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勞動資源在市場配置中有什麼特點

勞動資源在市場配置中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8-18 13:23:08

1. 內部勞動力市場特點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特點:
1、內部市場主要以管理和慣例為調節手段。它是一個科層組織,其人力資源的配置過程完全被納入到管理規則。與此同時,企業內部特有的慣例與傳統作為非正式規則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外部市場則通常是以價格為調節手段。
2、內部勞動市場的就業合約一般較長,這是其最典型特徵。企業在完成初始僱傭後往往通過默契或承諾維系就業關系的穩定性,為職工在企業內提供職業生涯長期發展的機會,一般不輕易解僱員工,即使當經濟環境不景氣或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時,也不立即把多餘的員工推到社會,而是首先通過一系列內部優化重組的措施來應對。與此相對應,員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動性或「跳槽」行為。這與外部勞動市場上供求關系的頻繁波動形成反差。
3、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決定機制也具有特點。在這里,工資是與工人的長期績效相系,實行所謂「年功工資」的分配製度。

2. 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哪些優點

市場經濟就是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的經濟。 市場經濟得以存在和發展,其根本基礎首先在於分工的普遍化。我們說,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為什麼呢?因為工業化、大機器生產才能造就社會普遍分工的物質基礎。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不需要交換。最多是一家之內的兩口子交換產品。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是通過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經濟運動形態。 一、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系;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二、市場的作用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市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的收入高低和盈虧狀況首先取決於市場價格,價格的高低決定著生產者之間的經濟利益。 2、傳遞信息。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向商品生產者傳遞經濟信息,價格上升表示供不應求,反之則供過於求,生產者可根據價格信息自主調節生產。 3、刺激生產。市場在分配收入和傳遞信息的同時,又可以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技術,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 4、調節供求。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和需求的平衡,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供大於求,價格下降,生產減少;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生產增加;供求平衡,各個部門的生產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資源配置實現合理化

3. 說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及優點。(5分)

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准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市場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2分)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3分)

4. 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優點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准確,靈活的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信息,實現資源配置。面對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的杠桿的作用下,積極調節生產的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徵,是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核心是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體制有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更有優勢,就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兼顧了效率和公平。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導向社會資源配置、實現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經濟形態。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徵,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所謂「決定性作用」,是指市場在所有社會生產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處於主體地位,對於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商品價格擁有直接決定權。「決定性作用」意味著,不能有任何力量高於甚至代替市場的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機制,主要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以及激勵和約束機制。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利潤為導向引導生產要素流向,以競爭為手段決定商品價格,以價格為杠桿調節供求關系,使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總體平衡,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要素的投向、產品消費、利潤實現、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場交換來完成。實踐證明,迄今為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尚未發現任何力量比市場的作用更廣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因此,只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場的作用。

5. 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的特點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特點:
1、內部市場主要以管理和慣例為調節手段。它是一個科層組織,其人力資源的配置過程完全被納入到管理規則。與此同時,企業內部特有的慣例與傳統作為非正式規則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外部市場則通常是以價格為調節手段。
2、內部勞動市場的就業合約一般較長,這是其最典型特徵。企業在完成初始僱傭後往往通過默契或承諾維系就業關系的穩定性,為職工在企業內提供職業生涯長期發展的機會,一般不輕易解僱員工,即使當經濟環境不景氣或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時,也不立即把多餘的員工推到社會,而是首先通過一系列內部優化重組的措施來應對。與此相對應,員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動性或「跳槽」行為。這與外部勞動市場上供求關系的頻繁波動形成反差。
3、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決定機制也具有特點。在這里,工資是與工人的長期績效相系,實行所謂「年功工資」的分配製度。

金融市場的特點

1.交易價格具有特殊性

在商品市場,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而金融市場上特殊商品的價格:利息率,不是表現特殊商品的價值,而是表現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貨幣等金融工具買賣、轉讓的不是貨幣,而是貨幣的使用權。買者購買使用權後,可以投資於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更多的利益,即獲得多於償還貨幣給貸款者的本息。金融市場的價格:利息率的波動,客觀地反映市場銀根的松緊。在金融市場上,由於「商品」的單一性,決定了利率的一致性。不論借錢的目的是什麼,在期限一致、金額相同時,利率基本相同。因此,統一的利息率是金融市場特殊商品交易的參考值,對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價格有制約作用。

