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的多存儲模型
❶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的感覺貯存
又叫感覺登記或感覺記憶,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階段。它貯存輸入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但保持時間很短,假若不對輸入感覺的信息作進一步處理,就速度衰退直至完全消失。感覺記憶的內容,人是意識不到的。各種感覺系統都有對輸入信息的短暫記憶,視覺記憶保持的時間不足1秒,聽覺記憶約能保持2秒。
❷ 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
學習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
為了便於理解和說明人腦內部的信息加工過程,
心
理
學
家
根
據
大
量
的
研
究
結
果
,
提
出
了
有
關
學
習
的
信
息
加
工
過
程
的
一
些
模
型
。
由
加
涅
(E.Gagne,Yekovich,& Yekovich,1993
;
Leahey & Harris,1993)
等人提出的一個信息加工模型代表著認知心
理學家們對信息加工過程的一般觀點。
該模型包括三個主要成分:
第一個成分是信息貯存庫,這是一些資料庫,用來保存信息,相當於用來貯存信息的計算機磁碟。信
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貯存庫包括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
第二個成分是認知加工過程,即將
信息從一個貯存庫轉換到另一個貯存庫的內部的智力活動,相當於計算機中用來發布指令、轉換信息的各種
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認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覺、復述、組織和檢索等。
第三個成分是元認知
(meta cognition)
,是對認知過程的認知,包括個體擁有的有關認知過程的知識
和對認知過程的控制。元認知控制並協調著將信息從一個貯存庫轉移到另一個貯存庫的各種認知加工過程。
❸ 信息加工的加工模型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學習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作為信息加工的結果,使個體獲得了知識並貯存在記憶中。那麼,知識是怎樣進入人腦的?人又怎樣從記憶中檢索或提取所需要的知識呢?這就是信息加工過程要回答的問題。為了便於理解和說明人腦內部的信息加工過程,心理學家根據大量的研究結果,提出了有關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的一些模型。是由加涅等人(E.Gagne,Yekovich,&Yekovich,1993;Leahey&Harris,1993)提出的一個信息加工模型。該模型代表著認知心理學家們對信息加工過程的一般觀點。該模型包括三個主要成分:
第一個成分是信息貯存庫,這是一些資料庫,用來保存信息,相當於用來貯存信息的計算機磁碟。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貯存庫包括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
第二個成分是認知加工過程,即將信息從一個貯存庫轉換到另一個貯存庫的內部的智力活動,相當於計算機中用來發布指令、轉換信息的各種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認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覺、復述、組織和檢索等。
第三個成分是元認知(meta cognition),是對認知過程的認知,包括個體擁有的有關認知過程的知識和對認知過程的控制。元認知控制並協調著將信息從一個貯存庫轉移到另一個貯存庫的各種認知加工過程。
對信息加工模型的各成分做詳細的分析。 來自外界環境中的大量的刺激信息首先進入人的感覺器官,因此,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是從感覺開始的。
感覺記憶(sensorymemory)是第一個信息貯存庫,它將來自環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它們受到注意並得到進一步的加工。(Neisser,1967)感覺記憶具有以下特點:
1、保留在感覺記憶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的形式存在,是一種「未被加工」的狀態。(Leahey and Harris,1993)
2、感覺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但如果加工過程不立即開始,記憶痕跡將迅速消退。視覺信息在1秒之內,聽覺信息在2秒之內就從感覺記憶中消失(J.Walker,1996)
感覺記憶的存在對於進一步加工信息是至關重要的。感覺記憶使得信息能夠保留足夠的時間以便轉換到下一個貯存庫即工作記憶中去。 1、注意
注意是對刺激的有意識關注,是將心理活動指向並集中到某些刺激。對感覺記憶中的信息的加工是從注意開始的。注意是外界信息進入人腦的門戶,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腦的進一步加工。所有其它的加工都有賴於學習者對學習環境中的適當的刺激的注意程度。在教學中吸引並保持學生的注意是很關鍵的一步。教師應有意識地採取適當措施使學生保持對所教內容的注意,而不為外界噪音等與學習無關的刺激所分心。
