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優化配置時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壹』 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法
當今全球性水資源短缺危機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安全,特別是區域性的水資源緊張越來越嚴重地制約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和人們生存環境的改善。對於缺水區域而言,水資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其中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具有競爭性。由此決定了區域水資源必須優化配置,以使其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保證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徐振辭對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法進行了如下闡述[5]:
第一,確定優化目標、可行決策方案和約束條件。有時,優化目標只有一個,如可確定水的經濟效益最大或供水量最大,也可確定幾個目標值,如分別選經濟、環境、社會等方面的代表性目標。確定可行決策方案是指水資源系統中所有的可行決策方案,如供用水工程的確定或調配計劃可行性等。在分析系統的優化時,也應將所有的約束條件確定,如果約束條件遺漏或設計不正確,優化方案可能是不正確的或不是最優的。
第二,建立數學模型,即用數學模型來模擬描述系統內各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相互影響關系和影響力度。在實際規劃中,有些決策變數難以用數字表達,應採用特定的技術解決非結構化問題。
第三,數學模型求解,按照選擇的數學模型確定模型的計算參數,選擇適當的分析計算方法,得出優化解。最後還要進行靈敏度分析,分析模型中所含參數變化范圍及其對最優解的影響作用。
第四,計算結果的驗證,最好的率定方法是,選取可靠的實際系統記錄與模型性能及輸出結果進行比較,然後通過調整率定參數,保證模型輸出結果准確可靠。
此外,丘林等結合實例,提出了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大系統分解協調模型、作物非充分灌溉制度的多目標優化模型和作物間水量優化分配及作物種植結構模型,並進行了區域間水量的優化配置研究[6]。
參考文獻
[1]水利部.我國水資源合理配置任務[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124
[2]甘泓,李令躍,尹明萬.水資源合理配置淺析[J].中國水利,2000,(4):20~23
[3]李曉明.淺析水資源優化配置[J].水利發展研究,2003,(12):25~27
[4]王浩,王建華,秦在庸.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J].水科學進展,2004,(1):123~128
[5]徐振辭.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理論與方法[J].河北水利,2003,(6):22~26
[6]丘林,徐建新,陳南祥等.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理論與應用[M].河南: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79~98
[7]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142~143
[8]林洪孝主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288~291
『貳』 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遵循什麼基本原則為什麼要遵循這些原則
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遵循什麼基本原則?
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協調好生活、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用水。
根據《環境資源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水資源的保護涉及到一個公眾利益。
『叄』 水資綜合利用的原則
基本原則
1、堅持水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水利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
平、速度相適應,並適當超前,統籌兼顧各行業對水利的需求。
2、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統籌考慮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與保護,在重視防洪除澇的同時要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提高抗旱能力;在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在重視工程建設的同時要強化管理。
3、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部門間、城鄉間、區域(流域)間,以及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近期與遠期等關系。處理好農業、工業、城市以及生態、生產、生活用水的關系,城市發展、產業布局、結構調整以及生態建設要符合流域規劃的要求,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
4、堅持全面推進水利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深化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法制,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水利及城市供排水投入、價格和管理等良性運行機制,促進水利事業全面發展。
5、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的原則。區分工程的不同效益類型,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對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和宏觀調控能力,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吸引國內外資金投入水利與城市供排水設施建設。
