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法塵存儲

法塵存儲

發布時間: 2022-09-09 13:15:49

㈠ 42.楞嚴經淺述(認識真心妄識)

42.楞嚴經淺述(認識真心妄識)

我們談妙明真心,真心是有很多名稱、很多說法的:真心、佛性、如來、覺性,或者是叫妙明真心、真如。真心前面加一個妙明,他用妙明來形容這個真心,妙明屬於形容詞,是說真心具備兩個特徵:「妙」是說它清凈不動、湛然不動,不動,不變;「明」是說明它的圓明、智慧。一個是從定上講,一個是從慧上講。叫清凈圓明、定慧圓明、定慧圓滿。「明」是表示他的智慧明了、照了照見,所以用了「妙明」兩個字來形容真心。真心是有很多名詞的,我們在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就可以理解說的是一個事兒,說佛性就是真心、真如、如來藏,都是說的一個事兒,妙明真心,這是一個概念。

還有一個概念,你有真心肯定就有妄心。妄心在書上又叫妄識,識就是認識的識,八個識,妄識簡單的講就是虛妄的分別心,虛妄的分別心就叫妄識。用妄來形容,說明就是虛妄的,本來沒有,你把它當真了,所以叫妄識、妄心。書上比喻的月影就是指的妄識、妄心。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屬於妄識、妄心,第七識、第八識其實也都屬於妄識,只不過我們容易感受的就是前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我們不容易感受到,其實它在用,但是我們認識不到,這都屬於妄識,都屬於妄心。八識就是從八個角度來分析我們這個識心、分別心,是為了認識分別心來分的八個識。八個角度不是八個心,都是一個心,是從八個角度來認識它。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跟第六意識它們是相連的,叫五俱意識。為什麼是五俱意識?因為前五識它沒有獨自分別的功能,它獨自是分別不了的。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的照相機一樣,我們照相的時候先要聚焦,把要照的東西先框起來,之後你會看到有個影像在裡面,但是你還沒有按快門兒,沒按快門兒成不了像,只能說是顯現,那個人影在裡面,那個靜物在裡面,這就比喻是前五識在裡面顯現了。那麼什麼是第六識?快門一按,咔嚓,成像了,就聚影成像,前面是聚影,把你要照的形象先放在照相機的裡面,第六識是咔擦一按快門,叫聚影成像。所以說前五識沒有獨立分別的功能,它不能獨自分別,它是離不開第六識的,所以叫五俱意識。前五識離不開第六識,所以第六識它就具備獨立分別的功能。

那麼第六意識它既然能夠獨立分別,它也可以單獨存在,大部分它們是在一起的,個別情況下是可以單獨存在,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是說這個第六意識可以單獨存在:像做夢就是夢中獨頭;你生病了,像自閉症、抑鬱症、老年痴呆、植物人,就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受別人的影響,別人影響不了他的都叫病中獨頭;還有一種是散位獨頭,散位獨頭指的是專注,我們在做一個事情的時候,很專注,忘了別的。像寫字的時候,好多書法家有這個體會,很專注,忘了周圍的,比如給他送了杯水,他太專注了,把墨汁端起來喝了,還(說)好茶好茶,這個就叫散位獨頭;還有一個定中獨頭,像四禪八定,我們在修四禪八定的時候,就是把五俱意識那個粗重的染污的法塵轉了,把生法塵也轉了,那個生法塵就是指的散位獨頭。

這個法塵分兩種:染污的法塵和清凈的法塵。清凈的法塵又分兩種:就是生法塵和滅法塵。散位獨頭就是清凈法塵當中的生法塵;滅法塵是四禪八

定所顯的,看起來很清凈、很幽閑,這個就是滅法塵。這都屬於清凈法塵。清凈法塵裡面有深淺的不同,那個散位獨頭就是淺的清凈法塵,就叫生法塵,生滅嘛,生法塵。這個四禪八定所顯的法塵再深一步,就是滅法塵。

獨頭意識就分這四種(夢中獨頭、病中獨頭、散位獨頭、定中獨頭),獨頭意識的存在是有條件的,它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獨立存在的,除此之外,都是五俱意識,這是講的前六識。

