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備份培訓
A. 備份的維護
人們投資購買了全自動的備份系統,目的就是降低維護工作量,只要實施了該系統,維護工作就可以放鬆了,只要過一周或者一個月檢查一下備份的狀態就可以了。
當用戶實施了備份系統後,對於備份系統的維護工作仍然非常重要。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
由於很多單位IT系統的主機很多,應用系統很多,並且每套應用系統都有相應的管理和維護人員,備份是各種應用數據備份任務的集中管理。因此對於應用系統較為復雜的用戶來說,可以設立備份系統管理員或者存儲備份工程師,對整體備份系統進行維護。
隨著數據量的增大,應用系統的增長,備份策略隨著時間的遷移應進行優化。
備份系統涉及的技術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存儲、磁帶庫等諸多技術,因此建議備份系統管理員對各種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並且除了參加備份系統知識的培訓外,還要參加操作系統、資料庫等產品的專業培訓,以保證應用系統在出現災難時盡快實現數據的恢復。
關鍵資料庫的日常備份如果失敗,可能導致資料庫的掛起。例如,對於Oracle資料庫來說,如果不及時對資料庫的「歸檔日誌」進行備份,則會導致整個資料庫的停止。
如果磁帶庫備份系統中有「克隆」的功能,還需要每日將「克隆」的介質取出,放置到異地保存,以利於容災。
B. 有那位前輩可以給我推薦一本網路管理員的教程
推薦書籍:《網路工程與網路管理》
網路工程與網路管理
推薦指數:
【簡介】本書全面講述了計算機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基礎知識、應用技術和管理規范。全書內容涉及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區域網規劃設計、網路布線、機房建設、網路主幹系統構建、區域網與Internet的連接、網路操作系統安裝與配置技術、各種網路服務的構建技術和實現方法、網路系統管理、網路安全管理、網路故障管理等技術,以及各種網路管理規范與制度的制定。
為了方便網路設計者和網路管理員在工作中查找相關資料,本書所附光碟收集了大量與網路規劃、建設和管理相關的協議、標准和規范,以及部分常用網路設備產品資料。
本書是一本網路工程師和網路管理員的應用網路全書,能夠從全方位解決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各種問題並對實際工作中的常見網路故障問題進行了解答。 本書全面講述了計算機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基礎知識、應用技術和管理規范。全書內容涉及網路建設與網路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區域網規劃設計、網路布線、機房建設、網路主幹系統構建、區域網與Internet的連接、網路操作系統安裝與配置技術、各種網路服務的構建技術和實現方法、網路系統管理、網路安全管理、網路故障管理等技術,以及各種網路管理規范與制度的制定。
為了方便網路設計者和網路管理員在工作中查找相關資料,本書所附光碟收集了大量與網路規劃、建設和管理相關的協議、標准和規范,以及部分常用網路設備產品資料。
【目錄】
--------------------------------------------------------------------------------
第一部分 計算機網路基礎
第1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
1.1 概述
1.1.1 發展歷史
1.1.2 功能
1.1.3 組成
1.1.4 分類
1.1.5 Internet
1.1.6 發展趨勢
1.2 數據通信原理
1.2.1 基本概念
1.2.2 特點
1.2.3 系統構成
1.2.4 數據傳輸與傳輸介質
1.2.5 數據信號與通信編碼
1.2.6 數據通信的工作模式
1.2.7 數據鏈路
1.2.8 數據通信網的交換方式
1.2.9 多路復用技術
1.2.10 幀中繼技術
1.2.11 差錯檢測及控制
1.3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
1.3.1 體系結構
1.3.2 計算機網路協議
1.3.3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1.3.4 TCP/IP協議體系結構
第2章 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基礎
2.1 Windows NT系統
2.1.1 特點
2.1.2 組網基礎
2.2 Windows 2000系統
2.2.1 系統管理功能
2.2.2 桌面管理功能
2.2.3 系統安全功能
2.2.4 信息發布與資源共享功能
2.2.5 應用程序服務功能
2.2.6 存儲管理功能
2.2.7 網路與通信功能
2.2.8 可擴展性和可用性
2.3 UNIX系統
2.3.1 歷史和現狀
2.3.2 系統功能簡介
2.4 Linux系統
2.4.1 產生和發展
2.4.2 特點
2.4.3 與其他操作系統的區別
2.4.4 系統組成
2.5 Netware系統
第3章 計算機網路系統建設與管理基礎
3.1 規劃與設計
3.2 基礎設施建設
3.3 系統配置
3.4 應用配置
3.5 運營與管理
第二部分 計算機組網建設
第4章 計算機區域網技術基礎與規劃設計
4.1 特點
4.2 關鍵技術和應用范圍
4.3 拓撲結構
4.3.1 匯流排結構和樹型結構
4.3.2 環型結構
4.3.3 星型結構
4.4 媒體接入控制
4.5 類型
4.5.1 乙太網
4.5.2 令牌環網
4.5.3 FDDI光纖網
4.5.4 快速乙太網
4.5.5 ATM網
4.5.6 千兆乙太網
4.5.7 無線區域網
4.5.8 萬兆乙太網
4.6 IEEE 802標准
4.6.1 已經推出的IEEE 802 標准
4.6.2 IEEE 802 標準定義的區域網
4.7 交換技術和虛擬區域網
4.7.1 交換式區域網的特點和工作原理
4.7.2 第3層交換
4.7.3 虛擬區域網技術
4.8 組成
4.8.1 通信傳輸介質
4.8.2 網路適配器
4.8.3 網路主幹通信設備
4.8.4 網路伺服器
4.8.5 連網計算機
4.8.6 網路操作系統
4.9 規劃與設計
4.9.1 規劃原則
4.9.2 設計步驟
第5章 計算機區域網布線
5.1 智能大廈與結構化布線系統
5.1.1 智能大廈
5.1.2 綜合布線系統與結構化布線系統
5.2 結構化布線系統的組成和標准
5.2.1 組成
5.2.2 標准
5.3 布線通信介質的選擇
5.3.1 常見的通信傳輸介質及其特性
5.3.2 通信傳輸介質的選擇
5.3.3 網路通信介質的發展趨勢
5.4 網路布線策略選擇與方案選擇
5.4.1 決定布線策略和方案的基本因素
5.4.2 網路布線策略選擇
5.4.3 網路布線方案的選擇
5.5 網路布線的實施
5.5.1 設計注意事項
5.5.2 實施注意事項
5.6 網路布線的測試與驗收
5.6.1 一般流程
5.6.2 測試模式和內容
5.6.3 測試參數
5.6.4 測試驗收注意事項
5.7 布線系統的發展趨勢
5.8 計算機網路的防雷電系統和接地保護系統
5.8.1 防雷電系統
5.8.2 接地保護系統
第6章 計算機區域網機房建設
6.1 功能規劃
6.1.1 工作區
6.1.2 信息技術人員辦公區
6.2 環境要求
6.3 布線系統
6.3.1 布線方式
6.3.2 布線實施
6.4 裝修
6.4.1 地板布設
6.4.2 牆體及吊頂裝修
6.4.3 照明系統
6.4.4 電磁屏蔽
6.4.5 防靜電
6.5 供配電系統
6.5.1 設計與實現
6.5.2 不間斷電源系統
6.6 空調新風系統
6.6.1 環境要求
6.6.2 專用空調系統
6.6.3 新風系統
6.7 消防系統
6.7.1 防火設計
6.7.2 火災報警系統
6.7.3 滅火設備配備
6.8 門禁系統
6.8.1 系統功能
6.8.2 系統構成
6.8.3 軟體系統
第7章 構建計算機區域網
7.1 區域網主幹設備分類
7.1.1 按照網路通信介質和數據傳輸速率分類
7.1.2 按照應用規模分類
7.1.3 按照設備結構分類
7.1.4 按照網路體系結構層次分類
7.2 區域網主幹設備技術基礎
7.2.1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7.2.2 主幹設備的支持能力
7.2.3 主幹設備的系統結構
7.2.4 主幹設備的關鍵技術
7.2.5 網路設備管理系統與設備管理協議
7.3 區域網主幹設備選擇
7.3.1 交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7.3.2 選擇交換機的一般原則
7.3.3 區段主幹交換機的選擇原則
7.4 構建千兆區域網
7.4.1 千兆乙太網協議的體系結構
7.4.2 千兆交換機的類型
7.4.3 千兆交換機的性能考核
7.4.4 網路主幹升級到千兆
7.5 區域網主幹設備配置
7.5.1 配置原則
7.5.2 按層次需求配置區域網主幹設備
7.6 區域網主幹設備安裝調試
7.7 區域網主幹設備參數配置
7.7.1 交換機參數配置概述
7.7.2 構建多層交換區域網
7.7.3 核心層交換機配置
7.7.4 接入層交換機配置
7.7.5 配置參數管理
7.8 無線區域網
7.8.1 概述
7.8.2 類型
7.8.3 技術標准
