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配置又叫什麼名字
㈠ SATA硬碟,SCSI硬碟,IDE硬碟在Linux系統中的設備名分別叫什麼
ide是俗稱的並口,sata是俗稱的串口,這兩種硬碟是個人電腦和低端伺服器常見的硬碟。
scsi是"小型計算機系統專用介面"的簡稱,scsi硬碟就是採用這種介面的硬碟。sas就是串口的scsi介面。一般伺服器硬碟採用這兩類介面,其性能比上述兩種硬碟要高,穩定性更強,但是價格高,容量小,噪音大。
㈡ 什麼是IDE控制器呢它有什麼用的呢
IDE控制器
IDE是英文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集成驅動器電子」, 它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通常我們所說的IDE指的是硬碟等設備的一種介面技術。
IDE介面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現在PC(個人電腦)機使用的硬碟大多數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40線電纜將它們與主板或介面卡連起來就可以了。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
目前,在低檔的入門級伺服器上有很大一部分採用IDE介面,這樣做的好處是價格低廉,對一些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環境是不錯的選擇。但採用IDE介面的伺服器也有著嚴重的缺陷,那就是速度瓶頸、不能實現熱插拔、很難實現數據的可靠性保護,雖然現在很多伺服器廠商也都推出了基於IDE 的RAID(磁碟冗餘整列,一種對硬碟數據的可靠性保護方式)方案,但這也僅僅局限於小流量的數據,而對於大流量的突發性的數據要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也正式基於這樣的情況,所以現在伺服器仍然以穩定、傳輸速率高的SCSI介面為主。
㈢ IDE是什麼東西
IDE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的簡稱,是一種硬碟的傳輸介面,它有另一個名稱叫做ATA(AT Attachment),這兩個名詞都有廠商在用,指的是相同的東西。IDE的規格後來有所進步,而推出了EIDE(Enhanced IDE)的規格名稱,而這個規格同時又被稱為Fast ATA。所不同的是Fast ATA是專指硬碟介面,而EIDE還制定了連接光碟等非硬碟產品的標准。而這個連接非硬碟類的IDE標准,又稱為ATAPI介面。而之後再推出更快的介面,名稱都只剩下ATA的字樣,像是Ultra ATA、ATA/66、ATA/100等。
主板IDE介面
早期的IDE介面有兩種傳輸模式,一個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個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雖然DMA模式系統資源佔用少,但需要額外的驅動程序或設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較低。後來在對速度要求愈來愈高的情況下,DMA模式由於執行效率較好,操作系統開始直接支持,而且廠商更推出了愈來愈快的DMA模式傳輸速度標准。而從英特爾的430TX晶元組開始,就提供了對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數據傳輸率,以後又很快發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邁拓提出的ATA 133標准,分別提供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值得注意的是,邁拓提出的ATA 133標准並沒能獲得業界的廣泛支持,硬碟廠商中只有邁拓自己才採用ATA 133標准,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數據則都採用ATA 100標准,晶元組廠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對次標准提供支持,晶元組廠商中英特爾則只支持ATA 100標准。
各種IDE標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要特別注意的是,對ATA 66以及以上的IDE介面傳輸標准而言,必須使用專門的80芯IDE排線,其與普通的40芯IDE排線相比,增加了40條地線以提高信號的穩定性。
以上這些都是傳統的並行ATA傳輸方式,現在又出現了串列ATA(Serial ATA,簡稱SATA),其最大數據傳輸率更進一步提高到了150MB/sec,將來還會提高到300MB/sec,而且其介面非常小巧,排線也很細,有利於機箱內部空氣流動從而加強散熱效果,也使機箱內部顯得不太凌亂。與並行ATA相比,SATA還有一大優點就是支持熱插拔。
主板SATA介面
在選購主板時,其實並無必要太在意IDE介面傳輸標准有多快,其實在ATA 100,ATA 133以及SATA 150下硬碟性能都差不多,因為受限於硬碟的機械結構和數據存取方式,硬碟的性能瓶頸是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而非外部介面標准,目前主流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離ATA 100的100MB/sec都還差得很遠。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具體需求選購。
㈣ 請問SATA和IDE是什麼意思
