2008(質量),ISO 14001:2004(環境)和OHSAS 18001:2007(健康與安全)認證。

❺ 深入解析Ubuntu操作系統的目錄

第Ⅰ部分 安裝與配置
第1章 Ubuntu概述
1.1 什麼是Ubuntu
1.1.1 Ubuntu內部
1.1.2 Ubuntu的安裝特點
1.1.3 Ubuntu文件系統的特點
1.2 Ubuntu的商業應用
1.3 Ubuntu的個人應用
1.4 64位Ubuntu
1.5 基於PPC平台的Ubuntu
1.6 基於雙核處理器的Ubuntu
1.7 充分利用Ubuntu與Linux的文檔
1.8 Ubuntu開發者與文檔
1.9 閱讀參考
第2章 安裝Ubuntu前的准備
2.1 計劃Ubuntu的部署方案
2.1.1 商業部署需要考慮的因素
2.1.2 系統部署需要考慮的因素
2.1.3 用戶因素
2.1.4 預部署計劃的核對表
2.1.5 安裝計劃
2.2 硬體需求
2.2.1 安裝Ubuntu的最低硬體配置
2.2.2 在遺留的設備上安裝Ubuntu
2.2.3 為Ubuntu安裝分配硬碟空間
2.2.4 檢查硬體的兼容性
2.2.5 為潛在的硬體問題做准備
2.2.6 准備並使用硬體列表
2.3 安裝過程的准備
2.4 安裝前與安裝過程中的硬碟分區操作
2.4.1 選擇分區方案
2.4.2 將Linux文件系統安排到各個分區上
2.5 使用Ubuntu的kickstart安裝方式
2.6 閱讀參考
第3章 安裝Ubuntu
3.1 開始安裝前的准備
3.1.1 檢查硬體規格
3.1.2 安裝選項
3.1.3 計劃分區策略
3.1.4 引導程序
3.1.5 本地光碟安裝
3.2 逐步安裝
3.2.1 開始安裝
3.2.2 首次更新
3.3 關機
3.4 閱讀參考
第4章 安裝後的配置
4.1 安裝後配置問題的故障診斷
4.2 sudo命令
4.3 首次更新
4.4 配置軟體源
4.5 安裝顯卡驅動
4.6 更改Ubuntu的桌面風格
4.6.1 更改桌面背景
4.6.2 更改顏色
4.6.3 更改系統字體
4.7 首選行為
4.7.1 首選應用程序
4.7.2 Removable Drives and Media
4.8 輸入設備
4.8.1 鍵盤快捷鍵
4.8.2 鍵盤布局
4.8.3 滑鼠
4.9 檢測與配置數據機
4.9.1 配置串口數據機
4.9.2 為筆記本電腦配置WinModem
4.10 配置Ubuntu中的電源管理
4.11 重設日期和時間
4.11.1 使用date命令
4.11.2 使用hwclock命令
4.11.3 更改時間和日期
4.12 管理PCMCIA
4.12.1 使用PCMCIA
4.12.2 控制PCMCIA服務
4.13 配置與使用CD. DVD和CD-RW光碟機
4.14 配置無線網路
4.15 配置Firestarter
4.16 閱讀參考
第5章 Ubuntu初步
5.1 使用Linux文件系統
5.1.1 查看Linux文件系統
5.1.2 使用/bin和/sbin目錄下的基本命令
5.1.3 在/boot目錄和/dev目錄中存儲引導的內核和查看存儲設備
5.1.4 使用和編輯/etc目錄下的文件
5.1.5 保護用戶目錄/home中的內容
5.1.6 使用/proc目錄的內容與內核進行交互
5.1.7 使用/usr目錄下的共享數據
5.1.8 在/tmp目錄下存儲臨時文件
5.1.9 訪問/var目錄下的可變數據文件
5.2 登錄與使用Linux
5.2.1 基於文本的控制台登錄
5.2.2 使用虛擬控制台
5.2.3 在Linux控制台會話中使用簡單的鍵盤和滑鼠技巧
5.2.4 退出
5.2.5 從遠程計算機登錄與退出
5.3 修改用戶信息
5.4 閱讀文檔
5.4.1 使用手冊頁
5.4.2 查找和閱讀軟體包文檔
5.5 使用shell
5.5.1 使用環境變數
5.5.2 使用shell導航和搜索
5.5.3 使用shell管理文件
5.5.4 通過shell壓縮和解壓的文件
5.6 使用文本編輯器
5.6.1 使用vi
5.6.2 使用emacs
5.7 使用許可權
5.7.1 指派許可權
5.7.2 目錄許可權
5.7.3 理解設置用戶ID和設置組ID許可權
5.8 以root用戶身份工作
5.8.1 創建用戶
5.8.2 刪除用戶
5.8.3 關閉系統
5.8.4 重啟系統
5.9 閱讀參考
第6章 X Window系統
6.1 X的基本概念
6.2 使用X11R7
6.2.1 xorg.conf文件的元素
6.2.2 配置X
6.3 啟動X
6.3.1 使用顯示管理器
6.3.2 通過使用startx從控制台啟動X
6.4 選擇和使用窗口管理器
6.5 GNOME和KDE桌面環境
6.5.1 GNU網路對象模型環境GNOME)
6.5.2 K桌面環境(KD)
6.5.3 Xfce:備選的輕量級桌面環境
6.6 閱讀參考
第7章 管理軟體
7.1 使用Add/Remove Applications管理軟體
7.2 使用Synaptic管理軟體
7.3 保持最新
7.4 使用命令行
7.4.1 日常使用
7.4.2 查找軟體
7.5 從源代碼編譯軟體
7.6 閱讀參考
第8章 Internet應用:Web沖浪. 寫郵件. 讀新聞
8.1 選擇Web瀏覽器
8.1.1 Mozilla Firefox
8.1.2 Mozilla Suite
8.1.3 Epiphany
8.1.4 Konqueror
8.2 選擇電子郵件客戶端
8.2.1 Evolution
8.2.2 Mozilla Thunderbird
8.2.3 Balsa
8.2.4 KMail
8.2.5 Mozilla Mail
8.2.6 mail應用程序
8.2.7 mutt
8.2.8 其他郵件客戶端
8.3 網路新聞概述
8.4 選擇新聞閱讀器
8.4.1 slrn新聞客戶端
8.4.2 Pan新聞客戶端
8.4.3 Mozilla新聞客戶端
8.4.4 Thunderbird新聞客戶端
8.5 Internet Relay Chat
8.6 GAIM IM
8.7 使用Ekiga進行視頻會議
8.8 閱讀參考
第9章 生產應用程序
9.1 Ubuntu中的辦公套件
9.1.1 使用OpenOffice.org
9.1.2 使用OpenOffice.org Writer
9.1.3 使用OpenOffice.org Calc
9.1.4 使用GNOME Office
9.1.5 使用KOffice
9.2 為Microsoft Windows編寫的生產應用程序
9.3 閱讀參考
第10章 多媒體應用
10.1 在Ubuntu中燒錄CD和DVD
10.1.1 從命令行創建CD
10.1.2 從命令行創建DVD
10.1.3 使用Ubuntu的圖形界面客戶端創建CD和DVD
10.2 聲音和音樂
10.2.1 音效卡
10.2.2 錄音
10.2.3 聲音格式
10.2.4 翻錄音樂
10.2.5 音樂播放器
10.2.6 流式音頻
10.3 觀看電視和視頻
10.3.1 電視和視頻硬體
10.3.2 視頻格式
10.3.3 在Linux中觀看視頻
10.3.4 使用Linux觀看電視
10.3.5 個人錄像機
10.3.6 DVD和視頻播放器
10.4 閱讀參考
第11章 圖形處理
11.1 在Ubuntu中使用數碼相機
11.1.1 網路攝像頭
11.1.2 手持式數碼相機
11.1.3 使用F-Spot
11.2 在Ubuntu中使用掃描儀
11.2.1 使用圖形格式