7.8.4 組成
7.8.5 構建
7.8.6 局限性
7.9 區域網IP電話系統
7.9.1 概述
7.9.2 IP電話技術的發展過程
7.9.3 IP電話系統的組成
7.9.4 IP電話技術基礎
7.9.5 區域網IP電話系統構建
7.10 區域網伺服器選擇
7.10.1 伺服器的特點和類型
7.10.2 伺服器的重要技術
7.10.3 伺服器的選擇原則
第8章 TCP/IP組網及廣域網連接
8.1 TCP/IP協議工作原理
8.1.1 網際互聯體系概述
8.1.2 面向連接的操作和無連接的操作
8.1.3 TCP/IP協議的組成
8.1.4 IP地址
8.1.5 Internet的域名系統
8.1.6 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8.1.7 網際互聯協議(IP)
8.1.8 TCP/IP網路傳輸差錯控制
8.1.9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8.1.10 傳輸控制協議(TCP)
8.1.11 應用程序與TCP/IP協議的介面
8.1.12 路由技術與路由器
8.1.13 路由信息協議(RIP)
8.1.14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8.1.15 內部網關路由協議(IGRP)和(EIGRP)
8.1.16 邊界網關協議(BGP)
8.1.17 組播技術和組播協議
8.1.18 虛擬專用網路(VPN)
8.1.19 移動IP
8.2 TCP/IP組網與IP地址配置管理
8.2.1 IP地址的配置類型
8.2.2 IP地址的管理方式
8.2.3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8.2.4 區域網IP地址配置實例
8.3 區域網與廣域網的連接
8.3.1 接入方式選擇
8.3.2 IP地址及Internet域名申請
8.3.3 接入設備選擇
8.3.4 路由器配置
8.4 域名服務配置
8.4.1 DNS的結構
8.4.2 域名解析類型
8.4.3 域名及IP地址注冊
8.4.4 域名伺服器類型
8.4.5 域名資料庫資源記錄
第9章 Windows NT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及基本配置
9.1 概述
9.2 基本概念
9.3 網路系統安裝
9.3.1 安裝規劃
9.3.2 網路創建與配置
9.4 使用Windows NT網路
9.4.1 啟動
9.4.2 基本使用
9.5 網路用戶管理
9.5.1 用戶及用戶組
9.5.2 網路用戶管理規劃
9.5.3 域用戶管理器
9.5.4 用戶、用戶組賬號設置及許可權分配
9.6 網路資源與使用
9.6.1 文件系統選擇及其網路安全性特點
9.6.2 共享資源及網路映射
9.6.3 網路資源的安全保護
9.7 安裝和配置DNS伺服器
9.7.1 安裝DNS伺服器
9.7.2 配置DNS伺服器
第10章 Windows 2000安裝及基本配置
10.1 安裝准備
10.1.1 硬體要求
10.1.2 設備驅動程序
10.2 確定安裝方式
10.2.1 升級安裝
10.2.2 全新安裝
10.2.3 雙重啟動安裝
10.3 安裝步驟
10.3.1 從DOS下安裝
10.3.2 從Windows下安裝
10.3.3 系統設置
10.3.4 啟動和退出Windows 2000
10.4 設置主域控制器
10.5 網路配置
10.6 用戶及用戶組管理
10.6.1 用戶賬號管理
10.6.2 用戶組管理
10.7 文件系統配置與管理
10.7.1 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基本概念
10.7.2 分布式文件系統的特性
10.7.3 創建分布式文件系統的根目錄
10.8 列印系統的配置與管理
10.8.1 Windows 2000列印系統的特點
10.8.2 配置網路列印機
10.8.3 設置列印伺服器屬性
10.9 DNS伺服器安裝與配置
10.9.1 安裝DNS伺服器
10.9.2 配置DNS伺服器
第11章 Linux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及基本配置
11.1 安裝准備
11.1.1 確認配置
11.1.2 確認安裝方式
11.1.3 確認所需硬碟空間
11.1.4 確認與規劃硬碟分區
11.2 Red Hat Linux的安裝
11.2.1 選擇安裝程序
11.2.2 安裝配置
11.2.3 安裝LILO
11.2.4 配置網路參數
11.2.5 配置防火牆
11.2.6 設置系統時區
11.2.7 設置系統語言
11.2.8 設置系統賬戶
11.2.9 軟體包選擇
11.2.10 X圖形設備配置
11.2.11 軟體包安裝
11.2.12 創建啟動盤
11.3 圖形桌面環境KDE的使用
11.3.1 桌面環境KDE的組成
11.3.2 滑鼠的使用
11.3.3 拖放對象
11.4 用戶管理
11.4.1 系統管理員
11.4.2 使用命令行方式用戶管理
11.4.3 使用命令行方式管理用戶組
11.4.4 使用LinuxConf圖形工具管理用戶
11.4.5 使用LinuxConf圖形工具管理用戶組
11.5 文件及目錄管理
11.5.1 文件和目錄基礎
11.5.2 文件類型
11.5.3 文件及目錄許可權
11.5.4 基本文件系統
11.6 配置DNS伺服器
11.6.1 相關配置文件
11.6.2 設置主域名伺服器
11.6.3 測試DNS伺服器
第12章 Novell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及基本配置
12.1 Novell網路特徵
12.1.1 Novell網路基本組成
12.1.2 Novell網路支持的協議
12.2 系統安裝
12.2.1 安裝環境要求
12.2.2 網路伺服器安裝
12.2.3 網路工作站安裝
12.3 文件系統管理
12.3.1 網路目錄服務及目錄樹結構
12.3.2 文件伺服器硬碟目錄結構
12.3.3 系統建立的目錄
12.3.4 目錄和文件屬性
12.4 許可權及安全保密
12.4.1 注冊保密
12.4.2 受託管許可權保密
12.5 用戶管理
12.5.1 網路中的用戶和組
12.5.2 建立用戶
12.5.3 建立用戶組
第13章 UNIX網路操作系統使用基礎
13.1 Shell環境與UNIX文件系統管理
13.1.1 Shell環境
13.1.2 UNIX文件系統和目錄
13.1.3 vi文件編輯器
13.2 UNIX系統用戶管理
13.2.1 使用圖形工具管理用戶及用戶組
13.2.2 使用命令方式管理用戶及用戶組
13.3 系統進程管理
13.3.1 進程系列
13.3.2 前台進程與後台進程
13.3.3 進程監視
13.3.4 進程管理
13.4 使用電子郵件
13.5 文件歸檔
13.6 TCP/IP網路系統配置
第三部分 計算機網路服務
第14章 Web信息發布服務
14.1 IIS 5的特點
14.2 IIS 5的安裝
14.2.1 安裝准備
14.2.2 安裝步驟
14.2.3 Internet服務管理器的使用
14.3 配置WWW伺服器
14.4 創建新的Web網站
第15章 FTP服務
15.1 管理FTP伺服器
15.2 配置FTP伺服器
15.2.1 「FTP站點」選項卡
15.2.2 「安全賬號」選項卡
15.2.3 「消息」選項卡
15.2.4 「主目錄」選項卡
15.2.5 「目錄安全性」選項卡
15.3 創建新的FTP網站
第16章 電子郵件服務
16.1 概述
16.1.1 郵件服務系統的組成
16.1.2 郵件結構
16.1.3 郵件傳輸過程
16.1.4 郵件服務的工作機制
16.2 郵件伺服器產品選擇要素
16.2.1 系統支持能力
16.2.2 協議支持能力
16.2.3 多郵件伺服器支持能力
16.2.4 附加服務支持能力
16.2.5 用戶管理能力
16.2.6 郵箱管理能力
16.2.7 客戶端軟體支持能力
16.2.8 通信能力
16.2.9 安全防護能力
16.2.10 系統管理能力
16.2.11 版本、升級與售後服務能力
16.2.12 價格
16.3 iPlanet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及基本配置
16.3.1 系統環境
16.3.2 安裝步驟
16.3.3 配置與管理
16.4 Linux系統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16.4.1 Linux系統郵件服務軟體
16.4.2 Sendmail和qpopper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16.4.3 qmail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16.4.4 Web郵件伺服器的安裝和配置
第17章 Internet訪問代理服務
17.1 代理服務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17.2 代理伺服器WinGate 安裝、配置和使用
17.2.1 概述
17.2.2 主要功能
17.2.3 安裝
17.2.4 管理界面
17.2.5 配置
17.2.6 使用WinGate管理Internet訪問
17.3 代理伺服器Netscape Proxy的安裝、配置和使用
17.3.1 概述
17.3.2 安裝
17.3.3 配置和管理
17.3.4 使用
17.4 安全與加速訪問伺服器ISA Server 2000的安裝、配置和使用
17.4.1 ISA Server 2000概述
