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配置項測試各測試內容怎麼寫

配置項測試各測試內容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2-08-27 21:56:21

1. 配置項測試是指什麼

配置測試主要是針對硬體而言,其測試過程是測試目標軟體在具體硬體配置情況下,出不出現問題,為的是發現硬體配置可能出現的問題,大體來講硬體配置分為以下幾類:
一:PC
二:組件
三:外圍設備
四:介面
五: 選項和內存
六: 設備驅動

2. 測試報告包含哪些內容

測試報告包含的內容有:

1、概述,包括本次測試的目的,測試的背景介紹。

2、測試環境,包括測試軟硬體環境及配置,以及測試環境的網路拓撲圖。

3、測試的一些參考文檔,原型等資料。

4、測試參與人員,以及投入的時間情況說明。

5、測試的進度情況,包括計劃進度和實際進度。

6、測試情況介紹,包括測試的內容項說明:如功能測試具體的測試項,測試通過情況;性能測試的測試項,測試通過情況等。

7、缺陷的統計和分析,包括迭代次數,缺陷的分布情況,缺陷的覆蓋情況,缺陷的發展趨勢等。

8、本次測試的結論。

9、測試人員就本次測試的一些意見,建議。

10、如果有要求,還應該附上被測軟體的關鍵截圖。

介紹:

測試報告是測試階段最後的文檔產出物。優秀的測試經理或測試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文檔編寫能力。

一份詳細的測試報告包含足夠的信息,包括產品質量和測試過程的評價,測試報告基於測試中的數據採集以及對最終的測試結果分析。

3. 軟體測試報告怎麼寫

摘要

測試報告是把測試的過程和結果寫成文檔,並對發現的問題和缺陷進行分析,為糾正軟體的存在的質量問題提供依據,同時為軟體驗收和交付打下基礎。本文提供測試報告模板以及如何編寫的實例指南。

關鍵字

測試報告 缺陷

正文

測試報告是測試階段最後的文檔產出物,優秀的測試經理應該具備良好的文檔編寫能力,一份詳細的測試報告包含足夠的信息,包括產品質量和測試過程的評價,測試報告基於測試中的數據採集以及對最終的測試結果分析。

下面以通用的測試報告模板為例,詳細展開對測試報告編寫的具體描述。

PARTⅠ 首頁

0.1頁面內容:

密級

通常,測試報告供內部測試完畢後使用,因此密級為中,如果可供用戶和更多的人閱讀,密級為低,高密級的測試報告適合內部研發項目以及涉及保密行業和技術版權的項目。

XXXX項目/系統測試報告

報告編號

可供索引的內部編號或者用戶要求分布提交時的序列號

部門經理 ______項目經理______

開發經理______測試經理______

XXX公司 XXXX單位 (此處包含用戶單位以及研發此系統的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0.2格式要求:

標題一般採用大體字(如一號),加粗,宋體,居中排列

副標題採用大體小一號字(如二號)加粗,宋體,居中排列

其他採用四號字,宋體,居中排列

0.3版本控制:

版本 作者 時間 變更摘要

新建/變更/審核

PARTⅡ 引言部分

1.1編寫目的

本測試報告的具體編寫目的,指出預期的讀者范圍。

實例:本測試報告為XXX項目的測試報告,目的在於總結測試階段的測試以及分析測試結果,描述系統是否符合需求(或達到XXX功能目標)。預期參考人員包括用戶、測試人員、、開發人員、項目管理者、其他質量管理人員和需要閱讀本報告的高層經理。

提示:通常,用戶對測試結論部分感興趣,開發人員希望從缺陷結果以及分析得到產品開發質量的信息,項目管理者對測試執行中成本、資源和時間予與重視,而高層經理希望能夠閱讀到簡單的圖表並且能夠與其他項目進行同向比較。此部分可以具體描述為什麼類型的人可參考本報告XXX頁XXX章節,你的報告讀者越多,你的工作越容易被人重視,前提是必須讓閱讀者感到你的報告是有價值而且值得浪費一點時間去關注的。

