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存儲解決方案
1. SAN存儲設備是什麼
SAN,是Storage Area Network的縮寫,即「存儲區域網路」。SAN專注於企業級存儲的特有問題。當前企業存儲方案所遇到的兩個問題是:數據與應用系統緊密結合所產生的結構性限制,以及目前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CSI)標準的限制。SAN中,存儲設備通過專用交換機到一群計算機上。在該網路中提供了多主機連接,允許任何伺服器連接到任何存儲陣列,讓多主機訪問存儲器和主機間互相訪問一樣方便,這樣不管數據置放在那裡,伺服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數據。同時,隨著存儲容量的爆炸性增長,SAN也允許企業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
SAN的支撐技術是光纖通道---- Fibre Channel(FC)技術,FC是ANSI為網路和通道I/O介面建立的一個標准集成。支持HIP PI 、IPI、SCSI、IP、ATM等多種高級協議,它的最大特性是將網路和設備的通訊協議與傳輸物理介質隔離開。這樣多種協議可在同一個物理連接上同時傳送,高性能存儲體和寬頻網路使用單I/O介面,使得系統的成本和復雜程度大大降低。 光纖通道支持多種拓撲結構,主要有:點到點(Links)、仲裁環(FC-AL)、交換式網路結構(FC-XS) 。
點對點方式的例子是一台主機與一台磁碟陣列透過光纖通道連接,可以實現DAS應用。FC-XS交換式架構下,主機和存儲裝置之間透過智能型的光纖通道交換器連接,並存儲網路的管理軟體統一管理,這種方式就是SAN。因為採用了FC技術,SAN具有更高的帶寬。FC使用全雙工串列通信原理傳輸數據,在1Gb標准下,傳輸速率高達1062.5Mbps ,即為100MB/S,雙環可達200MB/S ,2Gb下,上述數字將翻倍。FC標准下可以通過同軸線、光纖介質進行設備間的信號傳輸,使用同軸線傳輸距離為30米,使用單模光纖傳輸距離可達10公里以上,這使得在SAN模式下實現物理上分離的、不在機房的存儲變得非常容易。
現在SAN應用需求量逐步增大、成本在逐步降低,更重要的是,隨著FC-SW標準的確立,2GbFC標准下的各種SAN設備已解決了互操作性問題,這已從成本和技術上解決了SAN的應用瓶頸。因為SAN解決方案是從基本功能剝離出存儲功能,所以運行備份操作就無需考慮它們對網路總體性能的影響。SAN方案簡化了管理和集中控制,這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中在信息中心,很有意義。
2. SAN存儲五大優勢是什麼
SAN英文全稱:Storage Area Network,即存儲區域網路。它是一種通過光纖集線器、光纖路由器、光纖交換機等連接設備將磁碟陣列、磁帶等存儲設備與相關伺服器連接起來的高速專用子網。為了滿足企業對存儲空間日漸升高的需求,同時顧及使用效能的提升、容量擴充的彈性、數據安全的維護及成本花費的控制,存儲區域網絡(Storage Area Network)便應運而生。根據網路存儲產業協會(Storage Networking Instry Association / SNIA )所下的定義:所謂的存儲區域網絡(Storage Area Network, SAN)主要的目的是在存儲裝置之間或是存儲裝置與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數據的傳輸。而存儲區域網絡的構成包含了提供存儲裝置與計算機主機實體鏈接的通訊架構,以及管理存儲裝置、計算機主機及相關網路設備的管理機制,藉以提供強而有力且安全的數據傳輸環境。而SAN 這個名詞通常會被認為是提供區塊輸入輸出(Block I/O)的服務而非檔案存取服務,但此一說法並不是SAN 的必要條件。 一個存儲系統的構成包含存儲組件、存儲裝置、計算機系統等設備,再加上相關的控制軟體及網路上通信訊息的傳遞。在這樣的定義之下,存儲區域網絡基於整合、共享、管理的理念目標,將各種存儲裝置諸如磁碟陣列、光碟機、磁帶機、磁帶庫等機器,透過高速網路鏈接,構成一專門負責提供存儲空間之區域網絡;對外則透過集線器、交換機連結伺服器對前端客端提供服務。