17.4.2 ISA Server 2000的安裝
17.4.3 ISA 2000客戶端
17.4.4 ISA Server 2000訪問策略配置
17.4.5 ISA Server 2000 緩存配置
第18章 視頻點播服務
18.1 概述
18.1.1 系統組成
18.1.2 內容的組織和播放方式
18.1.3 視頻伺服器
18.2 視頻點播方案選擇
18.3 Cisco IP/TV系統的安裝、配置與管理
18.3.1 IP/TV系統簡介
18.3.2 IP/TV系統安裝
18.3.3 IP/TVContent Manager的配置與使用
18.3.4 IP/TV視頻伺服器的配置、管理與使用
18.3.5 Cisco IP/TV 客戶端播放器的安裝和使用
第19章 Intranet應用系統
19.1 Intranet
19.1.1 概述
19.1.2 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模式的Intranet應用系統
19.1.3 Intranet的構建
19.1.4 Intranet開發技術
19.2 辦公自動化系統
19.2.1 發展歷程
19.2.2 總體設計目標
19.2.3 辦公自動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19.2.4 辦文系統設計
19.2.5 辦會系統設計
19.3 辦公網站系統
19.3.1 辦公網站系統總體目標設計
19.3.2 辦公網站服務環境設計
19.3.3 辦公網站信息發布頁面設計
19.3.4 辦公網站上網信息管理設計
19.3.5 辦公網站的業務輔助服務功能設計
19.4 管理信息系統
19.4.1 概述
19.4.2 構建
19.5 網路視頻會議系統
19.5.1 網路視頻會議系統的組成和特點
19.5.2 網路視頻會議系統的重要技術
19.5.3 Intranet視頻會議系統構建
19.6 光碟信息服務系統
19.6.1 光碟服務設備的發展
19.6.2 光碟鏡像伺服器技術
19.6.3 光碟信息服務系統構建
第四部分 計算機網路管理與維護
第20章 網路管理
20.1 網路管理概述
20.1.1 網路管理協議的歷史
20.1.2 網路管理協議介紹
20.1.3 基於Web的網路管理技術
20.2 網路管理中心與網路管理功能
20.2.1 網路管理中心
20.2.2 網路管理功能
20.3 網路管理軟體平台
20.3.1 網路管理軟體概述
20.3.2 網路管理軟體選購原則
20.4 網路配置管理
20.5 網路性能管理
20.6 CiscoWorks 2000區域網管理解決方案
20.6.1 完整的解決方案
20.6.2 網路管理解決方案應用
20.6.3 主要功能及應用
20.6.4 系統要求
第21章 網路安全管理
21.1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
21.1.1 威脅網路安全的主要因素
21.1.2 攻擊網路的手段分析
21.2 計算機網路安全需求分析
21.3 計算機網路安全策略
21.3.1 物理安全策略
21.3.2 訪問控制策略
21.3.3 攻擊防範策略
21.3.4 加密認證策略
21.3.5 網路安全管理策略
21.4 網路防火牆
21.4.1 防火牆的工作機制與類型
21.4.2 防火牆的選擇及配置
21.4.3 網路地址翻譯NAT
21.4.4 Check Point FireWall-1防火牆的配置和使用
21.5 網路攻擊防範
21.5.1 入侵檢測技術概述
21.5.2 入侵檢測系統的類型
21.5.3 入侵檢測系統產品選擇
21.5.4 入侵檢測技術發展方向
21.6 網路安全漏洞掃描
21.6.1 安全漏洞掃描技術概述
21.6.2 安全漏洞掃描系統的發展趨勢
21.6.3 安全漏洞掃描產品選擇
21.6.4 安全漏洞掃描器使用
21.7 網路防病毒管理
21.7.1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21.7.2 網路防病毒技術概述
21.7.3 網路防病毒產品選擇
21.7.4 網路防病毒方案
21.8 加密與認證
21.8.1 加密與通信安全
21.8.2 認證與網路安全
21.9 計算機網路物理隔離管理
21.9.1 物理隔離的應用范圍
21.9.2 物理隔離技術方案概述
21.9.3 物理隔離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22章 網路用戶管理
22.1 統一用戶管理
22.1.1 輕量目錄服務協議
22.1.2 LDAP目錄伺服器規劃
22.1.3 LDAP目錄服務的安全策略
22.1.4 Netscape目錄伺服器(Directory Server)
22.2 用戶訪問管理
22.2.1 網路資源使用存在的問題
22.2.2 企業上網行為管理需求的發展
22.2.3 用戶訪問管理系統的作用和性能
22.2.4 用戶訪問管理系統的功能
第23章 網路數據管理
23.1 存儲備份技術概述
23.1.1 傳統數據備份系統的局限性
23.1.2 現代數據管理系統應具備的特徵
23.1.3 存儲備份系統的技術發展
23.1.4 網路存儲備份系統的設計目標
23.1.5 網路備份管理策略
23.2 磁帶存儲技術
23.3 網路掛接存儲(NAS)技術
23.3.1 概述
23.3.2 NAS構建概覽
23.4 存儲區域網系統(SAN)技術
23.4.1 概述
23.4.2 設計概覽
23.5 網路存儲備份系統方案選擇
23.5.1 存儲系統結構選擇
23.5.2 存儲設備選擇
23.6 VERITAS存儲管理軟體的使用
23.6.1 VERITAS Backup Exec存儲備份解決方案
23.6.2 VERITAS Backup Exec的使用
第24章 網路機房管理
24.1 網路機房管理制度的類型
24.1.1 日常管理制度
24.1.2 定期管理制度
24.2 網路機房管理主要制度及內容
24.2.1 管理員值班制度
24.2.2 伺服器及網路設備管理制度
24.2.3 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24.2.4 安全消防制度
24.2.5 輔助設備系統管理制度
24.2.6 上機人員守則
24.2.7 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24.2.8 設備定期維護制度
24.2.9 安全、防盜、防水、防蟑螂鼠害措施
24.2.10 保密制度
24.2.11 管理獎懲制度
24.2.12 定期大、中維護制度
24.3 系統管理員職責實例
24.3.1 日常值班管理
24.3.2 網路管理
24.3.3 網路用戶管理
24.3.4 網路機房公共資產管理
24.3.5 系統運行檔案和設備資料管理
24.3.6 廣域網連接管理與維護
24.3.7 網路系統升級管理
24.3.8 網路系統安全管理
24.4 管理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第25章 網路管理制度
25.1 網路運行管理制度
25.2 信息上網與網站管理制度
25.3 電子郵件使用管理制度
25.4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第26章 網路升級管理
26.1 需求分析
26.2 原則及要求
26.2.1 原則
26.2.2 要求
26.3 升級內容
26.3.1 布線系統升級
26.3.2 硬體系統升級
26.3.3 網路軟體系統升級
26.3.4 網路伺服器及客戶機升級
26.3.5 網路機房設備升級
26.3.6 ATM網路升級
26.4 IPv6協議與Internet技術升級
第27章 網路故障管理與排除
27.1 故障管理
27.1.1 網路故障管理內容
27.1.2 網路故障管理原則
27.1.3 網路故障管理流程
27.1.4 排除網路故障的方法步驟
27.2 網路常見故障
27.2.1 網路故障分類
27.2.2 區域網常見故障解答
第28章 一個完整的網路構建實例
28.1 規劃與設計
28.1.1 用戶需求
28.1.2 系統規劃和設計
28.2 網路構建
28.2.1 網路綜合布線
28.2.2 網路機房建設
28.2.3 區域網構建與Internet連接
28.3 網路服務與網路管理
28.3.1 網路伺服器配置
28.3.2 靜態IP地址轉換配置和安全訪問規則配置
28.3.3 IP地址管理
28.3.4 內部網用戶Internet訪問配置
28.3.5 網路防病毒管理
附錄A 計算機網路常用術語
附錄B TCP/IP協議埠分配表
附錄C 附贈光碟資料目錄
C1 關於計算機與網路使用的管理辦法和規定
C2 計算機與網路技術標准與規范
C3 常用Internet的技術文件RFC
C4 互聯網IP地址分配一覽表
C5 網路設備產品資料
《網管故障排除實戰1500例》
《無線網路安全》
《中小企業網路管理員實用教程》
《計算機網路管理員——基礎知識》
《網路系統集成工程測試與鑒定驗收》
《網路管理與維護技術》
《誰動了我的電腦》
《計算機網路的服務質量(QoS)》
《協議分析(第7版) Protocol Analysis,WB77.0 》
《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
《安全計劃與災難恢復 Security Planning&Disaster Recovery》
《現代光纖通信技術》
《網路設計(第7版) Network Design,WB87.0》
《區域網故障排除一點通》
《網路維護和常見故障分析》
《綜合布線》
《區域網組建與管理專家培訓教程》
C. 什麼是備份,怎麼備份
漢語拼音:bèifèn
解釋:
(1) make up the number 〈方〉∶虛設,以…充數
(2) reserved∶備用的份額
其他解釋:
當病毒入侵或者系統錯誤操作對操作系統帶來的較大的或致命的麻煩時,為避免重裝系統的費時費力,在系統穩定時對系統盤(一般是C盤)所有數據拷貝成一文件,存儲於其他的盤;當系統出現問題時可以利用這個文件進行恢復的操作,叫備份。
上所述只能算是系統備份,而備份包括系統備份和文件(數據)備份:系統備份即將操作系統文件備份生成文件保存下來,當系統出現問題時可以將這個備份文件恢復到備份時的狀態;而文件(數據)備份即對重要數據資料如:文檔、資料庫、記錄、進度等備份下來生成一個備份文件放在安全的存儲空間內,當發生數據被破壞或丟失時可將原備份文件恢復到備份時狀態。一般備份工作用備份軟體來處理。優秀的系統備份軟體有Ghost等,優秀的數據備份軟體有國內的愛數備份軟體等。
備份的方式
[編輯本段]
備份是容災的基礎,是指為防止系統出現操作失誤或系統故障導致數據丟失,而將全部或部分數據集合從應用主機的硬碟或陣列復制到其它的存儲介質的過程。傳統的數據備份主要是採用內置或外置的磁帶機進行冷備份。但是這種方式只能防止操作失誤等人為故障,而且其恢復時間也很長。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的海量增加,不少的企業開始採用網路備份。網路備份一般通過專業的數據存儲管理軟體結合相應的硬體和存儲設備來實現。
目前比較常見的備份方式有:
定期磁帶備份數據。
遠程磁帶庫、光碟庫備份。即將數據傳送到遠程備份中心製作完整的備份磁帶或光碟。
遠程關鍵數據+磁帶備份。採用磁帶備份數據,生產機實時向備份機發送關鍵數據。
遠程資料庫備份。就是在與主資料庫所在生產機相分離的備份機上建立主資料庫的一個拷貝。
網路數據鏡像。這種方式是對生產系統的資料庫數據和所需跟蹤的重要目標文件的更新進行監控與跟蹤,並將更新日誌實時通過網路傳送到備份系統,備份系統則根據日誌對磁碟進行更新。
遠程鏡像磁碟。通過高速光纖通道線路和磁碟控制技術將鏡像磁碟延伸到遠離生產機的地方,鏡像磁碟數據與主磁碟數據完全一致,更新方式為同步或非同步。
數據備份必須要考慮到數據恢復的問題,包括採用雙機熱備、磁碟鏡像或容錯、備份磁帶異地存放、關鍵部件冗餘等多種災難預防措施。這些措施能夠在系統發生故障後進行系統恢復。但是這些措施一般只能處理計算機單點故障,對區域性、毀滅性災難則束手無策,也不具備災難恢復能力。
主要災備技術概覽
[編輯本段]
系統災難恢復(BMR)
系統災難恢復,就是在系統出現崩潰的時候,能夠用非常少的步驟,將系統重建,包括上面的系統補丁、應用軟體和數據。這樣可以提高恢復的准確性、縮短恢復時間、縮短業務中斷時間。
目前的主要災備技術,在恢復的時候有這么幾種方式:
採用公用的一張光碟,所有的系統都採用這一張光碟。這個光碟可以啟動系統,同時可以啟動網路,然後備份伺服器將備份在磁帶庫(或者虛擬帶庫)中的整個硬碟內容或者第一主分區內容恢復到災難機。這樣不論災難機原來有多大容量數據,都可以存放在整個備份系統的備份設備中,統一進行管理,而且不需要經常刻光碟,也就是說光碟不需要經常更新。比較典型的代表是BakBone NetVault VaultDR。右圖是BakBoneNetVault VaultDR災難備份和恢復的數據流,所有系統採用統一的光碟進行。
需要針對每台計算機單獨刻光碟,恢復的時候需要利用針對性的光碟來恢復,每台機器都需要自己的光碟,而且需要定期不斷更新。這種方式的最大不足是經常要刻光碟,否則災難出現的時候如果沒有光碟或者光碟太久了,都會影響恢復的速度和恢復後的狀態。這種技術的典型代表是EMC NetWork Recovery Manager模塊。
恢復時需要藉助網路啟動,也就是需要具備一台相同操作系統的主機作為引導機器,然後利用備份的內容進行恢復。這種技術的典型代表是Symantec NetBackup的Bare Metal Restore模塊。
操作系統自己提供的災備工具。對於大多數Unix小型機,都提供系統備份工具。藉助於系統自身提供的磁帶機,利用一個簡單的命令,HP-UX採用make_recovery就可以把整個root卷備份到伺服器自帶的4mm磁帶上。在恢復的時候,這盤磁帶可以自啟動系統,採用一個命令就可以將整個root卷恢復到硬碟上。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簡單和經濟,尤其對於Unix系統,這樣的方式遠比目前備份軟體提供的BMR模塊方便、安全和經濟,因為備份軟體提供的BMR模塊往往需要相同平台的其他伺服器來啟動。
數據遠程復制
將數據在另外的地方實時產生一份可用的副本,此副本的使用不需要做數據恢復,可以將副本立即投入使用。數據復制的最大好處是副本數據立即可用,沒有數據恢復時間,RTO 非常好,同時因為是實時復制,RPO也非常好,幾乎不會丟失數據。缺點是費用遠比數據備份要高,不僅僅是數據復制系統價格高,還需要另外的硬碟存儲空間和主機系統,甚至建立另外的遠程機房,考慮網路布線,這些都將帶來成本大大增加,所以數據復制的建設和維護費用遠遠大於數據備份。
數據復制目前有如下實現方式:
基於主機。基於主機的數據復制技術,可以不考慮存儲系統的同構問題,只要保持主機是相同的操作系統即可,而目前也存在支持異構主機之間的數據復制軟體,如BakBone NetVault Replicator就可以支持異構伺服器之間的數據復制,可以支持跨越廣域網的遠程實時復制。缺點是需要佔用一點主機資源。
基於存儲系統。利用存儲系統提供的數據復制軟體,復制的數據流通過存儲系統之間傳遞,和主機無關。這種方式的優勢是數據復制不佔用主機資源,不足之處是需要災備中心的存儲系統和生產中心的存儲系統有嚴格的兼容性要求,一般需要來自同一個廠家的存儲系統,這樣對用戶的災備中心的存儲系統的選型帶來了限制。
基於光纖交換機。這項技術正在發展中,利用光纖交換機的新功能,或者利用管理軟體控制光纖交換機,對存儲系統進行虛擬化,然後管理軟體對管理的虛擬存儲池進行卷管理、卷復制、卷鏡像等技術,來實現數據的遠程復制。比較典型的有Storag-age,Falcon等。
基於應用的數據復制。這項技術有一定局限性,都是針對具體的應用。主要利用資料庫自身提供的復制模塊來完成,比如OracleDataGuard,Sybase Replication 等。
CDP 連續數據保護技術
CDP 技術是目前最熱門的數據保護技術,它可以捕捉到一切文件級或數據塊級別的數據寫改動,可以對備份對象進行更加細化的粒度的恢復,可以恢復到任意時間點。
CDP技術目前是一個新興的技術,在很多傳統的備份軟體中都逐漸融入了CDP的技術。比如BakBone NetVault Backup 8.0 追加了TrueCDP模塊,Symantec BackupExec11d等。其他公司包括EMC,Symantec都並購了一些CDP的軟體,正在和傳統的備份軟體進行整合,目前還都在整合中。
CDP技術包括兩種:
Near CDP,就是我們說的准CDP,它的最大特點是只能恢復部分指定時間點的數據(FPIT,Fixed Point In Time),有點類似於存儲系統的邏輯快照,它無法恢復任意一個時間點。目前Symantec 、CommVault的CDP都屬於這種類型。
TrueCDP,我們稱之為真正的CDP,它可以恢復指定時間段內的任何一個時間點(APIT,Any Point In Time),目前BakBone TrueCDP屬於TrueCDP類型。
當前災備的主要應用情況
目前採用災備方案的分布在各個行業,不過大家都是按照一定的梯度來使用。
首先採用的是系統災難備份(BMRBare MetalRecovery),因為這種方案成本最低,只要在建設數據備份系統的時候追加一些模塊就可以完成。不需要附加的存儲空間,也不需要附加的容災機房,所以,有條件的用戶幾乎都可以實施。只不過有的用戶採用操作系統提供的備份工具來輔助,有的用戶採用備份軟體提供的災難模塊來完成。這樣的用戶數量最大,分布在各個行業。BakBone 的VaultDR在使用BakBone NetVault的備份軟體用戶中被廣泛採用。很多用戶非常喜歡BakBone VaultDR不用關心操作系統類型,而且一張標准光碟可以應用到所有Intel x86伺服器進行災難備份和恢復。
其次是建立容災系統的用戶,大數據量的高端企業普遍採用基於存儲的數據復制技術,比如電信、金融行業。中低端用戶普遍採用基於主機的數據復制軟體,成本較低,而且不需要進行嚴苛的存儲系統采購,尤其是BakBone的NetVault Replicator不但可以進行遠程數據復制,而且可以支持異構平台,所以在國內外有廣泛的用戶,一些政府部門、電力公司、證券部門、網站公司等目前都採用這種方式,而且大多運用在Windows、Linux平台。基於存儲交換機層的虛擬存儲技術雖然也在有了一些用戶,但是因為此技術起步時間有限,技術成熟度需要進一步驗證,很多用戶只是做為試點,沒有大范圍的展開。對於基於應用的數據復制方式,也有部分高端客戶在採用,而且也有大量的用戶。
對於CDP技術,才剛剛起步,這種技術滿足了很多關心災備的用戶的需求,在RTO 和RPO方面都能得到很高的標准,同時還可以進行任意歷史版本的重現,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關注,相信將來會有非常廣泛的用戶。BakBone的TrueCDP可以進行任意時間點的恢復,是真正意義上的CDP,將會比其他准CDP產品有更大的優勢,會被更多關心災備的用戶所選用。
應用誤區
災備系統因為能夠帶來業務的連續性,正越來被大家所重視,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要切記出現一些誤區。
沒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沒有仔細分析和明確業務連續要求,對RTO和RPO沒有進行仔細研究,要麼不做,要做就想追求最全面的,這樣可能忽視了最需要的建設,沒有切實滿足自己的需要。
