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存儲器
① 6.20世紀的新四大發明是分別是什麼
原子能
��������1911年,物理學家發現電子的中心是帶正電的原子核.1913年,玻爾提出電子在不同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帶正電的.粒子轟擊氮和氫,發現了質.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和助手查德威克發現中子,進而提出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1938年,物理學家發現重原子核裂變.
��������核能的威力首先被用於戰爭.1942年6月,美國政#府啟動了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武器製造計劃.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試爆成功.此後,前蘇聯於 1949年、英國於 1952年、法國於1960年、中國於1964年 10月分別研製出並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
��������和平利用原子能,成為整個世界的呼聲.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在美國建成;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奧布寧斯克原子能發電站投入運行,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的到來.1991年,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起用,繼之大亞灣核電站投產.
半導體
��������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鍺和硅的物理性質時,意外地發現了鍺晶體具有放大作,經過反復研究,他們用半導體材料製成了放大倍數達100量級的放大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固體放大器晶體三極體.
��������晶體管的出現,迅速替代電子管佔領了世界電子領域.隨後,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57年,美國科學家達默提出"將電子設備製作在一個沒有引線的固體半導體板塊中"的大膽技術思想,這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思想.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製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點石成金",集成電路很快成了比黃金還誘人的產品1971年 11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霍夫將計算機的線路加以改進,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另外再加上存儲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
��������隨著矽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1978年,研製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以上,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80年代末,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突破1000萬的大關.
計算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埃尼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誕生(圖1一2).ENIAC猶如一個龐然大物,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內裝18000個電子管,但它運算速度卻比當時最好的機電式計算機快1000倍.ENMC的問世,猶如石破天驚,開辟了信息新時代.
��������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使計算機體積大大縮小.1958年,美國IBM公司製成全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誕生了.第二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提高了近百倍.
��������60年代中期,隨著集成電路的問世,第三代計算機誕生,其標志產品是1964年由美國IBM公司生產的IBM360系列機.
��������第四代計算機以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使計算機向著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發展.計算機的微處理器從早期的8086,發展到80286. 80386. 80486.奔騰(Pentium)、奔騰二代(PentiumⅡ)和奔騰三代(PentiuⅢ).
��������當前,第五代計算機智能計算機的研究正漸入佳境.智能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具備人工智慧,能像人一樣思維,並且運算速度極快,它不僅具有一種能夠支持高度並行和推理的硬體系統,還具有能夠處理知識信息的軟體系統. 世紀之交,計算機科技的前沿領域包括:神經網路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光計算機等.
激光器
��������1958年,貝爾實驗室的湯斯和肖洛發表了關於激光器的經典論文,奠定了激光發展的基礎.1960年,美國人梅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1965年,第一台可產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誕生.1967年,第一台X射線激光器研製成功.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器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
��������在通信技術領域,光通信依賴的基礎器件便是激光器,用於存儲信息的CD-ROM光碟,可存儲數百兆比特的信息;越洋光通信已進入1萬億比特/8的開發階段;光計算機的研究也正日益深入.
��������在能源領域,激光可用於工業、軍事上的能量源,大功率激光器被用於受控核聚變研究.
