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碟存儲技術研究始於哪一年
1. DVD光碟最久能保存多久
從70年代初期光碟存儲技術作為磁帶機的替代品研製成功,短短20年間,以CD和DVD為標準的碟片已經替代了卡帶和錄像帶成為了音樂和電影的新載體。光碟存儲技術在80年代步入商業使用時曾經一再誇耀自己的優點,數字技術與長效的保存時間成為了光碟存儲技術迅速走紅的原因。「在普通消費者記憶中光碟介質的CD和DVD是可以作為一勞永逸的收藏品的。但是經過20餘年時間的檢驗,一勞永逸的收藏品成為了泡影」,托馬斯·弗萊爾說道。
日本在1970年舉行大坂萬國博覽會時,曾經在大坂城公園的角落埋藏了兩個「時空膠囊」,其中放置了當時採集的兩千多種物品,不僅僅有植物種子和布匹材料,甚至放入了松下牌的電視機和鐵鍋。當年的負責人之一發酵研究所的賀京淳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這個『時空膠囊』計劃就是希望看看這些物品在100年的埋藏中發生了什麼變化,謎底揭曉的時候可能我已經去世了,但是後人卻會看到到底什麼是能夠保留下來的」。組織者每隔10年察看一次埋藏品的狀況,並再放入當時代新出現的物品進「時空膠囊」,在1980年的時候一張音樂CD被放入其中。20年後,當挖掘者拿出CD進行檢查的時候發現,CD已經不行了。
曾經參與70年代早期光碟存儲技術設計的弗爾斯不久前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當初設計光碟的時候計劃其能有150年的極限壽命,誰想到目前看也就30年」。托馬斯·弗萊爾對此並不吃驚,他解釋說:「我所從事的質量檢測職業告訴我,不可能有東西是一勞永逸的,第一張音樂CD在1982年上市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他的壽命」。80年代CD唱片和90年代的DVD電影被視為長期保留的收藏品,與紙質的書籍肩並肩的擺上了書架,本以為可以作為終身的收藏留在家中。實際上威脅光碟壽命的問題主要來自於CD表面覆蓋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樹脂。《日經科學》曾經以封面文章的形勢提醒世人注意光碟存儲時代的保存期問題,文章中明確指出,本以為耐腐蝕的聚碳酸酯樹脂辜負了人們的期望,盡管用肉眼看不出其上的變化,但是其表面細小的腐蝕都會引發數據信息的丟失。
而德國《新音樂的耳朵》年刊則將矛頭指向唱片公司,在他們看來當初唱片公司盲目追求新存儲介質而使用CD技術,就是為了追求新技術所帶來的商業轟動性,而並沒有考慮壽命問題。澳大利亞CD收藏者奧格斯丁悲觀的說:「如果再過50年,當原來的磁帶存儲資料都不能使用了,而CD也都過期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所有存儲的信息都難逃丟失的厄運。」按照奧格斯丁的思路想下去,國內大量收藏都來自盜版CD和DVD,質量上肯定不如正版耐久,可想而知,我們都用不了等50年,30年就可能丟失一半數據了。
比CD音樂和DVD電影收藏更為危險的是近幾年流行的光碟備份行業,中科院的張遜輝告訴記者:「電子圖書館就是光碟備份技術最危險的使用者,那些雜志報紙等文字媒體也必將深受其苦,因為使用存儲數據的CD-R比CD和DVD更易腐蝕」。但是與CD-R碟片製造商的了解中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數據,綠盤CD-R可保存50年、金盤可保存100年,藍盤也可以達到70年。不久前荷蘭Pc-Active雜志的一項測試似乎印證CD-R碟片製造商在撒謊。Pc-Active的測試橫跨了2年時間,測試了30種不同品牌的CD-R碟片,測試結果令人震驚,有很多CD-R光碟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就無法讀取了,在測試文章的結尾Pc-Active寫道:「一般認為CD-R至少在10年內有效,甚至有廠商號稱可以維持一個世紀。可我們測試的結果說明他們都在誇大宣傳。」