認為災備系統是萬能的,誇大災備系統的作用,忽視了備份系統、高可用系統的建設。其實各個系統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建設。
沒有有步驟分階段的進行災備建設,總想等實際成熟的時候全面建設,甚至還沒有先進行數據備份系統的建設,就開始著手進行災備系統建設。不進行備份系統建設,就沒有滿足數據安全的底線,在關鍵時刻缺少一份完整的數據,而花費大量的財力進行災備系統建設,反而得不償失。
多種災備技術的選用不合理,比如主機系統的資源可以接受基於主機的復制軟體來運行,卻選用了基於存儲系統的設計,造成必須選用相同類型的存儲設備,增加了總體費用。
對BMR系統災難備份總是希望選用備份軟體自帶的BMR模塊。其實,備份軟體自帶的BMR模塊對於Window和Linux比較方便,但並不是對於所有的Unix系統都合適,在Unix系統備份方面,Unix自帶的系統備份工具和自帶的磁帶機就非常方便,一個命令就可以完成系統備份,還不用依賴於其他伺服器,遠遠勝於一些備份軟體自帶的BMR模塊,不但操作方便,而且減少費用。
未來發展方向
未來的技術發展應該是多種技術並存,而且越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更能得到客戶的關注。
未來的發展之一應該是基於主機的異構復制技術會有更廣泛的市場。因為大多數客戶具備異構主機環境,支持異構環境的數據復制技術,就可以利用現有環境,各台主機之間互為復制。對於不支持異構環境的復制軟體,就需要購買相同的存儲或者購買相同操作系統的主機進行數據復制,增加了災備的總體費用。
未來的發展之二就是CDP技術。CDP融合了數據備份和數據復制的優點,既可以進行實時數據保護,還可以任意時間點的歷史數據恢復,將會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隨著TrueCDP和傳統備份軟體的無縫銜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採用TrueCDP 進行災備系統建設。右圖是目前廣為流行的BakBone NetVault TureCDP 備份系統架構圖。
常見的備份技術
[編輯本段]
備份系統的作用:很多系統管理員認為,投資建立一個備份任務的管理,較原來復雜的備份系統只是在恢復的時候才起作用有些浪費,並且平時增添了很多的管理任務,這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大的浪費。
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直接涉及到對於一個企業的信息系統的投資回報率(ROI)。當IT系統的重要性非常高,企業的關乎生命的數據都在計算機系統裡面,那麼數據的保護就非常重要,這是其一。另外,實施備份系統並不會帶來更多的管理任務,相反為系統管理員帶來了很多維護上的方便,主要有以下幾點:
備份的自動化,降低由維護員的操作帶來的風險;
資料庫在線備份,保證24×7小時業務運行;
文件系統及資料庫數據的時間點恢復,歷史版本管理;
磁帶的復制(Cloning),可降低磁帶的出錯幾率和實現異地容災保存;
網路備份、LAN-Free及Serverless多種備份方式;
系統災難快速恢復。
因此,如果企業必須實現上述功能,而企業又不實施備份系統時,需要的人力及設備的投資如果大於實施備份系統的投資,則該備份系統的投資是可以被接受的。
備份系統的功能:用戶只需要簡單的備份就可以了,不必要那麼復雜。用戶買了很多備份系統中沒有用處的先進技術,沒有必要在系統中實現過多的復雜功能。
備份系統實現的功能是備份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先進技術的出現也由於用戶的系統中有這樣的需求。當IT系統發展到一定程度,用戶對IT系統的依賴型增強,IT系統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對系統備份的要求就水漲船高。但
好的備份系統應該有如下的特點:
備份系統可根據應用系統的需要非常容易地進行擴展;
滿足未來的數據量及應用系統升級帶來的備份系統的壓力;
備份系統中,尤其是備份軟體的可升級能力。
總體來說,備份技術已經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從傳統的磁帶備份到網路備份,從SCSI LAN-Free備份到SAN結構的動態共享LANFree備份,直到目前出現的Serverless備份。可以預見,未來備份產品有以下幾個趨勢:
磁碟備份技術:隨著SATA磁碟價格進一步下降,磁碟的備份優勢逐漸體現出來。目前EMC已經推出了使用磁碟作為虛擬磁帶庫的產品,在功能上可以替代磁帶庫的功能。筆者認為,該產品的大批量投放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備份硬體設備的升級換代。
iSCSI技術:該技術可以利用現有的TCP/IP網路進行數據傳輸,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實現數據的遠程異地保護。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較多這樣的產品,相信隨著產品的成熟,會有很多異地備份和容災方案會選擇該技術。
NDMP協議:NDMP(網路數據管理協議)作為一種標准,目前已經發展到了Version 4,支持該協議的產品,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NAS伺服器數據的快速備份和恢復。對於大數量的小文件,該技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SnapShot備份技術:目前很多的磁碟陣列都提供了SnapShot功能,而對於磁碟陣列上的SnapShot,我們可以充分利用SnapShot技術進行數據的Serverless備份,這對於企業級的大型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極大地降低了備份時對於生產系統的資源佔用,並且可以非常快速地恢復。
實現備份介質的生命周期管理
通常每盤磁帶都有一定的使用次數限制,因此,對於磁帶備份系統來說,磁帶使用了一定次數後,就應該摒棄掉,不能用來備份關鍵數據。
備份系統的維護:人們投資購買了全自動的備份系統,目的就是降低維護工作量,只要實施了該系統,維護工作就可以放鬆了,只要過一周或者一個月檢查一下備份的狀態就可以了。
當用戶實施了備份系統後,對於備份系統的維護工作仍然非常重要。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
由於目前很多單位IT系統的主機很多,應用系統很多,並且每套應用系統都有相應的管理和維護人員,備份是各種應用數據備份任務的集中管理。因此對於應用系統較為復雜的用戶來說,可以設立備份系統管理員或者存儲備份工程師,對整體備份系統進行維護。
隨著數據量的增大,應用系統的增長,備份策略隨著時間的遷移應進行優化。
備份系統涉及的技術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存儲、磁帶庫等諸多技術,因此建議備份系統管理員對各種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並且除了參加備份系統知識的培訓外,還要參加操作系統、資料庫等產品的專業培訓,以保證應用系統在出現災難時盡快實現數據的恢復。
關鍵資料庫的日常備份如果失敗,可能導致資料庫的掛起。例如,對於Oracle資料庫來說,如果不及時對資料庫的「歸檔日誌」進行備份,則會導致整個資料庫的停止。
如果磁帶庫備份系統中有「克隆」的功能,還需要每日將「克隆」的介質取出,放置到異地保存,以利於容災。
備份系統產品的選擇:在選擇產品時,備份磁帶庫容量盡可能大,磁帶機速度盡可能快,盡可能使用最先進的技術。
在產品的選擇過程中,性價比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但絕不是全部。建議用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本系統應用數據的類型、數據量、備份策略(全備份、增量備份等)及關鍵數據的保留時間決定了磁帶庫的總容量;
備份時間窗口和備份數據量的峰值數據量決定了磁帶機的最低數量;
應用系統的種類和數據類型決定備份時採用哪些技術。
如用NAS設備備份,盡量選擇NDMP備份;SAN架構備份盡量選用磁帶機動態共享;磁碟陣列提供了鏡像或者SNAP功能,可以使用SnapShot備份技術。
磁帶機技術的選擇方面,建議選擇較為通用的設備,對於該磁帶機來說,操作系統及備份軟體對其兼容的程度較好。
由於磁帶機屬於機械設備,故障率較磁碟、光碟等設備要高,因此配置磁帶機時盡量保持冗餘。目前SATA磁碟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磁碟備份技術已經成為了發展方向。
硬體設備考慮備件的提供情況及提供商的服務水平,而對於備份軟體來說,提供專業服務及技術支持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備份軟體應該具有較廣泛的兼容性。
數據容災與數據備份的聯系
[編輯本段]
企業關鍵數據丟失會中斷企業正常商務運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要保護數據,企業需要備份容災系統。但是很多企業在搭建了備份系統之後就認為高枕無憂了,其實還需要搭建容災系統。數據容災與數據備份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數據備份是數據容災的基礎