2、選擇性知覺
進入感覺記憶的信息,只有一部分信息受到注意,大部分信息因未受到注意而迅速消失。這少部分受到注意的信息便成為選擇性知覺的對象,得到進一步的知覺加工,使信息獲得意義並進入工作記憶。可見,選擇性知覺是使受到注意的部分信息獲得意義的過程。選擇性知覺是信息能否從感覺記憶進入到工作記憶的關鍵環節。學習者的注意狀態、動機狀態、先前經驗和期望都會影響對信息的選擇性知覺。
❹ 論述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信息加工(急需,14號上午9點前告訴我啊)
思維過程論的體系構成 《思維過程論》將圍繞思維是什麼,用什麼方法研究思維,解開思維奧秘的心理狀態假說模型,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入,信息編碼,信息存儲,信息激活,信息輸出,心理活動信息加工的總體特徵,以及心理或思維活動信息處理的數學表達等十個專題展開。 1、思維是什麼思維到底是什麼?這是任何思維理論首先必須問答的問題,本文以這一問題的闡述作為《思維過程論》體系的出發點。在一章中先對思維進行了界定。論述了日常用語,哲學理論,傳統心理學,現代認知心理,腦科學,當代思維科學對思維的不同理解;闡述了《思維過程論》對思維的界定。提出思維分成廣義與狹義思維二個層次。廣義思維是以人腦神經活動為載體,以主客體相互作用存在及信息為內容的信息輸入、加工、輸出的廣義信息過程,思維是人類智能的信息處理部分,它的功能是指導主體的行為輸出,為主體的生存發展服務。狹義思維是指以符號系統為主要成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提出了狹義思維沒有獨立於人的心理活動之外的單獨的信息加工機制定這一命題。其次,針對思維活動的本質,詳細論述了什麼是信息。指出信息是通過一定媒介對客觀事物及運動狀態的一種顯示(映射反映)它標志著事物及現象的間接存在;論述了信息的基本性質及特徵。指出信息存在的客觀性、普遍性、相對獨立性,對信源和載體的依存性、信息的反映性、映射性、信息存在的間接性信息的多樣性,多層次性,信息存在的非實體性,信息相互作用的單向性,信息劃分的相對性以及信息可轉化性等;論述了與信息相關的若干深層問題。信息與物質能量的關系,信息與相互作用的關系,信息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信息與信號的關系,信息的質與量,信息的功能;論述了信息的處理。指出信息處理是一個信息加工者通過物質、能量、相互作用操縱信源,信息載體以改變信息的語法、語義、語用信息的輸入、加工、輸出過程,信息處理是一個將多種因素進行捆綁的過程;指出思維是涉及語法、語義和語用的廣義信息過程,而不是申農的狹義信息過程。第三,針對思維的載體論述了腦的進化及基本結構,神經元及神經元之間的通訊,人腦的三個功能系統。腦的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與心理狀態,指出動態神經集群活動是心理狀態的直接神經基礎和信息加工載體。第四,針對思維的信息內容,論述了主體、客體、主客體相互作用,思維是人腦對主客體關系存在的反映。思維反映主客體關系的有效性。指出思維不是對客體存在的反映,大腦只可能處理來自主客體相互作用存在的混合信息,思維不能徹底回答離開主體的客體單獨存在時本體上是什麼的問題。思維只能回答客體向人呈現了什麼?表現為什麼,對主體意謂著什麼,主體應該如何反應等。然而,主體可以通過思維的這種信息處理解決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人類生存到現在說明了思維信息處理的有效性。第五,針對思維的功能及在智能中的地位,論述了對智能的定義、智能的進化及類型。指出,智能是主體自我生成的,自主能動處理主客體關系的能力,包括信息處理與行為二部分,思維活動是人類智能的組成部分。指出,精神現象、心理活動、廣義思維的等價性。論述了狹義思維在人心理活動中的獨特地位,指出狹義思維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人類智能包含心理活動,心理活動包含狹義思維,掌握了第二信號系統語言的人類的心理活動多數情況下就是思維活動。思維是智能進化的最高階段,是生物智能中的高等智能。 2、用什麼方法研究思維研究方法歷來是心理學和思維研究的關鍵問題,方法問題不解決,思維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在二章中首先闡述了思維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論述了心理學研究經歷的思辯方法,自然科學實驗方法和當代綜合研究方法。現有的思維研究方法體系及特點。其次,提出了本文自創的「狀態論」方法,論述了系統觀的歷史進步及面臨的若干問題,狀態論的基本原理,狀態論的現實意義。指出本文自創的狀態論是研究心理和思維現象的哲學和具體科學的方法。第三,論述了假說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心理和思維研究為什麼需要假說方法,建立心理學或思維理論假說的原則與初步設想。第四,論述了模型方法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心理或思維研究為什麼需要模型方法,思維過程論需要建立哪些基本模型的問題。指出本研究建立的是定性與定量的綜合模型。第五,論述了自我觀察法是直接研究心理活動信息加工內容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學和思維研究進入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對自然觀察法的科學性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3、解開思維奧秘的心理狀態假說模型心理狀態假說模型是《思維過程論》的核心內容。