11.2.2 捕獲屏幕圖像
11.3 閱讀參考
第12章 Ubuntu列印
12.1 Ubuntu列印概述
12.2 配置和管理列印服務
12.2.1 快速完成基於GUI的列印機配置
12.2.2 管理列印服務
12.3 創建和配置本地列印機
12.3.1 創建列印隊列
12.3.2 編輯列印機設置
12.4 閱讀參考
第13章 游戲
13.1 Linux游戲
13.1.1 安裝專有顯卡驅動程序
13.1.2 安裝DOOM 3
13.1.3 安裝Unreal Tournament 2004
13.1.4 安裝Quake 4
13.1.5 安裝Wolfenstein: Enemy Territory
13.1.6 安裝Battle for Wesnoth
13.1.7 使用Cedega玩Windows游戲
13.2 閱讀參考
第Ⅱ部分 系統管理
第14章 管理用戶
14.1 用戶賬戶
14.1.1 用戶ID和組ID
14.1.2 文件訪問許可權
14.2 用戶組管理
14.3 用戶管理
14.3.1 用戶管理工具
14.3.2 添加新用戶
14.3.3 監視用戶在系統上的行為
14.4 口令管理
14.4.1 系統口令策略
14.4.2 口令文件
14.4.3 shadow口令
14.4.4 管理用戶口令的安全性
14.4.5 用戶口令的批量更改
14.5 許可權提升
14.5.1 用su命令臨時改變用戶身份
14.5.2 適時地用sudo命令獲取root許可權
14.5.3 用受限shell控制用戶許可權
14.6 用戶登錄過程
14.7 磁碟配額
14.7.1 使用磁碟配額
14.7.2 手動配置磁碟配額
14.8 閱讀參考
第15章 自動執行任務
15.1 自啟動服務
15.1.1 開始啟動載入過程
15.1.2 載入Linux內核
15.1.3 系統服務和運行級別
15.1.4 運行級別的定義
15.1.5 啟動到默認運行級別
15.1.6 用GRUB啟動到非默認的運行級別
15.1.7 理解init腳本以及初始化的最後步驟
15.1.8 用管理工具控制自啟動服務
15.1.9 改變運行級別
15.1.10 利用運行級別排除故障
15.2 手動啟動和停止服務
15.3 計劃任務
15.3.1 使用at和batch命令制定計劃任務
15.3.2 使用cron命令重復執行任務
15.4 shell控制基礎
15.4.1 shell命令行
15.4.2 在shell中進行模式匹配
15.4.3 輸入輸出的重定向
15.4.4 管道數據
15.4.5 後台處理
15.5 編寫和執行shell腳本
15.5.1 運行shell腳本程序
15.5.2 系統啟動時自動載入shell腳本
15.5.3 使用指定的命令行解釋器運行shell腳本
15.5.4 在腳本中使用變數
15.5.5 給變數賦值
15.5.6 獲取變數的值
15.5.7 位置參數
15.5.8 位置參數實例
15.5.9 使用位置參數從命令行獲取變數
15.5.10 使用簡單的腳本自動執行任務
15.5.11 內置變數
15.5.12 特殊字元
15.5.13 用雙引號處理字元串中含有空格的變數
15.5.14 用單引號保留未被擴展的變數
15.5.15 使用反斜杠作為逃逸符號
15.5.16 使用backtick符號
15.5.17 pdksh和bash中的表達式比較
15.5.18 tcsh中的表達式比較
15.5.19 for語句
15.5.20 while語句
15.5.21 until語句
15.5.22 repeat語句(tcsh)
15.5.23 select語句(pdksh)
15.5.24 shift語句
15.5.25 if語句
15.5.26 case語句
15.5.27 break和exit語句
15.5.28 在shell腳本中使用函數
15.6 閱讀參考
第16章 系統資源
16.1 系統監視工具
16.1.1 控制台環境下的系統監視
16.1.2 使用kill命令控制進程
16.1.3 進程優先順序調度與控制
16.1.4 使用free命令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16.1.5 磁碟配額
16.1.6 圖形界面的進程和系統管理工具
16.1.7 KDE桌面環境的進程和系統監視工具
16.2 閱讀參考
第17章 備份. 還原和恢復
17.1 選擇合適的備份策略
17.1.1 為什麼會丟失數據
17.1.2 備份需求與所需資源的評估
17.1.3 如何評價備份策略的好壞
17.1.4 做出選擇
17.2 選擇備份硬體和介質
17.2.1 可移動存儲介質
17.2.2 網路存儲
17.2.3 磁帶驅動器備份
17.3 使用備份軟體
17.3.1 tar:最基本的備份工具
17.3.2 GNOME中的File Roller軟體
17.3.3 KDE中的歸檔工具(KDE ark和kdat)
17.3.4 使用dd命令歸檔
17.3.5 使用Amanda備份程序
17.3.6 可供選擇的其他備份軟體
17.4 復制文件
17.4.1 用tar命令復制文件
17.4.2 壓縮. 加密和發送tar數據流
17.4.3 用cp命令復制文件
17.4.4 用mc命令復制文件
17.4.5 用scp命令復制文件
17.4.6 用rsync命令復制文件
17.5 恢復被刪除的文件
17.5.1 在遇到未知的文件系統錯誤時使用-S選項重新格式化
17.5.2 用mc命令恢復被刪除的文件
17.6 系統修復
17.6.1 Ubuntu系統修復盤
17.6.2 備份和恢復主引導記錄
17.6.3 從普通的可引導軟盤啟動系統
17.6.4 使用GRUB可引導軟盤
17.6.5 使用系統恢復功能
17.7 閱讀參考
第18章 網路連接
18.1 基礎:localhost介面
18.1.1 檢查loopback介面是否可用
18.1.2 手動配置loopback介面
18.2 TCP/IP網路
18.2.1 TCP/IP地址
18.2.2 在Ubuntu中使用IP偽裝技術
18.2.3 埠
18.3 網路結構
18.3.1 子網劃分
18.3.2 子網掩碼
18.3.3 廣播. 單播和多播地址
18.4 網路硬體設備
18.4.1 網卡
18.4.2 網線
18.4.3 集線器和交換機
18.4.4 路由器和網橋
18.4.5 初始化新的網路硬體
18.5 使用網路配置工具
18.5.1 在命令行中配置網路介面
18.5.2 網路配置文件
18.5.3 使用圖形界面配置工具
18.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18.6.1 DHCP工作原理
18.6.2 在安裝和啟動時激活DHCP
18.6.3 DHCP軟體的安裝和配置
18.6.4 使用DHCP配置網路主機
18.6.5 DHCP的其他用途
18.7 無線網路
18.7.1 Ubuntu對無線網路的支持..
18.7.2 無線網路的優勢
18.7.3 從現有的無線網路協議中選擇合適的協議
18.8 連接Internet
18.9 通用的配置信息
18.10 配置數字用戶線路訪問Internet
18.10.1 理解乙太網上的點對點協議
18.10.2 手動配置PPPoE連接
18.11 配置撥號Internet訪問
18.12 排除連接故障
18.13 閱讀參考
18.13.1 通用
18.13.2 DHCP
18.13.3 無線網路
18.13.4 書籍
第19章 使用ssh和telnet進行遠程訪問