��������在醫學領域,激光治療已在外科、內科、婦科、牙科、五官科、腫瘤科得到應用,可治療數百種疾病;激光針灸可以無痛,無菌地穿透皮膚,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外,激光在軍事、生物工程等領域也嶄露頭角,應用范圍日益拓寬.由此,激光被人們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② 量子計算機工作原理
量子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基於量子理論而工作的計算機。追根溯源,是對可逆機的不斷探索促進了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量子計算機裝置遵循量子計算的基本理論,處理和計算的是量子信息,運行的是量子演算法。1981年,美國阿拉貢國家實驗室的Paul Benioff最早提出了量子計算的基本理論。
1、量子比特
經典計算機信息的基本單元是比特,比特是一種有兩個狀態的物理系統,用0與1表示。在量子計算機中,基本信息單位是量子比特(qubit),用兩個量子態│0>和│1>代替經典比特狀態0和1。量子比特相較於比特來說,有著獨一無二的存在特點,它以兩個邏輯態的疊加態的形式存在,這表示的是兩個狀態是0和1的相應量子態疊加。
2、態疊加原理
現代量子計算機模型的核心技術便是態疊加原理,屬於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一個體系中,每一種可能的運動方式就被稱作態。在微觀體系中,量子的運動狀態無法確定,呈現統計性,與宏觀體系確定的運動狀態相反。量子態就是微觀體系的態。
3、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當兩個粒子互相糾纏時,一個粒子的行為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此現象與距離無關,理論上即使相隔足夠遠,量子糾纏現象依舊能被檢測到。因此,當兩粒子中的一個粒子狀態發生變化,即此粒子被操作時,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的隨之改變。
4、量子並行原理
量子並行計算是量子計算機能夠超越經典計算機的最引人注目的先進技術。量子計算機以指數形式儲存數字,通過將量子位增至300個量子位就能儲存比宇宙中所有原子還多的數字,並能同時進行運算。函數計算不通過經典循環方法,可直接通過幺正變換得到,大大縮短工作損耗能量,真正實現可逆計算。
(2)玻爾存儲器擴展閱讀:
量子計算機的難點:
1、量子消相干
量子計算的相乾性是量子並行運算的精髓,但在實際情況下,量子比特會受到外界環境的作用與影響,從而產生量子糾纏。量子相乾性極易受到量子糾纏的干擾,導致量子相乾性降低,也就是所謂的消相干現象。實際的應用中,無法避免量子比特與外界的接觸,量子的相乾性也就不易得到保持。所以,量子消相干問題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它的解決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量子計算機未來的發展道路。
2、量子糾纏
量子作為最小的顆粒,遵守量子糾纏規律。即使在空間上,量子之間可能是分開的,但是量子間的相互影響是無法避免的。介於此,量子糾纏技術被聯想到量子信息的傳遞領域。在一定意義上,利用量子之間飛快的交流速度從而實現信息的傳遞。
3、量子並行計算
量子計算機獨特的並行計算是經典計算機無法比擬的重要的一點。同樣是一個n位的存儲器,經典計算機存儲的結果只有一個。但是量子計算機存儲的結果可達2n。其並行計算不僅在存儲容量上遠超越了後者,而且讀取速度快,多個讀取和計算可同時進行。正是量子並行計算的重要性,它的有效應用也成為了量子計算機發展的關鍵之一。
4、量子不可克隆
量子不可克隆性,是指任何未知的量子態不存在復制的過程,既然要保持量子態不變,則不存在量子的測量,也就無法實現復制。對於量子計算機來說,無法實現經典計算機的糾錯應用以及復制功能。
③ 求高中物理科學家的貢獻總結。
1、牛頓
艾薩克·牛頓是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主要貢獻是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
2、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美籍德裔猶太人,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激光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
3、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5)——19世紀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這種理論預見後來得到了充分的實驗驗證。
4、玻爾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是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榮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溫伯格
史蒂文·溫伯格生於紐約,美國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過粒子物理中的許多課題,包括量子場論的高能行為,他還發展了導出量子場論的方法,這些方法成為後來他的著作《場的量子理論》的第一章,並且著手寫《引力與宇宙學》。這兩本書,特別是後者,是在各自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教材之一。
④ 20世紀世界四大發明是什麼
原子能
�9�0�9�0�9�0�9�01911年,物理學家發現電子的中心是帶正電的原子核。1913年,玻爾提出電子在不同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帶正電的。粒子轟擊氮和氫,發現了質。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和助手查德威克發現中子,進而提出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1938年,物理學家發現重原子核裂變。