1.2項目背景

對項目目標和目的進行簡要說明。必要時包括簡史,這部分不需要腦力勞動,直接從需求或者招標文件中拷貝即可。

1.3系統簡介

如果設計說明書有此部分,照抄。注意必要的框架圖和網路拓撲圖能吸引眼球。

1.4術語和縮寫詞

列出設計本系統/項目的專用術語和縮寫語約定。對於技術相關的名詞和與多義詞一定要註明清楚,以便閱讀時不會產生歧義。

1.5參考資料

1.需求、設計、測試用例、手冊以及其他項目文檔都是范圍內可參考的東東。

2.測試使用的國家標准、行業指標、公司規范和質量手冊等等

PARTⅢ 測試概要

測試的概要介紹,包括測試的一些聲明、測試范圍、測試目的等等,主要是測試情況簡介。(其他測試經理和質量人員關注部分)

2.1測試用例設計

簡要介紹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例如:等價類劃分、邊界值、因果圖,以及用這類方法(3-4句)。

提示:如果能夠具體對設計進行說明,在其他開發人員、測試經理閱讀的時候就容易對你的用例設計有個整體的概念,順便說一句,在這里寫上一些非常規的設計方法也是有利的,至少在沒有看到測試結論之前就可以了解到測試經理的設計技術,重點測試部分一定要保證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用例設計方法。

2.2測試環境與配置

簡要介紹測試環境及其配置。

提示:清單如下,如果系統/項目比較大,則用表格方式列出

資料庫伺服器配置

CPU:

內存:

硬碟:可用空間大小

操作系統:

應用軟體:

機器網路名:

區域網地址:

應用伺服器配置

…….

客戶端配置

…….

對於網路設備和要求也可以使用相應的表格,對於三層架構的,可以根據網路拓撲圖列出相關配置。

2.3測試方法(和工具)

簡要介紹測試中採用的方法(和工具)。

提示:主要是黑盒測試,測試方法可以寫上測試的重點和採用的測試模式,這樣可以一目瞭然的知道是否遺漏了重要的測試點和關鍵塊。工具為可選項,當使用到測試工具和相關工具時,要說明。注意要註明是自產還是廠商,版本號多少,在測試報告發布後要避免大多工具的版權問題。