不是講八識嘛,還有第七識,這個第七識是第八識和前六識的一個中間,相當於一個媒介,它是連通前六識和第八識的,它是一個關聯人物,是一個關聯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前六識不能直接緣第八識,前六識造作的善惡的種子,不能直接存到第八識里,必須通過第七識。

第七識主要的特徵就是向內認為第八識就是「我」。為什麼我們都有「我」的概念?就是因為第七識向內執取第八識,這個就是「我」,它建立了一個「我」的概念,建立了「我」的執著,這就叫執我識,我執就是這么來的;向外就分別這就是「我的」。一個向內是「我」,向外當然就是「我的」:大的就是我生活的宇宙,我生活的地球,小的就是我的衣服,我買的菜。一個向內一個向外,這個都是第七識。建立了一個「我」的世界,我依我所。「我」是向內的,「我所」就是我所擁有的,我所賴以生存的這些環境,這就叫「我所」,「我」「我所」,這是第七識。

第八識具備幾個特徵:一個它有「存儲的功能」,所以又叫藏識,就像倉庫一樣,相當於寶藏,什麼都能存,它具有存儲的功能。

那它有存儲就有能所,能藏所藏。所以說我們眾生,他有能所其實就是在第八識,第八識它有能所,只不過它的能所是細微的,我們看不到,凡夫是看不到細微的能所的,我們看到的是粗的,第六識顯現的那個粗重的那層分別,粗法塵那個能所。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顯現這一切,都是第一層粗的那個能所;細的能所必須要到第二月、那個識精、六根之性,六根之性實際上就回歸到心裡來了,回歸到心實際上就回歸到第八識了,第八識那個細的能所就顯現了。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一般人是認識的月影、認識的妄心,一般人都是生活在月影里。然後你必須要用功,才能生活在第二月里。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生活在第一月里,是這樣的。第一月、第二月、月影就這么來的。到了第八識,能所的功能實際上是第八識執持的。

所以第八識還有一個功能叫「執持的功能」,執持不散,它執持我們這個身心不散,執持這八個識不散。執持,或者叫持守,持守不失,持守不散。這就是第八識它的又一個功能。

從第八識來看,它這個能所是細的(第二層),粗的那個能所就在月影里,也就是第六識(第一層)。那麼在第二層這個能所來看,實際上第七識就成了所,第八識就成了能,細分的話,是這樣的。因為它已經回到心裡了,那個第二月、識精、六根之性已經回到心裡來了,回到第八識了,所以說第八識就是能,第七識就成了所。因此在那個清凈境界里,你會認為:哎呀,我很清凈。有那種喜悅,但是同時它有一種執著:我現在不錯了,我還想再見一回清凈,我想每一次打坐都有那個清凈。是不是啊?你們有過體會的都會這樣,都會盼著什麼時候再見到這個清凈,那個實際上就是「我」的一個作用,第七識對於第八識來說就是所,第八識就是能。第八識裡面它就帶有能所的功能。

為什麼呢?因為第八識它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只說兩分,就是見分和相分。大家注意啊,每個識都是自帶四分的,只不過這裡面的分法不一樣,我們這里不再講這么多了,講的話就內容太多了,我這里只講見分和相分。見分就是能,能見的、能照見的、能分別的;相分就是所,這一切現象、相狀都是相分。

我們為什麼能夠呈現六塵?其實就是因為第八識的能見的功能,就是見分的功能。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粗嘛,就認為這是第六識,根塵相對產生識,就出現了,其實背後是第八識那個能所的功能,是它背後的一個。前面粗的是第六識在外面,細的其實是七八識,是這樣的。因為前六識是受第七識支配的,第七識支配前六識去分別。如果不分析我們不知道,一分析的話它就是這么一個關系。第七識支配前六識,造作了之後又返回到第八識來,就成為第八識的一個種子,那個就是法塵。那個法塵它為什麼會這么多年還不丟失啊?就是因為第八識,第八識它有個持守的功能,它持守不失。所以你無量劫以來所造作的這些行為,都成為法塵了,都存在第八識裡面,到了時候就會顯現出來。

