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存儲葯品
⑴ 怎樣保存葯品
(1)放於清潔、乾燥、避光的地方。
(2)標簽清楚,標簽不清楚要及時更換或不用。內服、外用葯分開放置。
(3)定期檢查葯品,過期、變色、混濁、沉澱、發霉者不用,註明有效期。
(4)不同性質的葯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溫過高而易變質的葯物,如青鏈黴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於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葯物,如新黴素、利福平,密封瓶裝。需避光者應放於棕色瓶中。
(5)放於小孩子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孩子誤服葯物引起中毒。
(6)中葯、丸散類葯要防潮、防鼠、防蟲蛀。芳香類葯要瓶裝,防揮發。易霉變者要放於陰涼通風處。
(7)備有量杯和輾葯缽。
⑵ 哪幾類葯品不宜長時間保存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的小葯箱內都應該存放著常備葯品,也會有沒用完的葯品。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好的,因為不是所有的葯品都適合長時間在家中保存,然而再次使用的時候可能會給來人體危害。一是所剩不夠一個療程的葯品。主要是因為這些葯品存放多了不易管理,還非常容易和同類新葯混淆。二是有效期短、沒有長期保留價值的葯品。三是容易分解變質的葯品,如維生素C久置會失去葯效。四是沒有良好包裝的葯品。因為一些葯品在潮濕環境里容易變質,要有避光防潮的包裝,另外還有有效期和失效期沒有標明的,若再次使用的話,無法判斷其生產日期和有效期,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危害。五是不易掌握作用與用途的葯品。若不了解葯品的適應症,最好不要使用。現在,大家對幾類葯品不宜長時間保存應該有所了解了,如果放葯的時間過長,就不要在服用了,否則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⑶ 常用葯品應該如何存放最安全
許多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吃不完或暫時用不到的葯品想留到下次使用,可是往往還沒過有效期就變質了。絕大多數葯品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常見原因包括光線、濕氣和溫度等。葯品保存的首要原則就是避光、避潮濕、避熱。葯品最好存放在乾燥且陰涼的環境下,如暗處的抽屜等。不可存放在浴室,以免葯品受潮破壞葯性。因此,按照說明書的指示准確地存放葯品,無疑可以延長葯品的壽命。
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塞冰箱!葯品的保存溫度其實很多元,世界衛生組織歸納出以下幾種可能性:
冷凍 維持-20°C,疫苗通常以此溫度保存,並由專業機構設立相關保存設施。
冷藏 介於2°-8°C,通常指家用冰箱的下層櫃,例如糖尿病患者須施打的胰島素在拆封/未拆封時宜存放於4°C的環境中。這個溫度區間也可用來短期存放疫苗。
陰涼 介於8°-15°C。
常溫 介於15°-25°C。
濕氣、光線亦不受葯品歡迎
除了溫度之外,潮濕、光線也是造成葯品變質的因素,例如阿斯匹林 (Aspirin) 就會因為高溫或潮濕而分解,產生對胃部有害的物質。以濕度來說,世衛組織建議葯品應存放於相對濕度低於60%的環境中。