思維過程論的體系就是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在三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狀態的概念,結構和特徵對心理狀態進行了界定,所謂心理狀態是在特定時刻或時間區間(平均500ms)某種心理活動內容形成且保持相對穩定不變時的心理現象存在的總合。這些心理現象存在總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共時態歷時態相干統一的有機整體。從信息處理角度看,心理狀態是指完成一次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信息處理的最小功能單位。心理狀態由共時態維度和歷時態維度的結構組成。共時態維度包括三個子系統,知、情、意子系統,需要、動機、興趣子系統和氣質、能力、性格子系統。歷時態維度包括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輸出三個階段。還有共時態與歷時態統一產生的信息三態。靜息態、潛意識態和顯意識態。闡述了心理狀態具有整體性,亦靜亦動性,非實體性,功能間隔性,非線性復雜性以及狀態間關系的隨機性等特徵。其次,論述了心理狀態的功能和神經基礎。心理狀態具有對各類信息及信息的捆綁功能,相對獨立地信息處理功能,作為心理過程的最小單位具有間隔功能,針對語法信息,產生語義和語用信的功能。指出了心理狀態的直接生理基礎是大腦內特定時刻的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由特定時刻的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產生和維持特定內容的心理狀態。第三,論述了心理狀態與相關層次的關系。闡述了心理狀態與思維的關系提出心理狀態的集合組成廣義心理過程,而人的思維活動就包括在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之中,狹義思維就是以符號操作為主要成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指出了心理狀態涉及的生物物理層次,化學層次,腦神經細胞層次,人的心理活動層次以及人的行為層次及關系。第四,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的來源與證據。闡述了心理狀態假說來源於哲學層次的狀態論,來源於對現有心理學理論中的概念的改造,來源於聯想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詹姆斯的意識流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理論,格式塔的完形理論,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和動態神經元集群理論。例舉了支持心理狀態假說的部分反應時研究證據,神經電生理學證據。第五,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模型的意義。闡述了心理狀態假說的提出重新劃分了心理學研究對象及構成體系,指出心理狀態的提出,實現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創新,使人們找到一個研究心理現象的最佳層次,使心理學的研究得以從整體上進行定量的數學表達。 4、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入信息輸入是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起點,不建立信息輸入的相關模型無法具體討論心理活動的信息加工問題。在四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入。信息輸入就是指以人的感官和大腦的神經活動為載體以反映主客體關系存在為內容的信息對人心理系統的作用。信息輸入是由神經沖動輸入所負載的。指出信息輸入的多種類型,信息輸入的主要來源。其次,論述了心理信息輸入與注意機制。指出了現有的注意的理論即信息加工心理學注意模型的不足。第三,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的注意模型,指出注意是用於調控信息輸入的一種輸入至輸出反應,是指向自身信息輸入窗口的調控過程,其功能是選擇信息,切分信息,壓縮信息。注意對信息的選擇按max擇大原則自動進行。還論述了顯意識知覺的信息是經中樞注意選擇的信號較強者。闡述了注意的信息處理與數學表達。注意對信息處理的四個階段,三種輸入、輸出模式,注意的神經機制。以及心理狀態注意模型的特點,注意對部分心理現象的解釋等。 5、心理活動的信息編碼在五章中首先論述了信息編碼的概念。信息編碼是人腦進行信息處理的基礎,無論是信息通訊、存儲、轉換和利用都離不開信息編碼和解碼問題。指出,信息編碼就是指將信息與某種載體以特定方式結合在一起使之變成載體與信息結合的信號的過程。而解碼則是信息從載體從剝離出來的過程。信息編碼有物理、化學、神經活動的信息編碼,信息編碼的普遍性與多樣性。其次,論述了心理活動的信息編碼。論述了來自體內外的各種信息與大腦中的物質、能量、神經活動結合在一起的編碼問題,指出心理活動的信息編碼涉及分子水平編碼,神經元水平編碼和神經元網路關系的信息編碼。指出了心理活動信息編碼的基本過程。心理活動信息編碼的多通道、多水平、多類型問題。第三,論述了感官水平的信息編碼。論述了感官水平的不同通道神經脈沖對信息的編碼。指出感官水平的編碼主要是對事物局部特徵的編碼。第四,論述了中樞的信息編碼。