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災時如何優化資源配置
㈠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3篇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應急資源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1
搞好機關應急管理,做好常態應急值班工作是當前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及時反應妥善處置的先決條件,在政府應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20xx年,區審計局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和《成華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局領導始終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在工作推進、人員安排、制度落實和應急反應等方面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確保全年應急管理各項工作目標順利完成,為構建全區上下聯動、緊密配合的應急管理工作體系,做出了積極貢獻。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構建審計預案管理體系。
區審計局長期堅持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建設,全局對成立的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及時調整,對全局應急管理工作的具體責任進行細化分工,做到了「有領導管事、有人員辦事」,對工作責任的落實,局黨組不定期檢查,及時通報情況,並建立健全了旨在保證工作落實到位的制度和規章,確保全局應急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按照全局應急總體預案的要求,區審計局落實了全局應急值班室的設立和人員的安排,局應急值班室設在局辦公室,配備負責應急值班工作的兼職幹部2名,對外公布了應急值守的電話,配備了專門的應急值班電腦和辦公設備,保證了應急值班工作的正常開展。全局按照應急工作值班的要求,制定了值班室各項管理制度,以及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流程。全局堅持重大節假日按時報送值班人員和帶班領導,認真做好機關大樓首問接待崗值班工作和領導幹部節假日值班工作,全局近年來未出現值班脫崗、離崗現象,值班工作按要求、高質量落實到位。
二、加強教育宣傳,推進應急管理工作。
區審計局始終將應急管理教育工作,作為幹部理論培訓的重要內容,並將《突發事件應對法》的宣傳教育納入局機關幹部全年學習計劃。全年審計局安排幹部積極參加區應急辦、區委黨校組織的應急知識培訓3次,開展應急知識培訓和《突發事件應對法》學習3次,有效地提高了幹部職工居安思危、預警防範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和知識水平。
按照全區應急管理工作要求,區審計局在常態審計工作開展中,注重將應急工作理念和財務安全理論通過實際工作進行宣傳與運用。一年來,區審計局在各項審計工作中對《會計法》、《審計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進行了宣傳,並通過項目回訪、收集建議等方式,與被審計單位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2
1、應急管理與應急資源的管理
應急管理包括的內容很多,其中針對突發事件風險評估、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應急救援能力提升、應急資源優化管理等都是應急管理的基本內容。對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十分重要,例如對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洪災風險評估乃至各種各樣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和技術災害的風險評估等。
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評估包括: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災害承受力,災害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及其作用,對公眾應急與避災自救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演習等。也包括公眾對各種常見災害、次生災害及其他災害的了解程度,災後進行自救互救的`能力、志願者組織的建立等。汶川大地震雖然沒有事前預報,但對大地震的承受力應可以事先判斷。承受力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經濟狀況、城市交通運輸狀況、城市通信狀況和城市的生命線系統狀況等有關。應急資源管理包括資源保障、應急資源配置、應急資源優化管理等。必須指出的是,資源保障能力十分重要。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儲備,物資分類、儲存管理、調撥使用、救援裝備的購置和研發情況以及社會財物的捐贈管理。
應急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對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應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xx年1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稱《總體預案》),要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同時根據總體預案切實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財力、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國內應急救援中應急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方面的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例如,缺少對資源配置績效的評價。某些資源流動不暢,已有資源不能實現有效整合等問題。
筆者到四川災區等地調研,發現一些基本的應急資源是可以保障的,且調度有方,但一些特殊的應急資源,比如科學儀器裝備和必須的工具手段等亟待加強。
應急資源優化管理實際上就是如何發揮應急資源最大效用的問題。例如,當一些城市防災救災設施應從經濟角度因素考慮其運行費用,並從社會角度考慮這些設施產生的社會效益。要進行需求分析,包括對災害損失的評估以及對次生災害的風險評估,必須建立應急資源供應鏈,不僅可降低成本,而且還能保證應急救援的時效性。
我院應急分析測試隊伍在汶川地震後迅速趕往災區,在成都建立了應急檢測功能較強的基本實驗室。在什邡等地組建了現場實驗室,就地開展現場應急測試。這樣的基本實驗室和現場試驗室也是應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應急科技裝備資源管理工作亟待加強