透過以上說明,可以發現葯品的保存環境不是只有冷藏一途,下回想把葯品塞進冰箱前,仔細回想醫生或葯師的囑咐,千萬不要自作主張。
一般來說,葯品分為「外用葯」與「內服葯」,兩者使用方法不同,若是放在同個容器中可能會導致誤食外用葯的情況,「分開存放」才是正確的選擇。
⑷ 葯物長期存儲
葯品的保存一般只要室溫(大約25度左右)下,乾燥避光保存,並且要注意放在小孩夠不到的地方,還要和食物或其它化學物質分開,最好設葯品保存專櫃,有些葯品需分類保管,那就應當有隔室。
在考察葯品的穩定性時,本身就是指在常溫常壓、乾燥避光的情況下進行考察的,有時為了進一步考察其穩定性,就會做加速穩定性試驗,指在較高溫度和較高濕度的情況下進行的考察。一般認為,濕度是影響其穩定性的主要原因,尤其指那些包有糖衣的,在濕度很大的情況下,更容易受潮而變質。因此,可以考慮在存放葯品的櫃子里放一些乾燥劑。
至於是否要放到冰箱里,完全沒必要。
⑸ 葯品儲存的問題
誤區一:把所有葯品放在一起
許多家庭都備有小葯箱,大家都喜歡將所有葯品存放在小葯箱里,這是不科學的,其原因有三:一是葯品長期存放過程中在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會產生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外用葯和內服葯存放在一起會相互產生影響;二是有可能混淆葯物的用葯方法,造成傷害,如外用葯樟腦爐甘石洗劑外觀很像草莓口味的混懸液,易造成誤服;三是成人葯和兒童葯可能會名稱相同、外觀相似、規格不同,而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如果家長錯誤地將成人的葯物給兒童服用,可能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外用葯和內服葯分開保存,成人葯和兒童葯分開保存,並貼好標簽。
誤區二:葯品均放在冰箱保存
不少人買回葯品後,就直接放到冰箱里,覺得這樣儲存最安全。殊不知,葯品因其特殊性質,常常因受光、熱、空氣、水分、酸、鹼、溫度、微生物等外界條件影響而變質失效。不同的葯物儲存條件不同,例如葯品的儲存溫度就分為以下幾種:
冷凍:低於0℃,一般此溫度是用來保存疫苗的,由專業機構設立相關保存設施;
冷藏:2℃-8℃之間,通常指家用冰箱的下層(冷藏櫃),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還有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的胰島素在拆封或未拆封時均需存放於4℃環境中;
陰涼:8℃-15℃之間,如桔貝合劑;
常溫:15℃-30℃之間,如阿奇黴素干混懸劑。
部分葯品還要求密封、避光、乾燥等。所以,並不是所有葯品都適合放入冰箱保存,例如糖漿劑在過低溫度下葯物的溶解度可能會降低(部分有效成分沉澱結晶),導致葯物濃度與標注的不符(葯效不夠了);乳膏保存溫度過低,可能引起基質分層,影響其均勻性與葯效。正確的做法是:按照葯品外包裝或說明書上「貯藏」一項的要求儲存。
誤區三:冷藏等同於冷凍
這個誤區其實在談上面的誤區中有所涉及,鑒於很多人容易把「冷藏」和「冷凍」混淆,把二者等同起來,這里我們再提出來重點強調。大家在醫院葯房取葯時,總會聽到葯師說:「這個葯品要冷藏,」或者「這個葯品要冷凍,」或者看到葯盒上粘貼著明顯的「冷藏」標記。一般來說,冷藏是指放置在2℃-8℃的冷藏室內,而冷凍是指放置在「零下x℃」的冷凍室內。冷藏和冷凍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些冷藏葯品如胰島素、生物制劑等,一旦被冷凍,會因其蛋白結構發生變性而失效,甚至變成過敏原而觸發過敏反應。有些活菌制劑如雙歧桿菌和部分婦科栓劑是需要冷凍保存的。某些栓劑在37℃的體溫下可以融化,發揮局部治療作用,但是在保存的時候,則適合冷凍。因此,冷藏不等同於冷凍,二者需要嚴格區分,需要冷藏儲存的葯品絕不能冷凍儲存,反之,需要冷凍儲存的葯品絕不能冷藏儲存。
