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中葯配置單怎麼配置

中葯配置單怎麼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7-29 13:50:07

A. 中葯配伍的比例關系

一般來說處方中的配伍的比例關系是沒有嚴格規定的。是根據病情的需要,靈活運用的。比如說:一個病人有很多症狀,但是通過辨證以後要抓住主症是什麼,那麼在用葯的時候就要以治療主證為重點,其它兼症所佔比例就相應的小一些。但是,沒有嚴格的規定,是大夫自己掌握的。你搞清楚什麼是配伍就明白為什麼了。下邊說說什麼叫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葯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葯物合在一起應用。
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由於葯物與葯物之間出現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有些葯物因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但是也有些葯物卻可能互相對抗而抵銷、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葯物因為相互配用而減輕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葯物反而因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減弱或發生不利人體的作用等等。對於這些情況,古人曾將它總結歸納為七種情況,叫做葯性「七情」,內容如下:
(一)單行:就是單用一味葯來治療疾病。例如用一味馬齒莧治療痢疾;獨參湯單用一味人參大補元氣、治療虛脫等。

(二)相須:就是功用相類似的葯物,配合應用後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了葯物的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後作用更為明顯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種葯物作為主葯,配合其它葯物來提高主葯的功效。如脾虛水腫,用黃耆配合茯苓,可加強益氣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種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種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薑來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殺:就是一種葯能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反應。如防風能解砒霜毒、綠豆能減輕巴豆毒性等。

(六)相惡:就是兩種葯配合應用以後,一種葯可以減弱另一種葯物的葯效。如人參能大補元氣,配合萊菔子同用,就會損失或減弱補氣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兩種葯物配合應用後,可能發生劇烈的副作用。

以上葯性「七情」,除了單行以外,都是說明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須、相使,是臨床用葯盡可能加以考慮的,以便使葯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一般用葯「當用相須、相使者良」。

相畏、相殺,是臨床使用毒性葯物或具有副作用葯物時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

相惡、相反,是惟床用葯必須注意禁忌的配伍情況,所以「勿用相惡、相反者」。

你所說的葯的用量與3有關,那是因為從七十年代的改革開始用公制替代舊制計量單位,換算而來的。
1斤(16兩)= 0.5kg = 500g

1市兩= 31.25g

1市錢= 3.125g

1市分= 0.3125g

1市厘= 0.03125g
為了方便,書寫時就習慣上把過去的一錢寫成3克。而三錢寫成10克、四錢寫成12克。在以後就以三的倍數增加了。也就是你所見到的與3的倍數有關了。
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中葯學》

B. 中葯怎樣配置的

1、葯量是根據辨證,患者的年齡、體質、性別等因素定的。兒童和老人用葯量不能大,體質弱的葯量也不能大,而且性別不同葯量也會有區別。 2、葯方的中葯飲片根據在處方中的不同作用分為君臣佐使,在方中起主要作用,治療主要病症的為君葯,臣葯是輔助作用,治療主症之外的病症,佐葯是佐助君葯臣葯的,使葯起調和諸葯的作用,也有治療作用。 3、葯與葯之間配伍有禁忌,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 4、遇到對臟器有損害的,盡量避開不用。 5、溫熱葯對症寒涼症,寒涼葯對症溫熱症。

C. 有哪些常用補氣中葯配製方法

主要用於氣虛症的具補氣功能葯物稱為補氣中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故氣虛主要表現為脾肺二臟的病症。脾氣虛則有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脘腹虛脹,婦女經量多而色淡,舌淡、脈弱等症,嚴重者可見脫肛、內臟下垂、慢性浮腫、肺氣虛可見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動則氣喘、易出虛汗、易患感冒等。

補氣葯不僅能夠補氣,由於氣血相互依存的關系,「氣為血之帥」、「氣為血之母」,補氣葯還能使氣旺生血,補氣攝血,用於血虛和出血之症。另外,補氣葯須適當配伍行氣葯同用,可使補而不滯。以下介紹幾味常用補氣中葯。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溫。含人參苷、人參酸、揮發油、糖類、植物皂醇及維生素B1、B2等。能加強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加快神經沖動的傳導,增強條件反射強度,同時又能加強抑制過程,故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疲勞。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促進造血功能,對性腺也有促進作用。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虛脫,以及肺虛氣喘、動則自汗;脾氣不足之乏力倦怠,食慾不振,氣虛脫肛;熱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氣陰兩虧,口渴多飲,消渴症;氣血虧虛所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久病體虛,神經衰弱等病症。用法:每日3~10克,隔水燉服,亦可文火單煎獨服,或將參汁兌入其他葯汁中服用。亦可研末吞服或切片含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若用於急救虛脫,可用15~30克,煎汁分次灌服。本品對實熱之症,感冒初起者不宜服用。注意不宜與蘿卜、茶葉同服。忌與藜蘆、五靈脂、皂莢同用。