3. das和fcsan結構差異
DAS存儲是親們最常見的一種存儲方式,尤其是在中小企業應用中。PC中的硬碟或只有一個外部SCSI介面的JBOD都屬於DAS架構。
DAS是指存儲設備直接連接到伺服器匯流排上,存儲設備只與一台獨立的主機連接,其他主機不能使用這個存儲設備
DAS存儲設備與伺服器主機之間的連接通道通常採用SCSI連接,DAS存儲設備主要是磁碟陣列(RAID: 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磁碟簇(JBOD:Just a Bunch Of Disks)等。
FC-SAN
通常SAN由磁碟陣列連接光纖通道組成(為了區別於IP-SAN,SAN通常稱為FC-SAN)
SAN提供了一種與現有LAN連接的簡易方法,並且通過同一物理通道支持廣泛使用的SCSI和IP協議。SAN不受現今主流的、基於SCSI存儲結構的布局限制。特別重要的是,隨著存儲容量的爆炸性增長,SAN允許企業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SAN的結構允許任何伺服器連接到任何存儲陣列,這樣不管數據置放在那裡,伺服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數據。因為採用了光纖介面,SAN還具有更高的帶寬。
如今的SAN解決方案通常會採取以下兩種形式:光纖信道以及iSCSI或者基於IP的SAN,也就是FC SAN和IP SAN。光纖信道是SAN解決方案中大家最熟悉的類型,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基於iSCSI的SAN解決方案開始大量出現在市場上,與光纖通道技術相比較而言,這種技術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價格低廉。
4. 請問SAN和NAS兩種存儲的區別是什麼
1、結構不同:
SAN結構中,文件管理系統(FS)還是分別在每一個應用伺服器上;而NAS則是每個應用伺服器通過網路共享協議(如:NFS、CIFS)使用同一個文件管理系統。換句話說:NAS和SAN存儲系統的區別是NAS有自己的文件系統管理。
2、目標不同:
NAS是將目光集中在應用、用戶和文件以及它們共享的數據上。SAN是將目光集中在磁碟、磁帶以及聯接它們的可靠的基礎結構。將來從桌面系統到數據集中管理到存儲設備的全面解決方案將是NAS加SAN。
(4)san存儲解決方案擴展閱讀:
SAN的優點:
SAN提供了一種與現有LAN連接的簡易方法,並且通過同一物理通道支持廣泛使用的SCSI和IP協議。SAN不受現今主流的、基於SCSI存儲結構的布局限制。特別重要的是,隨著存儲容量的爆炸性增長,SAN允許企業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
SAN的結構允許任何伺服器連接到任何存儲陣列,這樣不管數據置放在那裡,伺服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數據。因為採用了光纖介面,SAN還具有更高的帶寬。
NAS優點:
NAS產品是真正即插即用的產品。NAS設備一般支持多計算機平台,用戶通過網路支持協議可進入相同的文檔,因而NAS設備無需改造即可用於混合Unix/Windows NT區域網內。
NAS設備的物理位置同樣是靈活的。它們可放置在工作組內,靠近數據中心的應用伺服器,或者也可放在其他地點,通過物理鏈路與網路連接起來。無需應用伺服器的干預,NAS設備允許用戶在網路上存取數據,這樣既可減小CPU的開銷,也能顯著改善網路的性能。
5. NAS和SAN存儲的區別
1、結構不同:
SAN結構中,文件管理系統(FS)還是分別在每一個應用伺服器上;而NAS則是每個應用伺服器通過網路共享協議(如:NFS、CIFS)使用同一個文件管理系統。換句話說:NAS和SAN存儲系統的區別是NAS有自己的文件系統管理。
2、目標不同:
NAS是將目光集中在應用、用戶和文件以及它們共享的數據上。SAN是將目光集中在磁碟、磁帶以及聯接它們的可靠的基礎結構。將來從桌面系統到數據集中管理到存儲設備的全面解決方案將是NAS加SAN。
6. 基於SAN存儲的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建設