所以說這裡面有深淺的不同,有粗細的不同。那麼到了真心,真心就是第一月,第一月裡面就沒有能、沒有所了。

不是說亡所歸能嘛,實際上就歸到第八識,六根之性,就是這個識精。大家注意啊!這個識精又叫見精,見精是用的見聞嗅嘗覺知六根之性,又叫見精,又叫聞精、嗅精、嘗精、覺精、知精,簡稱識精。用識精簡稱,就代表了整個的六根之性,這說的是一回事,我說六根之性就是識精,這個識精就是第二月,得要弄清楚了。它用第二月來比喻,比喻它是識精,六根之性,就是八識的那個能。大家注意啊,這個是細的,是第八識那個能,這時候第七識就成所了,這是一層細的能所。粗的就是前六識那個分別對立,那個能所,那是粗的一層能所在外面。你必須把外面那層粗的能所轉了,然後才能回到第七識第八識這個細的能所來。

所以說到第二月、識精、六根之性、見聞嗅嘗覺知這個六根,回到根里來啦,這叫亡所歸能,或者叫亡所歸根。這個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有講的。亡所歸能其實也是個方便的說法,他是指的把粗的能所轉了,細的能所還在,那就是滅法塵,那個滅法塵就是所。這個能跟那個滅法塵相對,這是細的一層能所,大家要明白這一點。

到真心的時候,它就沒有能沒有所了,它就是一個妙明的境界。在妙明境界裡面它就沒有能沒有所,它就是現量的。六根只是把六塵給呈現出來,它就是一個呈現,它為什麼能夠呈現而不分別啊?因為它是現量的,它是一體的,就是說根和塵跟這個真心它是一體的了,它沒有識了。我們是根塵識,所以說就糾纏,分別、難過、悲傷、高興、喜怒哀樂,因為我們根塵識是糾纏在一起的。而真心一現前之後,根、塵、真心是一體的,沒有能所就是一體的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是一體啊?因為它有能所,有分別對立,所以我們就是糾纏的。當真心現前的時候,根、塵、真心就是一體的,就是現量的,不是分別,它就直接呈現。根就只是起一個作用,把六塵呈現出來,它一呈現,因為真心也是跟這一體的,所以就現量。因為真心它有妙明的作用,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這么來的,是這么一個原理。但是我們凡夫因為根塵識是糾纏的,它不是一體的,所以就煩惱,煩惱是這么來的,是糾纏來的。要想解脫的話必須要讓真心跟根塵一體,這樣自然就沒有煩惱了。

㈡ 法塵和意識如何區別法塵能存儲記憶嗎意識也是存儲記憶的嗎

意識心相應的是法塵境界,前五識相應的是前五塵境界,如果沒有前六識的話那就無法相應到第八識所顯示的相分六塵境界了。法塵是什麼概念這個樓主自己去上網查一下吧,法塵它不能儲存記憶的,因為所謂的法塵只是意識心所相應的境界而已,「法塵」屬於所生法,而且法塵沒有第七識和第八識如來藏。意識是可以存儲記憶的,但是意根能不能存儲呢這個本人不知道,因為第七識意根很微細的,這個要看一看歷代菩薩祖師的著作證明了。

㈢ 第八識有什麼意義對人能存在於這世界上

再和你強調最後一次
【眾生是不可能變成水的】!!
【眾生是不可能變成水的】!!
你這句話念100次。為什麼會變成水?因為你理解嚴重錯誤,究竟是哪個不負責任的告訴你這樣理解的?還是你自己突發奇想的?真是奇怪了。

第一,什麼叫光有八識?你見過蝸牛嗎?蝸牛的身體和觸角代表前五識和第六,第七識當眾生去世時神識縮回來到八識,猶如蝸牛的觸角縮回身體里,再次轉世以後又從八識里分出前面種種識,猶如蝸牛伸出觸角,這都是一體的。雖然分為八個,其實是依其功能而言,但是心只有一個,不是說有八個心,所以【不存在什麼光有八識的問題】,懂嗎?