IDE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碟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硬碟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這一介面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斷發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為其造就了其它類型硬碟無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著硬碟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碟ATA-1,這種類型的介面隨著介面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碟介面,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介面都屬於IDE硬碟。
SCSI
SCSI的英文全稱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介面,IDE介面是普通PC的標准介面,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介面,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介面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佔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但較高的價格使得它很難如IDE硬碟般普及,因此SCSI硬碟主要應用於中、高端伺服器和高檔工作站中。
光纖通道
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和SCIS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碟系統中。光纖通道硬碟是為提高多硬碟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才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碟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遠程連接、連接設備數量大等。
光纖通道是為在像伺服器這樣的多硬碟系統環境而設計,能滿足高端工作站、伺服器、海量存儲子網路、外設間通過集線器、交換機和點對點連接進行雙向、串列數據通訊等系統對高數據傳輸率的要求。
SATA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串口硬碟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碟介面類型,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知名。相對於並行ATA來說,就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介面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復雜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可達150MB/s,這比目前最新的並行ATA(即ATA/133)所能達到133MB/s的最高數據傳輸率還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數據傳輸率將達到300MB/s,最終SATA將實現600MB/s的最高數據傳輸率。
㈤ 電腦主板的「IDE」是什麼意思
IDE介面是一種數據介面介紹如下:
集成設備電路 (IDE),一種磁碟驅動器介面類型,控制器電路就駐留在驅動器中,不再需要單獨的適配器卡。IDE 介面有許多優點,例如提前高速緩存以提高整體性能。
補充:
電腦機箱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board)、系統板(systemboard)或母板(motherboard);它分為商用主板和工業主板兩種。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㈥ IDE在計算機里是什麼意思
ide 的名字應該叫eide
平常所說的IDE介面,也稱之為ATA介面。ATA的英文拼寫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含義是「高級技術附加裝置」。ATA介面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數據等幾家公司共同開發的,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應用於台式機系統。它使用一個40芯電纜與主板進行連接,最初的設計只能支持兩個硬碟,最大容量也被限制在504 MB之內。
ATA介面從誕生至今,共推出了7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是:ATA-1(IDE)、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
ATA-1
ATA-1在主板上有一個插口,支持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每個設備的最大容量為504MB,支持的PIO-0模式傳輸速率只有3.3MB/s。ATA-1支持PIO模式包括有PIO-0和PIO-1、PIO-2模式,另外還支持四種DMA模式(沒有得到實際應用)。ATA-1介面的硬碟大小為5英寸,而不是現在主流的3.5英寸。