19.1 架設Telnet伺服器
19.2 Telnet與SSH的對比
19.3 架設SSH伺服器
19.4 SSH工具
19.4.1 使用scp在計算機之間復制單個文件
19.4.2 使用sftp在計算機之間復制多個文件
19.4.3 使用ssh-keygen啟動Key-based登錄方式
19.5 遠程X圖形環境
19.5.1 XDMCP
19.5.2 VNC
19.6 閱讀參考
第Ⅲ部分 伺服器應用
第20章 Apache Web伺服器管理
20.1 Apache Web伺服器簡介
20.2 安裝Apache伺服器
20.2.1 使用APT安裝
20.2.2 親自從源代碼構建
20.3 啟動與停止Apache
20.3.1 手動啟動Apache伺服器
20.3.2 使用/etc/init.d/apache2
20.4 設置運行時伺服器配置
20.4.1 運行時配置指令
20.4.2 編輯httpd.conf
20.4.3 Apache多處理模塊
20.4.4 使用.htaccess配置文件
20.5 文件系統認證與訪問控制
20.5.1 使用allow和deny限制訪問
20.5.2 認證
20.5.3 關於訪問控制的結束語
20.6 Apache模塊
20.6.1 mod_access
20.6.2 mod_alias
20.6.3 mod_asis
20.6.4 mod_auth
20.6.5 mod_auth_anon
20.6.6 mod_auth_dbm
20.6.7 mod_auth_digest
20.6.8 mod_autoindex
20.6.9 mod_cgi
20.6.10 mod_dir和mod_env
20.6.11 mod_expires
20.6.12 mod_headers
20.6.13 mod_include
20.6.14 mod_info和mod_log_config
20.6.15 mod_mime和mod_mime_magic
20.6.16 mod_negotiation
20.6.17 mod_proxy
20.6.18 mod_rewrite
20.6.19 mod_setenvif
20.6.20 mod_speling
20.6.21 mod_status
20.6.22 mod_ssl
20.6.23 mod_unique_id
20.6.24 mod_userdir
20.6.25 mod_usertrack
20.6.26 mod_vhost_alias
20.7 虛擬主機
20.7.1 基於地址的虛擬主機
20.7.2 基於名字的虛擬主機
20.8 日誌
20.9 動態內容
20.9.1 CGI
20.9.2 SSI
20.9.3 基本的SSI指令
20.9.4 流程式控制制
20.10 可在Ubuntu中使用的其他Web伺服器
20.10.1 Sun ONE Web伺服器
20.10.2 Zope
20.10.3 Zeus Web伺服器
20.11 閱讀參考
第21章 管理資料庫服務
21.1 簡要回顧資料庫的基本概念
21.1.1 關系資料庫的工作方式
21.1.2 了解SQL的基礎知識
21.1.3 創建表
21.1.4 向表中插入數據
21.1.5 從資料庫中檢索數據
21.2 選擇資料庫:MySQL和PostgreSQL
21.2.1 速度
21.2.2 數據鎖定
21.2.3 在事務處理中用來保護數據完整性的ACID兼容性
21.2.4 SQL子查詢
21.2.5 過程語言與觸發器
21.3 配置MySQL
21.3.1 為MySQL root用戶設置口令
21.3.2 在MySQL中創建資料庫
21.3.3 在MySQL中授予與撤銷特權
21.4 配置PostgreSQL
21.4.1 在PostgreSQL中初始化數據目錄
21.4.2 在PostgreSQL中創建資料庫
21.4.3 在PostgreSQL中創建資料庫用戶
21.4.4 在PostgreSQL中刪除資料庫用戶
21.4.5 在PostgreSQL中授予和撤銷特權
21.5 資料庫客戶端
21.5.1 通過SSH訪問資料庫
21.5.2 通過本地GUI客戶端訪問資料庫
21.5.3 通過Web訪問資料庫
21.5.4 MySQL命令行客戶端
21.5.5 PostgreSQL命令行客戶端
21.5.6 圖形界面的客戶端
21.6 閱讀參考
第22章 文件和列印
22.1 使用網路文件系統
22.1.1 安裝和啟動/停止NFS
22.1.2 NFS伺服器配置
22.1.3 NFS客戶端配置
22.2 讓Samba工作
22.2.1 用/etc/samba/smb.conf手動配置Samba
22.2.2 使用testparm命令測試Samba
22.2.3 啟動smbd守護進程
22.2.4 掛載Samba共享
22.2.5 使用SWAT配置Samba
22.3 使用Ubuntu進行網路和遠程列印
22.3.1 創建網路列印機
22.3.2 在區域網上進行網路列印
22.3.3 任務消息塊列印
22.4 使用通用UNIX列印系統GUI
22.5 避免列印機支持問題
22.5.1 多功能一體機(列印/傳真/掃描)設備
22.5.2 使用USB和老式列印機
22.6 閱讀參考
第23章 FTP遠程文件服務
23.1 使用FTP客戶端
23.1.1 FTP客戶端界面
23.1.2 使用基於文本的FTP客戶端界面
23.1.3 使用圖形界面FTP客戶端
23.2 FTP伺服器
23.2.1 選擇認證的或匿名伺服器
23.2.2 Ubuntu的FTP伺服器包
23.2.3 其他FTP伺服器
23.3 安裝FTP軟體
23.4 FTP用戶
23.5 為wu-ftpd配置inetd
23.6 配置VSFTP伺服器
23.6.1 控制匿名訪問
23.6.2 其他的vsftpd伺服器配置文件
23.6.3 默認的vsftpd行為
23.7 配置Wu-FTPd伺服器
23.8 使用ftpaccess文件中的命令對wu-ftpd進行配置
23.8.1 配置訪問控制
23.8.2 配置用戶信息
23.8.3 配置系統日誌
23.8.4 配置許可權控制
23.8.5 配置定向到cdpath的命令
23.8.6 shutdown文件的結構
23.9 配置FTP伺服器的文件轉換操作
23.9.1 剝離前綴
23.9.2 剝離後綴
23.9.3 添加前綴
23.9.4 添加後綴
23.9.5 外部命令
23.9.6 類型
23.9.7 選項
23.9.8 描述
23.9.9 一個轉換操作的例子
23.10 使用ftphosts文件中的命令允許或禁止FTP 伺服器連接
23.11 伺服器管理
23.11.1 顯示關於連接用戶的信息
23.11.2 計算連接的數目
23.11.3 使用/usr/sbin/ftpshut安排FTP伺服器停機時間
23.11.4 使用/var/log/xferlog查看伺服器事務的日誌
23.12 閱讀參考
第24章 處理電子郵件
24.1 電子郵件是如何發送和接收的
24.1.1 郵件傳輸代理
24.1.2 選擇一個MTA
24.1.3 郵件分發代理
24.1.4 郵件用戶代理
24.2 基本的Postfix配置和操作
24.2.1 配置偽裝
24.2.2 使用智能主機
24.2.3 設置消息傳遞時間間隔
24.2.4 郵件中繼
24.2.5 轉發帶別名的電子郵件
24.3 使用Fetchmail獲取郵件
24.3.1 安裝Fetchmail
24.3.2 配置Fetchmail
24.4 選擇郵件分發代理
24.4.1 Procmail