張定祥 戴建旺 李憲文 何歡樂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北京,100035)
摘要:本文在對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建設項目背景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和任務,全面闡述了系統的總體設計、運行模式、系統功能設計思想,系統地介紹了各子系統的功能模塊設計,最後本文對該管理與集成系統的應用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土地調查;數據集成;SAN (Storage Area Network);數據倉庫
1 項目背景
目前,隨著我國土地調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數據的精度和現勢性不斷加強,數據資源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土地調查數據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①數據管理手段落後、數據整合集成度差。大量調查監測與評價數據以文件光碟或紙質方式存放,大多數沒有建立集成化的空間資料庫;土地資源調查監測數據內容不統一,不同時期數據成果的可比性差,難以形成管理和研究分析需要的區域性時間系列數據;土地資料庫存在多種比例尺、多種格式等問題。②數據共享應用存在障礙,數據信息挖掘不夠。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土地調查數據共享渠道還不夠通暢,大量數據資源還未納入管理,數據應用潛力遠沒有開發。
當前,建立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的意義在於:①有效整合、集成土地資源調查工程數據成果,為工程提供系列化、標准化的展示成果;②為「金土工程」和「全國土地資源二次詳查」等新項目提供標准化、集成化數據產品;③加強數據基礎建設,並進行數據信息挖掘,形成土地管理科學決策的數據基礎,提高土地科技創新能力和土地資源參與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科學性;④挽救土地資源調查歷史數據,加快數據共享應用,保護國家在土地調查多年巨額投資成果。鑒於以上考慮,「土地數據存儲管理系統」採用現代數據倉庫數據集成技術思路,以三個資料庫(土地資料庫、土地成果庫、土地應用庫)、數據整合集成工具包、數據分發和對內對外發布等開發為主要內容,將為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調查原始數據管理、成果數據集成、應用數據產品開發、數據分發服務一體化提供集成的網路化管理與共享平台。該系統的建設將大大提高土地調查數據管理和集成信息化水平。
2 系統建設目標
本系統建設目標為:在對國家級土地數據現狀和預測分析基礎上,設計並建立基於SAN (Storage Area Network)存域網的土地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實現客戶端、數據存儲中心和業務系統有機銜接,滿足海量土地數據的動態存儲、管理維護、更新、整合處理、查詢檢索等功能,實現土地數據的分布式共享和應用;能夠實現對國家級土地調查、評價、規劃等數據進行整合、編目、集成形成多層次專題數據建庫,並加入數據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構建土地分中心對外服務共享平台,通過專題資料庫整合、集成、網上發布,實現土地調查數據社會化共享。
3 總體設計
3.1 系統總體框架設計
基於SAN存儲的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由基礎設施、數據和業務應用三層技術體系,安全和整合集成兩個技術保障構成,具體的土地數據分中心總體設計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土地數據分中心總體設計架構