�9�0�9�0�9�0�9�0核能的威力首先被用於戰爭。1942年6月,美國政#府啟動了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武器製造計劃。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試爆成功。此後,前蘇聯於 1949年、英國於 1952年、法國於1960年、中國於1964年 10月分別研製出並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
�9�0�9�0�9�0�9�0和平利用原子能,成為整個世界的呼聲。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在美國建成;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奧布寧斯克原子能發電站投入運行,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的到來。1991年,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起用,繼之大亞灣核電站投產。
半導體
�9�0�9�0�9�0�9�0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鍺和硅的物理性質時,意外地發現了鍺晶體具有放大作,經過反復研究,他們用半導體材料製成了放大倍數達100量級的放大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固體放大器晶體三極體。
�9�0�9�0�9�0�9�0晶體管的出現,迅速替代電子管佔領了世界電子領域。隨後,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57年,美國科學家達默提出"將電子設備製作在一個沒有引線的固體半導體板塊中"的大膽技術思想,這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思想。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製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點石成金",集成電路很快成了比黃金還誘人的產品1971年 11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霍夫將計算機的線路加以改進,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另外再加上存儲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
�9�0�9�0�9�0�9�0隨著矽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1978年,研製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以上,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80年代末,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突破1000萬的大關。
計算機
�9�0�9�0�9�0�9�0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埃尼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誕生(圖1一2)。ENIAC猶如一個龐然大物,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內裝18000個電子管,但它運算速度卻比當時最好的機電式計算機快1000倍。ENMC的問世,猶如石破天驚,開辟了信息新時代。
�9�0�9�0�9�0�9�0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9�0�9�0�9�0�9�0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使計算機體積大大縮小。1958年,美國IBM公司製成全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誕生了。第二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提高了近百倍。
�9�0�9�0�9�0�9�060年代中期,隨著集成電路的問世,第三代計算機誕生,其標志產品是1964年由美國IBM公司生產的IBM360系列機。
�9�0�9�0�9�0�9�0第四代計算機以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使計算機向著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發展。計算機的微處理器從早期的8086,發展到80286. 80386. 80486.奔騰(Pentium)、奔騰二代(PentiumⅡ)和奔騰三代(PentiuⅢ)。
�9�0�9�0�9�0�9�0當前,第五代計算機智能計算機的研究正漸入佳境。智能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具備人工智慧,能像人一樣思維,並且運算速度極快,它不僅具有一種能夠支持高度並行和推理的硬體系統,還具有能夠處理知識信息的軟體系統。 世紀之交,計算機科技的前沿領域包括:神經網路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光計算機等。
激光器
�9�0�9�0�9�0�9�01958年,貝爾實驗室的湯斯和肖洛發表了關於激光器的經典論文,奠定了激光發展的基礎。1960年,美國人梅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1965年,第一台可產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誕生。1967年,第一台X射線激光器研製成功。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9�0�9�0�9�0�9�0激光器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
�9�0�9�0�9�0�9�0在通信技術領域,光通信依賴的基礎器件便是激光器,用於存儲信息的CD-ROM光碟,可存儲數百兆比特的信息;越洋光通信已進入1萬億比特/8的開發階段;光計算機的研究也正日益深入。