在應急資源中,科技裝備資源是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此次筆者實地考察了四川災區的什邡市,切實感到,災區除了飲用水、帳篷、臨建房等生活必需品外,也十分需要相當規模的應急裝備,其中包括應急分析測試科學儀器。災區當地迫切需要應急分析測試,要把有關科學儀器資源納入到應急資源總體之中。目前捐贈的科學儀器數量不夠,有關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這類救災物資的重要性。科學儀器作為救災物資其單價高,但總量不高,所需數量不多,而形成的強大的分析測試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證災區日常生活必需品分析檢測工作的需要。
根據處置突發事件和搶險救災需要,需要購置一批應急所需的科技裝備。利用這些科技裝備,採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基本情況、基礎資料的掌握。此次汶地震,我院太陽能所在什邡市將太陽能熱水器設備應用到節能屋頂。我院派出的專家深入到四川省疾控中心、什邡市疾控中心等單位從事應急分析測試工作。從公共服務角度,我院向有關部門呼籲組建災區公共服務分析檢測實驗室。該類公共服務分析檢測實驗室在平時可以起到了很好的公共服務作用,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又為應急起到了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此次汶川地震證明了科技對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重要性,應充分抓住災後重建的機遇,通過科技手段促進災後重建。
3、突發事件財務管理系統
突發事件發生了,應怎樣進行財務管理呢?突發事件的財務管理有許多新的內容。在制度等方面有些是新情況、新問題,所以原有的規章制度包括管理手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資金和應急資源要給予保障,且按輕重緩急逐一到位。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一些特殊的應急資源和有關參與應急的單位要通過有效的財務管理達到參與救災的目的。
從物流角度上看,與普通物流過程相比,應急物流就更具有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突發事件而對物資、資金等需求進行緊急保障和特殊物流過程。當突發事件來臨時,應急物流各個環節全力配合政府及其統一指揮系統形成應急物流生產與物流能力。除救災帳篷、被子、衣物、燃油等必需品是應急物流的組成部分外,一些科技支撐相關物資同樣是應急物流的組成部分。例如,為保障飲用水安全所必需的水質分析儀等科學儀器。
對於災後不同階段的物資需求變化應建立應急預警財務體系,制定突發事件財務管理運行系統。通過分析當前、形勢變化與突發事件影響期長短,並充分考慮其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步驟。突發事件可能給一些企業帶來機遇,促使這些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增加銷售。面對銷售劇增、產品供不應求、大量現金流入的情況,企業應在銷售目標明確的情況下考慮技術、人力、設備、廠房等各因素,一方面要保證產品質量,防止不合格產品流人災區,同時應加強現金管理,提高現金利用率,實時掌握庫存量。企事業單位在向災區捐贈款物時,應嚴格按照財務制度的規定履行必要的手續。對特殊設備的捐贈,需要嚴格審查,規范審批制度。
綜上所述,應急資源管理要加強資源保障,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管理,同時要充分考慮有關應急科技裝備的需求,千方百計保證將一些應急資金落實到必需的科技裝備上。並加強應急資源管理中的財務管理,做到統籌規劃、資源整合、降低成本。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3
安全生產工作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安全生產管理最根本目的是保護人民的生命和健康。xxxx年,我省連續發生4起重特大事故,安全生產形勢異常嚴峻,抓好、抓實安全生產工作迫在眉睫。今年以來,通過多次到重點企業走訪調研,深刻感受到全市安全生產工作形勢依然嚴峻,通過一年多對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理解,就進一步做好全市安全生產工作談一下看法及建議。
一、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一)安全生產監管對象情況。我市現有生產經營單位2135家,其中煤礦開采和洗選業2戶、有色金屬礦采選業5戶、非金屬礦采選業7戶,各類建築業18戶,燃氣、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熱力管理11戶,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180戶,製造業77戶,批發和零售業1038戶,餐飲業340戶。按市區和鄉鎮分,市區生產經營單位1778戶,鄉鎮生產經營單位357戶。
(二)安全生產監管隊伍建設情況。一是綜合監管隊伍情況。我市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部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內設5個科室和1個執法大隊,現有工作人員26人,持有執法資格證18人。二是行業監管隊伍情況。各個行業監管部門按照省、州安全監管要求,配備了安全監管人員,但多為兼職人員,專職人員及具備安全生產執法檢查資格人員寥寥無幾。三是屬地監管隊伍情況。目前,只有社管委和開山屯鎮安全監管人員具有執法檢查資格,其它鄉鎮均為兼職人員,未經過專業培訓。
(三)近五年來全市安全生產狀況。xxxx0年初至xxxx4年6月份,我市工礦商貿、道路交通、消防火災和鐵路交通四類事故共發生1xxxx起,死亡35人,重傷39人,直接經濟損失407.8萬元。其中,xxxx0年發生事故32起,死亡13人,重傷8人,直接經濟損失83萬元;xxxx1年發生事故18起,死亡9人,重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2xxxx.2萬元;xxxx2年發生事故27起,死亡8人,重傷17人,直接經濟損失15.3萬元;xxxx年共發生事故30起,死亡4人,重傷11人,直接財產損失61.3萬元;xxxx4年上半年發生事故12起,死亡1人,受傷2人,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xxxx0年以來,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重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呈逐年減少趨勢。
二、近兩年來安全生產工作開展情況
(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按照州委、州政府下達給我市的安全生產年度控制指標,市政府每年年初分別與各鄉鎮、社管委、相關部門和重點企業簽訂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各鄉鎮與高危企業之間、各部門與監管對象之間層層簽訂了年度安全生產責任狀,明確了各級工作目標和責任,分解了控制指標,全市初步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生產責任網路。市政府每年至少召開4次安全生產工作擴大會議和安全生產聯絡員會議,安排部署安全生產工作,對存在的安全生產新問題、新情況,市政府以召開常務會議、市長辦公會議討論研究,推動了我市安全生產責任的落實。