就在CD音樂和DVD電影的收藏者們抱怨自己的藏品來日無多時,FlexPlay和迪斯尼卻「倒行逆施」,研製了名為EZ-D的一次性自毀DVD。這種DVD在開封接觸空氣之後只能存在48小時,迪斯尼打算將這種技術用在電影租賃市場上,利用化學方法來達到原來DVD編碼程序加密的效果。但是環保主義者們無比憤慨的對一次性自毀DVD做出激烈反應,喬尼娜·艾爾恩舉著『無恥的迪斯尼,不要再製造商業垃圾』的標語說道:「愚蠢的商人們又開發了一個沒有用的一次性產品,難道百億張CD和DVD今後的失效,還不夠垃圾站回收的嗎」。
2. cd光碟 歷史
荷蘭飛利浦(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
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Sony)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准。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沖編碼調制)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FM(8~14位調制)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
在80年代中期,光碟的發展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CD-ROM光碟、磁光碟(MOD)、相變光碟(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種。這些光碟的出現,給信息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2)光碟存儲技術研究始於哪一年擴展閱讀:
光碟的一些分類:
1、CD:(Compact-Disc)光碟。CD是由liad-in(資料開始記錄的位置);而後是Table-of-Contents區域,由內及外記錄資料;在記錄之後加上一個lead-out的資料軌結束記錄的標記。在CD光碟,模擬數據通過大型刻錄機在CD上面刻出許多連肉眼都看不見的小坑。
2、CD-DA:(CD-Audio)用來儲存數位音效的光碟片。1982年SONY、Philips所共同制定紅皮書標准,以音軌方式儲存聲音資料。CD-ROM都兼容此規格音樂片的能力。
3、CD-G:(Compact-Disc-Graphics)CD-DA基礎上加入圖形成為另一格式,但未能推廣。是對多媒體電腦的一次嘗試。
4、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只讀光碟機。1986年, SONY、Philips一起制定的黃皮書標准,定義檔案資料格式。定義了用於電腦數據存儲的MODE1和用於壓縮視頻圖象存儲的MODE2兩類型,使CD成為通用的儲存介質。並加上偵錯碼及更正碼等位元,以確保電腦資料能夠完整讀取無誤。
3. 光碟的開發歷程
光碟是與計算機相結合,具有容量大、體積小、適用價廉的信息存儲和檢索的設備,它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光學存儲技術。
20世紀60年代開始,荷蘭飛利浦公司和美國的RCA公司都在研究和開發光碟。1972年,飛利浦公司研製出一種光碟,叫做光學錄像盤,主要用來錄制電視節目。但是因為當時已經有了錄像帶,再加上光碟沒有統一標准,銷路不好。
1978年又研製出一種激光唱盤,簡稱CD-A。盤上有大約3英里長的螺旋形軌道,可記錄60~70分鍾的音樂節目。為了統一標准飛利浦公司和日本的索尼公司合作,制定了統一規格。
到目前為止,已經開發出不同種類的光碟,例如只讀光碟、可寫一次型光碟和可擦型光碟。
4. 媒體光碟有什麼功能
光碟是與計算機相結合,具有容量大、體積小、適用價廉的信息存儲和檢索的設備,它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光學存儲技術。
20世紀60年代開始,荷蘭飛利浦公司和美國的RCA公司都在研究和開發光碟。1972年,飛利浦公司研製出一種光碟,叫做光學錄像盤,主要用來錄制電視節目。但是因為當時已經有了錄像帶,再加上光碟沒有統一標准,銷路不好。