西洋參

主要產於美國、加拿大。其性寒,味苦微甘。含人參皂苷、樹脂、揮發油等。有強壯作用,能提高抗疲勞、抗缺氧能力,可促進抗體形成,有鎮靜作用。功效:補氣養陰、消熱生津。主要適用於陰虛火旺的喘咳,痰中帶血;氣陰兩虧的乏力氣短,口渴;熱病傷陰的口乾舌燥。用法:3~6克,文火煎,單獨服(先飲汁,再食渣):或將其汁兌入其他葯汁中服用,亦可切片含服、研末吞服或裝入膠囊吞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本品性寒,脾胃虛寒者忌用。忌與藜蘆同用。

黨參

性平、味甘。含皂苷類,維生素B1和B2,揮發油及生物鹼等。能增強機體活力,對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能調節造血功能,使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增加;對放療、化療引起的白細胞降低有升高作用。能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功效: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頭暈,面色萎黃等症以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用法:10~30克煎服。或烘乾研末吞服,每次1~2克。本品忌與藜蘆同用。

黃芪

味甘,性微溫。含葡萄糖醛酸、甜菜氨基酸、蔗糖、葉酸、膽鹼、生物鹼、煙酸等。能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能力,使血lgM、IgE、cAMP顯著增加,並能誘生干擾素,故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能增強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加強心臟收縮力,降低冠狀血管阻力;能使血液中白細胞數增加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並有利尿作用;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營養;有消除腎炎尿蛋白的作用。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用於脾肺氣虛之短氣乏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氣虛不能攝血的崩漏、便血;衛表不固之自汗,易患感冒及氣血不足的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氣虛失運,水濕內停的面目浮腫,小便不利。還常用於急、慢性腎炎,慢性白細胞減少症,慢性肝炎(活動性)等。用法:一般10~15克,大劑量可用30~60克煎服。補氣升陽時宜灸用,其他多生用。注意:表實邪盛,陰虛陽亢或有氣滯濕阻,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不宜使用。

白術

性溫、味甘、苦。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醇和白術酮,並含維生素A類物質。能增強體力;有明顯持久的利尿作用;能輕度降低血糖;對放療、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有升高效應;還能護肝、防止肝糖原減少。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失運,水濕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足腫等。用法:5~10克煎服。補氣健脾宜炒用,止瀉宜炒焦用,燥濕利水宜生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對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舌苔光剝、唇燥口乾者不宜用。

山葯

味甘性平。含皂苷、黏液質、膽鹼、氨基酸、澱粉、多酚氧化酶、糖、蛋白質等;有營養,助消化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功效:益氣養陰,健脾補肺固腎。用於脾虛食少,便溏或腹瀉,肺虛咳喘,腎虛尿頻、遺精,婦女白帶過多及消渴等病症。用法:10~30克,大劑量可用60~250克煎服。研末吞服每次6~12克。健脾止瀉宜炒黃用。注意: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忌用。

D. 那位知道中葯如何配伍

在使用兩味以上葯物時,就必需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葯物配伍關系的問題。所以前人總結的「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談配伍關系。現分述如次。
相須
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葯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葯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葯物為主,另一種葯物為輔,能提高主葯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清熱瀉火的黃芩與攻下瀉熱的大黃配合時,大黃能提高黃芩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相畏
即一種葯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葯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和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
相殺
即一種葯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葯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相惡
即兩種葯物合用,一種葯物與另一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葯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相反
即兩種葯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葯物(見「用葯禁忌」)。
編輯本段變化關繫上述六個方面,其變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
(1)有些葯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葯時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葯時應加以注意;
(3)有些葯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葯或劇烈葯時必須考慮選用;
(4)另一些本來單用無害的葯物,卻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的副作用,則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葯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葯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葯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葯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E. 這些中葯配伍比例是多少