數據備份是數據高可用的最後一道防線,其目的是為了系統數據崩潰時能夠快速的恢復數據。雖然它也算一種容災方案,但這種容災能力非常有限,因為傳統的備份主要是採用數據內置或外置的磁帶機進行冷備份,備份磁帶同時也在機房中統一管理,一旦整個機房出現了災難,如火災、盜竊和地震等災難時,這些備份磁帶也隨之銷毀,所存儲的磁帶備份也起不到任何容災功能。
容災不是簡單備份
真正的數據容災就是要避免傳統冷備份所具有先天不足,它能在災難發生時,全面、及時地恢復整個系統。容災按其容災能力的高低可分為多個層次,例如國際標准SHARE 78 定義的容災系統有七個層次:從最簡單的僅在本地進行磁帶備份,到將備份的磁帶存儲在異地,再到建立應用系統實時切換的異地備份系統,恢復時間也可以從幾天到小時級到分鍾級、秒級或0數據丟失等。
無論是採用哪種容災方案,數據備份還是最基礎的,沒有備份的數據,任何容災方案都沒有現實意義。但光有備份是不夠的,容災也必不可少。容災對於IT而言,就是提供一個能防止各種災難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從技術上看,衡量容災系統有兩個主要指標:RPO(Recovery Point Object)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其中RPO代表了當災難發生時允許丟失的數據量;而RTO則代表了系統恢復的時間。
容災不僅是技術
容災是一個工程,而不僅僅是技術。目前很多客戶還停留在對容災技術的關註上,而對容災的流程、規范及其具體措施還不太清楚。也從不對容災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認為只要建立了容災方案即可高枕無憂,其實這具有很大風險的。特別是在一些中小企業中,認為自己的企業為了數據備份和容災,整年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結果幾年下來根本就沒有發生任何大的災難,於是放鬆了警惕。可一旦發生了災難時,後悔晚矣!這一點國外的跨國公司就做得非常好,盡管幾年下來的確未出現大的災難,備份了那麼磁帶,幾乎沒有派上任何用場,但仍一如既往、非常認真地做好每一步,並且基本上每月都有對現行容災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進行實地演練。
數據容災等級
設計一個容災備份系統,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備份/恢復數據量大小、應用數據中心和備援數據中心之間的距離和數據傳輸方式、災難發生時所要求的恢復速度、備援中心的管理及投入資金等。根據這些因素和不同的應用場合,常見的容災備份等級有以下四個:
本地備份、本地保存的冷備份
這一級容災備份,實際上就是上面所指的數據備份。它的容災恢復能力最弱,它只在本地進行數據備份,並且被備份的數據磁帶只在本地保存,沒有送往異地。
在這種容災方案中,最常用的設備就是磁帶機,當然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手工載入磁帶機,也可以是自動載入磁帶機。前者主要適用於存儲數據容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主要產品有IBM的TotalStorage Ultrium 外置式磁帶機 3580,單盒磁碟窩囊可達200GB,壓縮後可存儲400GB數據,可滿足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乃至大型企業數據備份需求。HP的磁帶機產品線更是非常全面,手工載入的磁帶機目前主要有HP Surestore DAT 24、HP Surestore DAT 40、HP StorageWorks DAT 72,它們單盤磁帶所能存儲的容量分別是24GB、40GB和72GB,不同用戶可靈活選擇,另外HP還有一個LTO-Ultrium磁帶機系列磁帶機和DLT/SDLT系列磁帶機。
自動載入磁帶機中IBM主要有 TotalStorage企業磁帶機 3592,HP有StorageWorks DAT 40x6T等。
D. oracle資料庫管理培訓
Oracle資料庫管理專題
時間主要授課內容
第一單元
內容一:簡介(資料庫體系結構)描述課程目標研究 Oracle 10g 資料庫體系結構
內容二:安裝 Oracle 資料庫軟體解釋 DBA 核心任務和工具 計劃 Oracle 安裝 使用最佳的靈活的體系結構 使用 Oracle Universal Installer (OUI) 安裝軟體
內容三:創建 Oracle 資料庫使用資料庫配置助手 (DBCA) 創建資料庫 使用 DBCA 創建資料庫設計模板 使用 DBCA 生成資料庫創建腳本
內容四:管理 Oracle 常式啟動和停止 Oracle 資料庫及組件 使用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EM) 使用 SQL*Plus 和 iSQL*Plus 訪問資料庫 修改資料庫初始化參數 了解資料庫啟動階段 查看預警日誌 使用數據字典
內容五:使用RMAN工具RMAN使用及維護
第二單元
內容一:使用簡單的SELECT語句SELECT語句的語法檢索出來的數據排序用WHERE設置檢索條件GROUP BY和HAVING使用子查詢 連接查詢
內容二:oracle 11g中支持的數據類型Oracle 11g中數據類型介紹
內容三:視圖解釋視圖的概念使用數據字典視圖生成簡單和復雜的視圖生成帶約束選項的視圖 修改視圖
內容四:相關的DDL和DML語句使用DDL語句使用DML語句
內容五:實現數據完整性1.主鍵約束 2.外鍵約束3.CHECK 4.UNIQUE5.NOT NULL
內容六:oracle內置函數介紹使用函數的基本概念在SELECT語句中使用的各種字元,數字,日期函數說明轉換函數的定義及使用介紹其他常用函數
第三單元
內容一:視圖解釋視圖的概念使用數據字典視圖生成簡單和復雜的視圖生成帶約束選項的視圖修改視圖
內容二:存儲過程解釋存儲過程的概念存儲過程分類 自定義存儲過程存儲過程中的參數傳遞
內容三:觸發器解釋觸發器的概念及作用觸發器的分類實現觸發器
內容四:事務和鎖1、事務的類型及機制2、事務分類3、實現事務4、鎖的類型及使用
內容五:游標游標簡介 使用游標
第四單元
內容一:管理資料庫存儲結構描述表數據存儲(以塊為單位) 定義表空間和數據文件的用途 了解和使用 Oracle Managed Files (OMF) 創建和管理表空間 5、獲取表空間信息 描述自動存儲管理 (ASM) 的主要概念和功能
內容二:管理用戶安全性創建和管理資料庫用戶帳戶 對用戶進行驗證 分配默認的存儲區(表空間)授予許可權和撤消許可權創建和管理職責 創建和管理配置文件 實施標准口令保護功能 控制用戶對資源的使用
內容三:管理方案對象定義方案對象和數據類型 創建和修改表 3、定義約束條件 查看錶的列和內容 創建索引、視圖和序號 解釋臨時表的用途 使用數據字典
第五單元
內容一:管理數據和並發處理能力通過 SQL 管理數據 確定和管理 PL/SQL 對象描述觸發器和觸發事件監控和解決鎖沖突
內容二:管理撤消數據解釋 DML 和撤消數據生成 監控和管理撤消 描述撤消數據和重做數據之間的區別 配置撤消保留 保障撤消保留 使用撤消 Advisor
內容三:實施 Oracle 資料庫安全性描述 DBA 安全性責任 應用最少許可權原則 啟用標准資料庫跟蹤 指定跟蹤選項 復查跟蹤信息 維護跟蹤線索
第六單元
內容一:配置 Oracle Network 環境使用 Oracle 11G Enterprise Manager 配置 Oracle Network 環境 創建其它監聽程序 創建 Oracle Net Service 別名 配置連接時故障轉移 控制 Oracle Net Listener 測試 Oracle Net 的連接性 確定何時使用共享伺服器和專用伺服器
內容二:積極維護1、使用統計數據 2、描述指導框架3、管理自動工作量資料檔案庫 (AWR) 4、使用自動資料庫診斷監控程序 (ADDM) 設置預警閾值 使用伺服器生成的預警 使用自動任務
內容三:性能管理使用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頁監控性能 使用 SQL Tuning Advisor 使用 SQL Access Advisor 使用共享內存的自動管理 使用內存 Advisor 設置內存緩沖區的大小 使用與性能相關的動態視圖 排除無效或不可用的對象中的故障
第七單元
內容一:備份和恢復的概念確定 Oracle 資料庫中可能出現的錯誤類型 描述優化常式恢復的方法 確定檢查點、重做日誌文件和歸檔日誌文件的重要性 配置 ARCHIVELOG 模式
內容二:執行資料庫備份創建一致的資料庫備份 在不關閉資料庫的情況下進行備份 創建增量備份 自動資料庫備份 監控快速恢復區
內容三:執行資料庫恢復恢復丟失的控制文件 恢復丟失的重做日誌文件 在數據文件丟失後執行完全恢復
內容四:執行FlashBack描述閃回資料庫 使用閃回表將表內容還原到過去的某一特定時間點恢復已刪除的表使用閃回查詢查看截至任意時間點的資料庫內容 使用閃回版本查詢查看一段時間內的行版本 使用閃回事務處理查詢查看行的事務處理歷史記錄
內容五:移動數據描述移動數據的可用方法 創建和使用目錄對象 使用 SQL*Loader 從 Oracle 資料庫(或用戶文件)中裝入數據 解釋數據泵的通用體系結構 使用數據泵的導出和導入功能在 Oracle 資料庫之間移動數據 使用外部表並通過平台獨立文件移動數據
內容六:資料庫應用在java中連接oracle:JDBC與ODBC使用與連接 介紹一個資料庫設計的實例
