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收益配置
⑴ 資產配置到底有多麼重要 量化基金年內收益兩極分化
1、首先可以進行資產配置的工具主要包括四大類:現金類資產(貨幣基金等,想花就能花,但是收益率低啊);保障類資產(各種保險,這個主要是一種個人的風險對沖工具,非常重要,以防萬一用的,這個一定要有);固定收益率資產(在有錢花和有了保障的基礎上,要考慮資產保值了,這時候可以買些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債券型基金、保本基金等);權益類資產(要資產增值就要高風險高收益,而且對投資者有很高的要求,包括股票、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股權等等);2、進行個人或者家庭資產配置的其實有工具,這個工具叫做標普資產配置。它把人們要配置的錢分為四類:要花的錢、要保本的錢、要保本的增值的錢和生錢的錢。3、如何配置要花的錢?這個要看個人收益支出情況,一般而言要花的錢保留3-6個月的生活費;對應到我們上面的資產工具,就是現金類工具,除了現金和銀行存款外,您可以配置貨幣基金、國債ETF、國債逆回購等工具。當然這類資產不宜配置過多,因為配置的越多,整個組合的資產收益就越低;4、如何配置保命的錢?這里主要是保險了,國人似乎很多人對保險產品存在一定的誤解。其實,保險就是通過支付保險費的方式,把風險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達到以小博大的效果。換言之,就是以有限的財務支出,避免無限的財務損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個人或家庭風險對沖的工具。至於老百姓怎麼買保險了,對於老百姓來說,把保險買簡單了,就是要記住這樣一個組合就可以:重大疾病保險+壽險+意外傷害保險+住院醫療保險+意外醫療保險。(錢不夠的情況下,優先買重疾險和壽險)這樣一個組合,就能做到----意外的門診可以報銷,住院的醫療費用可以報銷(無論什麼病,住院就可以),重大疾病能得到提前給付,意外死亡和殘疾可以得到給付,疾病死亡也可以得到賠付。買了這樣的保險組合,就基本可以算是保障全面了,當然,這屬於保障類的組合,養老的風險要由養老保險解決。5、在有錢花和有保障的情況,該考慮資產的保值對應到資產工具就是固定收益率資產,這些包括債券、債券型基金、保本基金、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等等;另外投資者還可以應該購買孩子的教育年金和自己的養老年金。6、如何配置資產增值部分的錢這個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風險-收益特徵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年紀比較輕,可能多配置一些風險的資產,如果您的年齡比較大就應多配置一些低風險的資產;如果你的收入比較固定,例如您是教師或者公務員等,那您也可以多買一些權益類的資產;而如果你的收入波動比較大,例如您是銷售人員(工資主要看提成),那麼建議您多配置一些固定收益的資產
⑵ 談談你對目前收入分配問題的看法
當前收入分配問題受到廣大公眾的關注。如何看待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收入分配原則和政策?如何看待收入差距擴大?如何看待致富和扶貧?已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有的同志對差距擴大無動於衷,反應遲鈍;有的同志則為此憂心忡忡,懷疑黨的先富政策;有的同志談「差」色變,認為由差而亂不可避免。 我認為,對當前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必須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從理順分配關系入手,標本兼治,逐步縮小,以保持社會的長治久安;但也不必過分憂慮,引起恐慌。應該看到,從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是一個較長時期過程;只要政策正確,處置及時,所謂「差」而「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現在談談我的幾點不成熟意見,請領導和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收入差距擴大是正常的,從擴大到縮小需要一個過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收入分配是由計劃制定的。當時人們除了工薪以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也不受市場影響,因此差距較小,「大體平均,略有差別」是當時收入分配的特徵。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收入分配從原則、政策到具體運作,已發生根本變化。收入差距從相對平均到逐步擴大是必然的。第一,參與收入分配的要素不同。除勞動以外,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土地都成為參與分配的要素。國家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政策,允許和鼓勵資本參加分配。因此,那些掌握生產要素較多,尤其是資本較多的人,收入就會較高。第二,市場競爭環境不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鍋飯」與「鐵飯碗」制度造成人們收入差距不多,波動不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擇業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十分激烈,優勝劣汰是必然規律。在這種體制下,那些適應市場要求,駕御市場能力較強的人,就能獲得優勝,並以「第一桶金」為基礎,不斷擴展業務,增加財富。第三,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由國家投資的;因而這種開發與利用的成果,歸國家所有。