�9�0�9�0�9�0�9�0在能源領域,激光可用於工業、軍事上的能量源,大功率激光器被用於受控核聚變研究。
�9�0�9�0�9�0�9�0在醫學領域,激光治療已在外科、內科、婦科、牙科、五官科、腫瘤科得到應用,可治療數百種疾病;激光針灸可以無痛,無菌地穿透皮膚,達到治療的目的。
�9�0�9�0�9�0�9�0此外,激光在軍事、生物工程等領域也嶄露頭角,應用范圍日益拓寬。由此,激光被人們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⑤ 當一個傑出的老科學家說什麼是可能的時候
破除迷信,勇於創新,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應該尊重權威並虛心向權威學習,但是決不能迷信權威,而要有挑戰權威的決心和信心。
科學研究中權威也會犯錯誤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竭力反對玻爾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學統計解釋,他也斷言過「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能從原子中獲得能量」。核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艾?盧瑟福也曾說過,「誰企圖研究從原子轉換中獲得能量,那他是在干一件荒唐的事」。19世紀末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洛德?開爾文是一位極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學家,但晚年卻宣稱「X射線將會被證明是一種欺騙」,「無線電沒有前途」。大發明家愛迪生曾強烈反對交流電,要求完全禁止使用。海王星的發現者西蒙?紐科姆曾斷言「空中飛行是屬於人類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
1956年6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物理評論》雜志上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當時遭到了不少權威的反對:1954年獲諾貝爾獎的泡利願押任何數目的錢來賭「宇稱一定是守恆的」,他認為吳健雄做此實驗是浪費時間,不會有結果。1952年獲諾貝爾獎的布洛克則說,「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下不守恆能得到實驗證明,我願意吃掉我的帽子」。
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歸納為三種誇克。丁肇中對此表示懷疑,想進行有關的實驗,卻遭到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1972年至1974年,丁肇中等最終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誇克。
著名企業家兼技術專家犯錯誤的例子也不少。發明磁芯存儲器並開創文字處理機時代的王安,晚年跟不上開放式潮流而破產。敢於挑戰IBM,於20世紀60年代建立小型計算機王國的DEC創始人奧爾森,晚年卻認為「PC是不該出現的怪胎」。「巨型計算機之父」克雷晚年跟不上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的潮流而破產。乙太網的發明人梅特卡夫曾打賭「互聯網在2000年前會出現癱瘓」。
有一句名言也許是有道理的:「當一位傑出的老科學家說什麼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
外國的名牌產品也並非無懈可擊
20世紀80年代我在從事激光照排系統研製時遇到的最大苦惱是,國內不少人只相信國外的名牌產品,這些產品有發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機的英國Monotype出版系統,發明第三代CRT照排機的德國Hell公司的Digiset出版系統和對中文出版頗有研究的日本寫研出版系統。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剛開始,面對洋貨的沖擊,國內很多人對國產系統缺乏信心。其實很多外國名牌產品具有根本的缺陷。Monotype系統對字形的描述方法十分落後,直到80年代末還用黑白段方式。1985年夏我去德國Hell公司參觀時,他們正在轉向激光照排,正在調試的控制器(稱為LS210)與我們已完成設計並已申請專利的控制器相比,體積和元器件數量均大得多,無法與我們競爭,而當時還有人想把Hell的LS210激光照排系統引入中國大報社。80年代中期日本寫研系統佔領了日本80%的出版市場,海外的華文報業也大多用日本的系統。後來寫研、森澤等日本公司沒有跟上開放式潮流而市場份額逐漸萎縮,在中文出版市場上也很快被取代。
尋找和發現國外名牌產品不只是一種樂趣,也是創新的源泉之一。每個領域內出現新技術和新潮流的苗頭時,就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和超越外國產品的大好時機。我們要堅信,在很多領域內中國人能夠比外國人做得更好,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有機會進入國外市場。
鼓勵年輕人在科學研究中敢於向權威挑戰
一些著名科學家發揚民主、扶持年輕人的事跡應該成為我們的榜樣。1922年6月格丁根大學邀請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袖N?玻爾去講學。年僅20歲的格丁根大學研究生海森伯格在聽講和討論中居然對玻爾的某些論點提出異議,並激烈地辯論。當時已獲諾貝爾獎的玻爾對這位年輕人的挑戰十分歡迎,誠懇地邀他在討論結束的當天下午一起散步,繼續討論。這次長時間散步時的談話對海森伯格的一生影響很大,後來他成了格丁根學派的代表人物。
有人問過玻爾:「你有什麼辦法,把那麼多有才華的青年人團結在周圍?」玻爾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年輕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怕承認自己是傻瓜。」