第二,靈魂不是佛教所說,退一萬步講,就算靈魂好了,眾生投胎不就是變成物質了嗎?有這個色身啊,就是物質咯,為什麼能量一定要變成水呢?為什麼呢?誰告訴你的?!簡直就是邪教思想,胡說八道嘛

第三,為什麼變成水還要攪拌一下?你以為是泡咖啡嗎?簡直就是奇思妙想,異想天開,胡說八道,你還一本正經了!?說難聽的,你這問題根本就是偽命題,根本就是病態問題,問題的本身就是問題。

現在就把第八識正確的意思解釋給你聽一遍,請認真閱讀。

百法明門論曰: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心法」:即是八識,也稱為心王,或八識心王。其義有三:一、這八個識合起來稱為心王,二、這八個識各個都是心王,三、單指第八識為心王。之所以稱這八識為「心王」,其涵義為:

一、統領義,如世間之國王,統領其國土;心王亦如是,統領一切心心所法。

二、主宰義,這八識心王,在一切法中,最尊最上,主宰一切,而得自在,為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有為、無為法,皆從心王發起:心發起後,一切法即隨之而起,如臣隨王、如仆隨主,故經雲:即指此而舌,故稱此八識心為王。

「心生故一切法生:心滅故一切法滅。」此八識之前六識為「隨根立名」,意即:前六識皆從所依之根而立其名,如「眼識」之立名,表示此識為依於「眼根」而有,故稱為「眼識」,此為六離合釋中之依主釋。

「眼識」:此識系依於眼根,而了別色塵,故名為眼識。 「識」者,了別之義,西洋哲學稱為「認知」,一般俗學稱為「識別」。

「耳識」:此識系依於耳根,而了別聲塵,故名為耳識。

「鼻識」:此識系依於鼻根,而了別香塵,故名為鼻識。

「舌識」:此識系依於舌根,而了別味塵,故名為舌識。

「身識」:此識系依於身根,而了別觸塵,故名為身識。所謂「身根」,即現代所說的身體上的皮膚,或皮膚上以及身內的觸覺神經,而身識即是這些觸覺神經在與外物接觸時,所得到的觸覺之認知,即稱此認知為「身識」。這身識所了別的境界很多,例如痛、癢、冷、熱、軟、硬、干、濕、粗、細、滑、澀等,這些是屬於對來自身根外表(外身)的觸覺之認知(了別);但亦有屬於對內身之觸的了別,如飢、渴等。而這些身根所了別之境(觸塵),又可總分為違與順兩種:若順於心的,即是「順塵」:若逆於心的,即稱「逆觸」。又從順逆二觸,生出苦樂二種覺受:順於心者即得「樂受」,逆於心的即生「苦受」,例如淫慾之樂受,即是身識攫取並了別身根磨擦所得之一種覺受。故知身識在凡夫生死流轉中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因為凡夫的生死根本——貪求淫慾之樂——是從身根與觸塵和合的身識中來。

「意識」:此識系依於「意根」,而了別法塵,故名為「意識」。但意識所依的意根,不同於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因為前五根是有實質、物質的色體:但所謂「意根」,並非色體,而是第七識(末那識)
。意識依於末那識,以末那識為其生起之根,而「末那」又名為「意」,故第六識即以其所依之意根為名,稱為「意識」。(又,也因為末那又名「意」,所以也常稱末那識為「末那意」。)第六意識不但其「所依之根」不是實質的色體,而且其「所緣之境」
,也不是實質的色境,所以也和前五識所緣的五塵(色、聲、香、味、觸)之有實體不同。因第六識所緣的,是「前五識落謝的影子」,故非實物。當前五識了別五根所攝的五境時,是第一念了別;然而這第一念了別,只是了別五境的當體,因此雖有「了別」,但並無「分別」
。前五識了別之後,第六意識再於第二念,緣前五識落謝的影子,而起分別。因此,前五識的了別原屬「現量境界」
,而第六意識於第二念的分別,卻馬上轉這現量成為「依他」及「遍計」的妄想。例如,前面有一個人,我們現見其人,於第一念間,眼根攝取其人形像、而生眼識(根、境、識三和合),於是了別「這是一個人」、並能了別系男人、或女人,然而並無進一步的了別。但於第二念,意識便依據眼識所落謝的這「人」的影像(亦即,眼識所「輸入的資料」),而加以更進一步分析、分別,例如此人(或男人)是胖還是瘦、是高還是矮、是丑或是美、是東方人或西洋人等等,乃至於第三念,更再依第二念中分別所得的數據,又緣第七識(通過第七識的我執我見).而作種種「價值判斷」,並且依之而生出愛憎、取捨之情等。因此,我們的一切妄想分別,幾乎都是由第六意識所造。然而,第六意識雖然能造作種種妄想分別,為生死本,但相反的,在修行時,也仍要依意識能「遍緣一切」的功能,而作種種正思惟與觀想,因而漸漸熏習、熏修,轉染為凈。因此,意識「為染凈依」:染法固然是依第六意識而起,凈法也須依意識而修。