現在除義務教育以外,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成本基本上由個人或家庭承擔,因而開發與利用的成果也基本上歸個人與家庭所有。隨著生產現代化與市場化的發展,由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知識、管理、技術等要素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而,由人力資本投資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第四,信息的掌握和利用不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信息不能轉化為收入,更不能轉化為資本。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轉化為收入和資本的渠道暢通。因此,那些能夠及時掌握各種信息——技術信息、政策信息、投資信息等等——並且加以利用的人,就能更多的佔有市場,佔有財富。第五,體制轉型時期風險與收益不同。在體制轉型期,政策環境與經濟運行不穩定,變動較多,投資和經營風險較大。風險與收益是正相關關系。那些敢冒風險的人,收益可能較大,這就為一部分人的發家致富創造了條件。當然,在經濟轉型期,各種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盜竊國庫、走私販毒以及欺詐行騙、造假販假等非法行為也大量存在,這也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總的說來,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合法的因素,也有非法的因素。收入差距從擴大到縮小,有一個過程。當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市場秩序比較規范,社會法制比較健全,社會保障比較普遍的時候,收入差距就會逐步縮小,達到基本合理的水平。因此,差距從小到大,再從大到逐步合理,是必然的,不應為此過分擔憂。二、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生社會危機基尼系數達到0�4,是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但是,不能簡單地把基尼系數超過警戒線與發生社會危機混為一談。這是兩個既有聯系又不相同的事情。第一,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切不可掉以輕心。應該看到收入差距的擴大,貧富的過分懸殊,可能造成部分人心理失衡,引發社會不穩以至社會動盪,對這種潛在的社會危機必須十分警惕,並採取積極措施,縮小差距,緩解矛盾。第二,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不是發生社會動盪的必然原因。事實上,世界上不少國家曾經出現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的情況,但並沒有出現社會動盪。而一些出現社會動盪的國家,除收入差距擴大的因素外,還有政治的、民族的、宗教以及其他的原因。因此,不應把基尼系數擴大和社會危機混為一談。第三,我國雖然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但社會穩定是主流。一是我國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社會上貧困階層無論絕對或相對都在減少。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已從30�2%降至3%,從3億人降為2600萬人。這個巨大的扶貧成果是社會穩定的強有力的基礎。二是我國政府實行農村貧困線、城鎮低保線和下崗職工補助線,保證了最貧困的社會人群基本生活需要。三是我國實行公平的社會政策,公民權利平等,就業機會平等,義務教育制度平等,為貧困階層提供了改善處境、脫貧致富的政策環境。四是我國人民教育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入學率大幅提高,社會成員中理性思考、懂法守法的人越來越多,有利於社會穩定。五是我國改革的目標是從先富到共富,這個目標使廣大貧困人員看到未來,看到希望。因此,我認為,社會上不應盲目炒作基尼系數,不應片面宣揚所謂「仇富心理」,不應把不同類型的社會矛盾都歸因於差距擴大。要實事求是,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矛盾解決什麼矛盾。三、關注公平,但不宜改變效率優先的原則在當前收入差距擴大的情況下,要更加關注公平原則;在分配政策、社會政策、福利政策上更加維護低收入人員尤其是貧困人員的利益公平。不僅在第二次分配時主要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等政策更加註重公平,而且在第一次分配時對勞動要素與資本要素的回報要充分體現公平原則,不能重視資本要素輕視勞動要素。特別要十分注重教育公平,把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分配公平的首要任務。但是,注重公平不宜改變效率優先的原則。黨中央關於效率優先是針對我國長期不顧效率實行平均主義,嚴重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的,這種情況至今仍未根本改變。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家經濟實力雖有所增強,但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後。2004年人均GDP只有1300美元,只相當於美、日等發達國家1/30;再經過十多年努力,到2020年,我國達到全面小康水平,人均GDP也不過3000美元,距離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很遠。因此,發展經濟、提高效率仍是當前迫切的任務。第二,我國當前經濟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能源、原材料、水資源消耗十分驚人。單位GDP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數倍。這種情況如不改變,經濟增長將受嚴重製約。