4. 軟體測試的測試內容

軟體測試主要工作內容是驗證(verification)和確認(validation),下面分別給出其概念:
驗證(verification)是保證軟體正確地實現了一些特定功能的一系列活動, 即保證軟體以正確的方式來做了這個事件(Do it right)
1.確定軟體生存周期中的一個給定階段的產品是否達到前階段確立的需求的過程。
2.程序正確性的形式證明,即採用形式理論證明程序符合設計規約規定的過程。
3.評審、審查、測試、檢查、審計等各類活動,或對某些項處理、服務或文件等是否和規定的需求相一致進行判斷和提出報告。
確認(validation)是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目的是想證實在一個給定的外部環境中軟體的邏輯正確性。即保證軟體做了你所期望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1.靜態確認,不在計算機上實際執行程序,通過人工或程序分析來證明軟體的正確性。
2.動態確認,通過執行程序做分析,測試程序的動態行為,以證實軟體是否存在問題。
軟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測試,軟體測試應該包括整個軟體開發期間各個階段所產生的文檔,如需求規格說明、概要設計文檔、詳細設計文檔,當然軟體測試的主要對象還是源程序。 等價類
1.定義
是把所有可能的輸入數據,即程序的輸入域劃分成若幹部分(子集),然後從每一個子集中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數據作為測試用例。該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2.劃分等價類
等價類是指某個輸入域的子集合。在該子集合中,各個輸入數據對於揭露程序中的錯誤都是等效的,並合理地假定:測試某等價類的代表值就等於對這一類其它值的測試,因此,可以把全部輸入數據合理劃分為若乾等價類,在每一個等價類中取一個數據作為測試的輸入條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測試數據取得較好的測試結果。等價類劃分可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
1)有效等價類
是指對於程序的規格說明來說是合理的、有意義的輸入數據構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價類可檢驗程序是否實現了規格說明中所規定的功能和性能。
2)無效等價類
與有效等價類的定義恰巧相反。無效等價類指對程序的規格說明是不合理的或無意義的輸入數據所構成的集合。對於具體的問題,無效等價類至少應有一個,也可能有多個。
設計測試用例時,要同時考慮這兩種等價類。因為軟體不僅要能接收合理的數據,也要能經受意外的考驗,這樣的測試才能確保軟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3.劃分等價類的標准
1)完備測試、避免冗餘;
2)劃分等價類重要的是:集合的劃分,劃分為互不相交的一組子集,而子集的並是整個集合;
3)並是整個集合:完備性;
4)子集互不相交:保證一種形式的無冗餘性;
5)同一類中標識(選擇)一個測試用例,同一等價類中,往往處理相同,相同處理映射到相同的執行路徑。
4.劃分等價類的方法
1)在輸入條件規定了取值范圍或值的個數的情況下,則可以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兩個無效等價類。
如:輸入值是學生成績,范圍是0~100。
2)在輸入條件規定了輸入值的集合或者規定了必須如何的條件的情況下,可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邊界值
1. 定義:邊界值分析法就是對輸入或輸出的邊界值進行測試的一種黑盒測試方法。通常邊界值分析法是作為對等價類劃分法的補充,這種情況下,其測試用例來自等價類的邊界。
2. 與等價劃分的區別
1) 邊界值分析不是從某等價類中隨便挑一個作為代表,而是使這個等價類的每個邊界都要作為測試條件。
2) 邊界值分析不僅考慮輸入條件,還要考慮輸出空間產生的測試情況。
3. 邊界值分析方法的考慮:
長期的測試工作經驗告訴我們,大量的錯誤是發生在輸入或輸出范圍的邊界上,而不是發生在輸入輸出范圍的內部。因此針對各種邊界情況設計測試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錯誤。
使用邊界值分析方法設計測試用例,首先應確定邊界情況。通常輸入和輸出等價類的邊界,就是應著重測試的邊界情況。應當選取正好等於,剛剛大於或剛剛小於邊界的值作為測試數據,而不是選取等價類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為測試數據。
4. 常見的邊界值
1) 對16-bit 的整數而言 32767 和 -32768 是邊界
2) 屏幕上游標在最左上、最右下位置
3) 報表的第一行和最後一行
4) 數組元素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
5) 循環的第 0 次、第 1 次和倒數第 2 次、最後一次
5. 邊界值分析
1) 邊界值分析使用與等價類劃分法相同的劃分,只是邊界值分析假定錯誤更多地存在於劃分的邊界上,因此在等價類的邊界上以及兩側的情況設計測試用例。
例:測試計算平方根的函數
--輸入:實數
--輸出:實數
--規格說明:當輸入一個0或比0大的數的時候,返回其正平方根;當輸入一個小於0的數時,顯示錯誤信息平方根非法-輸入值小於0並返回0;庫函數Print-Line可以用來輸出錯誤信息。 角度細分
從是否關心軟體內部結構和具體實現的角度劃分(按測試分類)
A.白盒測試
B.黑盒測試
C.灰盒測試
從是否執行程序的角度
A.靜態測試
B.動態測試。
階段細分
從軟體開發的過程按階段劃分有
A.單元測試
B.集成測試
C.確認測試
D.系統測試
E.驗收測試
F.回歸測試
G.Alpha測試
H.Beta測試
* 測試過程按4個步驟進行,即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及發布測試。
* 開始是單元測試,集中對用源代碼實現的每一個程序單元進行測試,檢查各個程序模塊是否正確地實現了規定的功能。
*集成測試把已測試過的模塊組裝起來,主要對與設計相關的軟體體系結構的構造進行測試。
* 確認測試則是要檢查已實現的軟體是否滿足了需求規格說明中確定了的各種需求,以及軟體配置是否完全、正確。
* 系統測試把已經經過確認的軟體納入實際運行環境中,與其它系統成份組合在一起進行測試。
單元測試 (Unit Testing)