論述了中樞水平的多級編碼以及動態神經元集群關系的信息編碼與Hebb原則的關系。第五,論述了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的時空統一編碼。指出大腦內對象整體信息的編碼與心理狀態的關系。第一信號信息與第二信呈信息的編碼問題,論述了編碼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第六,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模型信息編碼理論的特點。論述了動態神經元集群編碼決定心理狀態的信息內容及信息之間的關系結構。 6、心理活動的信息存儲信息存儲是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信息以什麼方式存儲於大腦中將決定信息的檢索提取和輸出。在六章中首先論述了現有信息存儲理論。闡述了人們對學習與記憶的理解,學習與記憶研究的幾個發展階段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存儲理論。其次,提出了心理狀態假說的信息存貯模型。闡述了信息存貯的概念和分類,人腦是如何存貯信息的,信息存儲的單位化模型,信息存儲的多重記憶模型。指出輸入大腦的信息按時間相關性原理存儲,即同時或繼時呈現於大腦中的信息捆綁在同一記憶結構中,長時記憶以功能離散的單位化的形式存貯於人腦系統中。記憶的信息負載於多種通道多種載體的多種水平之上。第三,提出了長時記憶的動態變化及數學表達。闡述了記憶遺忘,記憶在輸入的啟動作用下的變化,記憶的增強,記憶信息之間的重組,各記憶單元之間序關系的變化等。給出了長時記憶遺忘的數學表達。第四,論述了心理狀態模型中的感覺記憶。闡述了感覺記憶的研究,心理狀態中對感覺記憶的看法。第五,論述了短時記憶問題。闡述了短時記憶容量為什麼是7±2塊組的問題。指出短時記憶容量與心理狀態時間尺度極限有直接關系。第六、對心理狀態模型與現有模型進行了比較。闡述了心理狀態模型與人工神經網路的比較與認知心理學模型的比較。 7、心理活動的信息激活心理活動的信息激活是大腦信息加工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信息的激活談不上輸入信息與記憶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激活的狀態決定心理活動特定時刻的輸出,離開信息激活的描述就不能建立整體的心理活動信息加工模型。在七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原理。闡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概念,在什麼條件下心理信息會受到激活,心理信息的相似激活原理,即凡內容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狀態及相應的記憶單元之間,表現為知,情,意,需要,興趣,動機,氣質,能力,性格等具體心理活動內容的相同或相似單元之間具有相互激活的關系。這叫心理狀態信息的「共鳴激活」原理。其次,論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機制。闡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神經細胞通訊機制,心理信息激活的數學表達。指出相擬激活關系可用模糊數學的隸屬函數來刻畫。特定對象的受激啟動量等於自身存在程度,乘以自身對作用於自己的對方的隸屬度再乘作用於自己的對象本身的存在程度。第三,介紹了支持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證據。闡述了聯想心理學的聯想定律,神經生理的條件反射泛化現象,格式塔的同型論,以及實驗心理學的信息相似啟動效應對相似激活原理的支持。 8、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出信息輸出是心理活動信息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儲於大腦中的信息要用於指導人的行為就必須從記憶系統中檢索和提取出來,信息輸出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在八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活動信息輸出的基本原理。闡述了什麼心理活動是信息輸出,如何判定有信息輸出,與信息輸出相關的三個層次,和三種輸出模式。其次,論述了心理活動信息輸出的過程。闡述了心理活動過程輸出了什麼內容的信息,對心理活動信息輸出給出了了數學表達。指出心理活動信息輸出是按競爭的擇大機制進行,闡述了信息輸出的反饋與人的顯意識知覺的關系。第三,論述了輸出模型與心理活動整體信息加工的關系。闡述了若干心理現象與輸出模型的關系,輸出與心理活動整體信息加工的關系。 9、心理活動信息加工的總體特徵能否對心理和思維活動的總體特徵作出科學的判斷關繫到思維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成敗。在九章中首先論述了思維現象是開放復雜巨系統現象指出思維現象具有整體性突現特徵,思維現象不能還原為心理要素的線性加合。其次,論述了思維過程的隨機特徵,指出由於心理狀態間的非確定性決定了心理過程近似於馬爾可夫過程。第三,論述了思維現象的動態性特徵,指出思維現象是時變現象,是一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以及思維信息處理中的並行、串列,精確與模糊,確定與隨機,不同層次量與質的轉化等特徵。 10、思維的信息處理及數學表達人的心理包括思維過程能否用數學來研究?用哪些數學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心理學數學模型的建立將使心理科學走向成熟成為一門規范學科,也將使人工智慧研究獲得大的發展。