3.1.1 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是系統建立及日常運行的基本軟硬體環境,其中硬體環境構成了分中心的網路環境、存儲環境及安全環境,軟體環境則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GIS軟體環境等。
3.1.2 數據層
數據層是系統建設的核心部分,該層構成了分中心的數據基礎設施。全部數據通過建立統一的土地資料元數據實現集中管理與維護。數據層主要由土地資料資料庫、土地成果資料庫和土地應用資料庫組成,資料庫內所有土地資料信息在元資料庫中管理維護。
3.1.3 業務應用層
業務應用層是分中心的運行層,所有具體的業務人員都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土地數據分中心的應用。根據應用內容的不同,應用系統包括:土地資料庫管理與維護;土地資料庫信息檢索與查詢;土地數據的加工處理與整合;各種土地業務管理應用;國土資源輔助決策支持;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站六部分職能。
3.2 運行模式
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日常運行模式有三種,即分中心內部運行模式、院內部運行模式以及院外部運行模式。分中心內部運行模式的核心是土地資料數據的匯交、存儲、管理、元資料庫維護、數據整合與整理等。院內部運行模式主要為非專業應用系統的普通土地數據用戶則可以通過元數據的檢索查詢完成土地數據的信息瀏覽、數據下載、數據轉換及數據應用工作;此外院內運行的各類土地專業應用系統通過計算機網路,通過訪問、檢索元資料庫實現土地數據倉庫的信息共享,從而達到不同格式的土地數據在不同部門和業務系統間的流通、交換和共享利用的目標。
規劃院外運行模式涉及國務院各部委機關、國土資源部機關、相關數據中心及信息中心、各級省級國土資源數據中心、省級規劃院系統等不同層次和需求用戶。
3.3 系統功能設計
3.3.1 採用基於高性能的 SAN 的網路結構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是當前最先進的網路存儲方式,本系統數據存儲採用光纖布線的方式為用戶提高數據傳輸的帶寬和可靠性數據。系統硬體設備主要包括P650小型機、H16 SAN光纖交換機、FastT600光纖磁碟陣列、3583光纖磁帶庫、IBM EXP400陣列、IBM X365伺服器及IBM X445伺服器等IBM的設備、SUN的Blade2500圖形工作站及Cisco的網路交換機(數據存儲結構見圖2)。
圖2 數據存儲結構圖
3.3.2 高可擴展性存儲設計
從存儲容量來看,目前IBM FastT600磁碟陣列可以提供2 T的存儲空間,最大可以擴展到16 T的存儲容量。IBM 3583-L36光纖磁帶庫內有36個磁帶的艙位,配置了4個磁帶驅動器和40盤200 GB的磁帶,正常情況下可以存儲8 TB的數據,壓縮的狀態下可存儲16 TB的數據。3583磁帶庫驅動器可以再增加2個,磁帶的艙位可以增加到72個。離線磁帶的數量理論上是沒有限制的,只需更換新的磁帶就可以了。
3.3.3 基於數據倉庫設計思想的數據存儲管理系統
針對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多源異構情況復雜而應用目標不十分明確的矛盾,借鑒數據倉庫技術思想,設計了數據存儲管理系統中土地數據整合集成技術流程。其核心思想在於國家級土地數據通過數據集成工具逐步形成土地資料庫、土地成果庫、專題產品庫等系列產品。系統土地數據整合集成技術體系在以下方面:①外部歷史數據進入資料庫的元數據錄入和數據入庫規范,主要由人工處理和系統自動完成;②數據從資料庫進入成果庫之前的數據轉換、抽取、重組、建模、綜合和集成過程,主要由系統提供工具軟體或數據介面人工操作完成;③成果數據進入應用庫之前的數據裁減、融合、接邊、格式轉換等數據集成過程,以及數據成果庫數據挖掘、決策分析功能,此部分主要通過Arc/Engine開發工具的模塊和利用Oracle相應的數據挖掘功能實現。
4 功能模塊設計
4.1 資料庫管理子系統