(二)嚴格落實督查暗查暗訪制度。xxxx年,我省連續發生4起重大、特大事故,為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安全生產工作,落實政府安全監管責任,進一步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制定了督查暗查暗訪制度,成立了以督查室、紀檢委、安監、質監、電力、住建、公安、葯監等八部門組成的常態督查組,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查行動,對全市13家液氨使用及製冷企業全部建檔立制,形成常態化監管;對全市八大行業共87家企業進行全面督查指導檢查,共查出隱患718處,已整改679處,整改率94.5%。今年,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成立3個暗訪組,突擊檢查7個鄉鎮、16個重點部門、33戶重點企業,排查出隱患122項,已整改102項,整改率83.6%,有力推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深入開展。
(三)嚴格落實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任務。xxxx年以來,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在全市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專項整治活動中,以高危行業領域為核心,針對重點場所、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共組織各類檢查組1711個,出動檢查人員9711人次,檢查企業4215戶次,排查隱患5378項,已整改5051項,整改率93.9%;糾正各類違規違章行為44956起,警告613次,責令改正限期停止1545起,暫扣、吊銷有關許可證176個,行政拘留14人,移送追究刑事責任65人,罰款35.82萬元。
(四)嚴格落實安全宣傳培訓教育工作。xxxx年以來,以安全生產月為契機,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力度,設立安全生產咨詢台40個,發放宣傳資料xxxx00餘份,懸掛條幅xxxx余幅,擺放安全生產知識展板140餘塊,借用延邊黨建信息平台發送安全簡訊40000餘條,組織生產經營單位4000餘人觀看了安全生產警示教育片。組織開展職業病防治知識競賽,全市共有2100多人參加了知識競賽活動。此外,還通過電視台每周播放安全警示教育短片,組織近萬人參加「生命的呼喚」安全生產案例警示圖片展活動,開設各類安全知識培訓班11期,培訓人員716人。
(五)嚴格落實「四化融合、三位一體」工作任務。一是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完成情況。在煤礦、非煤礦山、危化、建築、交通等高危行業開展了安全生產標准建設工作,全市高危行業共有128戶,已有28戶達到標准化。二是安全生產網格化建設完成情況。目前,安全生產網格化建設各行業部門、生產經營單位開通帳號691戶,已有282戶企業完成錄入,初步完成網格化監督管理。三是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完成情況。為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發揮安全生產信息化服務和安全生產日常監管的重要作用,促進監管手段創新和監管水平提升,投資 79.2萬元,完成安全生產信息化「三大系統」建設工作,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及事故發生後科學施救、准確定性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安全生產社會化監督建設情況。開通12350舉報電話,建立3G監管隱患排查與執法平台,配備了10台3G監管隱患排查與執法平台。
(六)嚴格落實應急管理工作任務。我市先後承擔了延邊州暨龍井市危險化學品泄露事故應急救援與處置應急演練、延邊州暨龍井市瀚豐礦業有限公司透水事故應急演練、延邊州暨龍井市瀚豐礦業有限公司冒頂事故應急演練等大型演練活動,在應急演練與應急管理上建立完善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協調聯動機制,形成了高效順暢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xxxx年以來,我市還在人員密集型場所、交通、供電、建築施工、工商貿企業中開展應急演練活動,使應急管理工作由高危行業轉向一般行業,全市企業職工應對風險能力和安全防範意識得到明顯提升。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市安全生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監管責任方面。監管對象點多面廣,執法隊伍力量薄弱,跨部門安全管理協同機制仍不完善,監管部門機構設置尚需優化。部分監管部門管理人員缺乏,現有工作人員多為兼職,缺乏專業知識,執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應急救援裝備不足,應急預案缺乏可操作性,應急演練未實現制度化。二是企業主體責任方面。工業集中區內生產企業多無專門安監機構。部分生產經營單位,存在停產、半停產、承租、出租或委託經營等情況,致使安全生產管理「真空」出現失控漏管問題。在工程建設領域,存在小型施工企業資質不夠,掛靠有資質施工企業,而有資質施工企業往往採取以包代管形式對施工項目進行監管。我市大多數企業都是初加工型,屬高勞動強度,且企業員工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嚴重缺乏自我防護意識。部分新、改、擴建工程項目未經審批、備案擅自開工,安全生產條件不達標、隱患多,負責人員未經過安全培訓,對安全工作不重視,安全意識淡薄。
;㈡ 如何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節約能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健康生活A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㈢ 防災減災應急預案
防災減災應急預案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有時會遇到無法預料的突發事故,為了可以及時作出應急響應,降低事故後果,總不可避免地需要事先編制應急預案。寫應急預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防災減災應急預案1
為建立社區自然災害緊急救助機制,提高社區防災、減災應急反應能力,提升社區應對災害水平,進一步明確責任,完善社區綜合減災有效措施,保障社區居民的財產安全,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特結合社區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保護社區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各工作小組密切配合,各司其職。依靠居民群眾、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防災減災。
二、適用范圍
凡在我社區轄區范圍內發生的水旱災害,冰雹、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等地質災害,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以及其它突發公共事件達到啟動條件的,適用於本預案。本預案指導XX社區轄區自然災害的應對工作,並與XX街道應急預案對接。
三、組織機構