* 單元測試又稱模塊測試,是針對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 ─ 程序模塊,進行正確性檢驗的測試工作。其目的在於發現各模塊內部可能存在的各種差錯。
* 單元測試需要從程序的內部結構出發設計測試用例。多個模塊可以平行地獨立進行單元測試。
1. 單元測試的內容
* 在單元測試時,測試者需要依據詳細設計說明書和源程序清單,了解該模塊的I/O條件和模塊的邏輯結構,主要採用白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輔之以黑盒測試的測試用例,使之對任何合理的輸入和不合理的輸入,都能鑒別和響應。
(1) 模塊介面測試
* 在單元測試的開始,應對通過被測模塊的數據流進行測試。測試項目包括:
– 調用本模塊的輸入參數是否正確;
– 本模塊調用子模塊時輸入給子模塊的參數是否正確;
– 全局量的定義在各模塊中是否一致
* 在做內外存交換時要考慮:
– 文件屬性是否正確;
– OPEN與CLOSE語句是否正確;
– 緩沖區容量與記錄長度是否匹配;
– 在進行讀寫操作之前是否打開了文件;
– 在結束文件處理時是否關閉了文件;
– 正文書寫/輸入錯誤,
– I/O錯誤是否檢查並做了處理。
(2) 局部數據結構測試
* 不正確或不一致的數據類型說明
* 使用尚未賦值或尚未初始化的變數
* 錯誤的初始值或錯誤的預設值
* 變數名拼寫錯或書寫錯
* 不一致的數據類型
* 全局數據對模塊的影響
(3) 路徑測試
* 選擇適當的測試用例,對模塊中重要的執行路徑進行測試。
* 應當設計測試用例查找由於錯誤的計算、不正確的比較或不正常的控制流而導致的錯誤。
* 對基本執行路徑和循環進行測試可以發現大量的路徑錯誤。
(4) 錯誤處理測試
* 出錯的描述是否難以理解
* 出錯的描述是否能夠對錯誤定位
* 顯示的錯誤與實際的錯誤是否相符
* 對錯誤條件的處理正確與否
* 在對錯誤進行處理之前,錯誤條件是否已經引起系統的干預等
(5) 邊界測試
* 注意數據流、控制流中剛好等於、大於或小於確定的比較值時出錯的可能性。對這些地方要仔細地選擇測試用例,認真加以測試。
* 如果對模塊運行時間有要求的話,還要專門進行關鍵路徑測試,以確定最壞情況下和平均意義下影響模塊運行時間的因素。
2. 單元測試的步驟
* 模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程序,在考慮測試模塊時,同時要考慮它和外界的聯系,用一些輔助模塊去模擬與被測模塊相聯系的其它模塊。
– 驅動模塊 (driver)
– 樁模塊 (stub) ── 存根模塊
* 如果一個模塊要完成多種功能,可以將這個模塊看成由幾個小程序組成。必須對其中的每個小程序先進行單元測試要做的工作,對關鍵模塊還要做性能測試。
* 對支持某些標准規程的程序,更要著手進行互聯測試。有人把這種情況特別稱為模塊測試,以區別單元測試。
集成測試(Integrated Testing)
* 集成測試 (組裝測試、聯合測試)
* 通常,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需要將所有模塊按照設計要求組裝成為系統。這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是:
– 在把各個模塊連接起來的時候,穿越模塊介面的數據是否會丟失;
– 一個模塊的功能是否會對另一個模塊的功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 各個子功能組合起來,能否達到預期要求的父功能;
– 全局數據結構是否有問題;
– 單個模塊的誤差累積起來,是否會放大,從而達到不能接受的程度。
在單元測試的同時可進行集成測試,發現並排除在模塊連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最終構成要求的軟體系統。
* 子系統的集成測試特別稱為部件測試,它所做的工作是要找出集成後的子系統與系統需求規格說明之間的不一致。
* 通常,把模塊集成成為系統的方式有兩種
– 一次性集成方式
– 增殖式集成方式
1. 一次性集成方式(big bang)
* 它是一種非增殖式組裝方式。也叫做整體拼裝。
* 使用這種方式,首先對每個模塊分別進行模塊測試,然後再把所有模塊組裝在一起進行測試,最終得到要求的軟體系統。
2. 增殖式集成方式
* 這種集成方式又稱漸增式集成
* 首先對一個個模塊進行模塊測試,然後將這些模塊逐步組裝成較大的系統
* 在集成的過程中邊連接邊測試,以發現連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 通過增殖逐步組裝成為要求的軟體系統。
(1) 自頂向下的增殖方式
* 這種集成方式將模塊按系統程序結構,沿控制層次自頂向下進行組裝。
* 自頂向下的增殖方式在測試過程中較早地驗證了主要的控制和判斷點。
* 選用按深度方向組裝的方式,可以首先實現和驗證一個完整的軟體功能。
(2) 自底向上的增殖方式
* 這種集成的方式是從程序模塊結構的最底層的模塊開始集成和測試。
* 因為模塊是自底向上進行組裝,對於一個給定層次的模塊,它的子模塊(包括子模塊的所有下屬模塊)已經組裝並測試完成,所以不再需要樁模塊。在模塊的測試過程中需要從子模塊得到的信息可以直接運行子模塊得到。
* 自頂向下增殖的方式和自底向上增殖的方式各有優缺點。
* 一般來講,一種方式的優點是另一種方式的缺點。
(3) 混合增殖式測試
* 衍變的自頂向下的增殖測試
– 首先對輸入/輸出模塊和引入新演算法模塊進行測試;
– 再自底向上組裝成為功能相當完整且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 然後由主模塊開始自頂向下進行增殖測試。
* 自底向上-自頂向下的增殖測試
– 首先對含讀操作的子系統自底向上直至根結點模塊進行組裝和測試;
– 然後對含寫操作的子系統做自頂向下的組裝與測試。
* 回歸測試
– 這種方式採取自頂向下的方式測試被修改的模塊及其子模塊;
– 然後將這一部分視為子系統,再自底向上測試。
關鍵模塊問題
* 在組裝測試時,應當確定關鍵模塊,對這些關鍵模塊及早進行測試。
* 關鍵模塊的特徵:
① 滿足某些軟體需求
② 在程序的模塊結構中位於較高的層次(高層控制模塊)
③ 較復雜、較易發生錯誤
④ 有明確定義的性能要求。
確認測試(Validation Testing)
* 確認測試又稱有效性測試。任務是驗證軟體的功能和性能及其它特性是否與用戶的要求一致。
* 對軟體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已經明確規定。它包含的信息就是軟體確認測試的基礎。
1. 進行有效性測試(黑盒測試)
* 有效性測試是在模擬的環境 (可能就是開發的環境) 下,運用黑盒測試的方法,驗證被測軟體是否滿足需求規格說明書列出的需求。
* 首先制定測試計劃,規定要做測試的種類。還需要制定一組測試步驟,描述具體的測試用例。