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倡導學術民主。在一次美國航空年會上,錢學森剛講完自己的論文,就有一位長者提出批評,而錢學森就和那位大教授激烈爭辯起來。事後,馮?卡門對錢學森說:「你知道你是在和誰爭論嗎?那是大權威馮?米賽斯。但是你的意見是對的,我支持你。」有一次在學術討論中,錢學森和馮?卡門爭起來,而錢學森仍堅持己見,結果馮?卡門十分生氣,說了一些尖刻的話。事後馮?卡門經過思考,認定錢學森是有道理的。第二天一上班,年過花甲的馮?卡門爬了三層樓梯,到錢學森簡陋的辦公室內,向他的學生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
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說過:「世界上有的科學家,把發現和培養新的人才,看作是自己畢生科學工作中的最大成就。這種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國家現在一些傑出的數學家,也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被老一輩數學家發現和幫助他們成長起來的。盡管有些新人在科學成就上超過了老師,他們老師的功績還是不可磨滅的。
⑥ 波爾的量子論怎麼回事
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量子論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關於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為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能很好地解釋原子結構、原子光譜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光的吸收與輻射等。
1928年狄拉克將相對論運用於量子力學,又經海森伯、泡利等人的發展,形成了量子電動力學,量子電動力學研究的是電磁場與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
1947年,實驗發現了蘭姆移位。
1948-1949年,里查德·費因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施溫格(J.S.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用重正化概念發展了量子電動力學,從而獲得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為量子論的創立及發展作出貢獻的科學家
維恩(Wilhelm Wien)
瑞利(Lord Rayleigh)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
路易·德布羅意(Prince Louis-victor de Broglie)
薛定諤(Erwin Schrödinger)
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玻恩(Max Born)
里查德·費恩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H.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3、量子論的發展歷程
量子理論的創建過程是一部壯麗的史詩:
量子論的初期:
1900年普朗克為了克服經典理論解釋黑體輻射規律的困難,引入了能量子概念,為量子理論奠下了基石。
隨後,愛因斯坦針對光電效應實驗與經典理論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說,並在固體比熱問題上成功地運用了能量子概念,為量子理論的發展打開了局面。
1913年,玻爾在盧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礎上運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爾的原子理論,對氫光譜作出了滿意的解釋,使量子論取得了初步勝利。隨後,玻爾、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學家為發展量子理論花了很大力氣,卻遇到了嚴重困難。舊量子論陷入困境。
量子論的建立: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將波粒二象性運用於電子之類的粒子束,把量子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1925年-1926年薛定諤率先沿著物質波概念成功地確立了電子的波動方程,為量子理論找到了一個基本公式,並由此創建了波動力學。
幾乎與薛定諤同時,海森伯寫出了以「關於運動學和力學關系的量子論的重新解釋」為題的論文,創立了解決量子波動理論的矩陣方法。
1925年9月,玻恩與另一位物理學家約丹合作,將海森伯的思想發展成為系統的矩陣力學理論。不久,狄拉克改進了矩陣力學的數學形式,使其成為一個概念完整、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
1926年薛定諤發現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從數學上是完全等價的,由此統稱為量子力學,而薛定諤的波動方程由於比海森伯的矩陣更易理解,成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
4、量子力學發展中的爭論
量子力學雖然建立了,但關於它的物理解釋卻總是很抽象,大家的說法也不一致。波動方程中的所謂波究竟是什麼?
玻恩認為,量子力學中的波實際上是一種幾率,波函數表示的是電子在某時某地出現的幾率。1927年,海森伯提出了微觀領域里的不確定關系,他認為任何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同時准確測量,要准確測量其中的一個,另一個就將是不確定的。這就是所謂的「不確定原理」。它和玻恩的波函數幾率解釋一起,奠定了量子力學詮釋的物理基礎。玻爾敏銳地意識到不確定原理正表徵了經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互補原理」。玻爾的互補原理被人們看成是正統的哥本哈根解釋,但愛因斯坦不同意不確定原理,認為自然界各種事物都應有其確定的因果關系,而量子力學是統計性的,因此是不完備的,而互補原理更是一種權宜之計。於是在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進行了長達三四十年的爭論,直到他們去世也沒有作出定論。