為落實「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工作方針,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親自抓,社區成立綜合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協調小組,協調開展災害應急響應、緊急救援、災民安置及災後恢復重建等工作。
領導小組組織情況及工作職責如下:
(1)傳達、貫徹上級部門關於防災減災工作的指示,並組織實施;
(2)召開會商會議,對社區風險源進行會商和評估,研究提出對策;
(3)配合上級工作組開展工作,與社區有關部門保持聯系;
(4)承辦社區緊急救援、災民轉移安置等有關方面的協調事宜;
(5)負責社區綜合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協調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各項任務。
災情收集組:由社區災害信息員xx負責收集災情情況,及時將災情向組長匯報。
治安交通小組:由社區民警xx和治安員xx組成,主要職責是實施安全警戒,維持現場秩序;治安員配合交通管理部門疏導周邊交通,開辟應急通道,保障應急處置人員、車輛和物資裝備應急通行需要。
醫療救護小組:由社區衛生部門有關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開展傷員救護和衛生防疫等工作。
安全疏散組:由社區居委會成員及應急志願者隊伍組成,居委會主任xxx為疏散責任人,負責引導疏散、轉移受災居民及受災戶安置過渡工作。按照社區疏散路徑將受災居民轉移到社區應急避難場所或安全地。
綜合保障小組:由社區居(村)委會、轄區企事業單位和物業公司(或管理企業)的有關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負責為現場指揮部提供場地、辦公設備和後勤服務保障;協助疏散人員,安置受災群眾,引導居民開展自救互救。
信息報道組:由社區居委會成員xx組成,負責組織防災減災工作宣傳報道;按規定及時向街道辦事處發送災情有關信息;對轄區居民進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
防災減災應急預案2
為加強我校緊急情況應急處置的綜合指揮能力,提高緊急情況處置的快速反映和協調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有效保障學校和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結合本校實際,特製訂城沙鎮第一小學抗台防災風應急預案:
一、本預案的目的和原則:
制定本預案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危機應急反應能力,優化人、財、物等應急資源配置,建立緊急救助體系,提高行動效率,將突發公共事件給人員、財產和環境造成的損失降低至最小程度。本預案是在預防為主的前提下,按照統一指揮、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協調一致的原則,堅持科學性、嚴密性、程序性的方針,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組織機構和職責分工:
(一)領導小組組成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職責分工:
1、指揮組:
①根據預案,在事故現場指揮行動,把事故消滅在初始狀態。
②指揮現場人員有序疏散,撤離到安全區域。
③負責現場應急救援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
④把情況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求援事項向上級部門報告。
⑤與消防等應急部門合作,提供建議和信息。行動協調組(及各班班主任)
職責:聽從指揮部指揮,負責組織協調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維持現場秩序,負責現場的警戒和保護。
2、醫療救護小組(由行動協調組擔當)
職責:負責救護受傷人員或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
三、學校防颱風事故應急程序:
本應急程序的要點是:防範事故,確保人員安全,減少財產損失。
(一)台風來臨的整個時段,學校領導小組成員應到位,實行領導小組成員小時輪流在校值班制度,值班人員應當不斷地在校園內巡視,若發現險情,立即向學校領導報告及有關部門報告(社會綜治辦)。
(二)若建築物在台風中發生傾斜、開裂:現場指揮應立即組織應急人員引導師生撤離現場,疏散至安全區域,同時切斷建築物電源。若有人受傷,醫療救護小組進行現場救治,且及時與當地衛生院並組織就醫。在危險建築物周圍設置警戒線,派專人密切觀察建築物狀況。
(三)若電線桿、樹木或其它高架物傾斜,應立即組織人力進行支撐和加固。
(四)對不牢固的空中懸掛物或屋頂材料要進行及時加固或拆除。
(五)關閉單位所有的玻璃門窗。
(六)在所有存在事故隱患的建築物和高架物周圍設置警戒線,把人員活動限制在安全區域內。
(七)學校應當把人員受傷、財產損失和嚴重事故隱患情況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區教育局)。
防災減災應急預案3
為確保我校在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各項應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國務院《發生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結合我校工作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應急機構的組成
1、領導小組。我校防震減災工作在市教育局及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實施。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主要職責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強化工作職責,加強對破壞性地震及防震減災工作研究,完善各項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各項措施的落實。
(2)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地震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組織、指導全校防震抗震知識的普及教育,廣泛開展地震災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訓練,不斷提高廣大師生防震抗震的意識和基本技能。
(3)認真搞好各項物資保障,嚴格按預案要求積極籌備,落實飲食飲水、防凍防雨、教材教具、搶險設備等物資,強化管理,使之始終保持良好戰備狀態。
(4)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組織各方面力量全面進行抗震減災工作,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5)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迅速恢復教育教學秩序,全面保證和促進工作局面穩定。
二、臨震應急行動
1、接到上級地震、臨震預(警)報後,領導小組立即進入臨戰狀態,依法發布有關消息和警報,全面組織各項抗震工作。
2、組織有關人員對所屬建築進行全面檢查,封堵、關閉危險場所,停止各項大型活動。