E. 有關VERITAS存儲備份選件問題
LZ好,筆試的話 估計就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啊, 尤其是系統知識,
以下是全國信息系統工程師 考試大綱 參考下吧
考試說明
1、考試要求:
(1)熟悉計算機系統以及各主要設備的性能,並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操作系統基礎知識以及常用操作系統的安裝、配置與維護;
(3)理解資料庫基本原理,熟悉常用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安裝、配置與維護;
(4)理解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並熟悉相關設備的安裝、配置與維護;
(5)熟悉信息化和信息系統基礎知識;
(6)了解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過程與方法;
(7)掌握信息系統的管理與維護知識、工具與方法;
(8)掌握常用信息技術標准、信息安全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知識;
(9)正確閱讀和理解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英文資料。
2、通過本考試的合格人員能對信息系統的功能與性能、日常應用、相關資源、運營成本、安全等進行監控、管理與評估,並為用戶提供技術支持;能對信息系統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採取必要的措施或對系統提出改進建議;能建立服務質量標准,並對服務的結果進行評估;能參與信息系統的開發,代表用戶和系統管理者對系統的分析設計提出評價意見,對運行測試和新舊系統的轉換進行規劃和實施;具有工程師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能指導信息系統運行管理員安全、高效地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
3、本考試設置的科目包括:
(1)信息系統基礎知識,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選擇題;
(2)信息系統管理(應用技術),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問答題。
二、考試范圍
考試科目1:信息系統基礎知識
1.計算機科學基礎
1.1 數制及其轉換
●二進制、十進制和十六進制等常用數制及其相互轉換
1.2 數據表示
●數的表示:原碼、補碼、反碼,整數和實數的機內表示方法,精度與溢出
●非數值表示:字元和漢字的機內表示,聲音和圖像的機內表示
●校驗方法和校驗編碼
1.3 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
●計算機中二進制數的運算方法
●邏輯代數基本運算
1.4 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基本概念
2.計算機系統知識
2.1 計算機硬體知識
2.1.1 計算機系統組成和主要設備的基本工作原理
●CPU和存儲器的組成、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I/0介面的功能、類型和特性
●常用I/0設備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CISC/RISC、流水線操作、多處理機、並行處理基本概念
2.1.2 存儲系統
●高速緩存、主存類型
●虛擬存儲器基本工作原理,多級存儲體系
●RAID類型和特性
●存儲介質特性及容量計算
2.2 計算機軟體知識
2.2.1 操作系統知識
●操作系統的類型、特徵和功能
●中斷控制、進程、線程的基本概念
●處理機管理(狀態轉換、同步與互斥、分時、搶占、死鎖)
●存儲管理(主存保護、動態連接分配、分頁、虛存)
●設備管理(I/0控制、假離線)
●文件管理(文件目錄、文件的結構和組織、存取方法、存取控制、恢復處理、共享和安全)
●作業管理
●漢字處理,人機界面
●操作系統的配置
2.2.2 程序設計語言和語言處理程序基礎知識
●匯編、編譯、解釋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工作原理
●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成分:數據、運算、控制和傳輸,過程調用的實現機制
●各類程序設計語言的主要特點和適用情況
2.3 系統配置和方法
2.3.1 系統配置技術
●C/S系統、B/S系統、多層系統、分布式系統
●系統配置方法(雙份、雙重、熱備份、容錯和群集)
●處理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批處理、實時處理和Web計算)
●事物管理(並發控制、獨占控制、故障恢復、回滾、前滾)
2.3.2 系統性能
●性能指標和性能設計,性能計算、性能測試和性能評估
2.3.3系統可靠性
●可靠性指標與設計,可靠性計算與評估
2.4 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
●信息管理、數據處理、輔助設計、科學計算、人工智慧、遠程通信服務等基礎知識
●多媒體應用基礎知識
3.計算機網路知識
3.1 協議和侍輸
●網路體系結構(網路拓撲、0SI/RM、基本的網路和通信協議)
●TCP/IP協議基礎
●傳輸介質、傳輸技術、傳輸方法、傳輸控制
3.2 區域網和廣域網
●LAN拓撲、存取控制、LAN的組網、LAN間連接、LAN-WAN連接
●互聯網基礎知識及其應用
●網路性能分析(傳輸速度、線路利用率、線路容量)和性能評估
●網路有關的法律、法規要點
●網路安全(加密解密、授權、防火牆、安全協議)
●遠程傳輸服務
3.3 常用網路設備和各類通信設備
3.4 網路管理與網路軟體基礎知識
●網路管理(運行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計費管理)
●網路軟體(網路操作系統、驅動程序、網路管理系統、網路管理工具)
4.資料庫基礎知識
4.1 資料庫系統基本概念
4.2 資料庫系統體系結構
●集中式資料庫系統、Client/Server資料庫系統、分布式資料庫系統
4.3 關系資料庫標准語言(SQL)
●SQL的功能與特點
●用SQL進行數據定義(表、視圖、索引、約束)
●用SQL進行數據操作(數據檢索、數據插入刪除/更新、觸發控制)
●安全控制和授權
●應用程序中的API、嵌入SQL
4.4 資料庫的管理與控制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功能和特徵
●資料庫事務管理、資料庫備份與恢復技術、並發控制
4.5 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基本知識
5.信息系統開發和運行管理知識
5.1 信息化、信息系統與信息系統開發基本知識
●信息化、信息系統、信息工程概念
●信息系統結構與中間件技術
●知識產權、信息系統、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
●信息系統開發各階段的目標和任務
●信息系統開發工具、開發環境、開發方法概念
●信息系統開發項目管理基本知識
5.2 系統分析設計基礎知識
●系統分析的目的和任務
●結構化分析設計方法和工具
●系統規格說明書
●系統總體結構設計、詳細設計
●系統設計說明書
●面向對象分析設計與統一建模語言(UML)
5.3 系統實施基礎知識
●系統實施的主要任務
●結構化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可視化程序設計
●程序設計語言的選擇,程序設計風格
●系統測試的目的、類型和方法
●測試設計和管理
●系統轉換知識
5.4 系統運行管理知識
●系統(計算機系統、資料庫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運行管理
●系統運行管理各類人員的職責
●系統的成本管理、用戶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
●系統運行操作(系統控制操作、數據I/O管理、操作手冊)
●資源管理(硬體資源管理、軟體資源管理、數據資源管理、網路資源管理、相關設備和設施管理、文檔管理)
●系統故障管理(處理步驟、監視、恢復過程、預防措施)
●分布式系統管理
●系統運行管理工具(自動化操作工具、監視工具、診斷工具)
●系統運行管理的標准化
5.5 系統維護知識
●系統維護的內容(軟體維護、硬體維護、數據維護)
●系統維護的類型(完善性維護、適應性維護、糾錯性維護、預防性維護)
●系統維護方法(日常檢查、定期檢查、預防維護、事後維護、遠程維護)
●按合同維護
●系統維護工作的特點
●系統的可維護性(可理解性、可測試性、可修改性)
●系統維護的組織管理
5.6 系統評價基礎知識
●系統的技術評價(目標評價、功能評價、性能評價、運行方式評價)
●系統成本的構成
●系統經濟效益的評價(性能效益、節省成本效益)及其評價方法
6.信息安全知識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計算機病毒防治,計算機犯罪的防範,網路入侵手段及其防範
●容災
●加密與解密機制,認證(數字簽名、身份認證)