* 通過實施預定的測試計劃和測試步驟,確定
– 軟體的特性是否與需求相符;
– 所有的文檔都是正確且便於使用;
– 同時,對其它軟體需求,例如可移植性、兼容性、出錯自動恢復、可維護性等,也都要進行測試
* 在全部軟體測試的測試用例運行完後,所有的測試結果可以分為兩類:
– 測試結果與預期的結果相符。這說明軟體的這部分功能或性能特徵與需求規格說明書相符合,從而這部分程序被接受。
– 測試結果與預期的結果不符。這說明軟體的這部分功能或性能特徵與需求規格說明不一致,因此要為它提交一份問題報告。
2. 軟體配置復查
軟體配置復查的目的是保證軟體配置的所有成分都齊全;
各方面的質量都符合要求;
具有維護階段所必需的細節;
而且已經編排好分類的目錄。
應當嚴格遵守用戶手冊和操作手冊中規定的使用步驟,以便檢查這些文檔資料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系統測試(System Testing)
* 系統測試,是將通過確認測試的軟體,作為整個基於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與計算機硬體、外設、某些支持軟體、數據和人員等其它系統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一系列的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 系統測試的目的在於通過與系統的需求定義作比較, 發現軟體與系統的定義不符合或與之矛盾的地方。
驗收測試(Acceptance Testing)
* 在通過了系統的有效性測試及軟體配置審查之後,就應開始系統的驗收測試。
* 驗收測試是以用戶為主的測試。軟體開發人員和QA(質量保證)人員也應參加。
* 由用戶參加設計測試用例,使用生產中的實際數據進行測試。
* 在測試過程中,除了考慮軟體的功能和性能外,還應對軟體的可移植性、兼容性、可維護性、錯誤的恢復功能等進行確認。
*確認測試應交付的文檔有:
– 確認測試分析報告
– 最終的用戶手冊和操作手冊
– 項目開發總結報告。 1、制定測試計劃
2、編輯測試用例
3、執行測試用例
4、發現並提交BUG
5、開發組修正BUG
6、對已修正BUG進行返測
7、修正完成的BUG將狀態置為已關閉,未正確修正的BUG重新激活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是對軟體組成單元進行測試,其目的是檢驗軟體基本組成單位的正確性,測試的對象是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模塊。
集成測試
集成測試也稱聯合測試,將程序模塊採用適當的集成策略組裝起來,對系統的介面及集成後的功能進行正確性檢測的測試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檢查軟體單位之間的介面是否正確,集成測試的對象是已經經過單元測試的模塊。
系統測試
系統測試 主要包括功能測試、界面測試、可靠性測試、易用性測試、性能測試。 功能測試主要針對包括功能可用性、功能實現程度(功能流程&業務流程、數據處理&業務數據處理)方面測試。
回歸測試
回歸測試指在軟體維護階段,為了檢測代碼修改而引入的錯誤所進行的測試活動。回歸測試是軟體維護階段的重要工作,有研究表明,回歸測試帶來的耗費占軟體生命周期的1/3總費用以上。
與普通的測試不同,在回歸測試過程開始的時候,測試者有一個完整的測試用例集可供使用,因此,如何根據代碼的修改情況對已有測試用例集進行有效的復用是回歸測試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回歸測試的研究方向還涉及自動化工具,面向對象回歸測試,測試用例優先順序,回歸測試用例補充生成等。 V模型
測試階段:
單元測試
集成測試
系統測試
實現意義
V模型是軟體開發瀑布模型的變種,它反映了測試活動與分析和設計的關系 。
從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開發過程和測試行為,非常明確地標明了測試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級別,並且清楚地描述了這些測試階段和開發過程期間各階段的對應關系 。
左邊依次下降的是開發過程各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右邊依次上升的部分,即各測試過程的各個階段。
用戶需求 驗收測試
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 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
概要設計 集成測試
詳細設計 單元測試
編碼
V模型問題
1.測試是開發之後的一個階段。
2.測試的對象就是程序本身。
3.實際應用中容易導致需求階段的錯誤一直到最後系統測試階段才被發現。
4.整個軟體產品的過程質量保證完全依賴於開發人員的能力和對工作的責任心,而且上一步的結果必須是充分和正確的,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則必將嚴重的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和預期進度
W模型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增加了軟體各開發階段中應同步進行的驗證和確認活動。W模型由兩個V字型模型組成,分別代表測試與開發過程,圖中明確表示出了測試與開發的並行關系。 W模型強調: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設計等同樣要測試,也就是說,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W模型有利於盡早地全面的發現問題。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後,測試人員就應該參與到對需求的驗證和確認活動中,以盡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時,對需求的測試也有利於及時了解項目難度和測試風險,及早制定應對措施,這將顯著減少總體測試時間,加快項目進度。 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設計、編碼等活動被視為串列的,同時,測試和開發活動也保持著一種線性的前後關系,上一階段完全結束,才可正式開始下一個階段工作。這樣就無法支持迭代的開發模型。對於當前軟體開發復雜多變的情況,W模型並不能解除測試管理面臨著困惑。