ATA-2
ATA-2是對ATA-1的擴展,習慣上也稱為EIDE(Enhanced IDE)或Fast ATA。它在ATA的基礎上增加了2種PIO和2種DMA模式(PIO-3),不僅將硬碟的最高傳輸率提高到16.6MB/S,還同時引進LBA地址轉換方式,突破了固有的504MB的限制,可以支持最高達8.1GB的硬碟。在支持ATA-2的電腦的BIOS設置中,一般可以見到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和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設置,同時在EIDE介面的主板一般有兩個EIDE插口,它們也可以分別連接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這樣一塊主板就可以支持四個EIDE設備,這兩個EDIE介面一般稱為IDE1和IDE2。
ATA-3
ATA-3沒有引入更高速度的傳輸模式,在傳輸速度上並沒有任何的提升,最高速度仍舊為16.6MB/s。只在電源管理方案方面進行了修改,引入了了簡單的密碼保護的安全方案。但引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技術,那就是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監測、分析和報告技術)。這項及時會對包括磁頭、碟片、電機、電路等硬碟部件進行監測,通過檢測電路和主機上的監測軟體對被監測對象進行檢測,把其運行狀況和歷史記錄同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當超出了安全值的范圍,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進而對硬碟潛在故障做出有效預測,提高了數據存儲的安全性。
ATA-4
從ATA-4介面標准開始正式支持Ultra DMA數據傳輸模式,因此也習慣稱ATA-4為Ultra DMA 33或ATA33。首次在ATA介面中採用了Double Data Rate(雙倍數據傳輸)技術,讓介面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傳輸數據兩次,時鍾上升和下降期各有一次數據傳輸,這樣數據傳輸率一下從16MB/s提升至33MB/s。Ultra DMA 33還引入了一個新技術-冗餘校驗計術(CRC),該技術的設計方針是系統與硬碟在進行傳輸的過程中,隨數據發送循環的冗餘校驗碼,對方在收取的時候也對該校難碼進行檢驗,只有在完全核對正確的情況下才接收並處理得到的數據,這對於高速傳輸數據的安全性有著極有力的保障。
ATA-5
ATA-5也就是「Ultra DMA 66」,也叫ATA66,是建立在Ultra DMA 33硬碟介面的基礎上,同樣採用了UDMA技術。Ultra DMA 66讓主機接收/發送數據速率達到66.6 MB/s,是U-DMA/33的兩倍。保留了上代Ultra DMA 33的核心技術冗餘校驗計術(CRC)。在工作頻率提成的同時,電磁干擾問題開始在ATA介面中,為保障數據傳輸的准確性,防止電磁干擾,Ultra DMA 66介面開始使用40針腳80芯的電纜,40針腳是為了兼容以往的ATA插槽,減小成本的增加。80芯中新增的都是地線,與原有的數據線一一對應,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相鄰信號線之間的電磁干擾。
ATA-6
ATA100介面和數據線與ATA66一樣,也是使用40針80芯的數據傳輸電纜,並且ATA100介面完全向下兼容,支持ATA33、ATA66介面的設備完全可以繼續在ATA100介面中使用。ATA100規范可以輕松應付目前ATA33和ATA66介面所棘手的難題。ATA100可以讓硬碟的外部傳輸率達到100MB/s,它提高了硬碟數據的完整性與數據傳輸率,對桌面系統的磁碟子系統性能有較大的提升作用,而CRC技術更有效提高高速傳輸中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ATA-7
ATA-7是ATA介面的最後一個版本,也叫ATA133。只有邁拓公司推出一系列採用ATA133標準的硬碟,這是第一種在介面速度上超過100MB/s的IDE硬碟。邁拓是目前惟一一家推出這種介面標准硬碟的製造商,而其他IDE硬碟廠商則停止了對IDE介面的開發,轉而生產Serial ATA介面標準的硬碟。ATA133介面支持133 MB/s數據傳輸速度,在ATA介面發展到ATA100的時候,這種並行介面的電纜屬性、連接器和信號協議都表現出了很大的技術瓶頸,而在技術上突破這些瓶頸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新型的硬碟介面標準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
㈦ ide configuration是什麼意思
ide configuration
IDE配置
例句篩選
1.
The IDE configuration file has been updated.
IDE配置文件被更新了。
2.
As needed, the IDE might also revise the name of an existing solutionconfiguration to include a specified platform name.
如果需要,IDE也可以修改某個現有解決方案配置的名稱,使它包含指定的平台名稱。
㈧ 電腦中IDE是什麼東西
IDE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的簡稱,是一種硬碟的傳輸介面,它有另一個名稱叫做ATA(AT Attachment),這兩個名詞都有廠商在用,指的是相同的東西。IDE的規格後來有所進步,而推出了EIDE(Enhanced IDE)的規格名稱,而這個規格同時又被稱為Fast ATA。所不同的是Fast ATA是專指硬碟介面,而EIDE還制定了連接光碟等非硬碟產品的標准。而這個連接非硬碟類的IDE標准,又稱為ATAPI介面。而之後再推出更快的介面,名稱都只剩下ATA的字樣,像是Ultra ATA、ATA/66、ATA/100等。