1978年又研製出一種激光唱盤,簡稱CD-A。盤上有大約3英里長的螺旋形軌道,可記錄60~70分鍾的音樂節目。為了統一標准飛利浦公司和日本的索尼公司合作,制定了統一規格。
到目前為止,已經開發出不同種類的光碟,例如只讀光碟、可寫一次型光碟和可擦型光碟。
只讀光碟,就是用戶只讀盤上的信息,不可以修改原有信息或在上面寫信息的光碟,也就是說,盤的內容是廠家出廠時就刻上去或復制好的,用戶只要使用合格的只讀光碟播放機,就可以讀取盤上的信息。它的作用主要是存儲文字、圖像和音樂信息,現成為出版、信息存儲和檢索的主要工具。
只讀光碟有存儲數字化信息的數字式和存儲模擬化信息的模擬式兩種。
小型激光唱片可存儲高質量的聲音信號,避免了磁帶錄音的缺點。可寫一次型光碟,就是用戶自己往上面刻寫數據,但是只能寫一次。就是說盤上一旦寫入數據,就不能擦掉,也不能原地修改,所以叫做可寫一次型光碟。它主要用於用戶現場記錄數據,它可以存儲文字信息和高質量的圖像,用戶可以多次讀取存儲的數據。
這種光碟按其記錄的模式也可以為數字式和模擬式兩種。模擬式主要用於錄像節目的製作,數字式又分WORM、CD-PROM、CD-R和寫一次光卡。
可擦型光碟,就是寫信息後可以抹去重寫的光碟,也就是說是一種再生的記錄媒體。它的主要用途是代替計算機的硬碟。
那麼,信息是怎樣記錄在光碟上呢?
光碟的碟片一般由基板、記錄層和保護層組成。基板通常選用有機玻璃或某些模壓聚合物,這些都具有極好的光學性能和機械性能。記錄層是附著在基板上的一層薄膜,是用來以激光記錄和保存信息的部分。保護層是覆蓋在記錄層表面的聚合物,以免遭到破壞。
由於激光可以聚成能量高度集中的極小光點,這就為實現信息的高密度存儲提供了可能。光碟的製作過程是由光頭完成的,它是由激光器、聚焦透鏡和光檢測器等部件組成的。
記錄光源是一定波長的連續輸出並且經準直的線偏振激光束,通過調制器時,光束受到輸入信息的調制,成為帶有信息的激光脈沖,再經過光學系統,最後在光碟記錄介質表面聚成為極小的光斑,將薄膜燒蝕成凹點、微孔或氣泡,記錄下信息。光頭沿經向平移,碟片在轉台上旋轉時,記錄層上就形成了螺旋狀或同心圓狀的、凹上(或氣泡)與平台相間的信息軌道。在軌道上,二進制符號「1」用凹點或氣泡表示,「0」用平台表示。
如果你要讀取數據時,將制好的光碟放入播放機中,光頭經過光學系統聚焦於盤面的信息軌道上,由於凹點和平台部分對光的反射強度不同,所以光檢測器能測出軌道上記錄的每一個二進制信息,然後轉換為電信號輸出,便在終端顯示屏上顯示出來。
5. 光碟是誰發明的為什麼存儲量這么大
現在與光碟有關的生意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Jim Russell,光碟記錄技術的最初發明人,卻在資本的屢次變動中被排除在利益圈子外面。他於1965年開始研究此技術,從66年起申請了25項專利。1973年他造出了第一個原型機,然後向索尼和菲利浦進行了演示,82年,索尼開始出售產品。他的最後一項專利於1991年到期。先是他工作的那家公司花光了錢,把所有的東西賣給了另一家公司,這家公司也僱用了Jim,然後這家公司向幾大使用專利的公司要求專利費,但在得到錢之前就把Jim開除了,於是他什麼也沒有得到。謹記之。
6. DVD是哪一年發明的
1994年。
從1994年下半年提出DVD的初步規格,到1996年年初DVD樣機的出現,前後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其發展速度可謂非常之快。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飛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發布了「單面雙層12cm(5.25英寸)高密度多媒體CD的格式與技術指標」,簡稱多媒體光碟系統(MMCD: 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說這是第一個准DVD技術規格。
(6)光碟存儲技術研究始於哪一年擴展閱讀:
格式分類
1、DVD-ROM 基本技術與DVD Video相同,但它包含與計算機兼容的文件格式。用於存儲數據。
2、DVD-R 其容量是4.7GB。實際上又用於專業創作和一般用戶使用兩個的版本。用戶使用DVD-R只能寫一次。