H模型
H模型中, 軟體測試過程活動完全獨立,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某個測試點准備就緒時,就可以從測試准備階段進行到測試執行階段。軟體測試可以盡早的進行,並且可以根據被測物的不同而分層次進行。
這個示意圖演示了在整個生產周期中某個層次上的一次測試「微循環」。圖中標注的其它流程可以是任意的開發流程,例如設計流程或者編碼流程。也就是說, 只要測試條件成熟了,測試准備活動完成了,測試執行活動就可以進行了。
H模型揭示了一個原理:軟體測試是一個獨立的流程,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H模型指出軟體測試要盡早准備, 盡早執行。不同的測試活動可以是按照某個次序先後進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復的,只要某個測試達到准備就緒點,測試執行活動就可以開展。
X模型
X模型也是對V模型的改進,X模型提出針對單獨的程序片段進行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通過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合成為可執行的程序。X模型的左邊描述的是針對單獨程序片段所進行的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將進行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成為可執行的程序,然後再對這些可執行程序進行測試。己通過集成測試的成品可以進行封裝並提交給用戶,也可以作為更大規模和范圍內集成的一部分。多根並行的曲線表示變更可以在各個部分發生。由圖中可見,X模型還定位了探索性測試,這是不進行事先計劃的特殊類型的測試,這一方式往往能幫助有經驗的測試人員在測試計劃之外發現更多的軟體錯誤。但這樣可能對測試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對測試員的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