「末那識」:梵語末那,漢語之義為「意」,又譯為「染污意」,因為末那識常與貪、瞋、見、慢「四惑」俱,所以稱它為「染污」
。又,「意」之義為:「恆審思量」,以第七識從無始來恆常相續地審察、思量、妄執第八識之見分為我,故又稱末那識是「我執中心」 。

「阿賴耶識」中文之義為「藏識」,此有二義:一、以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種子,故稱為「藏識」。二、阿賴耶具有三種「藏」之義,,1、能藏、2、所藏、3、執藏。

1、「能藏」是指阿賴耶「持種」的功能,以其能含藏善惡種子,歷劫不壞,故名能藏。

2、「所藏」是指阿賴耶「受熏」的性能,以阿賴耶能受七轉識反熏,而成就、含藏根身、器界之種子,得異熟果,故稱為「所藏」。

3、「執藏」是指「我愛執藏」,因為第七識念念執第八識為自內我,故稱阿賴耶為「我愛執藏」。所謂「藏識」者,「識」是體,「藏」是其業用,故「藏識」這個名詞是持業釋。

以上八種識,名雖各異,其體乃同,總名為「心王」,其次的五十一心所,都是心王所使,為心王之作用或功能。

【唯識三十論頌】說
謂外問言: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舉頌以答,頌曰:

論頌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注 釋

謂外問言:外,外人,即非本宗、本教、或非大乘之人。

若唯有識:若如你所言,一切唯有識,一切法皆是識之所變現,而無實外境。

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有我法,有字雙貫我、法,意即有我及有法。我,即我相,謂有情及命根或壽命相。蓋世間人皆以我相有情身心相及壽命相為實有。聖教亦說有預流、一往來等聖者之我相以有我相,故能入流,以有我相,故能於天上人間一往來,受其最後生死之身;可見我相,即使於聖教出世間道,也是有的,故可見我相於世間、出世間都是有的。以上是外人對唯識無我的質疑。

法,指法相。法相有世間人及外道所說的法相,如勝論外道之六句義實、德、業、同、異、和合──實為主諦,為一切法之實體;德為依諦,是法之屬性;業為作諦,法之運作。同、異、和合三者為前三諦相互間之關系。數論外道之二十五諦神我、自性、覺、我慢、五大、五唯、五知根、五作根等、乃至中土之三魂七魄、以及陰陽五行等,皆是外道所立之法相。聖教中之法相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如是等法相皆是有;若法相非有,則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何得而有?何得而安立?這是外人對一切唯有識,無外法相之質疑。

舉頌以答:論主為回應此二質疑,而以偈頌來回答。

由假說我法:假說,這是回應外人說有二字之疑。外人之意為:若如你所說實在沒有我、法,則不應說有種種我相及法相;現在既然世間、出世間都說有種種我相及法相,則我相與法相應皆是有。論主答

雲:此說只是假說,因為那些有是假有,因此陳述彼等假有之說,即為假說。假者,暫時、權且安立也;非實在、實際、有實體也。又,假說,即是假名。此外,於西洋科學、哲學上,亦有使用假說supposition,作為立論之主旨,以為求證起始之基。再者,聖教之所謂假說,實是由於諸法系假有;以諸法假有,故聖人以悲智力,隨順世間假相,而施設假名以立教,攝化度脫眾生之泥於三有者。故金剛經雲: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故知性相二宗所說實乃相通。