2.交易對象的周轉具有特殊性

在商品市場上,商品隨交易活動的結束而退出流通領域轉入消費領域。但是,金融市場交易完成後,交易對象還會在預先約定的時間內,帶著利息返回。因為金融市場交易只轉讓了資本的使用權而未出賣所有權。

3.貸款活動的集中性

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者很多,涉及政府、工商企業、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但卻很少是直接將資金提供給需求者。往往是通過金融機構把各方面的資金集中起來,然後再貸給需求者使用。可見,金融市場的借貸活動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很強的集中性。

4.金融市場買賣關系具有特殊性

商品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一旦買賣過程結束,雙方則不存在任何關系。金融市場買賣雙方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賣方為了獲得一定量的「租金」而轉讓該商品一定時間的使用權,保留所有權;買方支付「租金」後獲得該商品在一定時間的使用價值。顯然,買賣過程結束後,形成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債務者必須按期償還本息,債權者有權按期收回本息。

5.交易對象的單一性

商品市場交易的對象——商品實物是多種多樣的,而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卻是單一的貨幣,不涉及任何其他交易對象,表現出明顯的單一性特徵。

望採納,謝謝!

6. 誰能告訴我「生產要素」之一的「勞動」有什麼特點啊

生產要素指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生產的一般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但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會有新的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要素將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