中醫回答!所有的方子都是醫生辯證基礎上的開方!所以如果你是用於臨床!萬萬不可!但是,如果你是從中葯學的角度,想知道一些重要的常規劑量!我可以給你一個參考!黃芪,15-150這個方子攻邪葯多所以最少100,多一點無所謂!黨參穩定中氣,脾胃好的10不好的20,更不好加生薑!丹參,穩定心氣,心氣穩定10不穩定30.白芍穩定津液,穩定肝陰!20到50!生地穩定腎氣腎陰,20!石決明穩定肝氣肝陽!後面的是攻的威靈仙15葛根25黃柏5秦艽10王不留12川芎20蒼術10羌活5桃仁10乳香5沒葯3紅花看質量好的10.地龍看質量,完美的皮,10土元12.只是參考!顯然是一個標準的攻防戒備的好方子,可以適用於氣血不通的很多疾病!!

F. 配伍的配伍方法

方劑配伍方法有多種,但七情配伍是中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劑配伍的主要規則。研究復方配伍的目的在於去除無效物質,優化組合處方,增效、減毒,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預防葯物中毒。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理論研究方法 從經典配伍實例中獲得中葯復方配伍的規律性認識:如相須相使配伍,能增強葯效;相畏相殺配伍,可制約毒性;相惡相反配伍,可增毒減效等。已開始轉向應用主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對類方方證內涵或方劑配伍特徵予以研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古今方劑進行邏輯處理,以客觀、更深入地認識方劑的配伍結構,從中醫證法方葯內在邏輯上揭示方劑配伍和運用規律。2.臨床驗證研究方法 即通過臨床的醫療實踐,考察葯物組成變化、葯物劑量變化與主治證、療效之間的關系。療效可靠的方劑,不僅要針對性強,恰中病情,還須立方嚴謹,用葯主次分明,要做到一點就必須善於巧妙配伍。如黃連配木香善治熱痢里急後重,配吳茱萸長於治肝火腹痛吞酸,配肉桂則治心腎不交之失眠。劑量是葯性的基礎,也是決定葯物配伍後發生葯效、葯性變化的重要因素。以當歸補血湯為例,文獻記載的當歸:黃芪之比除1∶5外,還有1∶6(《外科理例》),1∶4(《醫學心悟》、《時方歌括》),1∶3(《醫部全錄》),1∶2(《血證論》),2∶5(《東醫寶鑒》),3∶8(《醫學入門》),3∶10(《女科撮要》)。而臨床觀察顯示,當歸:黃芪為1∶2時偏於養血益氣,抗缺氧作用最為顯著;為1:1時偏於益氣活血兼養血,顯著增強紅細胞膜流動性。由此可見,不同劑量比例各有自己的作用優勢。
3.實驗研究方法 考察復方配伍、配比與化學成分、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化學研究方法 研究配伍或煎煮制備過程中化學成分所發生的量的變化和質的改變。如甘草酸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這與麻黃湯止咳平喘功效有密切關系。採用HPLC測定麻黃湯各葯分煎與合煎後甘草酸的含量發現,合煎後的分量>甘草單煎的分量。用HPLC法測定肉桂與黃連不同配比對黃連生物鹼含量的影響,發現肉桂的配比越大,黃連生物鹼的含量越少。中葯配伍後還會出現原單味葯不含有的成分。如單味的人參、麥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羥甲基-2-糖醛(5-HMF),單味五味子在煎煮後產生少量5-HMF,而當生脈散三味同煎或五味子、麥冬同煎時,產生大量的5-HMF,而5-HMF具有抗氧化和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②葯理研究方法 研究不同配伍配比與葯理效應、協調作用、毒性之間的關系。鄢順琴等通過觀察枳實與白術不同比例配伍組方(2∶1;1∶1;1∶2)對胃腸排空推進作用的影響,發現不同配伍比例的枳術丸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以枳實與白術比例為1∶2時作用最明顯。說明枳術丸原方組方劑量配比關系的合理性,證明中葯配伍劑量的變化對中葯復方療效的影響很大。

G. 中葯是怎樣配伍的

樓上精闢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葯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葯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劑,古作齊,指調劑。《漢書·藝文志》:「調百葯齊,和之所宜。」方劑是治法的體現,是根據配伍原則,總結臨床經驗,以若干葯物配合組成的葯方。方劑一般由君葯、臣葯、佐葯、使葯四部分組成。