在十章中首先探討了建立思維過程數學模型的前提,指出要實現描述對象量與質的轉化,將屬於質的問題轉化為量及量關系。要在研究開放復雜巨系統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和思維活動的整體的定性理論模型。解開思維所需的數學工具要已經具備。其次,給出了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的十多個公式。心理過程公式,心理狀態轉移公式,心理狀態內信息輸入公式,信息存儲公式,信息間相互作用激勵公式,信息存在程度公式,信息輸出公式,長時記憶保持(重現概率)公式,信息啟動效應衰退公式和信息不應期公式。第三,探討了思維數學模型與其它學科中的數學模型的關系。最後探討了思維數學模型與實現人工智慧的問題。 摘自《思維過程論》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洪
❺ 什麼是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方式
信息加工是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加工過程。那麼你對信息加工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信息加工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信息加工的簡介
信息加工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礎上,生產出價值含量高、方便用戶利用的二次信息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將使信息增值。只有在對信息進行適當處理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新的、用以指導決策的有效信息或知識。
信息加工的內容
(1)信息的篩選和判別: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假信息和偽信息,只有通過認真地篩選和判別,才能防止魚目混珠、真假混雜。
(2)信息的分類和排序:收集來的信息是一種初始的、零亂的和孤立的信息,只有把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和排序,才能存儲、檢索、傳遞和使用。
(3)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對分類排序後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研究計算,可以使信息更具有使用價值乃至形成新信息。
信息加工過程的注意事項
(1)信息加工要善於運用創造性思維,對信息內容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從中找出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如果只局限於情況介紹、數據羅列,這種信息加工的作用很小。
(2)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切忌主觀臆斷,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性質的信息硬性拼湊,造成信息失真;切忌人為地加以誇大、縮小或在加工中使客觀事物變樣。
信息加工的方式
從不同的角度,信息加工方式有各種不同的劃分。
按處理功能的深淺分
按處理功能的深淺,可以把信息加工分為預處理加工、業務處理加工和決策處理加工三類方式。第一類是對信息簡單整理,加工出的是預信息。第二類是對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出輔助決策的信息。第三類是對信息進行統計推斷,可以產生決策信息。
數據加工以後成為預信息或統計信息,統計信息再經過加工才成為對決策有用的信息。這種轉換均需要時間,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時間延遲,這也是信息加工的一個重要特徵——滯後性,在使用中必須注意這一點。信息的滯後性與信息的時效性是有矛盾的,信息工作者要認識信息的滯後性,盡量減少以至消除滯後性對時效性的制約和影響。
按處理的響應時間分
按處理的響應時間的不同,信息加工的方式又可分為兩種類型:
(1)一種是將送過來的數據立即進行處理,即時做出響應的“實時處理型”。一般實時處理系統只允許處理已確定的工作,只限於面向常規的作業業務,這是為了保證響應的及時性。
(2)另一種是將送過來的數據存起來達到一定數量或時間後,再集中處理的“批處理型”。這種處理方式適用於以下兩種統計分析業務:如果不搜集一定數量的必要數據,就沒有什麼處理意義和效果;沒有必要急於得到處理結果。
從發展來看,信息加工正從批處理形式向聯機處理形式發展,從事後處理為中心向實時處理發展。
按系統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分
按系統與用戶之間距離的遠近,信息加工方式可劃分為遠程處理方式和局域處理方式。遠程處理是指用戶不必去信息中心,而通過通信線路使用遠處的計算機進行處理的方式。實際上遠程處理是一種遠距離的聯機處理方式。因為除了終端和通信控制器以外,它和批處理方式完全一樣。與遠程處理相反,局域處理是指在放置計算機的地方使用計算機的方式。事實上,只有在區分遠程處理和局域處理的場合,才較多地使用這個概念,即在計算機網路中分布在各處的計算機各自進行處理的方式就叫做局域處理。
按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和計算機配置分