3、加強對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管理,加強對大型鍋爐、供電輸電、機房機庫等重要設備、場所的防護,保證防震減災順利進行。
4、加強廣大師生宣傳教育,做好師生、學生家長思想穩定工作。
5、加強各類值班值勤,保持通信暢通,及時掌握情況,全力維護正常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預案落實各項物資准備。
三、震後應急行動
1、無論是否有預報、警報,在本區范圍或鄰近地區發生破壞性地震後,領導小組成員立即開展工作,在上級統一組織指揮下,迅速組織學校搶險救災。
(1)迅速發出緊急警報,組織仍滯留在各種建築物內的所有人員撤離。
上課時間:A、各班學生在上課(值班或值日)教師的組織下立即有序撤出教室到操場空曠地帶避震;B、所有校內其他人員立即撤到操場空曠地帶。
就餐時間:A、在餐廳就餐的學生在值日教師及後勤人員的組織下有序撤離到操場空曠地帶;B、所有校內其他人員立即撤到操場空曠地帶。
(2)迅速關閉、切斷輸電、燃氣、供水系統(應急照明系統除外)和各種明火,防止震後滋生其它災害。
(3)迅速開展以搶救人員為主要內容的現場救護工作,及時將受傷人員轉移並送至附近救護站搶救。
(4)加強對重要設備、重要物品和歷史文物的救護和保護,加強校園值班值勤和巡邏,防止各類犯罪活動。
3、積極做好廣大師生的思想宣傳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穩定人心,迅速恢復正常秩序,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本校受災情況,及時匯總上報局辦公室及鎮黨委政府。
四、其它要求
1、進入防震緊急狀態後,全體小組成員及工作專班人員必須保證通訊暢通。及時落實上級有關指示和命令。
2、在抗震減災應急行動中,要密切配合,服從指揮,確保政令暢通和各項工作落實。
;㈣ 災後重建發揮財政的作用
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奪走了幾萬人生命,毀滅了無數家庭,也震碎了我們美麗的家園。逝者往矣,生者還要前行。我們要「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在廢墟上
建設新的家園,讓死者的生命延續,讓生者的前途光明。
在廢墟上建設新的家園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三年的時間,幾千億的投入,需要我們的體力,更需要我們的智慧。由於汶川大地震的損失巨大,尤其是災區人民家毀人亡的深重災難,強烈地震撼了億萬中國人民,全社會感同身受,深深同情,願意與災區人民一道早日建設起新的家園。但同情的同時,還要保持理性,保證災後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重大災害救援應以財政資金為主
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財政資金來源於稅收,是對國民收入在消費之前進行的必要扣除。按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社會產品分配模式的設想,社會產品扣除的主要用途有:第一,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第二,用來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以及行政管理支出和滿足公共需要的支出等。因此,財政資金代表政府掌握的社會產品,財政支出則是政府根據公共事務需要對社會產品的分配。
信貸資金來源於消費者的儲蓄。消費者將消費後剩餘的收入存入銀行,是對自己獲得的社會產品的節約,是消費者為了獲得收益而進行一種投資,並沒有失掉對這部分資金的所有權,銀行不過是借款人與存款人的中介。
由於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來源不同,在使用過程中,財政資金是無償的,而信貸資金則是以償還和支付利息為前提的。因此,對重大災害的救援應該以財政資金為主。各級政府的救災支出,包括社會各界的捐款,實際上是對社會既有財富的一次再分配,其基本特徵就是資金使用的無償性。汶川大地震後,截至到5月25日,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已經安排了151億元的救災支出,並計劃建立700億元的災後重建基金,國內外的各界捐款也高達290億元。這些資金都屬於對原有社會產品的扣除,直接減少了用於其他消費和投資的社會資源。
金融機構在救災過程中的職責主要是提供及時有效的金融服務,保證救災資金的及時調撥,滿足客戶提款、匯兌、結算、還款等金融服務的需求。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針對地震災區已經出台了一系列特殊的金融政策和應急措施,包括保證救災期間支付系統的通
暢、安全,對丟失有效存款憑證的存款人支付5000元的現金,增加災區貸款額度,暫緩存款准備金率上調,對災區不能按時償還各類貸款的單位和個人,不催收催繳、不罰息,不作不良記錄,不影響其繼續獲得災區其他救災信貸支持等等。
這些政策措施安撫了民心,體現了政府和社會對受災同胞的同情和支持,同時也是政府職能和金融機構職能的很好實現。
二、建議發行特種國債彌補地震呆賬
在已頒布的各項金融政策和措施中,最受歡迎和關注的是,中國銀監會關於「金融機構對借款人因本次大地震造成巨大損失而無法償還的債務應認定為呆帳並及時予以核銷」的政策。它使得那些房倒屋塌、損失慘重的百姓擺脫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能夠輕裝地「向著光明前進」。
地震造成的損失還沒有最後統計出來。但據社會各方估計,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在5000億元以上,地震導致四川工業企業損失超過670億元,逾1.4萬家企業受災,而私人財產所遭受的損失預計將遠遠大於企業損失。這些損失有相當一部分會轉化為銀行的不良貸款,據中國農業銀行估算,該行因地震導致的新增不良貸款預計約在60億元左右,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地震中可能形成的不良貸款將遠遠大於這個數字。
根據企業財務管理辦法,銀行核銷呆賬貸款的資金來源首先是銀行提取的貸款損失准備金,其次是當期利潤,最後是銀行的資本金。在我國,銀行提取貸款損失准備金的比例通常是貸款總額的1‰—2‰,一般流動資金貸款和信託貸款的提取比例是1‰,風險高一些的中長期貸款、個人貸款等的提取比例是2‰。雖然,理論上銀行貸款損失准備金就是其貸款風險的准備,但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起巨災保險機制,現有財產險保險中均將地震損失作為免責條款,銀行貸款損失准備事實上成為了除中央救災物資儲備之外,唯一的抵禦重大自然災害的社會儲備。按照2008年4月底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總額28萬億計算,全部貸款損失准備金在435億元左右。這部分資金既要支付正常經營的呆帳損失,還要支付地震災害帶來的呆
帳損失,恐怕會存在著很大的缺口。在如此重大災難面前,貸款損失准備金恐怕難以承擔這樣巨大的損失。特別是災區的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大量增加的呆壞賬會極大地增加其經營困難,甚至被拖垮。即使對尚未進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國農業銀行,突然增加的呆壞賬也會加大其股份制改造的難度。
因此,雖然「呆賬核銷」的政策深受歡迎,核銷的具體方案卻要審慎思量。建議核銷呆壞賬甄別、財務處置等工作由銀行承擔,而發生的損失則由銀行和財政共同承擔。財政承擔的具體的方式,可以是財政直接注資(如對中國農業銀行),也可以通過中央銀行運用財政存款為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以及購買金融機構發行的長期債券等方式。