土地資料庫系統通過建立數據的管理元數據、數據命名、數據目錄規范入庫、構建資料庫,實現基於元數據的檢索、數據查詢、數據預覽等功能。土地數據資料進入資料庫系統是數據資料的初步整合過程,紙質資料和電子數據進行分類管理,紙質資料只錄入編目系統,資料本身不進入數據目錄管理系統。電子數據納入文件目錄管理范疇,需要進行元數據錄入和文件重命名和數據入庫等過程。數據資料整合管理過程主要包括:數據內容選擇、元數據錄入、文件進入資料庫文件目錄系統(目錄資料不入庫)、文件的規范命名、元數據檢查修改、元數據查詢瀏覽、數據分發和發布等過程。
土地資料庫管理子系統由資料庫、管理和維護應用系統、土地數據對外服務系統構成。具體包括:①資料庫。根據數據層次的不同,土地資料庫管理子系統中含有經過重新目錄組織和文件命名的土地資料數據和體現數據目錄信息及其他內容的元數據。②數據管理維護系統。針對土地資料資料庫、元資料庫分別由土地資料管理維護系統、元數據管理維護系統提供相應數據內容的入庫、檢索、利用、存取控制、備份、恢復等。③土地數據對外服務與數據分發系統。土地數據對外服務系統基於互聯網,向社會公眾提供元數據、土地資料數據的瀏覽、查詢、下載等土地數據服務。
4.2 成果庫管理子系統
在資料庫結構預先構建前提下,在經過數據整合和成果提取過程之後,成果數據存儲在Oracle Spatial中,數據管理工作包括空間數據本地瀏覽、數據內容維護和資料庫結構維護。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2.1 成果數據管理
成果最小的組織單位是縣,然後確定一個縣的土地專題,如縣級土地利用、縣級動態監測等,系統建庫標准參考相關國家建庫標准。成果數據的體現按照樹型來組織,第一級是成果主題,然後根據成果組織的類型分為分幅和行政區兩種方式。分幅方式主要是根據標准比例尺將全國區域分為相應數量的邏輯尺寸,數據的組織採用這兩種方式相結合,主要是因為目前有很多已有土地數據成果,本身就是採用分幅來匯交數據,在不改變原有數據的數據范圍下就可以完成數據的拼接。另一方面,一般顯示數據採用行政區省—市—縣逐級索引的,便於數據檢索。
(1)成果分幅管理 標准百萬分幅、標准50 萬分幅、標准25 萬分幅、標准10 萬分幅、標准5萬分幅、標准2.5萬分幅、標准1萬分幅。
(2)成果行政區管理 省級索引圖、市級索引圖、縣級實際成果數據 (圖3)。
圖3a 百萬分幅索引圖
圖3b 全國省界索引圖
圖3c 廣東省界索引圖
圖3d 縣級土地利用專題數據
4.2.2 成果空間數據瀏覽
此功能模塊主要用來實現對存儲在Oracle Spatial中的成果數據進行預覽,主要包括如下空間圖形操作功能。放大、縮小、漫遊、全圖、查閱屬性數據、查閱元數據。
4.2.3 成果整合管理
成果庫的建立是通過整合工具將目標數據整合而成。成果的整合管理主要是指將數據整合到成果庫的過程管理,系統提供整合入庫向導輔助完成這個整合過程。整合過程包括如下步驟:①選擇成果目標庫;②查詢選擇整合數據源;③確定數據源與目標庫(數據表)的對應關系,系統支持多種格式的數據源,包括Arcgis shape,Arcgis coverage,Map-gis,VCT 多種國內外主流 GIS 平台數據格式;④確定數據源屬性表與成果庫數據欄位的對應關系;⑤確定數據源元數據與成果庫元數據的對應關系;⑥調用數據整合工具完成目標數據源向成果庫的整合。
4.2.4 成果建庫管理
成果庫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核心庫,包括分幅信息、行政區索引信息、成果元數據、縣級標准主題庫;另一個部分是成果擴展庫,主要為了實現系統的兼容性和用戶自定義。
由於成果核心資料庫結構是預先生成,在系統正常運行階段不提供用戶介面進行調整,可提供根據預先生成的資料庫腳本重新創建資料庫框架;在不影響資料庫數據整合入庫和數據發布的情況下,通過和開發人員共同合作實現對資料庫的調整。對於成果擴展庫,系統提供建庫向導輔助用戶完成自定義擴展。擴建庫建立向導主要完成如下功能:①定義擴展資料庫、數據表結構;②確定擴展資料庫、數據表與核心庫關系;③定義數據獲取與更新機制。
4.3 應用庫管理子系統
數據的最終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用於專題中作為數據存儲系統的重要功能,要求實現根據專題用戶輸入應用要求,實現數據提取。完成專題產品的來源可以來自於資料庫和成果庫,由於各種專題的要求並不一致,因此需要具有通用性且功能強大的通用工具,以便實現專題數據產品的生成。