效率優先,就是要通過提高效率,降低資源消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第三,我國社會技術水平不高,人均勞動生產率低下,產品成本和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這些年,我國國際市場的擴大,出口的增加,主要不是靠勞動生產率提高,而是靠壓低職工工資,過度消耗能源資源達到的。這種情況不能繼續下去。主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第四,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但勞動力素質不高。從收入分配上刺激勞動者學習科學技術,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是推進我國科技發展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以效率為中心,展開勞動者市場競爭,既是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因此,不能把公平與效率絕對對立起來。第五,我國分配上平均主義觀念和傾向源遠流長,「不患寡,只患不均」的思想影響不可忽視。如不強調效率優先,很容易重走改革開放前「大鍋飯」、「鐵飯碗」的老路;那種分配體制的弊端人們仍然記憶尤新。綜上所述,效率優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原則,必須堅持,不宜改變。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但不能改變先富原則縮小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徑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尤其是提高貧困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國現有農村貧困人口2610萬人,城鎮低保人口2200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4%的貧困者,收入低微,農村貧困戶年人均為667元,城鎮低保戶年人均不足2000元,提高這些處於絕對貧困化人口的收入水平,基尼系數就會降低,收入差距就會縮小。我國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城鎮普通職工、離退休人員、下崗人員等,是低收入者的主體。因此要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提高離退休金標准,提高下崗補助標准。這部分低收入人員收入的提高,也有助於縮小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是縮小收入差距的主要內容,農村不僅存在貧富差距,而且幾乎全體農民收入水平都很低下,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是縮小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徑。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和計征標准很不合理。起征點低,廣大工薪階層成為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對象,不能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必須提高起征點,完善征管機制,使稅收真正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在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同時,要堅持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收入分配原則和政策,不能輕易改變。這些原則和政策主要:一是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支持和鼓勵資本參加分配;二是讓部分地區和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促共富;三是實行公平競爭,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等。當然,對於特殊消費的人,如購買超豪華住宅,享受超豪華宴席和休閑娛樂,飼養名貴寵物的人,要徵收特別消費稅。這也是公平的、合理的。五、縮小收入差距需要多方努力,關鍵在政府縮小收入差距既要從第一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等多方面進行,但關鍵是第二次分配,主要是政府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進行分配。要把所得稅真正成為調節居民收入的主要工具。要通過財政支出,增加扶貧投入,增加基礎教育投入,使低收入者從政府財政支出中得到更多實惠。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增加農業投入,增加公共醫療衛生投入。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財富大量增長,財政收入大幅上升,已經具備了支持低收入者尤其是絕對貧困者脫貧解困的條件。我們要把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措施,認真落實,積極推進。
⑶ 如何看待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不是公司主營業務的收入,沒有持續性、確定性,不能反映公司的經營能力,所以最好不要把投資收益作為公司的業績指標。
⑷ 對於資產配置你有哪些看法
1.最近看到某通信巨頭變相裁員的新聞,報道中稱該通信巨頭開始逐步裁剪34歲以上的員工,特別是40歲以上的研發人員。首先是HR跟這些員工約談,要求其常駐海外艱苦地區,美其名曰「輪崗鍛煉」。因為該公司在面試時就會要求應聘者同意被派駐海外,那麼現在在國內「享受」了這么多年,公司需要你去海外好像也沒有什麼過份的。當然,國內不少34歲以上的員工早就成家立業,甚至生了二胎,這個時候被派到海外常駐,遠離妻兒,能欣然接受的肯定是少數。如果不接受公司的安排,那麼就會在接下來的考評中被打C或D,然後「被離職」。