6、堅持向西部傾斜,促進西部與中東部協調發展的原則。在繼續加強中東部地區水利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快西部地區的水利建設步伐。合理配置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重點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實現東西協調、南北互濟,為西部大開發奠定基礎。
7、堅持量力而行,突出重點,提高效益的原則。優先安排續建工程,根據國家財力狀況,按輕重緩急要求,開工建設一批事關全局的防洪、供水等重點骨幹水利與城市供排水工程。
『肆』 在進行水資源優化管理配置時,應遵循以下哪些原則
從水資源方面分析,它具有流動性、隨機性、易污染型、利害兩重性等不同於其他自然資源的特有屬性。在用水戶屬性上分析,從平面位置上,它們分布在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甚至跨流域;從用水時間上,他們可以是現在的用水戶,也可以是將來的用水戶;從用水戶的性質上,他們可以是人口、工業、農業、生態環境等;從用水的主體上,它們可以是自然人、社會法人、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如生態環境用水)等。這些屬性決定了水資源分配方式較其他自然資源的分配方式更復雜。
現階段,水資源配置時一般原則:時問上的優先順序為現狀用水戶、潛在用水戶(將來增加的需水量);在空間上的優先順序為先上游、後下游,先本流域後外流域;用水產性質的優先順序為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環境用水。按照上述原則分配水資源有其局限性,表現為:外流域現狀用水戶對本流域潛在用水戶的用水影響,上游潛在用水戶對下游現狀用水戶的用水影響,生態環境用水不足造成的生活和生產上有水無用的影響。
『伍』 水量分配暫行辦法
第一條為實施水量分配,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水量分配是對水資源可利用總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區域進行逐級分配,確定行政區域生活、生產可消耗的水量份額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額(以下簡稱水量份額)。
水資源可利用總量包括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扣除兩者的重復量。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在保護生態與環境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當地地表水資源中可供河道外消耗利用的最大水量;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態與環境惡化的條件下,以鑿井的方式從地下含水層中獲取的可持續利用的水量。
可分配的水量是指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很高或者水資源豐富的流域和行政區域或者水流條件復雜的河網地區以及其他不適合以水資源可利用總量進行水量分配的流域和行政區域,按照方便管理、利於操作和水資源節約與保護、供需協調的原則,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與環境用水,確定的用於分配的水量。
經水量分配確定的行政區域水量份額是實施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制度的基礎。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區域的水量分配。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是指以流域為單元向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的水量分配。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區域的水量分配是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地市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向下一級行政區域進行的水量分配。
國際河流(含跨界、邊界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分配不適用本辦法。第四條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水利部所屬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商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訂,報國務院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區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商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制訂,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經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需修改或調整時,應當按照方案制定程序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五條水量分配應當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充分考慮流域與行政區域水資源條件、供用水歷史和現狀、未來發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關系,協調地表水與地下水、河道內與河道外用水,統籌安排生活、生產、生態與環境用水。第六條水量分配應當以水資源綜合規劃為基礎。
尚未制定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可以在進行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調查評價、供需水預測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水量分配試點工作。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河流的試點方案,經流域管理機構審查,報水利部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內河流的試點方案,經流域管理機構審核後,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水資源綜合規劃制定或者本行政區域的水量份額確定後,試點水量分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及時進行調整。第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行業用水定額是本行政區域實施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據。