所謂勞動者是指具備勞動技能和勞動能力的人,包括直接勞動者和間接勞動者。生產資料是人們從事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勞動資料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勞動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被置於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起著把勞動者的勞動傳導到勞動者對象上去的作用,生產工具的先進和落後,反映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標志著人類征服務自然能力的加強,隨著現代管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交流的加強,生產工具將更加先進,生產效率將更快地提高,勞動對象則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將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具體包括原材料和一切自然資源。只有具備了上述基本要素,生產才能正常進行,生產活動才成為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分配是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並確立了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時期內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也是工會理論最基礎性研究的課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深化的實踐,許多固有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上我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有兩個根本標志:「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在公有制問題上,經過多年的探索,在理論上提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性」,在實踐上開始實現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即所有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分配製度和政策上也同步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的原則上,首先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觀念確立為我國分配製度的原則之一,在分配製度中突出效率問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多勞多得、優質優價問題,也不僅是為了打破大鍋飯問題,而是涉及了效率和公平這個現代經濟學上的基本問題。黨的十五大又把按勞分配原則擴展為,「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原則,並特別突出了「鼓勵和提倡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第一次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觀念,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次黨的十六大,再次突出了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觀念,第一次把勞動也作為生產要素排在了首位,並且仍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為什麼在突出了「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還要把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為什麼「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還不足以解決分配問題,還必須把勞動也加入到生產要素行列中參與分配?筆者認為這就是十六大所確立的分配製度的最大亮點。其本質是確立在諸生產要素中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最終仍然是解決公平與效率問題。 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首先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價值觀;其次是要堅持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到對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第三是要清除對馬克思按勞分配原則的片面理解和錯誤做法。真正落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 勞動作為第一生產要素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價值觀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用於交換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而非勞動性的生產要素價值是通過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上,其本身並不創造新的價值。但是這些非勞動性生產要素卻同勞動共同創造了財富。馬克思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⑴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實際上對共同創造出的財富進行分配,創造價值與分配價值(使用價值即財富)是不同的。當代西方經濟學普遍採用「邊際效應」和「均衡理論」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分配問題,認為:「經濟收入是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分配的。三種最重要的要素是:勞動、土地和資本。」「每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報酬取決於某種要素的邊際產量的供給和需求。需求又取決於某種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在均衡時,每種生產要素賺到了它對生產物品與勞務的邊際貢獻的價值。」⑵ 通俗地講,它是指這三種要素的價值形式(價格),工資、地租和利潤的形成,都取決於市場上供需狀況。任何一種要素的供需不平衡都會影響到自身價格升降,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要素價格的升降。所謂均衡時,是指通過市場的力量,使各種生產要素按照其在生產過程中的邊際效應(貢獻),達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表面上看,這與勞動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很相象,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些經濟理論大多是在經濟運行層面上來分析生產要素的運行規律,是研究如何增加、聚集和擁有財富的理論,是「賺錢的學問」。而較少從社會基本制度層面上研究經濟問題。一般來講,社會基本制度要解決的經濟問題是為什麼和必須要這樣做,而經濟運行層面是解決怎樣做的經濟問題。換句話說,社會基本制度體現出的價值觀決定了必須確立勞動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經濟運行層面則要解決的是各生產要素如何按貢獻參與分配。勞動作為第一生產要素則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價值觀。 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是馬克思科學理論和價值觀的統一,也是同「三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理論斗爭的結果,但馬克思並不否認「三要素共同創造財富」,相反馬克思在糾正、補充、完善亞當斯密「勞動價值論」的缺陷時,特別強調了土地和資本的重要性。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創立,是針對當時整個社會的物慾橫流、對金錢、對商品的「拜物教」等「物統治人」的現象,通過勞動問題——這一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作為理論支點,把「物統治人」的世界顛倒過來,實現「人對物的統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本質上是一個為人類社會發展而設置的評價體系,它在評價個人對社會的作用上將勞動看作唯一的標准,認為個別生產者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勞動。」⑻「在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關於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非勞動者依賴勞動者而生存的觀點是最基本的思想,勞動價值論只是他的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經濟理論上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通過經濟運行中的物與物的交換規律,看到其背後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更多的是社會基本制度層面上研究經濟問題。學習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要全面地學習,「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創立的,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諸多范疇,例如:商品的二重性、勞動的二重性、價值的本質、價值實體、價值量、價值載體、價值形式、價值構成、價值轉形、價值規律、國際價值等。如果只把其中的一兩個方面視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將陷入片面性。深化和發展勞動價值論,必須全面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這是基礎。」