5. 如何寫測試用例

對各個功能模塊進行測試點分析,提取測試點再堆測試點進行用例編寫。

比如對PC端QQ賬號的登錄模塊,提取測試點就有:

①正常登陸;

②賬號為空時點擊登錄;

③密碼為空時點擊登錄;

④賬號密碼都為空時點擊登錄;

⑤密碼錯誤時點擊登錄 ;

⑥找回密碼功能是否有效;

⑦記住密碼功能是否有效;

⑧自動登錄功能是否有效。

編寫測試用例該注意:

①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設計測試用例表格;

②用例格式不要生搬硬套;

③根據具體情況編寫。



6. 軟體測試中什麼是配置項測試具體定義和具體工作是什麼

配置項測試的理解,我覺得得先清楚兩個概念:

軟體配置項:我認為軟體配置項就是一個開發完成的,已經進入配置管理的,准備提供給客戶的產品。可以是可執行代碼,也可以是產品文檔。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是在項目前期進行需求分析的時候得到的一份文檔,這份文檔中描述了用戶的需求,是初始階段甲乙雙方對項目的共同理解,比如一些界面設計,流程描述,這個是整個開發工作的基礎。

那麼配置項測試,就可以理解成是對軟體配置項的一種檢查,檢查它與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是否一致。比如對可執行代碼進行功能測試,關注它的功能是否與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要求的一致。或者對一份產品文檔進行文檔審查,關注是否已經按照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要求,描述了安裝步驟,或者文檔中描述的介面是否與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相同。

所以配置項測試,需要在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之後進行。

我理解的測試順序應該是:單元測試->集成測試->配置項測試->系統測試->確認測試,如果項目存在變更,還需要進行回歸測試。當然,這個只是幫助理解,實際中肯定不會是按順序做的。

7. 軟體測試報告如何寫

測試分析報告:

1、編寫目的:說明這份測試分析報告的具體編寫目的,指出預期的閱讀范圍。

2、測試概要: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項測試的標識符及其測試內容,並指明實際進行的測試工作內容與測試計劃中預先設計的內容之間的差別,說明作出這種改變的原因。

3、測試結果及發現:把本項測試中實際得到的動態輸出(包括內部生成數據輸出)結果同對於動態輸出的要求進行比較,陳述其中的各項發現。

4、對軟體功能的結論:簡述該項功能,說明為滿足此項功能而設計的軟體能力以及經過一項或多項測試已證實的能力。說明測試數據值的范圍(包括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列出就這項功能而言,測試期間在該軟體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測試原則