流域管理機構在制訂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時,可以結合流域及各行政區域用水實際和經濟技術條件,考慮先進合理的用水水平,參考流域內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用水定額標准,經流域綜合協調平衡,與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確定行政區域水量份額的核算指標。第八條為滿足未來發展用水需求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用水需求,根據流域或者行政區域的水資源條件,水量分配方案制訂機關可以與有關行政區域人民政府協商預留一定的水量份額。預留水量的管理許可權,由水量分配方案批准機關決定。
預留水量份額尚未分配前,可以將其相應的水量合理分配到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中。第九條水量分配應當建立科學論證、民主協商和行政決策相結合的分配機制。
水量分配方案制訂機關應當進行方案比選,廣泛聽取意見,在民主協商、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確定各行政區域水量份額和相應的流量、水位、水質等控制性指標,提出水量分配方案,報批准機關審批。
『陸』 水資源配置
水資源配置在水利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水利規劃中,它既是宏觀決策和方案比選的工具,也是分析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以水定發展、完成水權初始分配和制定分水方案等重要決策工作的核心工作。水資源配置不僅包括區域行業間的水量分配,同時還包括水資源需求分析、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內容,也蘊含了水利工程的運行調度,需要在水資源評價等基礎工作上由不同專業人員協作完成。
國內水資源配置的發展歷程
「就水論水配置」階段。這一階段雖然形成了流域范圍配置的概念,但仍然以水資源本身對確定性的用戶分配為主,對於影響配置的社會經濟因素缺乏互動性的分析。
「宏觀經濟配置」階段。重點研究了水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提出了基於宏觀經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法。這一階段的水資源配置目標主要是經濟效益最大化,從社會經濟整體出發將水資源作為資源條件,擴大了配置分析的范圍,形成了水與經濟的雙向反饋機制,從而建立供需動態適應的水資源配置模式。通過這一階段的積累,逐步形成了考慮經濟發展需求的流域整體水資源配置概念,為推進全國范圍水資源配置工作奠定了基礎,但這一階段的研究和實際配置工作尚缺乏生態因素需求和影響的分析。
「面向生態配置」階段。針對水生態問題最為嚴峻的西北內陸河流域提出面向生態的水資源配置方法。隨著生態需水分析方法逐漸成熟,生態水量配置出現多類研究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面向生態的配置不僅需要考慮河道內生態需求,也需要考慮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河道外生態用水,從減少生態負面影響和增加生態效益兩方面衡量,從而增加了決策復雜性,因此用於解決復雜決策問題的博弈論也逐步引入並應用到流域水資源配置中。不同類型的生態水量配置方法都需要比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目前仍然存在水的生態服務功能或者效益難以評價的問題,成了面向生態水資源配置的難點。由於生態需水與自然狀態、降水過程密切相關,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基於機理的生態需水研究以支撐配置工作。
「廣義水資源配置」階段。提出了廣義水資源配置,將大氣有效降水、土壤水和再生水納入水源范圍,同時重視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再生性水資源利用,並在寧夏地區開展應用。廣義水資源配置理念較為超前,由於目前的水量配置工作一般基於現有的水資源評價口徑開展,對於在現有評價體系之外的大氣降水、土壤水等非常規水源缺乏相應的基礎數據積累,因此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較大困難,基於耗水的配置也存在類似問題,因此尚有待在實際工作中逐步推進相關基礎性工作。
「跨流域大系統配置」階段。南水北調工程是跨流域大系統配置研究的重要推動因素,由於南水北調涉及到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量分配存在多水源、多用戶、多階段、多目標、多決策主體,水資源合理配置是確定工程規模的基礎。考慮跨流域工程運行受需求、工程和水價成本、本地水與外調水關系等多個因素影響,系統模擬理論、供應鏈管理理論以及「水銀行」等分析方法被引入到跨流域調水的配置和調度分析中,並在南水北調受水區得到廣泛應用。大系統水資源配置技術既要考慮調水工程的優化調度效應,也需要從水量配置效益角度分析水源區、受水區、營運方等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協調關系。而目前跨流域調水的規劃論證分析和建成後的運行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對於已建調水工程配置一般還是在預定分水方案和配置優先序基礎上與本地水實現優化配置,尚不能完全反映復雜大系統特點。
「量質一體化配置」階段。量質一體化配置源於實際需求,由於不同用戶對水質的要求不同,從而推動了結合水質條件的水量配置。相關研究經歷了水利工程水量水質聯合調度、分質供水、聯合模擬配置等不同階段,目前仍是水資源配置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從現有研究成果看,水量水質聯合配置存在多個研究方向,由於水環境因素存在多類指標、水污染存在多種類型,治理模式也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因此難以採用某一方法或模型適用不同需求。
配置原則和平衡關系
水資源配置的核心理念是實現資源、環境和生態的綜合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通過合理配置保持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以下幾類平衡關系是水資源配置的重點。
水資源量的供需平衡。水量供需平衡是水資源配置中最基本的關系,是在滿足水源用戶之間的配置關系和優先序基礎上尋求供水效益最大化。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總量、經濟結構和用水效率。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為供水工程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跨流域調水、再生水等不同類型的水源工程及其運行方式。