近日該公司的老總也在國外某員工大會上發表言論,發言的原標題是「我若貪生怕死,何來讓你們去英勇奮斗?」,並在會上回應清理老員工的傳聞,強調「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著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這個言論雖然不是官方澄清傳聞,但是也再一次把這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實這名老總的確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畢竟他70多歲還在工作,經常世界各地滿天飛。
如果要繼續這個方案可以考慮再大膽一些,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工資收入,也即找的新工作還是要有更高的月薪或是綜合年薪,我認為完全有可能。其次將只貸款了70萬的第一套房提前還貸再辦理高成數的抵押,按照超過350萬的估值來看預計可以貸款到200萬,雖然貸款增多,但是用於理財的資金也變多(達到230萬),理財的年化收益基本上是可以超過抵押貸款的利率。當然,這也是比較激進的做法,會造成整體負債比過高,他家只有一個掙錢的勞動力,所以不太適合這個家庭。
4.有不少網友認為不該買二套房和生二胎,不該讓妻子當全職太太,我卻不這樣認為,為了孩子上學買學位房是不得已,而且相對於他之前的情況是很不錯的投資。對於這種突然被裁員的黑天鵝事件,的確難以預料到。
其實,對於文中「被裁員」的員工只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現狀,合理利用自己手頭上的資產,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生活「崩盤」的顧慮。而且離開了高強度的工作單位,到一個收入雖然低不少,但是壓力更小,自由時間更多的公司里,多一點時間陪陪自己的一雙兒女和妻子可能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的薪酬沒有什麼意外的話總是會越來越多,負債也會逐漸減少,再加上房產的升值和理財收入的逐漸增多,說不定還可以走上財務自由的道路,從此告別戰戰兢兢的職場。
理財趁年輕——願你能過上想要的生活,微信公眾號: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⑸ 薛掌櫃如何看待基金組合短期收益
整體仍處合理區間,波動屬於正常現象。
「短期波動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從運行規律看,形有波動,勢仍向好。薛掌櫃現階段基金組合中配置了一些偏股型基金,指數最近一周在3300-3400區間震盪盤整,受到股指波動的影響,其間難免有起伏波動,這是一種正常「脈象」。擁有26年證券從業經驗,來自薛掌櫃基金組合研究院的院長薛峰比喻道,好比人的心電圖,一起一落是正常的。
2、從投資策略看,薛掌櫃堅守中長期穩健收益的投資策略,從市場上四千餘只基金中精選4-6隻構建組合,並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組合配置。和個人投資者的「短跑行為」不同,專家通常是長跑選手,同一賽場同一賽道相遇,短跑講究爆發力,長跑偏重平均分配體力,是1/4圈和25圈的區別,是最終目的的選擇。
⑹ 金融分析師任震鳴如何看待資產配置的
在任震鳴看來,資產配置是整個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決定投資組合相對業績的主要因素。一項關於針對美國82隻退休基金進行10年的投資績效調查指出,90%決定長期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資產配置,而只有10%是因為投資標的和市場時機選擇以及其他等因素。所以任震鳴表示,資產配置具有長期性,它不是單純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要在風險與收益之間謀求一種平衡。投資者必須要經受住從眾心理風潮的考驗,才能在長期的投資中平滑風險,實現守中有攻。
⑺ 如何看待股票市場的風險和收益
要客觀看待股票市場的風險收益,首先得知道股票市場都有哪些風險,收益途徑有哪些。股票市場的風險主要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而收益則主要包括資本利得收益和分紅收益,針對不同的風險和收益,在進行股票投資時就需要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目的在於將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利用合理的投資策略將所要應對的風險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⑻ 如何正確理解資產配置
分散投資不等同於資產配置,那麼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展恆為您解析。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麼要做投資?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理財?是為了實現個人資產的保值與增值,在可以承受的風險范圍內,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最終讓金錢成為我們追求幸福、自由生活工具。
簡單說就是「錢生錢」當然是要越生越多,別生著生著,蛋沒撈著多少,雞沒了!在做投資之前我們要設定預期收益目標,這點很重要,非常重要,這里的設定目標不是簡單的定個收益的數字而是包括兩方面,後面會談到。設定好目標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簡單的分散投資,並不能完成,這就需要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如果我們是想拿雞蛋到集市上去賣,我們應該分散裝在不同的籃子里,但是如果我們想做成鹵蛋,那還是一起會比較好,因為這樣成本會低很多!