3、DVD-RAM 這使DVD可以用做虛擬硬碟,能隨機存取。原始是2.6GB的驅動器,容量可以增至每面4.7GB。可以重寫100000次。
4、DVD-RW類似DVD-RAM,但是採用順序讀-寫存取,更像DVD-R而不是硬碟。每面的讀-寫容量是4.7GB。可以重寫1000次。
7. 光碟發展歷史存儲量 變化
一.只讀式光碟存儲器CD-ROM
自1985年Philips和Sony公布了在光碟上記錄計算機數據的黃皮書以來,CD-ROM驅動器便在計算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CD-ROM光碟不僅可交叉存儲大容量的文字、聲音、圖形和圖象等多種媒體的數字化信息,而且便於快速檢索,因此CD-ROM驅動器已成為多媒體計算機中的標准配置之一。MPC標准已經對CD-ROM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所支持的數據格式進行了規定。MPC 3標准要求CD-ROM驅動器的數據傳輸率為600KB/秒(4倍速),並支持CD-ROM、CD-ROM XA、Photo CD、Video CD和CD-I等光碟格式。
CD-ROM是發行多媒體節目的優選載體。原因是它的存儲容量大,製造成本低,大批量生產時每片不到5元人民幣。目前,大量的文獻資料、視聽材料、教育節目、影視節目、游戲、圖書、計算機軟體等都通過CD-ROM來傳播
二.一次寫光碟存儲器CD-R
信息時代的加速到來使得越來越多的數據需要保存,需要交換。由於CD-ROM是只讀式光碟,因此用戶自己無法利用CD-ROM對數據進行備份和交換。在CD-R刻錄機大批量進入市場以前,用戶的唯一選擇就是採用可擦寫光碟機。
可擦寫光碟機根據其記錄原理的不同,有磁光碟機動器MO和相變驅動器PD。雖然這兩種產品較早進入市場,但是記錄在MO或PD碟片上的數據無法在廣泛使用的CD-ROM驅動器上讀取,因此難以實現數據交換和數據分發,更不可能製作自己的CD、VCD或CD-ROM節目。
CD-R的出現適時地解決了上述問題,CD-R是英文CD Recordable的簡稱,中文簡稱刻錄機。CD-R標准(橙皮書)是由Philips公司於1990年制定的,目前已成為工業界廣泛認可的標准。CD-R的另一英文名稱是CD-WO(Write Once ),顧名思義,就是只允許寫一次,寫完以後,記錄在CD-R盤上的信息無法被改寫,但可以象CD-ROM碟片一樣,在CD-ROM驅動器和CD-R驅動器上被反復地讀取多次。
CD-R盤與CD-ROM盤相比有許多共同之處,它們的主要差別在於CD-R盤上增加了一層有機染料作為記錄層,反射層用金,而不是CD-ROM中的鋁。當寫入激光束聚焦到記錄層上時,染料被加熱後燒溶,形成一系列代表信息的凹坑。這些凹坑與CD-ROM盤上的凹坑類似,但CD-ROM盤上的凹坑是用金屬壓模壓出的。
CD-R驅動器中使用的光學讀/寫頭與CD-ROM的光學讀出頭類似,只是其激光功率受寫入信號的調制。CD-R驅動器刻錄時,在要形成凹坑的地方,半導體激光器的輸出功率變大;不形成凹坑的地方,輸出功率變小。在讀出時,與CD-ROM一樣,要輸出恆定的小功率。
通常,CD-ROM除了要符合黃皮書以外,還要遵照一個附加的國際標准:ISO9660。這是因為當初Philips和Sony沒有定義CD-ROM的文件結構,而且各種計算機操作系統也只規定了該操作系統下的硬碟和軟盤文件結構,使得不同廠家生產的CD-ROM具有不同的文件結構,曾經一度引起了混亂。後來,ISO 9660規定了CD-ROM的文件結構,Microsoft公司很快就為CD-ROM開發了設備驅動軟體MSCDEX,使得不同生產廠家的CD-ROM在不同的操作系統環境下都能彼此兼容,就象該操作系統下的另外一個邏輯驅動器--目錄或磁碟。