24.4.2 Spamassassin
24.4.3 Squirrelmail
24.4.4 病毒掃描器
24.5 郵件守護程序
24.6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的替代者
24.6.1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Outlook客戶端
24.6.2 CommuniGate Pro
24.6.3 Oracle協作套件
24.6.4 Bynari
24.6.5 Open-Xchange
24.6.6 phpgroupware
24.6.7 PHProjekt
24.6.8 Horde
24.7 閱讀參考
24.7.1 Web資源
24.7.2 參考書目
第25章 代理與反向代理
25.1 什麼是代理伺服器
25.2 安裝Squid
25.3 配置客戶端
25.4 訪問控制列表
25.5 指定客戶端IP地址
25.6 配置示例
25.7 閱讀參考
第26章 LDAP
26.1 配置LDAP伺服器
26.2 配置客戶端
26.2.1 Evolution
26.2.2 Thunderbird
26.3 管理
26.4 閱讀參考
第Ⅳ部分 Linux編程
第27章 使用Perl
27.1 在Linux中使用Perl
27.1.1 Perl的版本
27.1.2 一個簡單的Perl程序
27.2 Perl中的變數和數據結構
27.2.1 Perl的變數類型
27.2.2 特殊變數
27.3 操作符
27.3.1 比較操作符
27.3.2 復合操作符
27.3.3 算術操作符
27.3.4 其他操作符
27.3.5 特殊字元串常量
27.4 條件語句:if/else和unless
27.4.1 if
27.4.2 unless
27.5 循環
27.5.1 for
27.5.2 foreach
27.5.3 while
27.5.4 until
27.5.5 last和next
27.5.6 do…while和do…until
27.6 正則表達式
27.7 訪問shell
27.8 模塊和CPAN
27.9 代碼示例
27.9.1 發送電子郵件
27.9.2 清理日誌
27.9.3 往新聞組發信
27.9.4 單行小程序
27.9.5 命令行處理
27.10 閱讀參考
27.10.1 書目
27.10.2 新聞組
27.10.3 萬維網
27.10.4 其他資源
第28章 使用Python
28.1 Linux中的Python
28.2 Python基礎
28.2.1 數字
28.2.2 進一步討論字元串
28.2.3 列表
28.2.4 字典
28.2.5 條件和循環
28.3 函數
28.4 面向對象
28.4.1 類和對象變數
28.4.2 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
28.4.3 類繼承
28.4.4 多重繼承
28.5 標准庫和Vaults of Parnassus
28.6 閱讀參考
第29章 編寫PHP腳本
29.1 PHP入門
29.1.1 進入和退出PHP模式
29.1.2 變數
29.1.3 數組
29.1.4 常量
29.1.5 引用
29.1.6 注釋
29.1.7 轉義序列
29.1.8 變數替換
29.1.9 操作符
29.1.10 條件語句
29.1.11 特殊操作符
29.1.12 switch語句
29.1.13 循環
29.1.14 包含其他文件
29.2 基本函數
29.2.1 字元串
29.2.2 數組
29.2.3 文件
29.2.4 其他函數
29.3 處理HTML表格
29.4 資料庫
29.5 閱讀參考
第30章 Ubuntu中的C/C++ 編程工具
30.1 Linux中的C編程
30.1.1 C++編程
30.1.2 Linux C/C++編程入門
30.1.3 編程的步驟
30.2 C/C++語言的基本元素
30.3 Ubuntu中的C語言編程項目管理工具
30.3.1 使用make構建程序
30.3.2 使用autoconf工具配置代碼
30.3.3 使用RCS和CVS管理軟體項目
30.3.4 調試工具
30.4 使用GNU C編譯器
30.5 一個簡單的C程序
30.6 圖形界面開發工具
30.6.1 使用KDevelop客戶端
30.6.2 Trolltech的Qt Designer
30.6.3 GNOME中的開發工具Glade客戶端
30.7 閱讀參考
第Ⅴ部分 Ubuntu日常維護
第31章 保護您的機器
31.1 了解計算機攻擊
31.2 評估機器的弱點
31.3 保護您的機器
31.3.1 保護無線網路
31.3.2 口令和物理安全
31.3.3 配置和使用Tripwire
31.3.4 設備
31.4 病毒
31.5 配置防火牆
31.6 構建一個災難恢復計劃
31.7 在Linux安全問題上要保持最新
31.8 閱讀參考
第32章 性能調整
32.1 硬碟
32.1.1 使用BIOS和內核來調整磁碟驅動器
32.1.2 hdparm命令
32.1.3 文件系統調整
32.1.4 tune2fs命令
32.1.5 e2fsck命令
32.1.6 badblocks命令
32.1.7 禁止文件訪問時間
32.2 內核
32.3 Apache
32.4 MySQL
32.4.1 衡量關鍵字緩沖區的使用
32.4.2 使用查詢緩存
32.4.3 其他調整
32.4.4 查詢優化
32.5 閱讀參考
第33章 命令行高級班
33.1 為什麼使用Shell
33.2 基本命令
33.2.1 使用cat輸出文件的內容
33.2.2 使用cd改變目錄
33.2.3 使用chmod修改文件訪問許可權
33.2.4 使用cp復制文件
33.2.5 使用輸出磁碟使用情況
33.2.6 通過使用find查找文件
33.2.7 使用grep在輸入中查找字元串
33.2.8 使用less為輸出翻頁
33.2.9 使用ln在文件間創建鏈接
33.2.10 使用locate通過索引查找文件
33.2.11 使用ls命令列出當前目錄下的文件
33.2.12 使用man閱讀用戶手冊頁
33.2.13 使用mkdir創建目錄
33.2.14 使用mv移動文件
33.2.15 使用ps列出進程
33.2.16 使用rm刪除文件和目錄
33.2.17 使用tail輸出文件的最後一行
33.2.18 使用top輸出資源利用率
33.2.19 使用which輸出命令的位置
33.3 將命令組合使用
33.4 多終端
33.5 閱讀參考
第34章 高級APT
34.1 使用Aptitude
34.2 dpkg後端
34.3 配置APT
34.4 閱讀參考
第35章 內核和模塊管理
35.1 Linux內核
35.1.1 Linux源代碼樹
35.1.2 內核的類型
35.2 管理模塊
35.3 何時進行重新編譯
35.4 內核版本
35.5 獲得內核源代碼
35.6 為內核打補丁
35.7 編譯內核
35.7.1 使用xconfig配置內核
35.7.2 創建一個初始的RAM磁碟映像
35.8 當發生故障時
35.8.1 編譯時的錯誤
35.8.2 運行時錯誤. 啟動載入器問題和內核oops
35.9 閱讀參考
第Ⅵ部分 附錄
附錄A Ubuntu和Linux的Internet資源
A.1 Web站點和搜索引擎
A.2 Usenet新聞組
A.3 郵件列表
A.4 Internet Relay Chat