我國於1998年建立起救災物資儲備制度,但面對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現有的救災儲備只是杯水車薪。災後重建基金業主要應該用於災後基礎設施、房屋的重建,不可能用來彌補銀行的壞賬損失。因此,建議中央財政發行特種國債為彌補災害損失籌集資金,並作為銀行核銷呆壞賬的一部分資金來源。
特種國債的購買者可以是向商業銀行,也可以向一般投資者發行。向商業銀行發行國債,從緊縮流動性的角度與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央行票據的作用是一樣的,但從財務處理上,則與商業銀行自行核銷呆壞帳的意義大不相同。商業銀行購買國債,只是改變了其資產結構,其資本金不會減少,並且國債是流動性很強的金融資產,可以用於抵押、貼現,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收入。如果中央銀行因財政發行特種國債減緩存款准備金的上調步伐,還可以使商業銀行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獲得一定的靈活性。
投資者購買特種國債實際上仍然是一種「捐贈」。從國民經濟的部門構成上看,社會資源主要是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之間進行分配。分配的結果不是取決於收入結構,而是取決於各部門的支出結構。無論是通過增加稅收,還是增加發債,只要是政府部門的
支出擴大,就意味著其支配了相應的社會資源。如果政府通過發債的形式籌集了資金並用來彌補災區的損失以及未來的經濟建設,實際上就是增加了災區實際利用的社會資源,而投資者就是通過減少實際資源的消耗,彌補了災區的損失。但與一般「捐贈」不同的是,這種「捐贈」不會減少投資者的資產總額,並且保持其「捐贈」資產的流動性。
三、呆賬核銷過程中應防止道德風險
銀監會關於呆賬認定與核銷的決定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2008年修訂的《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第二章第四條第(三)點以及第二章第五條第(一)、(二)點分別規定:「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巨大且不能獲得保險補償,或者以保險賠償後,確實無力償還部分或者全部債務,金融企業對其財產進行清償和對擔保人進行追償後,未能收回的債權」,以及「持卡人和擔保人經依法宣告破產」、「持卡人和擔保人死亡或經依法宣告失蹤、死亡」的情況下,上述債權可以認定為呆賬,並按照規定程序予以核銷。
但是任何一項政策和措施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銀監會這一決策的最大問題就是可能產生道德風險。
以住房按揭貸款為例。住房按揭貸款是貸款人將房屋抵押給銀行獲得房屋貸款,貸款人將獲得的款項支付給房地產開發商,然後按月歸還銀行貸款本息的一種貸款形式。在按揭貸款中,貸款人與銀行簽訂的債權債務關系通過「個人住房按揭(抵押)借款合同」來確定。這份合同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是借款人將房屋抵押給銀行,當不能按照規定還款時,銀行有權處置抵押物並優先受償;二是借款人的抵押物損毀不夠償還銀行貸款時,銀行有權利要求貸款人提供其他擔保會提前收回貸款。很顯然。根據合同,不論出現了什麼情況,借款人都要履行還款義務。
除了貸款合同,銀行通常會要求借款人與保險公司簽訂貸款保險合同,以保證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時,由保險公司對銀行進行賠付。但這類合同都有一個免責條款,免除保險公司對不可抗拒因素的理賠責任,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
近幾年來,由於住房按揭貸款競爭激烈,銀行對貸款保險大多銀監會關於要求金融機構核銷借款人因本次大地震造成巨大損失而無法償還的債務的決定就深得民心,避免了不良貸款和不良信用記錄同時出現的「雙輸」局面採取了變通的方法,即貸款人可以不購買貸款保險,但要與銀行簽訂一個保證協議,保證在房屋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必須按照貸款合同歸還銀行借款,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責任合同。
另外,在我國由地震等巨大自然災害導致的風險不在商業保險的范圍之內,企業和個人即使購買了財產險,也由於免責條款而不能獲得賠償。
可見,從法理上,按揭貸款的借款人即使房屋損毀也仍然要承擔貸款的償還義務。問題是,面對家毀人亡的局面,強制要求借款人必須歸還貸款(包括展期歸還等),既難以被社會接受,也不現實,最後只能是形成銀行的不良貸款和大量的個人不良信用記錄。因而,
銀監會關於要求金融機構核銷借款人因本次大地震造成巨大損失而無法償還的債務的決定就深得民心,避免了不良貸款和不良信用記錄同時出現的「雙輸」局面。
但「無法償還」的認定卻有很大的彈性空間。是以房屋損毀的程度為標准,還是以家庭全部的資產總額(金融資產不會損毀)為標准,或者以借款者未來的收入為標准?如果以房屋損毀的程度為標准,那麼,已經全部歸還了銀行貸款的購房者的損失又如何界定?很難認定沒有銀行借款的購房者就一定比有銀行債務的購房者更富有。
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個人財產申報制度,以家庭全部的資產總額為標准,或者以借款者未來的收入為標准判斷其償還能力並不現實。比較現實的選擇還是以房屋損毀的程度作為核銷貸款的標准,同時,是否可以考慮通過抵押物轉移的方法來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根據《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條關於「金融企業必須建立呆賬核銷後的資產保全和追收制度。除法律法規規定債權與債務或投資與被投資關系已完全終結的情況外,金融企業對已核銷的呆賬繼續保留追索的權利,並對已核銷的呆賬、貸款表外應收利息以及核銷後應計利息等繼續催收。」的規定,是否可以考慮用未來新建的房屋來替換已損毀的房產作為銀行按揭貸款的抵押物,借款人的債務依然存續。
災區的百姓已經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時候還來討論還債問題似乎過於理性和冷靜。但生活還要繼續,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精神之一的契約原則,我們還要用心維持和呵護。
近一個月來,中央財政頻頻出手,截至2月13日共安排和撥付各項救災補助資金約27億元,對抗擊雪災、穩定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災後重建中,財政政策更應發揮主導作用。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抗災和災後重建等短期應急問題,採取財政轉移支付、政府購買、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有助於快速恢復生產、維持市場秩序、穩定受災地區的供需結構。
災害降臨猶如生病,市場自身的免疫系統短期內難以發揮作用,而財政政策就像一劑葯,投入的財力越多,意味著葯效會越大。
今年雪災突至,中央財政已投入救災補助資金27億元,這些資金主要用於災區,特別是重災區災民轉移安置的生活救助,包括滯留在公路和鐵路的旅客臨時生活補貼、災民倒塌房屋的恢復重建、災區城鄉低保對象的臨時生活補貼、防疫防病、物資供應、農業林業生產救災、教育和廣電系統的救災工作,還有公路等基礎設施搶修等恢復生產生活的各項救災支出。此外,為了幫助受災地區緩解資金周轉的壓力,財政部向受災地區緊急調度了63億元資金,支持地方救災工作的開展。