CD-R的發展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但是也還存在上述類似的問題。我們無法在DOS或Windows環境下對CD-R驅動器直接進行讀寫,而是要依賴於CD-R生產廠家提供的刻錄軟體。大多數刻錄軟體的用戶界面並不直觀,而且系統安裝設置也比較繁瑣,給用戶的使用帶來很多麻煩和障礙。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國際標准化組織下的OSTA(光學存儲技術協會)最近制定了CD-UDF通用磁碟格式,只要對每一種操作系統開發相應的設備驅動軟體或擴展軟體,就可使操作系統將CD-R驅動器看作為一個邏輯驅動器。採用CD-UDF的CD-R刻錄機會使用戶感到,使用CD-R備份文件就如同使用軟盤或硬碟一樣方便。用戶可以直接使用DOS命令對CD-R進行讀寫操作,如果用戶使用如Windows Explorer這樣的圖形文件管理軟體,可將文件拖曳或投入(drag and drop)到CD-R刻錄機中,就可將文件課錄到CD-R盤上。
CD-UDF也是溝通ISO9660與DVD-UDF文件結構的橋梁,採用CD-UDF文件結構的CD-R盤可在DVD-ROM驅動器上讀出。
Philips公司推出的第四代CDD2600刻錄機首先採用了CD-UDF文件格式,並可在Windows 環境下即插即用,使CD-R技術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三.可擦寫光碟存儲器
1.MO可擦寫光碟存儲器
MO是英文Magnet-Optical的縮寫,是指利用激光與磁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記錄信息的光磁碟。MO盤用來存儲信息的媒體與軟磁碟相似,但其信息記錄密度和容量卻比軟磁碟高的多。這是由於記錄時在盤的上面施加磁場,而在盤下面用激光照射。磁場作用於盤面上的區域比較大,而激光通過光學系統聚焦於盤面的光點直徑只有1~2微米。在受光區域,激光的光能轉化為熱能,並使磁性層受熱而變的不穩定,即變的易受磁場影響。這樣,在直徑只有1~2微米的極小區域內就可記錄下一個單位的信息。通常的磁性記錄方式存儲一個單位的信息時,要佔用相當大的區域,因而磁軌也相應變寬,盤上記錄信息的總量也就很小。
MO碟片雖然比硬碟和軟盤便宜和耐用,但是與CD-R碟片相比就顯得比較昂貴了。MO的致命缺點是不能用普通CD-ROM驅動器讀出,因而不能滿足信息社會對計算機數據進行交換和數據分發的要求,在網路技術和網路建設不發達的地方,這一問題日驅突出和嚴重。
2.可擦寫光碟存儲器CD-RW
為了使可擦寫相變光碟與CD-ROM和CD-R兼容,早在1995年4月,飛利浦公司就提出了與CD-ROM和CD-R兼容的相變型可擦寫光碟驅動器CD-E(CD Erasable)。CD-E得到了包括IBM、HP、Mitsubishi 、Mitsumi、松下電器、Sony、3M以及Olympus等公司的支持。1996年10月,Philips、Sony、HP、Mitsubishi和Ricoh五家公司共同宣布了這一新的可擦寫CD標准,並將CD-E更名為CD-RW(CD-ReWritable)。CD-RW標準的制定標志著工業界可以開發並向市場提供這種新產品。
CD-RW兼容CD-ROM和CD-R,CD-RW驅動器允許用戶讀取CD-ROM、CD-R和CD-RW盤,刻錄CD-R盤,擦除和重寫CD-RW盤。由於CD-RW採用CD-UDF文件結構,因此CD-RW可作為一台海量軟盤驅動器使用,也可在DVD-ROM驅動器讀取,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MO雖然有不少特點,但是它們只能被其它同類驅動器讀取,不能在廣泛流行的CD-ROM上使用。MO沒有市場共享性,購買者只是將它們用於數據備份,因此難以實現數據交換和數據分發,更不可能製作自己的CD、VCD或CD-ROM節目。 因此MO很難在市場上流行起來。
CD-R是可記錄光碟市場上的後起之秀,雖然只能刻錄一次,但由於它與廣泛使用的CD-ROM兼容,並具有較低的記錄成本和很高的數據可靠性贏得了眾多計算機用戶的普遍歡迎。CD-R目前是各種光碟存儲產品中發展最迅猛的一種,。CD-R刻錄機的價格相對幾年前已下跌了很大幅度。在國外,CD-R刻錄機正在逐步取代CD-ROM驅動器而成為計算機的一種標准配置。
CD-RW是一個已經得到眾多公司和用戶普遍支持的可擦寫光碟標准。由於CD-RW仍沿用了CD的EFM調制方式和CIR檢糾錯方法,CD-RW盤與CD-ROM盤具有相同的物理格式和邏輯格式,因此CD-RW驅動器與CD-R驅動器的光學、機械、及電子部分類似,一些零部件甚至可以互換,這將大大節省CD-RW的開發和生產費用,降低CD-RW驅動器的成本,使CD-RW未來就能迅速在可擦寫光碟產品市場佔有一定的份額。光碟技術的發展與展望-光電技術光碟技術的發展與展望光碟技術的發展