世紀發現之微觀世界中的輪盤賭----量子論
如果說光在空間的傳播是相對論的關鍵,那麼光的發射和吸收則帶來了量子論的革命。我們知道物體加熱時會放出輻射,科學家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為了研究的方便,他們假設了一種本身不發光、能吸收所有照射 其上的光線的完美輻射體,稱為「黑體」。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發現按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計算出的黑體光譜紫外部分的能量是無限的,顯然發生了謬誤,這為「紫外線災難。」提供了依據。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質中振動原子的新模型。他從物質的分子結構理論中借用不連續性的概念, 提出了輻射的量子論。關於量子論中的不連續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溫度的增加或降低,我們認為是連續的,從一度升到二度中間必須經過0.1.度0.1度之前必定有0.01度。但是量子論認為在某兩個數值之間例如1度和3度之間可以沒有2度,就像我們花錢買東西一樣,一分錢是最小的量了,你不可能拿出0.1分錢,雖然你可以以厘為單位計算錢數。這個一分錢就是錢幣的最小的量。而這個最小的量就是量子。他認為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確定 分量的能量從振子射出,這種能量微粒稱為量子,光的量子稱為光量子,簡稱光子。根據這個模型計算出的黑體光譜與實際觀測到的相一致。這揭開了物理學上嶄新的一頁。量子論不僅很自然地解釋了灼熱體輻射能量按波長分布的規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整個問 題。量子論不僅給光學,也給整個物理學提供了新的概念,故通常把它的誕生視為近代物理學的起點。
量子論:原子核世界中的開路先鋒
量子假說與物理學界幾百年來信奉的「自然界無跳躍」直接矛盾,因此量子理論出現後,許多物理學家不予接受。普朗克本人也十分動搖,後悔當初的大膽舉動,甚至放棄了量子論繼續用能量的連續變化來解決輻射 的問題。但是,歷史已經將量子論推上了物理學新紀元的開路先鋒的位置,量子論的發展已是銳不可當。
第一個意識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義並將其運用到其它問題上的是愛因斯坦。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論解釋光電效應中出現的新現象。光量子論的提出使光的性質的歷史爭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自牛頓以來,光的微粒說 和波動說此起彼伏,愛因斯坦的理論重新肯定了微粒說和波動說對於描述光的行為的意義,它們均反映了光的本質的一個側面:光有時表現出波動 性,有時表現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經典的粒子也非經典的波,這就是光的 波粒二重性。主要由於愛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論在提出之後的最初十年 里得以進一步發展。
在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電子圍繞一個位於原子中心的微小但質量很大的核,即原子核的周圍運動。在此後的20年中,物理學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原子的外圍電子結構上。這項工作創立了微觀世界 的新理論,量子物理,並為量子理論應用於宏觀物體奠定了基礎。但是原 子中心微小的原子核仍然是個謎。
原子核是微觀世界中的重要層次,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探索原子核奧秘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子量子理論被提出後不久,物理學家開始探討原子中微小的質 量核--原子核。在原子中,正電原子核在靜態條件下吸引負電子。但是什麼使原子核本身能聚合在一起呢?原子核包含帶正電質子和不帶電的中 子,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排斥力,而且質子彼此排斥(不帶電的中子沒有 這種排斥力)。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並且克服質子間排斥力的是一種新 的強大的力,它只在原子核內部起作用。原子彈的巨大能量就來自這種強 大的核力。原子核和核力性質的研究對20世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放射現 象、同位素、核反應、裂變、聚變、原子能、核武器和核葯物都是核物理 學的副產品。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首次將量子假設應用到原子中,並對原子光譜的不連續性作出了解釋。他認為,電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圓軌道上繞核運行。在 這些軌道上運行時並不發射能量,只當它從一個較高能量的軌道向一個較 低軌道躍遷時才發射輻射,反之吸收輻射。這個理論不僅在盧瑟福模型的 基礎上解決了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而且用於氫原子時與光譜分析所得的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學界的震動。玻爾指導了19世紀20到年 代的物理學家理解量子理論聽起來自相矛盾的基本結構,他實際上既是這 種理論的「助產師」又是護士。