主板IDE介面
早期的IDE介面有兩種傳輸模式,一個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個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雖然DMA模式系統資源佔用少,但需要額外的驅動程序或設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較低。後來在對速度要求愈來愈高的情況下,DMA模式由於執行效率較好,操作系統開始直接支持,而且廠商更推出了愈來愈快的DMA模式傳輸速度標准。而從英特爾的430TX晶元組開始,就提供了對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數據傳輸率,以後又很快發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邁拓提出的ATA 133標准,分別提供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值得注意的是,邁拓提出的ATA 133標准並沒能獲得業界的廣泛支持,硬碟廠商中只有邁拓自己才採用ATA 133標准,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數據則都採用ATA 100標准,晶元組廠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對次標准提供支持,晶元組廠商中英特爾則只支持ATA 100標准。
各種IDE標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要特別注意的是,對ATA 66以及以上的IDE介面傳輸標准而言,必須使用專門的80芯IDE排線,其與普通的40芯IDE排線相比,增加了40條地線以提高信號的穩定性。
以上這些都是傳統的並行ATA傳輸方式,現在又出現了串列ATA(Serial ATA,簡稱SATA),其最大數據傳輸率更進一步提高到了150MB/sec,將來還會提高到300MB/sec,而且其介面非常小巧,排線也很細,有利於機箱內部空氣流動從而加強散熱效果,也使機箱內部顯得不太凌亂。與並行ATA相比,SATA還有一大優點就是支持熱插拔。
㈨ 編程中提到的IDE是什麼意思
集成開發環境(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是用於提供程序開發環境的應用程序,一般包括代碼編輯器、編譯器、調試器和圖形用戶界面等工具。
集成了代碼編寫功能、分析功能、編譯功能、調試功能等一體化的開發軟體服務套。所有具備這一特性的軟體或者軟體套(組)都可以叫集成開發環境。
如微軟的Visual Studio系列,Borland的C++ Builder、Delphi系列等。該程序可以獨立運行,也可以和其它程序並用。IDE多被用於開發HTML應用軟體。例如,許多人在設計網站時使用IDE(如HomeSite、DreamWeaver等),因為很多項任務會自動生成。
(9)ide配置又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IDE的優點:
1、節省時間和精力。IDE的目的就是要讓開發更加快捷方便,通過提供工具和各種性能來幫助開發者組織資源,減少失誤,提供捷徑。
2、建立統一標准。當一組程序員使用同一個開發環境時,就建立了統一的工作標准,當IDE提供預設的模板,或者不同團隊分享代碼庫時,這一效果就更加明顯了。
3、管理開發工作。首先,IDE提供文檔工具,可以自動輸入開發者評論,或者迫使開發者在不同區域編寫評論。其次,IDE可以展示資源,更便於發現應用所處位置,無需在文件系統裡面艱難的搜索。
㈩ 什麼是IDE
1、IDE的意思是集成開發環境,全稱是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集成開發環境是用於提供程序開發環境的應用程序,一般包括代碼編輯器、編譯器、調試器和圖形用戶界面等工具。
2、。IDE多被用於開發HTML應用軟體。例如,許多人在設計網站時使用IDE(如HomeSite、DreamWeaver等),因為很多項任務會自動生成。
3、從開始在主機或終端機開發程序,IDE才漸漸的成為必要的工具。早期的編程語言在送進編譯器處理之前,必須要先經過流程圖、撰寫表格、打卡,所以當時並不需要IDE。Basic是第一個有IDE的編程語言,同時也是第一個可以直接在主機或終端機前開發程序。
4、IDE這個詞和一些沒有關連性的命令行工具(像vi、emacs、make)是一種對照,雖然你可以把Unix當成是一個IDE,但是多數的程序開發人員會把IDE當成是一個可以完成各種開發工作的一個程序,這個IDE程序提供許多的功能,例如:製作、修改、編譯、發布、調試。IDE的想法是把各種命令行的開發工具結合起來,提供一個抽象化的工具,來減少學習編程語言的時間,增加開發人員的生產力,同時也將各種開發工作做更密切的整合,來提高生產力。
(10)ide配置又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應用優勢:
1、較早期程序設計的各個階段都要用不同的軟體來進行處理,如先用字處理軟體編輯源程序,然後用鏈接程序進行函數、模塊連接,再用編譯程序進行編譯,開發者必須在幾種軟體間來回切換操作。現在的編程開發軟體將編輯、編譯、調試等功能集成在一個桌面環境中,這樣就大大方便了用戶。
2、IDE也常被用於開發HTML應用。例如,許多人在設計網站時使用IDE(如HomeSite、DreamWeaver、FrontPage,等等),因為很多項任務會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