對計算機軟體進行測試前,首先需遵循軟體測試原則,即不完全原則的遵守。不完全原則即為若測試不完全、測試過程中涉及免疫性原則的部分較多,可對軟體測試起到一定幫助。

因軟體測試因此類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性,測試人員能夠完成的測試內容與其免疫性成正比,若想使軟體測試更為流暢、測試效果更為有效,首先需遵循此類原則,將此類原則貫穿整個開發流程,不斷進行測試,而並非一次性全程測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軟體測試

8. 軟體測試的測試用例怎麼寫


測試用例編號

規則:編號具有唯一性、易識別性,由數字和字元組合成的字元串

約定:
系統測試用例:產品編號-ST-系統測試項名-系統測試子項名-XXX
集成測試用例:產品編號-IT-集成測試項名-集成測試子項名-XXX
單元測試用例:產品編號-UT-單元測試項名-單元測試子項名-XXX

測試項目

規則:當前測試用例所屬測試大類、被測需求、被測模塊、被測單元等

約定:
系統測試用例測試項目:軟體需求項
如:測試手機在沒有SIM卡的情況下,可以撥打緊急電話
集成測試用例測試項目:集成後的模塊名或介面名
如:測試模塊A提供的文件介面
單元測試用例測試項目:被測試的函數名
如:測試函數int
ReadFile(char
*pszFileName)

測試標題
規則:測試用例的概括簡單的描述用例的出發點、關注點,原則上不能重復。

重要級別
規則
高:保證系統基本功能、核心業務、重要特性、實際使用頻率高的測試用例;
中:重要程度介於高和低之間的測試用例;
低:實際使用頻率不高、對系統業務功能影響不大的模塊或功能的測試用例。

預置條件
規則:執行當前測試用例需要的前提條件,是後續步驟的先決條件

輸入
規則:用例執行過程中需要加工的外部信息,輸入、文件、資料庫等

操作步驟
規則:執行當前測試用例需要經過的操作步驟,保證操作步驟的完整性。

預期輸出
規則:當前測試用例的預期輸出結果,包括返回值的內容、界面的響應結果、輸出結果的規則符合度等

9. 軟體測試包含什麼內容啊

軟體測試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驗證」和「確認」,具體內容如下。

一、驗證:保證軟體正確地實現了一些特定功能的一系列活動, 即保證軟體以正確的方式來做了這個事件。

1、確定軟體生存周期中的一個給定階段的產品是否達到前階段確立的需求的過程。

2、程序正確性的形式證明,即採用形式理論證明程序符合設計規約規定的過程。

3、評審、審查、測試、檢查、審計等各類活動,或對某些項處理、服務或文件等是否和規定的需求相一致進行判斷和提出報告。

二、軟體測試的主要目標

1、發現一些可以通過測試避免的開發風險。

2、實施測試來降低所發現的風險。

3、確定測試何時可以結束。

4、在開發項目的過程中將測試看作是一個標准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軟體測試

熱點內容
scss一次編譯一直生成隨機數 發布:2024-12-22 22:04:24 瀏覽:954
嫁接睫毛加密 發布:2024-12-22 21:50:12 瀏覽:972
linuxbin文件的安裝 發布:2024-12-22 21:46:07 瀏覽:796
vlcforandroid下載 發布:2024-12-22 21:45:26 瀏覽:662
電腦做網關把數據發送至伺服器 發布:2024-12-22 21:44:50 瀏覽:429
新華三代理什麼牌子的伺服器 發布:2024-12-22 21:33:21 瀏覽:340
歡太會員密碼是什麼 發布:2024-12-22 20:57:28 瀏覽:71
sqllocaldb 發布:2024-12-22 20:07:08 瀏覽:123
如何找到我的伺服器 發布:2024-12-22 19:52:14 瀏覽:299
手掛機腳本游 發布:2024-12-22 19:38:00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