誤區四:拆掉包裝保存
很多人覺得葯品包裝太佔地方,每次買回葯品後都喜歡拆了外包裝來存放,還有一些經常出差又需要長期服葯的人群,會選擇把一星期甚至更長時間的葯全部拆包裝後,放入一個小葯盒內。然而,拆掉葯品原包裝,把葯品長期混放在一起的做法是錯誤的。拆掉葯品原包裝,可能會影響葯品的穩定性及葯效;將不同的葯品混在一起,相互之間甚至會發生反應。正確的做法是,葯品就放在原包裝里。目前大多數葯片都採用鋁箔獨立包裝,可將葯片連同包裝一起剪下後,再放入小葯盒。裝在葯盒裡的葯最好標明有效期、用法、用量,防止誤服或服用過期葯。
誤區五:葯品開封後保質期不變
很多人以為,葯品開封後,仍可以參照原包裝的保質期,其實不然。葯品未開封時,保質期可至葯品包裝標示的有效期;一旦開封,有效期會因為貯藏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變化。片劑、膠囊等容易乾燥、破裂;顆粒劑、滴丸等葯物容易吸潮;液體劑應在療程內服用完畢,尤其是糖漿劑因其特殊性,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產生霉變,即使葯品開啟後冷藏保存,也不適合長期儲存。未冷藏保存的口服液,即使嚴格按照貯藏條件保存,一般開封1個月後也不建議再服用(說明書明確標示了開瓶後保存期限的葯品除外,如奧卡西平口服液開瓶後可在7周內用完)。建議大家3-6個月清理家中備用葯1次,不要服用過期或性狀有明顯變化的葯品。下面這些建議可供參考:
片劑:瓶裝片劑拆封後的使用期限一般是半年,但兒童服用的需要掰開服用的葯品,建議掰服剩下的葯品24小時內服用完。
膠囊:膠囊開封後建議3-6個月服用完。
口服糖漿:拆封後在陰涼處保存,建議夏天1個月內服用完,冬天3個月內服用完。另外,再次服用時,請觀察溶液是否澄清,如出現氣泡、變色、有結晶析出等情況,請停止服用。
「板裝」葯:有獨立包裝,可放心吃到有效期前。
顆粒劑:開封後按說明書要求保存,建議1個月內服用完。若出現吸潮、結塊等現象,停止服用。
滴眼劑、葯膏劑:拆封後的服用期限最多不超過4周,葯品性狀發生變化,立即停止服用。
誤區六:重復使用棉花或乾燥劑
許多人在葯品拆封後,會將包裝內的棉花、乾燥劑再塞回去,這是錯誤的。葯廠之所以在包裝時塞棉花,是為了避免葯品在運送時因震動導致破碎,而乾燥劑是為了吸收少數經葯品封口滲入的水汽。開封後,棉花和乾燥劑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再放回去,可能會使葯品受潮分解。正確的做法是,直接將之扔掉。
誤區七:葯品隨意放在室內
有些人喜歡將葯品隨意堆放,不管陽光的照射,也不管空氣的潮濕。這將加劇葯效的損失。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以把葯品存放於相對濕度低於60%的環境中,並密封保存,瓶裝葯每次服用完要擰緊瓶蓋。除此之外,有些葯品的儲存條件已經明確是避光,大家就尤其要注意,不要把葯品放在窗檯等陽光直射的地方。
⑹ 葯能過期嗎過期後吃下去會怎樣如何長時間保存葯品
每一種物質都不是能永遠保持穩定的,在一定的時間之後,要麼自己分解,要麼與環境中的其他物質發生一定的反應生成其他物質。而新生成的物質有可能是沒有葯效的,有可能是加強了葯效的,但重要的是通常是有害的。所以葯如果放置時間過長是可能過期的哈。
如何長時間保存葯品你只要按照葯品包裝上註明的方法保存就可以了哈。當然專業人士可以根據葯品的化學性質做具體的相關保存措施。
⑺ 葯品儲存的問題
葯品儲存受溫度、濕度、光線、空氣、儲存時間以及微生物等因素的影響。每種葯品的包裝上和說明書中都會有【貯藏】這一項,裡面會列出葯品的儲存條件,這些儲存條件都有其嚴格對應的要求。
2哪些葯品需冷藏儲存?