分析人士認為,在災後重建過程中,仍需要財政政策「拉一把」,為那些受災害破壞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的恢復等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根據部署,下一步災後重建將以電網恢復重建為重點,抓緊修復基礎設施;組織好春耕生產;進一步加強煤電油運保障工作;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加強監測、監控,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安全防範等。而這些重要工作大多帶有公共屬性,財政予以支持可謂本分。
此外,財政支出手段的運用不僅可以盡快重建實體型的基礎設施,還可以平抑因災害對經濟主體產生的不良預期。雪災可能導致的暫時性食品價格上漲會使1、2月份CPI漲幅高企,甚至會超過2007年的最高值。而必要的財政支持,可以加快災區物資的流通速度,保證必要的物資供應,加快恢復生產,從而穩定市場供需秩序,並有利於減緩通脹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災區恢復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資金支持應該來自財政還是放鬆信貸仍存爭議。分析人士認為,放鬆信貸可能導致向市場傳遞貨幣政策放鬆的信號,而通過財政撥款或財政擔保的方式來保證必要的資金,或許會有利於維持人們對宏觀調控的預期,便於市場主體做出正確的決策。
當然,財政投入並非多多益善,其合理區間應該控制在將市場秩序恢復到受災前的水平。只要市場秩序得以恢復,財政這只看得見的手就該功成身退。(周
㈤ 抗震救災財政的職能有哪些
1.資源配置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人類的生產活動離不開資源的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年復一年的發展,人們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資源是有限的,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資源卻日益顯得匱乏甚至稀缺,因而優化資源配置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所謂優化資源配置,就是指通過資源的優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能形成最佳的資產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經濟結構和地區結構。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某種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夠達到充分利用。
資源配置的方式有多種,如計劃配置、市場配置、財政配置等。在不同的經濟體制下,起主導作用的配置機制是不同的。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起主導作用的是計劃配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配置起基礎作用,但必須以完全競爭為條件。然而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想,由於投機、壟斷、信息失真等現象的作用,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的市場機制。此外,一部分非生產領域也消耗資源,而市場配置對這部分領域是失效的。例如,公共物品和勞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不能通過市場提供的。因此,無論是計劃配置還是市場配置都不是完美的,不能單獨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需要有其他配置方式的協調和補充。在政府的經濟職能日益增強的今天,由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就成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有效補充方式。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的收支活動,安排或調整一部分社會資源的分配狀況,彌補市場的缺陷,最終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中,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
(2)資源配置職能的范圍。財政配置資源的范圍取決於政府職能的范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發揮基礎性資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對經濟活動主要是參與、調節、引導、補充,因而財政配置的范圍,一是市場配置失效而社會又需要的公共產品方面,如外交、國防、治安、行政管理、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大型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以及對公共資源的管理;二是對外部效應的干預,如控制和治理廢水、廢氣、廢料等環境污染,實施森林保護、城市綠化等;三是介入自然壟斷行業,如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等;四是對短缺資源進行保護或調配。
(3)資源配置職能的手段。一切財政分配都是通過收支活動來進行的,資源配置也不例外。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手段主要包括:①通過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的調整,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②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搞好政府部門內部的資源配置,滿足各種社會公共需要,保證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穩定;③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調節非政府部門的資源配置,特別是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規劃,引導非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向,鼓勵和支持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的建設;④通過財政體制的確立和調整,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既要盡量滿足地方發展經濟的資金需求,更要保證中央為進行宏觀調控所必須掌握的財力,使資源的總體配置與區域配置相互銜接與協調。
2.收入分配職能