●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安生管理措施
●私有信息保護
●可用性保障(備份與恢復、改用空閑的線路和通信控制設備)
7.標准化知識
●標准化的概念(標准化的意義、標准化的發展、標准化機構)
●標準的層次(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企業標准)
●代碼標准、文件格式標准、安全標准、軟體開發規范和文檔標准基礎知識
8.專業英語
●正確閱讀並理解相關領域的英文資料
考試科目2:信息系統管理(應用技術)
1.系統管理計劃
1.1 確認系統管理要求
●管理級的系統管理要求(長期信息化戰略、系統管理所要求的重要事項、用於管理的重要計算機資源)
●用戶作業級的系統管理要求(管理范圍、管理策略、管理對象、管理方法、管理計劃、管理預算)
1.2 明確向用戶提供的系統與服務、服務等級與責任范圍
1.3 確定成本計算與服務計量辦法
1.4 制訂系統運行規章制度
1.5 制訂長期與短期的系統管理計劃
●面向用戶的系統管理計劃(服務時間、可用性、提供的信息量、響應速度、培訓、服務台、分布式現場支持)
●建立系統管理組織與系統運行管理體制
●面向運行的系統管理計劃(運行管理、人員管理、成本管理、用戶管理、資源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維護管理、安全管理)
2.系統管理
2.1 系統運行
●各類應用系統的運行管理
●運行計劃的制訂與調整
●運行操作過程的標准化
●消耗品管理、數據輸入輸出管理、存檔與交付管理
●系統運行管理報告
2.2 用戶管理
●用戶注冊管理及其管理方法
●用戶管理報告
2.3 操作管理
●系統操作指南(系統運行體制、操作員工作范圍、操作規章制度、系統運行操作手冊)
●作業管理(作業調度管理、作業處理情況檢查、作業處理結果檢查)
●作業運行的分析改進
●操作員組的管理(劃分工作職責、作業交付規則提高操作質量)
2.4 計費管理
●計費系統(成本核算與事後支付系統,應付費資源,計費系統的選擇)
●計費數據的收集、收集計費數據的工具
●計費單位與計算方法
●事後付費與事前付費的差別以及各種措施
2.5 成本管理
●系統運行成本(初始成本項與運行成本項)
●系統運行費預算和決算
●系統運行成本的管理(預算與決算的差別分析,降低成本的方法)
●用戶方成本
2.6 人員管理
●職責系統
●職工教育與培訓
●外包管理
2.7 分布式站點的管理
●分布式系統常見的問題
●分布式系統的運行管理
2.8 採用運行管理系統
●系統運行管理中的問題與措施
●運行支持系統、遠程運行系統、自動運行系統、無人系統操作
●分布式系統中運行管理系統的使用
2.9 系統管理標准
2.9.1 建立系統管理標准
●劃定系統管理標準的范圍,確定系統運行標准項目
●運行操作過程標准、工作負載標准
●對監視運行狀態的管理
●系統更新管理
2.9.2 分布式系統操作過程的標准化
2.9.3 標準的修訂
3.資源管理
3.1 硬體管理
●識別待管理的硬體
●硬體資源管理、硬體配置管理、硬體資源維護
3.2 軟體管理
●識別待管理的程序與文檔
●軟體開發階段的管理、軟體運行階段的管理、軟體更新管理
●程序庫管理、軟體包發行管理、文檔管理
●軟體資源的合法使用與保護
3.3 數據管理
●數據生命周期和數據資源管理
●數據管理(數據管理員、數據維護、資料庫管理系統、分布式資料庫管理)
●企業級數據管理(數據標准化、數據字典、數據目錄、信息系統目錄)
●資料庫審計支持
3.4 網路資源管理
●待管理項目的識別(通信線路、通信服務、網路設備、網路軟體)
●網路資源管理(登記管理的准備、資產管理、命名規則和標准)
●配置管理(網路設備配置圖與連接圖、地址管理、更新管理)
●網路資源維護
●網路管理(網路運行監視、網路故障管理、網路安全管理、網路性能管理)
●網路審計支持
3.5 相關設施和設備的管理
●電源設備管理、空凋設備管理、樓宇管理、應急設備管理、分布式現場的設備管理
4.故障管理
4.1 故障監視
●設置待監視項目、監視的內容和方法
4.2 故障的調查
●收集故障信息、隔離故障、確定故障位置、調查故障原因
4.3 恢復處理
●恢復作業的准備、恢復處理的形式
●主機故障的恢復、資料庫故障的恢復、網路故障的恢復、相關設備故障的恢復、作業非正常情況的恢復
●故障處理及恢復涉及的有關人員
4.4 故障記錄與防再現措施
●故障的記錄與報告、故障原因分析
●評估與改進故障處理過程、審查類似設備與軟體、處理故障工作流程的標准化
4.5分布式系統的故障管理
●分布式系統的故障間題、故障監視、故障分析、故障恢復
●分布式系統中防止故障再現
5.安全管理
5.1 安全管理措施
5.1.1 安全管理措施的制訂
●安全策略、應急計劃、安全管理體系
●安全管理的項目(威脅的識別、待保護項目)
●風險管理(風險分析、風險評估、保險)
5.1.2 物理安全措施的執行設備與相關設施的安生管理、防災管理)
5.1.3 技術安全措施的執行(系統安全措施、數據安全性措施)
5.1.4 安全管理制度的執行
●運行管理(信息中心出入管理、終端管理、信息管理)
●防犯罪管理(篡改數據/程序、黑客、竊聽、非法數據泄露)
5.1.5 信息系統安全有關的標准與法律法規
5.2 安全管理的實施
●運行管理手冊、用戶手冊、安全性檢查潔單
●分析研究登錄數據、安全性審計支持
●分布式系統現場的安全性
●安全性強度測試
6.性能管理
6.1 信息系統的性能評價
6.1.1 性能評價標准與方法
●性能評價項目與目的
●評價標准
●性能監視與評價方法
6.1.2 性能分析與評價
●性能評價的時機,獲取性能評價數據
●性能下降原因分析,改進性能的建議
6.2 系統性能管理
6.2.1 系統性能評估
●系統性能評估項目(電源、CPU處理速度、主存容量、Cache容量、磁碟容量、磁碟存取速度、通信線路速度)
●當前系統負載、預計系統負載
6.2.2 系統性能改進
●性能擴充的模擬(模擬工具、極限性能計算、增加選件)
●改進系統的建議
●系統用戶培訓
6.3 分布式的性能管理
●分布式系統性能及其評價標准
●分布式系統性能管理的因素(伺服器與客戶端的平衡考慮)
7.系統維護
7.1 制訂系統維護計劃
●系統維護的需求(設置系統維護項目以及相應的維護級別)
●系統維護計劃(維護預算、維護需求、維護管理體制、維護承諾、維護人員職責、維護時間間隔、設備更換)
●系統維護的實施形式(每日檢查、定期維護、預防性維護、事後維護)
7.2 系統維護的實施
7.2.1 維護工作流程
7.2.2 軟體維護
●各類軟體(公司開發的軟體,合同開發的軟體,市場購買的軟體)的維護
●軟體維護的合同,系統集成與維護的合同
7.2.3 硬體維護(硬體維護的合同,硬體備件及其保存)
8.系統轉換
8.1 制訂系統轉換規劃
8.2 設計新系統運行體制
8.3 系統轉換的試驗
●分析系統轉換的影響、選擇可用的系統、選擇驗證項目、設置評價標准、轉換系統的准備
●轉換實驗
●轉換實驗結果的評價及轉換工作量評估
8.4 系統運行的試驗
●臨時(並行)運行的試驗與評價、正常運行的試驗與評價
8.5 執行系統轉換
8.5.1 制訂系統轉換實施計劃
●確定轉換項目(軟體、資料庫、文件、網路、伺服器、磁碟設備)
●起草作業運行的臨時規則
●確定轉換方法(立即轉換、逐步轉換、平台切換)
●確定轉換工作步驟和轉換工具
●撰寫轉換工作實施計劃和系統轉換人員計劃
8.5.2 系統轉換的實施
8.5.3 系統轉換的評估
9.開發環境管理
●開發環境的配置、開發環境的管理、分布式系統中開發環境的管理
10.與運行營理有關的系統評價
10.1 評價項目
●評價的目的
●評價的時機(系統規劃時、系統設計時、系統轉換時、系統運行時)
●設置評價項目(硬體、軟體、網路、資料庫、運行)
10.2 各個評價項目的評價標准
●性能(事務處理響應時間、作業周轉時間、吞吐量、故障恢復時間、控制台響應時間)
●系統運行質量(功能評價,穩定性評價、可用性評價、可維護性評價)
●系統運行的經濟效益(運行成本、系統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10.3 系統改進建議
●修改或重建系統的建議,改進系統開發方案的建議
10.4 分布式系統的評價
11.對系統用戶的支持
●對用戶提供的支持(支持的范圍、向用戶提供的服務、服務結果的記錄、對用戶的培訓、服務台)
●處理用戶的新需求(標識用戶的新需求、對系統改進需求進行管理)
●對潛在用戶的咨詢服務
三、題型舉例
(一) 選擇題
●在數據處理部門中,防止數據被篡改的較好措施是__(1)__。
A.系統管理、程序設計、操作崗位應合並
B.系統管理、程序設計、操作崗位應分開
C.所有的數據操作都由軟體包實現
D.所有的數據操作都應得到負責人的批准
(二) 問答題
某企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系統管理工程師起草了對系統用戶進行技術支持的方案。請問該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的技術支持? 20746希望對你有幫助!
F. 大數據培訓到底是培訓什麼
一、基礎部分:JAVA語言 和 LINUX系統
二、數據開發:
1、數據分析與挖掘
一般工作包括數據清洗,執行分析和數據可視化。學習Python、資料庫、網路爬蟲、數據分析與處理等。
大數據培訓一般是指大數據開發培訓。
大數據技術龐大復雜,基礎的技術包含數據的採集、數據預處理、分布式存儲、資料庫、數據倉庫、機器學習、並行計算、可視化等各種技術范疇和不同的技術層面。
2、大數據開發
數據工程師建設和優化系統。學習hadoop、spark、storm、超大集群調優、機器學習、Docker容器引擎、ElasticSearch、並發編程等;
課程學習一共分為六個階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