有種種相轉:轉,生起,隨緣施設種種相,此種種相即種種我相、種種法相。我,是主宰義。而種種我相又有凡與聖之別。凡夫自覺而分別之種種我相,為有情之眾同分與命根,此凡夫之我相通於六凡。至於聖者之種種我相包含初破惑之預流、一往來、不還、及阿羅漢等,亦即包括四雙八輩,都是聖者的種種我相。種種法相,亦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法之意為軌范、任持。世間之法相包括凡夫與外道之種種論說,如勝論外道之六句義、數論外道之二十五冥諦、儒家與道家之太極、八卦、陰陽五行等,詳如前之總序中所說。而內教之法相如蘊、處、界等,亦如前說。施設即是假立之義。隨緣施設,義即:隨其有主宰之緣,而假立之為我;隨其有軌持之緣,而假立之為法。

彼依識所變:彼,即種種我相及種種法相。依識所變,這些種種我、法之相,皆是依於諸識之所變現;亦即識是其變現之所依。所變,這些相都是所變,而識即為能變。這些相既是依識所變,即如幻化,猶如魔術,並非實有;這是答外人之問為何說有我法,及破其執我、法為實有。若我相及法相為識之所變現,則我相法相本身並無實體,如虛空華。

此能變唯三:唯三,只有三種。此意謂:雖然識所變的我相與法相有無量種,但能變的識卻只有三種。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異熟即第八識,思量即第七識,了別境識即前六識。異熟,舊譯為果報,故第八識又稱為異熟識或果報識,因為第八識為一切過去因果之總報主故。依於過去之善惡因果,而得果報之總稱,稱為異熟,因為果異於因而成熟,故稱異熟。如植物由種子成長、成熟而為果實,但種子與果實兩者的性質與相狀皆大不相同;同樣的,依成唯識論卷二,眾生善惡之因,變為果時,其果之性質亦大異於因之性質,因為因有善、惡性,而果則是非屬善惡之無記性。又,據成唯識論卷三,異熟有三義:

一、異時而熟──謂因與果必不同時,通常是隔世而熟。

二、變異而熟──謂果為因之所變異而熟。

三、異類而熟──謂果與因之性質不同類。

以上為解釋異熟識第八識。

思量,即第七識,因為第七識之性能為恆審思量。恆為恆常無間。審為執我。思量即第七
識念念思量我故。所以稱為思量識,或我執中心。

了別境識,謂前六識緣於五塵境,而生了別,故稱為了別境識。

義 貫

謂有外人問言:若如你所說一切法唯有識,雲何世間人及諸聖教中皆說有我及有法?於是論主﹁舉頌以答其問:頌曰:由世間及聖教以假名而說之我與法,因此有種種我與法之相轉生。然彼種種我相與種種法相,皆是依識之所變現者;此能變之識唯有三種,謂第八異熟識、第七思量識、及了別諸境之前六識。

又,【唯識三十論頌】說:
論頌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

注 釋

今廣明三變相:三變相,即三能變相之省文。現在開始廣說三能變之相。這三能變,不但指八識心法,而且還包括了諸識的相應心所心所有法;所以,所謂能變者,是包括了心王及諸相應心所。

初阿賴耶識:初,第一種能變。阿賴耶,梵語,義為藏,因此識具有三義:一、能藏、二、所藏、三、執藏,故稱為藏識。茲分別說明之:

一、能藏──此指阿賴耶識持種之功能,以其能含藏善惡種子,歷劫不壞,故稱能藏。

二、所藏──這是指阿賴耶受熏的性能,以阿賴耶能受七轉識反熏,因而成就、且含藏根身、器界之種子,由此而得異熟果,故稱阿賴耶為所藏。

三、執藏──是指我愛執藏,因一切有情經由第七識,而念念執此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自內我,故稱阿賴耶為我愛執藏第七識之藏。又,稱第八識為阿賴耶識者,即是此識之自相門,因為這顯示了第一能變識所有的自相,其自相即攝持一切因果而為其自相;一切因果以有阿賴耶識攝持故,經劫不壞。是故一切有情所造善業,功不唐捐,所造惡業,亦無散失,這都是由於阿賴耶識的執藏之功能。