玻爾的量子化原子結構明顯違背古典理論,同樣招致了許多科學家的不滿。但它在解釋光譜分布的經驗規律方面意外地成功,使它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不過玻爾的理論只能用於解決氫原子這樣比較簡單的情形,對於多電子的原子光譜便無法解釋。舊量子論面臨著危機,但不久就被突破。在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他在大學時專業學的 是歷史,但他的哥哥是研究X射線的著名物理學家。受他的影響,德布羅意大學畢業後改學物理,與兄長一起研究X射線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問 題。經過長期思考,德布羅意突然意識到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應該推廣到一切物質粒子,特別是光子。1923年9月到10月,他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提出了電子也是一種波的理論,並引入了「駐波」的概念描述電子在 原子中呈非輻射的靜止狀態。駐波與在湖面上或線上移動的行波相對,吉 它琴弦上的振動就是一種駐波。這樣就可以用波函數的形式描繪出電子的 位置。不過它給出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確定的量,而是統計上的「分布概 率」,它很好地反映了電子在空間的分布和運行狀況。德布羅意還預言電 子束在穿過小孔時也會發生衍射現象。1924年,他寫出博士論文「關於量 子理論的研究」,更系統地闡述了物質波理論,愛因斯坦對此十分贊賞。 不出幾年,實驗物理學家真的觀測到了電子的衍射現象,證實了德布羅意 的物質波的存在。
沿著物質波概念繼續前進並創立了波動力學的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他從愛因斯坦的一篇論文中得知了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後立刻接受了這個觀點。他提出,粒子不過是波動輻射上的泡沫。1925年,他推出了一個相對論的波動方程,但與實驗結果不完全吻合。1926年,他改而處理非相對論的電子問題,得出的波動方程在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1925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森伯格寫出了一篇名為《關於運動學和 力學關系的量子論重新解釋》的論文,創立了解決量子波動理論的矩陣方法。玻爾理論中的電子軌道、運行周期這樣古典的然而是不可測量的概念 被輻射頻率和強度所代替。經過海森伯格和英國一位年輕的科學家狄喇克 的共同努力,矩陣力學逐漸成為一個概念完整、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
波動力學與矩陣力學各自的支持者們一度爭論不休,指責對方的理論有缺陷。到了1926年,薛定諤發現這兩種理論在數學上是等價的,雙方才消除了敵意。從此這兩大理論合稱量子力學,而薛定諤的波動方程由於更易於掌握而成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
充滿不確定性的量子論
海森伯格不確定原則是量子論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它指出,不可能 同時精確地測量出粒子的動量和位置,因為在測量過程中儀器會對測量過 程產生干擾,測量其動量就會改變其位置,反之亦然。量子理論跨越了牛 頓力學中的死角。在解釋事物的宏觀行為時,只有量子理論能處理原子和 分子現象中的細節。但是,這一新理論所產生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說法比光 的波粒二重性還要多。牛頓力學以確定性和決定性來回答問題,量子理論 則用可能性和統計數據來回答。傳統物理學精確地告訴我們火星在哪裡, 而量子理論讓我們就原子中電子的位置進行一場賭博。海森伯格不確定性 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受到了絕對的限制,並告訴我們要想絲毫不影響 結果,我們就無法進行測量。 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諤在1935年就意識到了量子力學中不確定 性的問題,並假設了一個著名的貓思維實驗:「一隻貓關在一鋼盒內,盒 中有下述極殘忍的裝置(必須保證此裝置不受貓的直接干擾):在蓋革計 數器中有一小塊輻射物質,它非常小,或許在1小時中只有一個原子衰 變。在相同的幾率下或許沒有一個原子衰變。如果發生衰變,計數管便放 電並通過繼電器釋放一個錘,擊碎一個小小的氰化物瓶。如果人們使這整 個系統自在1個小時,那麼人們會說,如果在此期間沒有原子衰變,這貓 就是活的。第一次原子衰變必定會毒殺了這只貓。」
常識告訴我們那隻貓是非死即活的,兩者必居其一。可是按照量子力 學的規則,盒內整個系統處於兩種態的疊加之中,一態中有活貓,另一態 中有死貓。但是有誰在現實生活中見過一個又活又死的貓呢?貓應該知道 自己是活還是死,然而量子理論告訴我們,這個不幸的動物處於一種懸而 未決的死活狀態中,直到某人窺視盒內看個究竟為止。此時,它要麼變得 生氣勃勃,要麼立刻死亡。如果把貓換成一個人,那麼詳謬變得更尖銳 了,因為這樣一來,監禁在盒內的那位朋友會自始至終地意識到他是健康 與否。如果實驗員打開盒子,發現他仍然是活的,那時他可以問他的朋 友,在此觀察前他感覺如何,顯然這位朋友會回答在所有的時間中他絕對 活著。可這跟量子力學是相矛盾的,因為量子理論認為在盒內的東西被觀 察之前那位朋友仍處在活-死迭加狀態中。
玻爾敏銳地意識到它正表徵了經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此為基礎提 出「互補原則」,認為在量子領域總是存在互相排斥的兩種經典特徵,正 是它們的互補構成了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玻爾的互補原則被稱為正統的 哥本哈根解釋,但愛因斯坦一直不同意。他始終認為統計性的量子力學是 不完備的,而互補原理是一種綏靖哲學,因而一再提出假說和實驗責難量 子論,但玻爾總能給出自洽的回答,為量子論辯護。愛因斯坦與玻爾的論 戰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他們兩人去世也沒有完結。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的質疑
薛定諤貓實驗告訴我們,在原子領域中實在的佯謬性質與日常生活和 經驗是不相關的,量子幽靈以某種方式局限於原子的陰影似的微觀世界之中。如果遵循量子理論的邏輯到達其最終結論,則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 要消失於陰影似的幻想之中。愛因斯坦決不願意接受這種邏輯結論。他反問:沒有人注視時月亮是否實在?科學是一項不帶個人色彩的客觀的事 業,將觀察者作為物理實在的一個關鍵要素的思想看來與整個科學精神相 矛盾。如果沒有一個「外在的」具體世界供我們實驗與測量,全部科學不 就退化為追逐想像的一個游戲了嗎?