有些葯品在常溫或高溫下極易變質失效,應放入冰箱內低溫保存。這些葯品通常在包裝上註明了貯藏溫度。例如:
注射劑:重組人胰島素及所有的胰島素制劑;
口服葯:西葯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培菲康)、脾氨肽口服凍乾粉;中葯阿膠、當歸片、人參等;
外用葯:鮭魚降鈣素噴鼻劑、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愛爾凱因)、受熱易變形的放於肛門的栓劑、陰道栓劑等。
1.不是所有的葯品都適合放在冰箱中儲存,除非是強調需要冷藏的特殊葯品,一般葯品不建議放冰箱。因為冰箱潮濕的環境對一般葯品的性狀會有影響。例如已開封的水劑放入冰箱保存,導致液體葯劑在溫度過低的環境下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或糖分被結晶,使葯物變質。
2.有些生物制劑,如含有「生物」「活性因子」等字樣的葯品,不能置於冰凍層,因為在葯品凍融過程中,會造成葯品效價的降低,影響葯品療效。
3.開封前後要求不同。還要提醒患者的是,有些葯品在開封前長期保存和開封使用後短期存儲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優泌林和諾和靈,在使用前要求2-8℃冰箱冷藏,一經開封使用後,只需25℃以下保存,可存放約4周。若室溫環境超30℃必須存放在冰箱的情況下,需用前使葯品恢復至室溫。還有鮭魚降鈣素噴鼻劑開始使用後也不需要冷藏,可室溫放置約4周。
3哪些葯品需密閉、密封、防潮儲存?
大多數葯品受濕度、空氣、微生物影響比較大,容易水解失效,都需要密閉、防潮保存。因此不能保存在浴室、廚房和床櫃下陰暗潮濕的地方,應選擇放置在地勢較高的、濕度適中的地方或乾燥箱內。
易吸潮變質葯品:有些葯品在潮濕的空氣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吸水後的葯品可出現溶化、發霉,發酵、粘連等現象,不能再用。如阿司匹林、胰酶、酵母片、復方甘草片、阿卡波糖(拜糖蘋)、維生素B1、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小柴胡沖劑、枸杞子、黨參、中葯丸劑以及各種膠囊劑等。因此,這類葯品最好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包裝密封。
⑻ 怎樣儲存家庭常備葯物
密閉保存:有些葯品久置空氣中易於風化,應密閉保存,如硼砂、硫酸鎂等;有些葯品長期接觸空氣會被氧化,如維生素C、魚肝油滴劑等。一些易揮發的葯物如紅花油、碘酒及其他含酒精的制劑也要密閉保存。要密閉保存的葯物應放在玻璃瓶內,瓶口要封嚴,不能用紙盒貯存,否則易變質。防潮保存:許多葯品在潮濕的空氣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葯品可出現溶化、發霉、發酵、粘連等潮解現象,這些葯物就不能使用,因此,應盡量將它們放在密閉的小瓶內,並置於乾燥處保存。特別容易潮解的葯品有:阿斯匹林、酵母片、維生素B1、葡萄糖酸鈣及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膠囊劑也極易受潮。冷藏保存:凡溫度過高會變質或變形的葯品應放在2~15℃的低溫環境中保存,一般室溫達不到這一要求,因此宜放在冰箱中冷藏。
受熱後易變質的葯品一般在包裝上都會註明貯藏溫度,常用的有胰島素、丙種球蛋白及各種生物制劑,一些易揮發的葯品如芳香水劑雖不需放在冰箱內,但也應放置在陰涼處。避光保存:有些葯品如氨茶鹼、維生素C、硝酸甘油及各種針劑在光線作用下,會使其變質,應放置在棕色瓶中並置於暗處保存。當然其他葯品也要盡量避光。選擇到合法的醫療機構就醫用葯或到已取得葯品、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的葯店購買葯品、醫療器械;可以從外包裝和標簽、說明書來進行簡單的鑒別。國家明確規定,葯品包裝必須按規定印有或貼有標簽並附說明書,標簽或說明書上必須註明葯品的通用名稱、成份、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⑼ 葯應該怎麼保存
關於葯應該怎麼保存,許多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吃不完或暫時用不到的葯品想留到下次使用,可是往往還沒過有效期就變質了。絕大多數葯品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常見原因包括光線、濕氣和溫度等。葯品保存的首要原則就是避光、避潮濕、避熱。葯品最好存放在乾燥且陰涼的環境下,如暗處的抽屜等。不可存放在浴室,以免葯品受潮破壞葯性。因此,按照說明書的指示准確地存放葯品,無疑可以延長葯品的壽命。
口服盒裝葯(口服排裝葯)
如果外包裝沒有損壞,依原廠制定之有效期限為准。
口服散裝葯
分裝後依分裝葯袋期限(若有異狀應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