⑽ 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是堅持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首先是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有利於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發展與和諧的統一。市場是有缺陷的,存在著市場的失靈,必須進行適當干預和調節,所以我們建立的市場經濟是有宏觀調控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按照自由主義學派的觀點,當前存在的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階層的斷裂是正常的也是無法克服的,也不必去克服。例如帕累托認為「人們對於不平等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的。造成不平等的基本力量強大到國家干預所不能影響的地步。」 ⑾「勞動的工資、土地的地租、資本的利潤為經濟規律所決定,而不是政治力量所決定。如果工會或改良主義的政黨試圖利用國家來修正這些生活的現實,那麼最終不會產生效果。在這種嘗試中,他們所能做到不過是使整個社會生產的餡餅較小一些,而較小的餡餅很可能仍然用同樣的方式加以分配。試圖用干擾和暴力來改變這種情況只會造成經濟混亂和階級沖突。」⑿因此,他認為社會的公平、正義等在經濟學上是沒有意義的,主張實行完全的自由主義經濟,實際上是維護資本至上的制度,反對社會的革命。 然而,事實上在典型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里,也並不贊同帕累托等自由派的觀點,在經濟活動中也存在著「按勞分配」,但只是非常有限的「按勞分配」 ,是在發達國家政府為了緩和勞資矛盾和在工會的強大壓力下,所採取了一些「讓步政策」。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做法,客觀上是承認了勞動對剩餘價值的部分所有權和分享權,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許「按勞分配」進入剩餘價值的分配領域。當然我們更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對剩餘價值的分配方式主要是實行「按資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但也從另一方面啟示我們勞動要素參與分配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其次,勞動要素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在現代社會,人的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識和才能基本上是人力投資(特別是教育投資)的產物。這就是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學家H.P道格拉斯和 R.索洛用統計方法衡量美國的生產函數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在某種微妙的意義上勞動是唯一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每增加1%的勞動所增加的產量三倍於每增加1%的資本所增加的產量。(美國工資占國民生產值的大約3/4,而剩下的1/4大致為財產收入的份額。約等於工資的1/3。)」⒀ 第三、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途徑。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是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而不是社會制度的變更。勞動力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當然也要按市場原則進行配置,但是勞動力資源又是一種特殊的資源,不同於貨幣、土地、設備等。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過程的原則與方式必然有其特殊性。必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是「人統治資本」而不是「資本統治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前提和手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在全面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如何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高效率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又能有效消除由競爭機制和供求機制而產生的兩極分化的負面影響。其中一條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使勞動者的勞動資本化,而絕不能停留在「勞動力商品化」的階段。所謂勞動力商品化,其特點就是在流通領域勞動力所有者同資本所有者,通過平等交換,完成買賣關系。資本所有者通過支付工資獲得勞動者勞動力的使用權,勞動者通過獲得工資將自己的勞動力讓渡工資支付者使用,這一切似乎很公平。但是,當職工的勞動力進入生產領域,由於商品屬性原則,勞動力的購買者就可以完全佔有、支配、使用勞動力及其勞動成果。 問題就在這里,此時的勞動力已不再是商品,而是生產過程中的可變資本,是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多價值的資本。而這些增殖部分,按照商品歸屬的原則,被資本所有者(勞動力的購買者)全部佔有,這就是資本所有者資本不斷增殖的秘密,也是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僱傭勞動,實際上就是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把勞動者的勞動力轉變成資本家所佔有的可變資本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⒁它是製造工人階級永遠貧困的社會經濟制度。因此,當勞動者擁有的只是「勞動力商品」所有權時,結果只能是永遠的貧困。 當勞動者的「勞動要素」同資本一樣參與分配時,按照資本運行的原則,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實際上是除了工資之外,還要加上勞動者勞動要素投入的回報,獲得剩餘價值的索取權——實現「勞動分紅、利潤共享」,這就是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最本質的現實意義。這樣才能擺脫「僱傭勞動制」所帶來的「絕對貧困規律」,廣大勞動者才有可能實現「共同富裕」。 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著「資本收益率遠遠高於勞動收益率」的現象,在我國由於資本的緊缺和勞動力大大富裕而形成的供求現狀,使這個問題則更為突出。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實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偉大目標中,關鍵的問題是盡快讓廣大勞動人民富裕起來。而如何讓廣大勞動人民盡快富裕起來,特別是工人階級如何致富問題,是一個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我們常說勤勞致富,事實上在「資本收益率遠遠高於勞動收益率」的現實中是很不容易實現的,也就是說職工只靠工資收入是不可能致富的。工資體現的僅是勞動力的價值,是補償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費用的,主要用於生活費用的開支,因此工資水平總是同生活水平的高低相同步。依靠工資節余形成的財富,實際上是以減少消費(或滯後消費)及降低生活水平為代價的,對促進積極的社會再生產來說並不是積極因素。而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對剩餘價值的分配,是能夠使勞動變為資本不斷升增殖的。讓勞動變為資本勞動者才能真正致富,依靠資本形成的財富,是投資,是再生產的結果,本身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因此通過制度的確定使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勞動效率、創造力、智慧及綜合素質成為富起來的資本,通過勞動力產權制度的建立,把勞動者的勞動力資源與資本進行有效的合作及有機融合,發揮出最大的效能。使勞動者可以從認真努力的勞動中獲得工資收入,獲得一定的利潤分成(勞動力資本投入的產出)。此外勞動者還可以將這些利潤分成轉化成金融資本,進行投資在擴大再生產的同時獲得投資收益。使廣大勞動者由「無產者」變為「有產者」,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根本目的在於解放勞動、解放勞動者,在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第一位的是不斷解放勞動、勞動者;發展生產力,第一位的是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效率(文化、科技)。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就是勞動積累的過程,就是勞動、勞動者解放的過程,就是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這就是勞動是第一生產要素最終意義。 (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工運幹校)2003年10月10日草擬2004年4月1日第二次修改 注 釋:⑴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第15頁 人民出版社⑵ 曼昆:《經濟學原理》(下)第19頁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一版⑻ 左大培:《重新理解勞動價值論》 載《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6期和2003年第1期⑼ 同上⑽ 李鐵映:《關於勞動價值論的讀書筆記》載《中國社會科學》 2003年 第1期⑾ 薩繆爾森:《經濟學》(上) 第121頁 商務印書館 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⑿ 薩繆爾森:《經濟學》(下) 第226頁 商務印書館 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⒀ 薩繆爾森:《經濟學》(中) 第221頁 商務印書館 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⒁ 王珏、李濤:《勞動力資本論——國企改革出路探析》 第2頁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7. 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應注意些什麼問題