污染排放和自凈處理之間的平衡。水污染和治理之間也存在動態平衡關系是實現各類污染物質排放總量與削減總量之間的平衡,主要影響因素是河流水體自凈能力、污水排放量和處理能力。
水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由按照生態經濟學的觀點,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水循環天然生態服務功能要盡可能少的下降,相應的人工生態服務功能要盡可能多的上升,同時還要有相應增加的經濟服務功能。
水投資來源與分配的平衡。水投資來源於經濟積累,水投資增加,水問題得到緩解,可以增加社會凈福利,但也會導致其他部門的發展速度下降和社會凈福利減少。這種反饋機制決定了存在一個水投資與其他投資比例的合理區間,在區間內流域或區域的社會凈福利會保持在較高水平。此外,水投資也有不同類型,包括水源開發、水環境保護治理、節水等。水投資平衡即水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應占據合理的比例並保持各類建設治理措施的均衡。
發展方向
多維調控決策機制下的配置。需要建立:以耗水控制為中心的水平衡決策機制;以水循環系統健康為中心的生態決策機制;以公平為核心的社會決策機制;以邊際成本和社會凈福利為中心的經濟決策機制;以水量水質聯合配置為中心的環境決策機制。追求流域區域的生態—經濟服務價值最大。
基於效率的水資源配置。綜合各類平衡關系和決策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目標界定可以認為是實現綜合效率最高的水資源調控,使得低效端的水向高效端的水轉化。水資源配置的發展方向就是要遵循各類決策機制實現綜合用水效率最高。基於效率的水資源配置就是通過多維臨界整體調控,減少經濟社會系統中的低效蒸發,增加高效蒸發,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提高;通過經濟端的高效用水,將節約下來的水分還給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良性互動。
低碳模式的水資源配置。水資源配置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面向低碳的水資源配置,實現真實的節水和「節能減排」。低碳模式的水資源配置就是基於「自然—社會」水循環與碳循環機理,辨識區域碳水耦合作用機制,構建碳水耦合概念系統,繪制碳水耦合系統網路圖,結合碳水耦合模型和野外原型觀測技術定量化識別碳水耦合機制,其核心是增加生態用水以增加碳捕獲能力,同時在社會水循環中促進節水以減少碳排放。
『柒』 幹流水資源合理配置
水資源合理配置是指在特定流域或區域范圍內,在系統、有效、公平和可持續利用等原則的指導下,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通過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在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之間進行科學分配。
7. 6. 1 中游幹流區水資源合理配置
中游幹流區水資源合理配置,採用 0-1 多目標非線性混合規劃模型優化完成,它主要研究各灌區用水量、正義峽下泄水量及其對灌溉需水和幹流分水控制目標的滿足程度,為黑河幹流水資源規劃和調配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或參考。
水資源規劃模型以 「綠洲 ( 灌區) 面積最大」和 「正義峽下泄水量最大」為目標,以 「灌區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和面積限定方程」與 「河泉節點水量平衡方程、正義峽下泄水量限定方程」為約束,在水資源規劃模型數據與參數檢驗和調試的基礎上,以及優先滿足生活與工業需水和正義峽下泄分配水量及採取有效節水措施情況下,對 2010 年不同來水條件以及各階段 ( 現狀年→規劃年) 多年平均來水條件的灌區用水量 ( 引水量與開采量) 、正義峽下泄量及河道水量交換與徑流等進行了優化,分析中游生產、生態需水與下游生態需水的滿足程度。
中游幹流區水資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結論: 滿足中游生活與工業需水的同時,採取灌區與乾渠改造節水和高新技術節水等措施,在有效降低灌溉定額的前提條件下,充分利用地下水庫的調蓄功能,對鶯落峽不同來水條件,均基本可以滿足 2010 年灌區規劃農林灌溉面積和需水量及正義峽分配水量 ( 表 7. 29、表 7. 30) 。
表 7. 29 黑河幹流中游灌區 2010 年規劃方案成果表
表 7. 30 黑河幹流中遊河道 2010 年規劃方案成果表
7.6.2下游額濟納綠洲水資源合理配置
額濟納綠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是有效遏制生態環境退化的主要途徑之一。
水資源配置方案的論證,應全面考慮生活、工業、農業與生態用水,由於現狀生活與工業需水量不大,可優先給予滿足,農業應考慮退耕還林還草,在限制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水資源的配置主要應考慮綠洲分布和需水要求。水資源的配置優先滿足沿河分布綠洲的需水,以不影響沿河綠洲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重點保證昂茨河閘下游綠洲區的生態用水。
在上述確定的原則基礎上,為解決目前河道輸水與綠洲需水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沿東河左岸修建納林河分水閘—昂茨河分水閘之間的防滲渠道———東乾渠,可將水快速送達綠洲腹地,從而有效地遏止綠洲的退化。結合額濟納綠洲現狀河道補給地下水的分析成果,在保證河道現狀滲漏補給量的情況下,可以保證沿河植被的需水要求,不會對沿河綠洲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據此分析,滿足西河沿河生態環境年用水量1.88×108m3,東河納林河口—布都格斯河段沿河生態環境年用水量0.24×108m3,納林河沿河生態環境年用水量0.06×108m3。考慮狼心山—納林河口的河道滲漏補給地下水量0.14×108m3,扣除蒸發損失量0.37×108m3後,可供東乾渠輸送的水量為2.61×108m3。2010年規劃水資源配置結果見表7.31。
表 7. 31 額濟納綠洲水資源配置表
注: 數據來源於黑河下游額濟納綠洲搶救與生態保護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 內部資料) 。
按照上述的配置方案,通過渠道輸水2.61×108m3,可以減少東河60km空流段的水量損失,提高輸水效率及昂茨河閘下游綠洲區的供水量和供水保證程度;同時為了保證西河綠洲的生態需水,可以結合現狀河道輸水流量越大,水量損失越小的特點,在渠道建成運行時,根據來水情況適時地結合洪水,向西河分水,可以提高西河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7.6.3不同保證率水平年幹流水資源合理配置
依據中游水資源規劃的不同保證率水平年正義峽的下泄量,以及國務院分水方案配置鼎新片、東風場區的水資源量和額濟納綠洲水資源配置原則,確定的黑河幹流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見圖7.36~圖7.41。