異熟:阿賴耶的第二個名稱,也叫異熟識。因為阿賴耶由於受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感,而為無記果報之總報主,故阿賴耶識又稱異熟識。以此異熟識體而言,往昔的善惡業習是因,此異熟識是果。以異熟是果報,故異熟識即是果報識。是故,稱之為異熟,即是依阿賴耶的果相門而言。

一切種:即阿賴耶又稱一切種識,這是表示阿賴耶的因相門;受熏及持種即是阿賴耶的因相門。因為此識能受前七識之熏受熏,並能持前七識諸法之種子持種,故稱為受熏持種;是故成唯識論雲: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

不可知執受處了:這句是在講阿賴耶本身的行相幽深難知。不可知,意即難知之義。此謂阿賴耶識的行相極其隱微,難以了知。執受,指五根及諸種子。五根包含浮塵根與勝義根;諸種子包括諸相名分別習氣。這五根及諸種子,都是由阿賴耶所執受、攝為自體,而同安危。處,處所,指器世間;因器世間也是阿賴耶所緣之境。了字的上面省略了一個不字,亦即這一句開頭的不字,雙貫可知與了。因此,此處的了,由上下文來看,實是不了或難了之義。此謂阿賴耶識所緣的根身、種子、器界,這三法都微細難測,難以了知。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這句是在指出與阿賴耶俱起的五種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稱為行心所。謂阿賴耶識常與這五個心所相應俱時而起。從此以下的論文中,將提出五十一個心所之名,這阿賴耶識

五十一心所法,其意義【詳見成觀法師著《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在此仍略為解釋:遍行之義:

一、於三性善、惡、無記

二、於八識

三、於三界九地

四、一切時

這五個心所法,因有以上四義,故稱為行心所。茲簡釋此五行心所如下:

1、觸──觸心所的體性是:能為心王、心所及塵境三者和合之媒介。其業用為受、想、思三心所之所依。

2、作意──作意心所的體性是:能令某些特定的心種警覺;其業用為:引領心識趣向所緣之境。這作意心所在一切心行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修行而言。因為一般而言,修行都不是自然而能的,除非是前生或宿世業習所成,則有若自然而然而能行,乃至能知,否則多半是要依自覺的作意之力去修行,故是有意為之。例如:作意念佛、作意攝心、作意持戒、作意修定、作意修止、作意修觀等。作意之重要內涵,包括警心與趨心兩大部分。若無作意,則一切有知有覺之修行,皆不得行。又,於修行上,作意也相當於起意修行、作念修行,系有知有覺之行,非無知無覺之行,亦非隨業而行之修行:是自己主動起意而作的。

3、受──受之意為領納。受心所的體性是領納違、順、非違非順之境相。其業用為:令心對當前之境起欲合、欲離、或不合不離之慾望。

4、想──想心所的體性是:於境取像;其業用為:施設種種名言。

5、思──思心所的體性是:令心造作;其業用為:於善性、惡性、無記性之事,都能驅使心去造作。

相應唯舍受:這句是在指出與阿賴耶相應的受心所是屬哪一種阿賴耶識受。受有三種:苦受違意之受、樂受順意之受、不苦不樂受非違非順之受,又稱舍受。在這三種受中,阿賴耶識只跟第三種的舍受相應。

是無覆無記:這句是在講阿賴耶的性質。無記,是三性中的一種。三性是:善、惡、無記。無記性即是不善不惡。無記性又有兩種:一、有覆無記,二、無覆無記。覆,是染污之義。以染污之法能覆蓋本心之明令不清凈,而障礙聖道,故稱為覆。無覆無記,指這種無記性,並不會染污或覆蓋自心。第八識之體,其性非善惡,故是無記性;而且第八識又不與根本煩惱或隨煩惱相應,故是無覆;合言,因此第八阿賴耶識之性為無覆無記性。