方劑一般由君葯、臣葯、佐葯、使葯四部分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歷代醫家對它們的涵義各有解釋。如元代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葯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臣佐使」的涵義是經過不斷補充而逐漸完善的。君葯是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葯味較少,葯量相對較其他葯大。臣葯協助君葯,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葯是協助君葯治療兼證或次要症狀,或抑制君、臣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葯引方中諸葯直達病證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葯作用。例如《傷寒論》的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葯組成,主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屬風寒表實證。方中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針對主證為君葯;桂枝辛溫解表,通達營衛,助麻黃峻發其汗為臣葯;杏仁肅肺降氣,助麻黃以平喘為佐葯;甘草調和麻黃、桂枝峻烈發汗之性為使葯。「君臣佐使」現多改稱「主輔佐使」或「主輔佐引」。 方劑按照一定結構組成後,在臨床運用過程中還必須根據病證的不同階段,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的不同年齡、性別、職業,以及氣候和地理環境作相應的加減化裁,方能達到切合病情、提高療效的目的。方劑的加減變化包括葯味加減、葯量加減和劑型更換。葯味加減變化是指方劑在君葯、主證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兼證或次要症狀的增減變化而相應地加減臣葯和佐葯,若因葯味加減而引起君葯和主證改變時,則屬另行組方。葯量加減變化是指由相同葯物組成的方劑,加減其中某些葯物的劑量而使方劑的功效和治療范圍有所擴大或縮小,若因葯量的增減而使方劑的君葯和主證完全改變時,也屬重新組方。劑型更換變化是指同一方劑,由於選用不同劑型而使治療作用發生相應變化。

有資料記載中葯湯劑創始人就是伊尹。 《史記·殷本記》有「伊尹以滋味說湯」的記載。《資治通鑒》稱他「閔生民的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濁重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甲乙經·序》亦謂「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有文描述伊尹身為奴隸,專職為湯王做飯,善於研究和揣摩上人的心思和口味,不但做出的飯菜時時被眾人稱贊,而且對國事治理有自己鮮明的見解。湯王慧眼識人才,看到伊尹才智出眾,富有創見,就大膽地聘用其為右相。
關於伊尹創湯液的說法,最早在漢代或漢代以前就已流傳,欒川民間都知道煎中葯源於伊尹。伊尹在為百姓治病過程中,嘗遍百草,中毒無數次,得出經驗生食草葯不如煮熟為好,他從做飯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餚,營養豐富,口感上乘,何不將草葯混合煎成葯水用之?時間的流逝也就創造了草葯湯液。 《呂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與湯王的對話中曾以醫為喻,「有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伊尹還從醫食同源的角度進一步闡明,食物與葯物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以生薑、肉桂為例,伊尹論證:「楊朴之姜,招搖之桂」,大概意思是說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常用的葯物,在烹調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溫發散作用,轉而用來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現在看來,湯液就是將各種生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與烹調食物十分近似,但在古時只有伊尹才能有所發現和實踐。伊尹既精烹飪,又兼通醫學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經驗轉而用來加工葯物,不能說不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湯液的創制歸根結底是伊尹善於研究又身處欒川景室山得天獨厚的草葯資源所致。

H. 中葯怎麼配

先背中醫基本湯方
學內經,通醫理,掌握望、聞、問、切
熟悉判斷癥候
對症下葯
在基本湯方主治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增減各味葯材份量。

熱點內容
21款昂科威哪個配置好 發布:2024-10-06 02:20:39 瀏覽:835
拆裝空調壓縮機 發布:2024-10-06 01:59:47 瀏覽:419
dl演算法 發布:2024-10-06 01:59:44 瀏覽:845
寵物商店java 發布:2024-10-06 01:59:43 瀏覽:536
androidimageview文字 發布:2024-10-06 01:53:55 瀏覽:819
檢查電腦與伺服器的連通性和路徑 發布:2024-10-06 01:37:38 瀏覽:432
宋春麗訪問 發布:2024-10-06 01:34:23 瀏覽:677
美國往事ftp 發布:2024-10-06 01:29:03 瀏覽:772
dtu編程 發布:2024-10-06 01:23:30 瀏覽:595
照片視頻加密 發布:2024-10-05 23:58:58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