❻ 後綴是個什麼概念

文件名後綴的含義

說起來Windows工作界面下的文件名簡直是隨心所欲,比如:某編輯部的2000年工作計劃。文件名即可用中文直接表達,而且長度最長可達256個字元,讓人看起來真是一目瞭然。然而在Windows環境中,安裝的軟體中卻大量存在著類似CALENDAR.EXE、GAMES.GRP等等的文件名,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些文件名都是根據DOS環境的文件名命名規則而定的。

DOS環境下的文件名
在DOS下,文件名採用8+3結構,即:最長8位的文件名,由小數點分隔後再跟上最長3位的後綴名,如:READ.ME、SETUP.EXE,一般情況下文件名不允許使用漢字,只能由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組成。如READ.ME用中文理解就是「讀我」,即提示用戶在使用軟體前先看看這個文件的內容,以獲取更多的提示信息。而更重要的是,DOS下規定用後綴名來區分各種不同的文件。
在DOS下最容易遇到的首先是可執行文件,後綴名有兩類:*.exe、*.com(此處的*表示文件名任意),它們是由匯編語言或其它高級語言編出的程序經過編譯後直接在DOS下運行的文件。有時由於軟體功能多、內存偏小,不能一次性全部調入內存還可能有同文件名的ovl文件,如ws.exe、ws.ovl。另外還有一種文件可以直接運行,*.bat,即批處理文件,其中有許多命令或可執行文件名,主要用於提高工作效率,其中最有用的是Autoexec.bat,這個文件在開機時會被自動執行(自動執行在英文中就是Automatically execute)。而另外一種可以載入但不能直接運行的文件即是系統擴展管理文件*.sys(sys即系統system),它主要提供某些非標准設備如滑鼠、擴充內存等的驅動程序,如mouse.sys、himem.sys。為了統一管理還專門規定了一個config.sys的文本文件來一次性地在開機時自動調入這些必需的設備驅動程序,這些文件一旦被誤刪或換名或被病毒侵襲則將直接導致系統工作不正常。
DOS下字處理產生的文件原本是可以不用後綴的,但人們常用*.txt表示(txt即文本text)。被所有的平台和所有應用程序支持。而為了管理方便,人們也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做後綴來表示是自己建的文本文件,如我輸入的很多文章即為*.mcj,為了便於用戶在意外刪掉原文件的情況下能盡快恢復原文件,許多字處理系統都提供了一種自動備份的功能,如我第二次編輯JIHUA.MCJ時(JIHUA:計劃的漢語拼音),系統會先拷貝一份原文件為JIHUA.BAK。使用具有特殊格式功能的字處理軟體,如求伯君先生早年推出的WPS,就會規定其後綴為.wps,用以標識是用WPS生成的文本文件。當使用字處理軟體編輯高級語言程序時,後綴通常為相應語言的前三個字母(如:*.BAS即BASIC語言源程序,*.PAS為PASCAL語言程序,*.FOR為Fortran語言程序,*.C即為C語言,*.ASM即為匯編語言程序)。 伴隨著可執行文件常附有以下幾類文件:*.HLP即幫助文件(help)、*.CFG即配置文件(config)、*.DAT即數據文件(data)、*.LOG即日誌文件(log)、*.TMP為臨時文件(temporal)。