8. 聽說光碟是中國發明的,是這樣嗎
應該是VCD,世界上第一台VCD是中國的萬燕發明的,不過當時萬燕覺得沒有什麼市場,就把它轉手了,沒想到現在會是這樣
世界第一台VCD機誕生記
在中國提起VCD,不能不提起曾經輝煌一時的安徽萬燕公司,更不能不提起他的創始人姜萬勐。在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里,記者見到了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同時也見到了那台至今仍牽動著世人目光的VCD機,它靜靜地坐在凝聚著主人無數心血的科技成果展覽室里,一張用列印紙製成的小紙板上赫然寫著它的名字——世界上第一台VCD機。
1992年,在美國舉辦的國際廣播電視技術展覽會上,美國C-CUBE公司展出的一項不起眼的MPEG(圖像解壓縮)技術引起了時為安徽現代集團總經理姜萬勐的興趣,他憑直覺立刻想到,用這一技術可以把圖像和聲音同時存儲在一張小光碟上。此後,姜萬勐先後出資57萬美元,於1993年9月,將MPEG技術成功地應用到音像視聽產品上,研製出一種物美價廉的視聽產品——VCD。同年12月,他又與美籍華人孫燕生共同投資1700萬美元成立了萬燕公司,各取了姜萬勐、孫燕生名字中的一個字作為公司名稱。
面對記者的采訪,姜萬勐顯得異常平靜,對於過去的事情,他彷彿不願意再提。
在1993年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的VCD可行性報告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這是本世紀末消費類電子領域里,中國可能領先的惟一機會。為此,姜萬勐進行了一系列的市場調查,得到了一系列的數字:1993年中國市場上組合音響的銷售量是142萬台,錄像機的銷售量是170餘萬台,LD影碟機100萬台,CD激光唱機是160餘萬台。當時的LD光碟是四五百元一張,而VCD機的光碟價格卻只有它的10%左右,因此可以預測,VCD機每年的銷售量將會達到200萬台左右。
中國的老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漸認識VCD。在這一年,萬燕生產了幾萬台VCD機。不僅如此,姜萬勐還要開發碟片,總不能讓老百姓買了槍而沒子彈。為此,他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購買了版權,推出了97種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萬燕」傾其所有,開創了一個市場,確立了一個響當當的品牌,並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技術,獨霸於VCD天下。
可以說,萬燕的初創是成功的,也是輝煌的。但是,萬燕也給自己釀下一杯苦酒。令姜萬勐感到傷心的是,萬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機,幾乎都被國內外各家電公司買去做了樣機,成為解剖的對象。
有人認為,姜萬勐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不懂專利保護,在記者向他問及此事的時候,他的回答相當坦率:「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認為申請不申請專利似乎意義不大,關鍵是要讓產品盡快佔領市場。」
也許正是這一念之差,使姜萬勐失去了一次極好的統領市場的機會,同時也使中國在這一產業的發展中失去了本應佔有主動權的半壁江山。當事隔多年後的今天,記者問他是否對此感到後悔時,他只是淡淡地一笑,這笑中帶著幾分無奈,也帶著幾分愧疚,更帶著他永久的遺憾。
姜萬勐創辦萬燕樹起了中國VCD機的旗幟,他也應該為此得到國人的贊許。但從萬燕最終的結局上看,萬燕的興衰多少又有些悲愴。如果說,當姜萬勐開發出第一台VCD機時就立刻申請了專利;如果說,當時國家投資2.4億元,將安徽作為中國VCD機的生產開發基地的計劃成為現實;如果說……中國,乃至世界的VCD機發展史,也許應該是另外一種寫法——一部由中國人唱響主旋律的史詩!�
由此,有人把姜萬勐比作中國數字光碟技術開發道路上的「革命先烈」。
9. 存儲技術發展歷史
最早的外置存儲器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為了解決人口普查的需要,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紙帶改造成穿孔卡片。
他把每個人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於一張卡片,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在以後的計算機系統里,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2、磁帶
UNIVAC-I第一次採用磁帶機作外存儲器,首先用奇偶校驗方法和雙重運算線路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並最先進行了自動編程的試驗。此時這個磁帶長達1200英寸、包含8個磁軌,每英寸可存儲128bits,每秒可記錄12800個字元,容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184KB。從 此之後,磁帶經歷了迅速發展,後來廣泛應用了錄音、影像領域。
3、軟盤(見過這玩意的一定是80後)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隨著技術的發展,軟盤的尺寸一直在減小,容量也在不斷提升,大小從8英寸,減到到5.25英寸軟盤,以及到後來的3.5英寸軟盤,容量卻從最早的81KB到後來的1.44MB。在80-90年代3.5英寸軟盤達到了巔峰。直到CD-ROM、USB存儲設備出現後,軟盤銷量才逐漸下滑。
4、CD
C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碟、光碟,誕生於1982年,最早用於數字音頻存儲。1985年,飛利浦和索尼將其引入PC,當時稱之為CD-ROM(只 讀),後來又發展成CD-R(可讀)。因為聲頻CD的巨大成功,今天這種媒體的用途已經擴大到進行數據儲存,目的是數據存檔和傳遞。
5、磁碟
第一台磁碟驅動器是由IBM於1956年生產,可存儲5MB數據,總共使用了50個24英寸碟片。到1973年,IBM推出第一個現代「溫徹斯特」磁碟驅動器3340,使用了密封組件、潤滑主軸和小質量磁頭。此後磁碟的容量一度提升MB到GB再到TB。
6、DVD
數字多功能光碟,簡稱DVD,是一種光碟存儲器。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它們的直徑多是120毫米左右。容量目前最大可到17.08GB。
7、快閃記憶體
淺談存儲器的進化歷程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在斷電情況下仍能保持所存儲的數據信+息)的存儲器。包含U盤、SD卡、CF卡、記憶棒等等種類。在1984年,東芝公司的發明人舛岡富士雄首先提出了快速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此處簡稱快閃記憶體)的概念。與傳統電腦內存不同,快閃記憶體的特點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儲的數據在主機掉電後不會丟失),其記錄速度也非常快。Intel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快閃記憶體並將其投放市場的公司。到目前為止快閃記憶體形態多樣,存儲容量也不斷擴展到256GB甚至更高。
隨著存儲器的更新換代,存儲容量越來越大,讀寫速度也越來越快,企業級硬碟單盤容量已經達到10TB以上,目前使用的SSD固態硬碟,讀速度達:3000+MB/s,寫速度達:1700MB/s,用起來美滋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