1。分清勞動力的種類:體力與腦力。在溫州就有專門的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很典型

2。勞動力價值的高低:這個在個人求職以及面試的時候會充分體現。

3。勞動力的稀缺性:真正的高端人才,依舊稀缺。

4。勞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一個道理。

還有的可以參照資源的合理配置中遇到的問題,人力資源,也是資源的一種。

8. 市場配置資源優點

市場經濟就是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的經濟。 市場經濟得以存在和發展,其根本基礎首先在於分工的普遍化。我們說,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為什麼呢?因為工業化、大機器生產才能造就社會普遍分工的物質基礎。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不需要交換。最多是一家之內的兩口子交換產品。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是通過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經濟運動形態。一、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系;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二、市場的作用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市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的收入高低和盈虧狀況首先取決於市場價格,價格的高低決定著生產者之間的經濟利益。 2、傳遞信息。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向商品生產者傳遞經濟信息,價格上升表示供不應求,反之則供過於求,生產者可根據價格信息自主調節生產。 3、刺激生產。市場在分配收入和傳遞信息的同時,又可以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技術,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 4、調節供求。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和需求的平衡,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供大於求,價格下降,生產減少;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生產增加;供求平衡,各個部門的生產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資源配置實現合理化。

9. 勞動力市場的特徵是什麼

勞務市場亦稱「勞動力市場」。是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直接商談的場所,是指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勞動力供求關系,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在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合理配置的場所。
勞務市場是勞動力交流的一種形式。勞動力市場特徵如下:
一、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系比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供求雙方的關系復雜。因為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上供求雙方只在市場交換過程中發生關系。而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系在市場交換完成之後仍然存在。勞動力需求方要通過支配勞動力供給來達到購買的目的。
二、勞動力不能像其它生產要素那樣被儲存或報廢,勞動者在脫離生產時仍然要維持其生計,這一特徵是其它生產要素市場所不具備的。
三、勞動力供給方——勞動者,可以組織起來提高勞動力的價格,所有這些特徵的基本點都緣於勞動力的自身特徵,
即勞動力不同於其它生產要素或商品,鑒於上述特點,應對勞務市場給予極大關注,並建立起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促進勞務市場的發育與完善。
(9)勞動資源在市場配置中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初顯。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部分企業開始引進機器人帶動,這一方面帶動了高技能崗位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擠壓了部分中等技能就業崗位,就業「極化」現象明顯。
就目前來說,機器人已由枯燥危險、不適宜人類完成的任務領域逐步涉獵到製造業、服務業、醫療保健、國防以及空間探索等領域,並有引發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的趨勢。
技術變革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勞動市場平衡性產生影響,會出現新的生產機會。這種新的互利機會激勵產生新的勞動需求,由此破壞既有工序平衡狀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務市場

熱點內容
jrtplib編譯 發布:2024-11-01 18:06:01 瀏覽:226
java代碼中if 發布:2024-11-01 18:02:40 瀏覽:377
android定時刷新 發布:2024-11-01 17:59:43 瀏覽:999
炎黃解說我的世界伺服器生存 發布:2024-11-01 17:59:42 瀏覽:542
如何清楚網頁緩存 發布:2024-11-01 17:53:58 瀏覽:552
linux文件許可權不夠 發布:2024-11-01 17:53:19 瀏覽:917
c語言中10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1 17:45:08 瀏覽:892
裝棉衣壓縮袋 發布:2024-11-01 17:37:18 瀏覽:297
android40ble藍牙 發布:2024-11-01 17:36:58 瀏覽:712
資料庫表對比 發布:2024-11-01 17:18:42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