Windows環境下的文件名
絕大多數DOS文件名後綴在Windows下繼續有效,但Windows本身也引出了許多種嶄新的後綴名,如:*.drv為設備驅動程序(Driver)、*.fon和*.fot都是字型檔文件、*.grp為分組文件(Group)、*.ini為初始化信息文件 (Initiation)、*.pif為DOS環境下的可執行文件在Windows下執行時所需要的文件格式、*.crd即卡片文件(Card)、*.rec即記錄器宏文件(Record)、*.wri即文本文件(Write),它是字處理write.exe生成的文件、*.doc和*.rtf也是文本文件(Document),它們是Word產生的文件、*.cal為日歷文件、*.clp是剪貼板中的文件格式、*.htm和 *.html即主頁文件、*.par為交換文件、*.pwl為口令文件(Password)等等。

圖像文件名後綴進入多媒體世界後,大家會看到各種各樣精彩的圖片,會發現許多種後綴名。的確,由於各個公司在開發圖形有關的軟體時都自製標准,導致今日在圖形方面有太多的格式,以下就是常見的幾種格式:
首先是一種點陣圖文件格式,它是一組點(像素)組成的圖像,它們由圖像程序生成或在掃描圖像時創建。主要有Windows點陣圖(.BMP):由Microsoft公司開發,它被Windows和Windows NT平台及許多應用程序支持。支持32位顏色,用於為Windows界面創建圖標的資源文件格式,游標(.CUR、.DLL、.EXE):資源文件格式,用於創建Windows界面的游標。OS/2點陣圖(.BMP):Microsoft公司和IBM開發的點陣圖文件格式。它為各種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所支持。支持壓縮,最大的圖像像素為64000×64000。畫筆(.PCX):由Zsoft公司推出,它對圖像數據也進行了壓縮,可由PCX生傘S糜赬indows的畫筆。支持24位顏色,最大圖像像素是64000×64000。支持壓縮。圖形交換格式(.GIF): ( Graphics Interchage Format):由Compu Serve創建,它能以任意大小支持圖畫,通過壓縮可節省存儲空間,還能將多幅圖畫存在一個文件中。支持256色,最大圖像像素是64000×64000。
Kodak Photo CD(.PCD):Eastman Kodak所開發的點陣圖文件格式,被所有的平台所支持,PCD支持24位顏色,最大的圖像像素是2048×3072,用於在CD-ROM上保存照片。
Adobe Photoshop(.PSD):Adobe Photoshop的點陣圖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和MS Windows平台所支持,最大的圖像像素是30000×30000,支持壓縮,廣泛用於商業藝術。
Macintosh繪畫(.MAC):Apple公司所開發的點陣圖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平台所支持,僅支持單色原圖,最大圖像像素是576×720。支持壓縮,主要用於在Macintosh圖形應用程序中保存黑白圖形和剪貼畫片。
動畫文件的後綴名
動畫文件格式用於保存包含動畫框架中的圖形信息。主要有:Autodesk FLIC(.FLC):即.FLI,Autodesk Animator和AnimatorPro的動畫文件格式。支持256色,最大的圖像像素是64000×64000,支持壓縮。廣泛用於動畫圖形中的動畫序列、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游戲應用程序。不大適合製作真實世界圖像動畫。
MacPICTS(.PCS,.PIC):Macromedia開發的動畫文件格式,為Macintosh應用程序使用。支持256色,支持壓縮,用於保存動畫數據,是Quick Time的前身。
Microsoft資源互換文件格式,TIFF(.AVD):Microsoft公司開發的動畫文件格式,被Windows、Windows NT平台和OS/2多媒體應用程序所支持,支持256色和壓縮,用於在多媒體應用程序中保存音頻、視頻和圖形信息。
MPEG(.MPEG):國際標准化組織的運動圖像專家小組開發的動畫文件格式。被所有平台和Xing Technologies MPEG播放器及其它應用程序所支持,支持壓縮,最大圖像像素是4095×4094×30幀/每秒。用於編碼音頻、視頻、文本和圖形數據。
Quick Time(.QTM):Apple計算機公司開發的動畫文件格式。被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平台所支持,支持25位顏色,最大圖像像素是64000×64000,支持壓縮,用於保存音頻和運動視頻信息。

聲音文件的後綴名
聲音文件格式是用於保存數字音頻信息的。它們主要有:
AIFF(.AIF):這是Apple計算機公司開發的聲音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平台和應用程序所支持。支持壓縮。
Amiga聲音(.SVX):Commodore所開發的聲音文件格式,被Amiga平台和應用程序所支持,不支持壓縮。
MAC聲音(.SND):Apple計算機公司開發的聲音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平台和多種Macintosh應用程序所支持,支持某些壓縮。
MIDI(.MID):國際MIDI協會開發的聲音文件格式,被Windows平台和許多應用程序所支持,用於為樂器創建數字聲音。
聲霸(.VOC):Creative Labs公司開發的聲音文件格式,被Windows和DOS平台所支持,支持壓縮。
WAVE(.WAV):微軟公司用作Windows平台上保存音頻信息的資源格式。