(1)收入分配職能的含義。收入分配是財政被賦予的基本功能,是財政本質的集中體現。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對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即集中組織收入,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分配;二是指對已經完成的各種分配的結果所出現的偏差進行糾正、調整或再分配,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般來說,經濟活動中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以及這些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要素投入與要素收入應相對稱。但是在市場經濟下,由於每個分配主體所提供的生產要素的數量不同,質量有異,所擁有的資源的稀缺程度不同,市場價格可能有偏差,加上各種非競爭性因素的干擾,使得各分配主體獲得的收入可能與其要素投入不相對稱,甚至差距較大。如果這種收入差距超出社會各階層的接受程度,則不僅導致經濟上的波動,還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需要政府對收入進行調整和再分配,這就是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可以說,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懸殊,是各國財政所普遍具有的一項職能。
(2)收入分配職能的范圍。財政在執行收入分配職能時,首先要劃分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各司其職。具體說,①凡是屬於市場分配的范圍,如企業職工工資、企業利潤、租金收入、紅利收入、股息收入等,應由市場來進行,財政不宜直接介入,更不應替代;②凡是屬於財政分配的范圍,財政則應盡力做到公平分配。就目前而言,一是要規范工資制度,對於公務員以及由預算撥款的事業單位職工,應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並參照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來確定其工資標准,並將各種工資性收入都納入工資總額,取消各種明貼和暗補,提高工資的透明度,實現個人消費品的商品化,取消變相的實物工資;二是對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資金,財政應履行集中分配的職責,通過各種轉移支付形式,使每個社會成員能夠享受同等的待遇。
(3)實現收入分配的手段。財政實現收入分配的手段主要有稅收、轉移支付和公共支出。①稅收是對全社會各種收入進行強制性調節的分配形式,是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的最常用的手段,特別是個人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贈與稅,可以調節個人的收入和財產,把收入與財產的差距縮小到社會所能接受的范圍;②轉移支付,包括專項撥款、各種補貼、補助和社會保障支出,是將資金直接分配給特定的地區、單位和個人,有明確的受益對象和范圍,是一種直接的收入分配方式。它主要是通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來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③公共支出是通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福利滿足共同需求,其受益對象范圍廣泛,通過改善人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可以間接提高社會整體的收入水平。
3、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
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是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穩定經濟職能,還意味著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屬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經濟增長率或增長額來表示。而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貧富差距縮小,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人們醫療教育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等。即經濟的增長,最終要有利於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為實現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需要運用相應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工具,保證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運用財政制度的自動調節功能,實現經濟穩定與增長 。
㈥ 寫一篇抗旱救災的建議,拜託啦
1、要進一步落實抗旱責任制,層層抓落實;2、進一步完善抗旱預案,對更嚴竣的抗旱形勢要有應對措施;3、確保群眾有水喝,保證飲水安全和飲水衛生;4、在保證飲水安全情況下,大力開展春耕生產;5、抓好抗旱救災工作,民政部門等要早介入,要將旱情估計得嚴重一些;6、抓好全省水資源統一調度,有限水資源要配置好,統一調配好;7、大力開展節約用水,節約用水要有行政、經濟等多方面的措施;8、做好抗大旱、長期抗旱的准備,並制訂好相應對策。 9多植樹,多種草10沙地不種植農作物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 11還要防止土壤板結會更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的生長12多用農家肥盡量少用那些無機肥 13應該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這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14少用含磷一類的化肥它們由雨水進入河流使水富營養化,會造成藻類大量繁殖破壞生態平衡 旱災指因氣候嚴酷或不正常的乾旱而形成的氣象災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或歉收從而帶來糧食問題,甚至引發飢荒。同時,旱災亦可令人類及動物因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而致死。
此外,旱災後則容易發生蝗災,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飢荒,導致社會動盪 旱災起因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牧草等農作物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㈦ 如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摘要 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而是由市場根據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的一般規律,由市場機制通過自動調節對資源實現的配置,即市場通過實行自由競爭和「理性經濟人」的自由選擇,由價值規律來自動調節供給和需求雙方的資源分布,用「看不見的手」進行優勝劣汰,從而自動地實現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