所以我們要先設定目標!但是我們知道投資是概率事件,投資的本質就是不斷地提高賺錢概率而降低賠錢概率的過程。分散化投資對不同投資品種賺錢的概率大小不作區分,寄望於某些品種的上升來抵消某些品種的下降,通過社會整體進步獲得平均回報率。也就是說它還是有概率的,雖然分散了風險但並未做控制或抵消;而如何進行資產配置追求的是「提高確定性」,也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分析各類資產賺錢概率的大小,對於賺錢概率大的資產,加大其配置比例;對於賺錢概率小的資產,哪怕後來證明可以帶來很高收益,也要降低配置比例甚至不予配置。
更多您可以參考我們網站的內容。
⑼ 如何理解資產配置
1.資產配置的意義
大衛·史文森在《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闡述的資產配置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
理解這個思想大致包括幾個方面:
1).理解各個大類資產的長期收益水平和價格波動特點;
2).理解擇時和證券選擇的困難,以及它們對總收益的貢獻很低,理解配置決定收益;
3).結合自身的資金性質、心理特點等,有一個合理的收益預期;
4).設定各個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並用指數化投資的方式構建投資組合來實現收益預期;
5).在持有過程中,由於價格波動使得大類資產的比例偏離一定程度時,進行交易使之恢復到既定的比例。
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的意義在於一旦理解並按此操作,那麼你在投資方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只需要注意管理好心理情緒,做到知行合一,就能達到比較不錯的收益水平。
另一個意義在於,這個思想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和處理投資的框架,也是一個實踐的起點。我們可以先採取「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的投資策略進入市場,如果不願意深入研究,那麼就這樣效果也不錯;如果確信在此基礎上可以優化,就一步步前進。
2.擇時之難
在資產配置框架里,擇時的意思是主動調整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史文森用股票基金申購贖回的統計數據來衡量投資者整體的擇時能力。申購基金相當於投資者整體上增加了股票配置比例;而贖回則表示減少了股票配置比例,以此來衡量投資者整體的擇時能力。統計結果顯而易見,投資者整體上在做高買低賣,擇時對收益的貢獻為負的。
但是,投資者整體不可能跑贏市場,另一方面,股票投資本來就是少數人賺錢。所以上述統計只能說明擇時之難,而不能說擇時無效。
根據技術指標來擇時是很難的。但是如果錨定一些基本面指標,比如某類指數的PB、PE、股息收益率等,據此設定投入股票的比例,則非常可能做到成功的擇時。這種擇時保證了低估時股票倉位相對較大,高估時股票倉位相對較小,真正做到了大級別上的高拋低吸。
3.證券選擇之難
在資產配置框架里,證券選擇是指偏離指數化而進行主動選擇股票來購建組合。史文森主要通過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基金的業績對比並沒有明顯優勢,說明了證券選擇之難。我對此毫不意外,如果統計的是「格雷厄姆部落」的那些價值投資者的業績,結果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們個個都是證券選擇的高手。
證券選擇確實很難,從收益來源分解來看,在統計主動證券選擇的收益時,只有超越指數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證券選擇貢獻的收益。這個定義本身就對證券選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為什麼說配置決定收益
為什麼說配置決定收益,為什麼說統計表明資產配置貢獻了90%以上的收益?
正如剛才提到如何計算證券選擇的收益貢獻那樣,超過指數收益的那部分才會算作證券選擇的貢獻。對於擇時來講也類似,以既定的股票比例為基準,擇時(調整股票比例)的結果超出基準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擇時的收益貢獻。
再考慮到投資七虧二平一賺的殘酷現實,那麼大量樣本的統計結果出現「資產配置貢獻了90%以上的收益」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告訴我們,擇時和證券選擇很難,靠資產配置就能取得投資成功。
5.擇時和證券選擇的意義
盡管如此,擇時和證券選擇對於積極投資者仍然是有意義的。一般地,從風險和收益來衡量,擇時或證券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是:
1).在風險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提高了收益;
2).在收益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降低了風險;
3).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了收益。
其實不僅這些,只要能帶來足夠的好處就是值得的,可能還包括:
4).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縮短了投資期限,適用於到期後仍能有較好的再投資選擇,提高了周轉率;
5).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換到了期限更長的證券,前提是這個收益率很滿意願意長期持有,避免到期再做決策的麻煩;
6).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降低了波動幅度,有利於心態穩定;
7).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構建的組合是自己更熟悉和善於把握的。
6.擇時 vs. 證券選擇:積極投資者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來,從基本的資產配置框架出發,擇時比證券選擇更容易掌握和操作。就如前面提到的用指數的PB作為錨進行股票比例的主動調整,涉及的知識不多,主要是理解和實踐。但證券選擇涉及的知識就太多了,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前只會適得其反。
從資產配置框架出發,積極投資者的努力方向首推擇時,即根據估值水平調整股票比例;另一個可選方向是研究各類風險套利機會,以及類似網格交易等系統化的操作策略;最難的是主動選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