按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和計算機配置,信息加工處理的方式可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集中式是將計算機放在單位機關等指定地方,由中心計算機集中承擔處理功能和處理量;分布式是以統一的規劃為基礎,將適當規模的計算機系統安裝在單位機關及其下屬單位,分別承擔處理功能和處理量。選擇集中式還是分布式的時候,要考慮企業的各種內部和外部條件。
按是否運用計算機分
傳統的信息加工主要是通過人腦進行,隨後相繼出現了手工設備和計算機。也就是說,進行信息加工一般有手工加工和計算機加工兩種方式。採用手工管理方式進行信息加工,不僅繁瑣、容易出錯,而且其加工過程需要很長時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管理決策的需要。計算機、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大大縮短了信息加工時間,滿足了管理者的決策需求,同時人們也從繁瑣的手工管理方式中擺脫了出來。
計算機信息加工就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而且在處理過程中,又大量採用各種數學模型。這些模型的演算法往往是相當復雜的,常常包含大量的迭代和循環。不過現在已經有許多可供選擇的軟體包,如統計軟體包、預測軟體包、數學規劃軟體包、模擬軟體包等。
❻ 簡述記憶的多重存貯模型
當前得到公認的解釋記憶儲存的模型是記憶的三存儲模型,該模型認為記憶加工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它們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來自環境的信息首先到達感覺記憶.如果這些信息被注意,它們則進入短時記憶.正是在短時記憶中,個體把這些信息加以改組和利用並作出反應.為了分析存人短時記憶的信息,你會調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同時,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經過復述存入長時記憶.
一,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又稱感覺寄存器或瞬時記憶,是感覺信息到達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覺寄存器只能將來自各個感官的信息保持幾十到幾百毫秒.在感覺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經過編碼獲得意義,繼續進入下一階段的加工活動,如果不被注意或編碼,它們就會自動消退.
各種感覺信息在感覺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繼續保存一段時間並起作用,這些存儲形式就是視覺表象和聲音表象,稱視象和聲象.它們雖然保存的時間極短,但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在看電影時,是視象幫助我們把相繼出現的一組圖片看成是一個平滑連續的畫面.大多數視象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秒鍾,但在有些情況下,一些視象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這取決於刺激的強度(如亮度),視覺剌激的強度越大,視象消失得越慢.
聲象記憶和視象記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質,只是聲象在感覺寄存器中的持續時間較長,可達幾秒鍾.使得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加工語音信息,達到詞的意義.研究表明,視象和聲象是物理刺激的忠實復製品,是感覺器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拷貝.選擇性注意控制著什麼信息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傳遞到短時記憶.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STM)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的核心.在感覺記憶中經過編碼的信息,進入短時記憶後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再從這里進入可以長久保存的長時記憶.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繼續保存.復述保證了它的延緩消失.短時記憶中儲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時記憶扮演著意識的角色,使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麼以及正在做什麼.其次,短時記憶使我們能夠將許多來自感覺的信息加以整合構成完整的圖像.第三,短時記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起著暫時寄存器的作用.例如在做計算題時每做下一步之前,都暫時寄存著上一步的計算結果供最後利用.最後,短時記憶保存著當前的策略和意願.這一切使得我們能夠採取各種復雜的行為直至達到最終的目標.正因為發現了短時記憶的這些重要作用,在當前大多數研究中被改稱為工作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