4.4 數據發布管理子系統
土地數據管理模式採用土地數據存域網和土地數據中心對外發布平台的有機集成管理模式。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內部土地數據管理由對內發布服務系統實現,社會共享數據和信息管理通過土地數據中心對外發布平台實現。土地數據資源要求可以被授權用戶使用,使用方式將改變以前通過文件復制的方式,而採用更加方便而且安全有效的方式,即通過信息發布——用戶下載的方式來實現。具體功能包括:①數據查詢;②數據分發申請登記;③數據分發申請審核;④數據分發授權;⑤數據下載服務;⑥數據下載備案。
圖4 數據產品下載申請登記
圖5 數據分發審核管理
4.5 數據整合環境與集成工具包
數據整合處理環境由多個數據提取工具構成。利用數據模型構建工具,面向土地專題應用,構建相應的數據倉庫框架,逐步擴充土地專題業務應用資料庫所涵蓋的土地分析專題;通過開發面向特定土地成果資料庫或土地專題應用的整合特定數據源數據的數據提取工具,逐步充實數據整合處理環境的數據提取工具;通過運行數據提取工具,逐步充實土地成果資料庫和土地專題數據倉庫的內容。編寫數據提取工具,從各土地資料資料庫抽取數據到土地成果資料庫中,由土地成果數據抽取數據到土地專題應用資料庫中。
基於 ESRI Arc/Engine 組件工具,開發服務於「土地數據整合處理」的各種通用 GIS工具組件備用,同時開發具有友好圖形用戶界面,實現基於「土地資料庫」或「土地成果資料庫」及其元資料庫提取特定專題應用產品資料庫的流程管理的專題產品資料庫提取與維護管理系統。考慮到數據產品資料庫創建的復雜性,在系統實現過程中,只實現可自動化進行的流程的管理,對於無法自動化的過程,系統給出信息提示,實施手工處理。
圖6a 數據整合處理環境提取工具
圖6b 通用集成 GIS 工具組件
5 應用展望
當前,加快土地調查評價數據集成既是深化大調查成果的需要,也是國家土地管理新形勢對土地資源調查監測數據集成提出的新要求。充分發揮土地調查評價數據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家科技數據資源共享也必須對土地數據進行整合集成。如何對多年來取得的國家級土地調查評價數據,特別是大調查數據進行有效集成和管理,並為國家土地管理宏觀決策提供快速、准確的信息服務是國家級土地調查評價數據集成面臨的首要問題。基於 SAN 存儲的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管理與集成系統,首次將土地數據倉庫技術思想應用於土地數據管理系統建設中,提出資料庫、成品庫、應用庫三庫一體的數據倉庫解決方案,對不同處理級別數據分級存儲,為土地數據挖掘提供可能,也為不同應用目的數據集成提供實現有效途徑。通過該系統建設將能夠實現土地數據管理、土地數據處理和信息發布網路化,大大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目前本系統已經初步建成,並處於試運行階段,正利用本數據管理集成系統平台進行全國城市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數據、1∶1 萬土地利用建庫、土地詳查1∶5 萬縣級土地利用柵格數據等土地調查監測數據的整合集成工作。目前已經完成2004年度全國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成果數據、「數字國土」工程1∶1 萬土地利用建庫200 多個縣區、土地詳查1∶5 萬縣級土地利用柵格數據全部數據(2000 多個縣)的整合入庫和元數據錄入,並可實現對元數據和數據的管理。系統建設已經初見成效,實現了土地調查數據科學有效管理、避免重復投資,為國家寶貴的數據資源科學管理、有效集成和共享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可以預見,本系統平台將在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資源調查數據整合集成發揮重要作用。當然由於受人員、時間,特別是水平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本系統還需要在國家級土地調查監測的數據整合集成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提高。