保證率90%水平年鶯落峽來水量12.85×108m3/a,正義峽下泄水量7.88×108m3/a,哨馬營、狼心山下泄水量分別為5.72×108m33/a、3.53×108m3/a,其中中游區引水9.72×108m3/a,下游引水3.74×108m3/a,枯水年主要保證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無多餘的水下泄入湖;多年平均鶯落峽來水量15.89×108m3/a,正義峽下泄水量11.11×108m3/a,哨馬營、狼心山下泄水量分別為8.56×108m3/a、5.63×108m3/a,其中中游區引水9.56×108m3/a,下游引水5.26×108m3/a,平水年主要保證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也無水下泄入湖;保證率10%水平年鶯落峽來水量18.96×108m3/a,正義峽下泄水量14.23×108m3/a,哨馬營、狼心山下泄水量分別為11.19×108m3/a、7.58×108m3/a,其中中游區引水9.57×108m3/a,下游引水5.26×108m3/a,豐水年在基本滿足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的基礎上,安排1.41×108m3/a的水量下泄入湖。
圖7.36 黑河幹流2010年規劃水資源圖(保證率90%-水平年)
圖7.37 黑河幹流2010年規劃水資源圖(多年平均-水平年)
圖7.38 黑河幹流2010年規劃水資源圖(保證率10%-水平年)
圖 7. 39 黑河幹流 2010 年規劃水資源圖 ( 保證率 90%-水平年)
圖 7. 40 黑河幹流 2010 年規劃水資源圖 ( 多年平均-水平年)
圖 7. 41 黑河幹流 2010 年規劃水資源圖 ( 保證率 10%-水平年)
黑河幹流水資源配置以國務院分水方案為原則,中游水資源配置要滿足正義峽下泄水量的要求。下游鼎新片、東風場區按分水指標配水; 額濟納要用好狼心山可貴的下泄水量,優先滿足沿河分布綠洲的需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重點保證昂茨河閘下游綠洲區的生態用水。在枯水年無水入湖; 在平枯水年不建議放水入湖,如有多餘水量建議下滲補給地下水,待枯水年缺水期開采利用; 在豐水年可考慮放水入湖,但要做好水資源和水環境與社會、生態效益關系的綜合論證,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以最合理的利用。
『捌』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基本原則有哪些
主要有:①從全局出發,分清主次,統籌兼顧,相互協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到有關地區和許多經濟部門的權益,必須從整體最優著眼,全盤考慮開發、治理各類項目之間的主次,協調興利與除害之間、各用水部門之間的矛盾。通過統一規劃,兼顧或滿足各方面要求,保障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②綜合開發,持續利用。根據規劃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特點,力求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採用綜合措施,取得綜合效果。規劃措施盡可能做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合調度,一水多用,一物多能,綜合多效。③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按照規劃區域的自然、經濟規律,從多方面研究選擇有效的規劃措施,既要研究水利措施,也要研究農業、林業等非水利措施;既要研究工程措施,也要研究管理、政策等非工程措施。
『玖』 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
盡管其他文獻[7]中對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有不同論述,但《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大綱》給水資源合理配置所下的定義中所述的3個原則是基本到位的。
5.2.1有效性原則
對水資源的利用應以其利用效益作為經濟部門核算成本的重要指標,而其對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或效益)作為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使水資源利用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但是,這種有效性不是單純追求經濟意義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時追求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小的環境效益,以及能夠提高社會人均收益的社會效益,是能夠保證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利用效益。這需要在水資源合理配置問題中設置相應的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並考察目標之間的競爭性和協調發展程度,滿足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性原則。
5.2.2公平性原則
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公平性以滿足不同區域間和社會各階層間的各方利益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為目標。它也許遵循有效性原則,也許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發展效益或資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區域內社會各階層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對所有家庭而言的,無論其是否有購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權利。也可以依據收入水平採用不同的水價結構進行分水。
5.2.3可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性是以研究一定時期內全社會消耗的資源總量與後代能獲得的資源量相比的合理性,反映水資源利用在度過其開發利用階段、保護管理階段和管理階段後,步入的可持續利用階段中最基本的原則。它要求近期與遠期之間、當代與後代之間對水資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個協調發展、公平利用的原則,而不是掠奪性地開采和利用,甚至破壞,即當代人對水資源的利用,不應使後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資源的權利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