壓縮文件的後綴名
為了提高存儲效率,許多公司都推出了壓縮數據的方法和相應的軟體,這類文件的使用主要通過壓包和解包軟體來進行,主要的後綴有:?arj、*.rar、*.lzh、*.jar。還有一些專用的壓縮文件,如:*.ex_、*.dl_、*.d3_、*.cab等。
資料庫類文件的後綴名
在Dbase、FoxBase、Foxpro系列軟體的環境下有以下幾類後綴:

.dbf 資料庫文件(databasefile) .prg 命令文件(即程序Program)

.fxp 編譯後的程序 .scx和.sct 屏幕文件

.fpt 備注欄位文件 .frx和.frt 報表文件

.cbx和.pjt 標簽文件 .mnx 和.mnt 菜單文件

.pjx和.pjt 工程文件 .app 應用文件

.cdx和.idx 索引文件 .qpr和.qpx SQL查詢文件

.fp 配置文件 .ap 生成應用

.err 編譯錯誤文件 .men 內存應用

.fky 鍵宏文件 .win 窗口文件

.pcb 庫文件 .tmp 臨時文件

.tbk 臨時資料庫文件

後記

用戶要注意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下,後綴名的約定會有所不同,如在Unix下,*.p代表Pascal語言程序,*.z代表壓縮文件,*.tar代表歸檔文件。另外,針對極特殊的設備,其驅動程序也會有特殊的後綴,如3DS顯示卡的驅動程序是*.exp。還有某些公司針對自己的產品也規定了文件名後綴,如方正公司的圖像排版文件規定用*.grh(即Graph)。

文件名的後綴代表著某一種類型的文件,一般會由某一種特定的軟體產生和處理。只有對這些後綴名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上機的過程中知道其所以然。這兒帶著大家看到了常見的一些後綴類型,實際上還有很多類型,不可能全部講完。常言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以後大家在計算機世界中自己轉著看吧。

❼ 橡皮艇釣魚船哪家好,橡皮艇釣魚船哪家強

全世界的橡皮釣魚船有超過100個品牌,選擇一個更受歡迎的品牌並不一定意味著會有更好的品質。但是,這通常意味著你選擇更昂貴的船。有時候,小公司和新公司可以通過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但是,這相當於冒險,因為大多數賣的便宜又是新公司出售的產品,質量好的真的很少。相信品牌的力量,這是沒錯的,要知道,一個知名品牌是通過公司製造高品質產品與完善的售前售後服務而得來的。以下小編總結了現今國內外十大知名橡皮釣魚船品牌;

ASIS(美國)

ASIS橡皮船是世界軍用、專業和休閑用剛性橡皮船製造商,ASIS橡皮船在全球80多個國家銷售。ASIS橡皮船的特點:設計,安全,性能,質量和創新。利用的內部技術和設計團隊專家,每艘剛性橡皮船經過精心研究和設計,通過卓越的船體設計,浮筒幾何形狀,承載能力和操作特性,提供水上航行更好的性能,為整個系列具有出色的操作性,浮力,適航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ASIS工廠已獲得ISO 9001:2008(質量),ISO 14001:2004(環境)和OHSAS 18001:2007(環保與安全)認證。

❽ 存儲器中的一個位元組,可以存放多少個英文字母

一個位元組 (Byte) 只能存一個字母(ASC編碼)