7. 存儲虛擬化的SAN系統組成
SAN是計算機工作者們為了優化DAS而提出的另一種設計思想,它並沒有試圖在功能上將應用服務和存儲服務完全解耦,而是希望伺服器與存儲設備之間通過專用光纖網路實現高速互連。如圖1所示,一個SAN系統通常包括伺服器連接器件、存儲網路連接器件、存儲設備和管理軟體四部分組成,其中存儲網路連接器件又可以細分為光纖通道集線器、光纖通道交換機和存儲路由器等設備。
圖1 SAN系統組成
從設計角度來看,只要購買一個NAS伺服器通過標准網路協議加入網路,就可以享受文件級的存儲服務了;但是如果打算採用SAN設計存儲網路的話,不僅需要購買伺服器連接器件、存儲網路連接器件、存儲設備和管理軟體,還需要事先規劃設計好存儲網路的拓撲結構。從使用上來看,SAN採用專用的光纖網路實現數據存取,能夠獲得高性能;而NAS伺服器與應用伺服器共用一套網路,性能比拼上明顯無法佔據上風。
可以看出,NAS和SAN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實際使用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技術。近些年來,隨著主流NAS廠商開始向其NAS設備增加類似SAN的光纖通道和iSCSI功能,NAS和SAN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也許不久的將來兩者將會迎來越來越多的重疊。
那麼到底是哪種技術,哪家廠商的方案是最佳的呢?哪種方案會成為存儲虛擬化大賽中的最終勝者呢?現在更多的專家認為,這場競賽沒有最後的贏家,越來越多人認為這三種技術應當結合使用。
如果我們把廠商和各自的虛擬化技術對號入座,那麼三個虛擬化陣營都各自有一些代表廠商。虛擬化應用陣營的代表有SVC、StorAge、NetworkAppliance設備以及NSS SED (Service-Enabled Devices)飛康。而在磁碟陣列和光纖通道陣營里,HDS、Sun、hp以及Acopia提供了多樣化的體系結構。交換機陣營則包括Invista、McData、Brocade、QLogic以及Cisco公司。
在虛擬化應用陣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廠商是飛康,飛康 NSS 是一款靈活的存儲虛擬化解決方案,能夠對整個企業內的存儲資源進行高效、經濟的供給和集中管理。飛康 NSS有助於最大化存儲利用率,降低總存儲成本和提高員工生產力。企業可以繼續利用現有的存儲投資,從而降低購置總成本 (TCO)。飛康 NSS 使 IT 管理員能夠根據業務應用程序服務級別協議 (SLA) 定義適當的業務持續性策略,從而實現更加面向服務的應用程序方法和數據可用性。
對於另外兩個陣營來說,由於McData,Brocade,Cisco等其他一些公司已經針對基於光纖通道虛擬化進行了一系列公司收購與合作,似乎不同類別方案之間的分界線已經變得模糊起來。其他兩個陣營中的廠商中有些也正在慢慢跨越自身的領域,即使目前來說並沒有真正完全的橫跨界限。
由於虛擬化性能、應用程序靈活性以及虛擬化引擎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早期的存儲交換虛擬化和磁碟陣列虛擬化兩個陣營的提倡者廣受業界的質疑。最初執行虛擬存儲的廠商依賴那些基於現有組件的分布式解決方案或是基於埠的處理引擎來提供所需功能,應用設備虛擬化方案被認為是最易於配置的,但其往往有應用限制。因此一些廠商更傾向於存儲交換虛擬化,認為智能SAN虛擬化處理組件是下一代虛擬存儲的典範。
同樣,HDS針對應用虛擬化方案和網路交換虛擬化方案也作出了類似的批評。HDS認為他們的通用存儲平台(USP)是把虛擬化部署在存儲網路邊緣的存儲控制器,而不是部署在主機或是網路核心的交換機或應用設備,他們認為從性能和安全因素上說這是最佳位置。
而應用設備虛擬化的堅定支持者NetApp則認為通過應用設備在存儲網路上實現虛擬化是最好方案。NetApp公司發言人解釋:在選擇磁碟陣列方案後,存儲網路能給客戶提供最大的靈活性,不至於像TagmaStore通用存儲平台那樣把客戶鎖定在磁碟陣列的解決方案,既不需要那麼復雜,也不需要基於主機的虛擬化解決方案中客戶代碼帶來的成本。在存儲網路之內,應用設備可以靈活放置。