觸等亦如是:這句是在說明:與阿賴耶相應的諸心所,也是與阿賴耶一樣,具有如上所說的性質。觸等,指觸、作意、受、想、思等五個行心所。亦如是,也與第八識一樣,其性是無覆無記,而且其所緣行相,也是有如第八識一樣,隱微難知。以第八識為心王,觸等五個行為其心所,心王與心所必須同性,才能相應;因此此五心所之性與第八識一樣,都是無覆無記性,且其行相亦不可知。

恆轉如暴流:恆轉,這是指第八識之體非斷亦非常;因為第八識恆常存在,所以其體非斷滅性;且因為第八識自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故非斷。轉為轉變,然而因為第八識自無始以來,其行相上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故非常。以其非常非斷,故喻如暴流,因為暴

流瀑布之水流是亦非常非斷:因為暴流之水長流不斷,故非斷;然而各個水滴之體實不相連,故非常;阿賴耶識亦如是。

阿羅漢位舍:阿羅漢,為聲聞乘之第四果,義為不生或無生;以其煩惱斷盡,不再生起煩惱,故名不生。又,以其不再於三界中受生,故名不生。緣覺乘之辟支佛果永斷俱生我執;大乘第八地菩薩,永伏俱生我執,亦皆當此位。位,果位。舍,這是指舍第八識的阿賴耶之名,因為阿賴耶識此等聖者,以煩惱盡故,故其第八識所含藏之雜染種子,皆究竟盡故,自此以後,第八識不再稱為阿賴耶,而只稱為異熟識及一切種識,故說是阿羅漢位舍以舍其雜染之實,故亦舍其雜染之名──然並非舍其識體。若到了如來位中,便連異熟識之名也舍了,而只稱為一切種識,但如來的一切種識,因為其體純凈無染,故又稱為庵摩羅識義即白凈識,也就是與大圓鏡智相應之心品。

義 貫

其次的二十二行半,用來廣辯唯識之相者,由前面頌文中所略標之三種能變識之名稱,今則開始廣明此三能變相。且說初第一能變識,其相雲何?以頌答曰:

這能變識的初名第一個名字稱為阿賴耶識此為依其自相而得名;它的第二個名字叫作異熟識此為依其果相而立名;它的第三個名字為一切種識此為依其因相而得名。此識能緣之相極為隱微不易可知,其所執受所緣之有情的五根、種子,及無情的依報之器界等處所,其行相亦皆隱微非易可了。

第八識恆常與五行之觸、作意、受、想、思心所相應第八識為心王,此五行為其相應心所。至於三受苦、樂、舍之中,第八識則唯與舍受不苦不樂受相應。第八識於三性善、惡、無記之中,是屬於無覆之無記性,是故與此識相應的五個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等亦如是:亦即,它們也是屬於無覆無記性、也是屬於異熟、而且其能緣與所緣的行相也是一樣隱微而不易可知。

第八識之體非斷非常,雖歷劫而恆常不滅,但卻亦於念念中轉變、無常,故猶如暴流之水,暴流之整體非斷喻八識之體不斷,而其個別水滴則流逝非常,念念奔流迅速喻八識之行相念念變化不居。

第八識的阿賴耶之名,要到證了阿羅漢果位時,或相類似的聖果末那識位中,凡夫的雜染斷盡,舍凡入聖,此時方才舍棄其染污之名,而只名為異熟識及一切種識以其體、相、用轉變故,其名亦隨之而異。

熱點內容
演算法工作原理 發布:2025-01-12 20:36:38 瀏覽:24
網路訪問監控軟體 發布:2025-01-12 20:26:57 瀏覽:465
養羊啦源碼 發布:2025-01-12 20:25:48 瀏覽:570
軒逸朗逸哪個配置最好 發布:2025-01-12 20:10:00 瀏覽:49
主板存儲器分 發布:2025-01-12 20:04:46 瀏覽:376
資料庫邏輯運算 發布:2025-01-12 20:03:54 瀏覽:571
javawindows伺服器搭建 發布:2025-01-12 19:59:37 瀏覽:570
linux關閉iptables 發布:2025-01-12 19:58:49 瀏覽:150
伺服器電腦名字改了影響資料庫嗎 發布:2025-01-12 19:58:44 瀏覽:652
手機存儲優化 發布:2025-01-12 19:58:43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