有些編碼, 會需要2個位元組....漢字至少要2個位元組

❾ 中國著名沖鋒舟生產廠

全世界的沖鋒舟有超過100個品牌,選擇一個更受歡迎的品牌並不一定意味著會有更好的品質。但是,這通常意味著你選擇更昂貴的船。有時候,小公司和新公司可以通過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但是,這相當於冒險,因為大多數賣的便宜又是新公司出售的產品,質量好的真的很少。相信品牌的力量,這是沒錯的,要知道,一個知名品牌是通過公司製造高品質產品與完善的售前售後服務而得來的。以下小編總結了現今國內外十大知名沖鋒舟品牌;
1.ASIS(美國)
ASIS沖鋒舟是世界軍用、專業和休閑用剛性沖鋒舟製造商,ASIS橡皮船在全球80多個國家銷售。ASIS沖鋒舟的特點:設計,安全,性能,質量和創新。利用的內部技術和設計團隊專家,每艘剛性沖鋒舟經過精心研究和設計,通過卓越的船體設計,浮筒幾何形狀,承載能力和操作特性,提供水上航行更好的性能,為整個系列具有出色的操作性,浮力,適航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ASIS工廠已獲得ISO 9001:2008(質量),ISO 14001:2004(環境)和OHSAS 18001:2007(環保與安全)認證。
2.Badger(俄羅斯)
Badger沖鋒舟是的材料是由一個增強的五層材料聚氯乙烯DURATEX 1100,其密度為1.1公斤/平方米,而底部是由類似的材料製成,密度為1.3公斤/平方米。為了確保最佳的壓力分配,充氣氣囊以橢圓形隔板分割,並配備了義大利特殊訂購的按壓式專利閥門。在小型生產設施的船隻提供與鋁鎖底部。船的底部板是由聖彼得堡特製的多層木皮製成的。防水膠合板的末端由加強的鋁質包裹保護。
3.雅芳(英國)
60年代初期,雅芳由布拉德福德創建於英國大芬拉內利,南威爾士鎮附近。公司的發展令人震驚,創新和不斷增長的產品系列和品牌在全球得到認可。
雅芳的產品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從經銷商,分銷商和代理商的國際網路獲得,並且通過便利服務站的全面網路提供服務。近五十年來製造一流的手工打造產品,被認為是「沖鋒舟」和「救生船」行業的領導產品。每個產品都擁有無與倫比的設計,精心的研究和嚴謹的海上試驗,以保證卓越的水上性能和救生能力,從船體到承載能力都體現出最小的細節,保持出色的操控性,浮力和適航性。
4.Zodiac(英國)
120年的經驗和橡皮沖鋒舟的發明者,Zodiac提供非凡的性能和可靠性的產品。
船體內部結構採用耐腐蝕的聚酯材料,建立一個平台層,確保了船體與甲板之間的單塊連接。這個過程帶來了剛性,有利於表現和抗沖擊。
浮力管:熱粘合。這個過程包括焊接Strongan材料的碎片拼湊起來,提供一個完美的材料,既防水又耐用,幾乎堅不可摧,裝配的質量 - 比材料的材料本身更大。 Zodiac是橡皮船所有結構材料的唯一製造商,因此保證了卓越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
可移動的浮管:ZODIAC概念;
在其大多數型號上都可以使用,浮力管配有一個凹槽。管內的壓力保證了防水性。完全可移動。管可以分開和折疊,這使得更容易維護,修理,運輸和存儲。
5.狼泳(中國)
狼泳沖鋒舟是由1100 DTEX PVC與高密度聚酯織物製成,它具有優良的抗撕裂,抗拉伸,抗磨損抗龜裂,以及耐高低溫和穿刺的性能。狼泳沖鋒舟的重型高密度PVC外層有助於抵抗紫外線,臭氧和磨損,而內層提供額外的強度支持。浮管底部的雙層織物以及可充氣龍骨上的防摩擦保護軟裝甲為鋒利的岩石、樹枝和磨砂刺破提供了額外的保護。卸壓閥將防止氣囊中的壓力過大而自動排放。
所有狼泳沖鋒舟都配備了重型船用掛機尾板,單向排水閥塞,前拖D形環,鋁制長凳座椅以及前後提把。狼泳沖鋒舟由1,100旦尼爾第三代抗紫外線PVC織物製成,具有優異的抗撕裂,抗拉伸和抗斷裂性能。在南方熱帶陽光下進行測試,這種高密度PVC不會隨著時間變化變色或變粘。在北方極寒的天氣條件下也不會凍結、開裂或是脫膠,有限質保5年。
狼泳已獲得ISO 9001:2008(質量),CE(出口認證),ISO 14001:2004(環保),船舶質量安全認證。
6.AB(美國)
AB沖鋒舟是精心設計的娛樂和遊艇配船用途,每個條的製作工藝都經過嚴格生產。使用最高質量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來滿足需求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和造型。結合卓越的工藝,一流的材料使其的產品更優質。AB自1972到1968已經建立生產充氣船和鋁船的工廠。AB沖鋒舟最近獲得了ISO 9000認證,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給予的ISO-9000認證,這是一個旨在提高產品質量、服務、運營的認證。
7.冒險(俄羅斯)
「冒險」是位於俄羅斯的一家沖鋒舟生產廠家,十五年來,冒險橡皮船。已經通過高頻焊接方法製造沖鋒舟。悠久的傳統和全面的專業知識為提供了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專家的良好聲譽。產品和工藝往往是PVC焊接領域的首選。憑借多年的經驗和不斷的研究,「冒險」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應用充氣船。獨特的設計,最大的可靠性,大浮力管,不大的重量,簡單快速的拆裝,強大的包裝是所有「冒險」充氣船的主要特點。所有的元素和材料都被設計得非常堅固和強化,這是長壽命的最好保證。
8.Waveline (英國)
Waveline成立於1992年5月,位於英格蘭南海岸海靈島,以靈活性,強大的供應商/客戶關系以及現代簡化的商業慣例為海洋工業提供不同的客戶服務風格。至今,Waveline的銷售方式不斷創新,並保持高效和精簡的管理結構,確保向客戶提供最大的靈活性和服務。這種獨特的商業方式和我們對客戶關系的價值使Waveline成為英國和海外海運業的最前沿。Waveline堅持使用的織物是900克1100旦尼爾聚酯,,高質量面料提供增強的耐磨性,耐用性,尺寸穩定性,拉伸和撕裂強度,所有這些使我們能夠提供4年有限保修。
9.艾爾(美國)
艾爾,愛達荷州默里迪恩。該公司已經製造了20年的充氣產品,它是出租船公司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他們的船隻大多數被美國海岸警衛隊和國防部使用,我認為這個事實已經說明了一切。艾爾是眾所周知的,因為他們的高品質的製造,良好的客戶服務和4年的保修。
10.Aqualine(美國)
Aqualine沖鋒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著名品牌,其適合任何帆船或任何需要小型可靠水上摩托艇的人進行釣魚、潛水以及探索海灘和湖泊。Aqualine沖鋒舟非常方便和便攜,該公司以其「袋裝船」方式而聞名,強調在不到15分鍾的時間內就可以安裝並拖到水面的便利性。船體由1100 Decitex材料製成,具有抗撕裂和耐磨損性能,並且還具有防摩擦保護層。

❿ 電腦主板常見的英文縮寫是什麼啊

電腦主板常見的英文縮寫為Mobo,主板(英語:Motherboard,Mainboard,簡稱Mobo),又稱主機板、系統板、邏輯板、母板、底板等,是構成復雜電子系統例如電子計算機的中心或者主電路板。

電腦主板連接整合了顯卡、內存,CPU等各種硬體,使其相互獨立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各司其職,共同維持電腦的正常運行。筆記本追求便攜性,其體積和重量都有較嚴格的控制,因此同台式機不同,筆記本主板集成度非常高,設計布局也十分精密緊湊。



(10)存儲過程中asis擴展閱讀

主板結構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

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結構,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

E-ATX和W-ATX則多用於伺服器/工作站主板;ATX為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板結構,擴展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板都採用此結構。

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結構,但尚未流行便被放棄,繼續使用ATX。

熱點內容
scratch少兒編程課程 發布:2025-04-16 17:11:44 瀏覽:633
榮耀x10從哪裡設置密碼 發布:2025-04-16 17:11:43 瀏覽:362
java從入門到精通視頻 發布:2025-04-16 17:11:43 瀏覽:78
php微信介面教程 發布:2025-04-16 17:07:30 瀏覽:303
android實現陰影 發布:2025-04-16 16:50:08 瀏覽:789
粉筆直播課緩存 發布:2025-04-16 16:31:21 瀏覽:339
機頂盒都有什麼配置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206
編寫手游反編譯都需要學習什麼 發布:2025-04-16 16:19:36 瀏覽:806
proteus編譯文件位置 發布:2025-04-16 16:18:44 瀏覽:360
土壓縮的本質 發布:2025-04-16 16:13:21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