一個好的虛擬解決方案不要求對磁碟或存儲網路基礎架構進行任何改變。因此,需要和您的供應商進行討論來決定進行哪些改變才能夠測試和運行它們的虛擬解決方案。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一些解決方案要求企業購買新一代SAN交換機或新一代存儲控制器,而這樣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實現存儲虛擬。
8. sas 和nas區別
sas 和nas區別是:SAN系統是存儲區域網路,NAS系統是網路附加存儲。
如果您需要長期存儲和保護數據,這兩者都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SAN和NAS系統都是使用RAID的冗餘存儲系統。
冗餘存儲系統能夠在一個或多個組件發生故障後恢復,使其比其他類型的存儲更穩定。 SAN和NAS解決方案對於那些需要存儲大量數據並需要能夠穩定可靠地訪問這些數據的人非常有用。
SAN與NAS存儲的基本區別是:
SAN存儲設備通過光纖連接,而NAS存儲設備通過TCP/IP連接。由於這個原因,SAN通常用於高級解決方案,而NAS解決方案更易於家庭用戶或小型企業使用。
為了通過SAN連接,設備必須能夠使用SCSI光纖通道。相比之下,NAS比較簡單,任何東西都可以通過乙太網連接到NAS解決方案。
SAN存儲設備訪問數據塊,而NAS存儲設備訪問單個文件。根據性能需求,這兩種選擇都可能更可取,這完全取決於數據和系統的體系結構。
對於數據和資源密集型的高級應用程序,塊數據可能更為可取。但是對於一般存儲的數據來說,NAS可能更直接,並可以帶來更好的性能。
9. 什麼是SAN
SAN英文全稱:Storage Area Network,即存儲區域網路。它是一種通過光纖集線器、光纖路由器、光纖交換機等連接設備將磁碟陣列、磁帶等存儲設備與相關伺服器連接起來的高速專用子網。 SAN由三個基本的組件構成:介面(如SCSI、光纖通道、ESCON等)、連接設備(交換設備、網關、路由器、集線器等)和通信控制協議(如IP和SCSI等)。這三個組件再加上附加的存儲設備和獨立的SAN伺服器,就構成一個SAN系統。SAN提供一個專用的、高可靠性的基於光通道的存儲網路,SAN允許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群在一起的時候)更加簡化。而且,光纖介面提供了10 km的連接長度,這使得物理上分離的遠距離存儲變得更容易. SAN(存儲區域網路)的優點: 1.可實現大容量存儲設備數據共享 2.可實現高速計算機與高速存儲設備的高速互聯 3.可實現靈活的存儲設備配置要求 4.可實現數據快速備份 5.提高了數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結合SAN技術特性及其在眾多行業的成功應用,在具有以下業務數據特性的企業環境中適宜採用SAN技術。 1. 對數據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企業 典型行業: 電信、金融和證券 典型業務: 計費 2. 對數據存儲性能要求高的企業 典型行業: 電視台、交通部門和測繪部門 典型業務: 音頻/視頻、石油測繪和地理信息系統等 3.在系統級方面具有很強的容量(動態)可擴展性和靈活性的企業 典型行業: 各中大型企業 典型業務: ERP系統、CRM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4.具有超大型海量存儲特性的企業 典型行業: 圖書館、博物館、稅務和石油 典型業務: 資料中心和歷史資料庫。 5.具有本質上物理集中、邏輯上又彼此獨立的數據管理特點的企業 典型行業: 銀行、證券和電信 典型業務: 銀行的業務集中和移動通信的運營支撐系統(BOSS)集中 6.實現對分散數據高速集中備份的企業 典型行業: 各行各業 典型業務: 企業各分支機構數據的集中處理 7.數據在線性要求高的企業 典型行業: 商業網站和金融 典型業務: 電子商務 8.實現與主機無關的容災的企業 典型行業: 大型企業 典型業務: 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