量子理論革命性的特點,一開始就引起了關於它的正確性及其解釋內容的激烈爭論,在20世紀中這個爭論一直進行著。自然法則從根本上將是 否具有隨機性?在我們的觀察中是否存在實體?我們又是否受到了觀察的 現象的影響?愛因斯坦率先從幾個方面對量子理論提出質疑。他不承認自然法則是隨機的。他不相信「上帝在和世界玩骰子」。在和玻爾的一系列 著名的論戰中,愛因斯坦又一次提出了批判,試圖結實量子理論潛在的漏 洞、錯誤和缺點。玻爾則巧妙地挫敗了愛因斯坦的所有攻擊。在1935年的一篇論文中,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新證據:斷言量子理論無法對自然界進 行完全的描述。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一些無法被量子理論預見的物理現 象應該能被觀測到。這一挑戰最終導致阿斯派特做了一系列著名的試驗, 准備用這些試驗解決這一爭論。阿斯派特的實驗詳盡地證明了量子理論的 正確性。阿斯派特認為,量子理論能夠預見但無法解釋一些奇妙的現象, 愛因斯坦斷言這一點是不可能的。由此似乎信息傳播地比光速還快--很明 顯地違背了相對論和因果律。阿斯派特的實驗結論仍有爭議,但它們已促 成了關於量子論的更多的奇談怪論。
由玻爾和海森伯格發展起來的理論和哥本哈根派的觀點,盡管仍有爭 論,卻逐漸在大多數物理學家中得到認可。按照該學派的觀點,自然規律 既非客觀的,也非確定的。觀察者無法描述獨立於他們之外的現實。就象 不確定律和測不準定律告訴我們的一樣,觀察者只能受到觀察結果的影 響。按自然規律得出的實驗性預見總是統計性的而非確定性的。沒有定規 可尋,它僅僅是一種可能性的分布。
電子在不同的兩個實驗中表現出的波動性和粒子性這一表面上的矛盾 是互補性原理的有關例子。量子理論能夠正確地、連續地預測電子的波動 性或粒子性,卻不能同時對兩者進行預測。按照玻爾的觀點,這一矛盾是 我們在對電子性質的不斷探索中,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的,它不是量子理論的一部分。而且,從自然界中只能得到量子理論提供的有限的、統計性 的信息。量子理論是完備的:該理論未能告訴我們的東西或許是有趣的猜 想或隱喻。但這些東西既不可觀測,也不可測量,因而與科學無關。 哥本哈根解釋未能滿足愛因斯坦關於一個完全客觀的和決定性的物理 定律應該是什麼樣的要求。幾年後,他通過一系列思維推理實驗向玻爾發 起挑戰。這些實驗計劃用來證明在量子理論中的預測中存在著不一致和錯 誤。愛因斯坦用兩難論或量子理論中的矛盾向玻爾發難。玻爾把問題稍微思考幾天,然後就能提出解決辦法。愛因斯坦男買內過分地看重了一些東 西或者忽略了某些效應。有一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愛因斯坦忘記了考慮 他自己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最終,愛因斯坦承認了量子理論的主觀一致 性,但他仍固執地堅持一個致命的批判:EPR思維實驗。
1935年,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事普多斯基和羅森合作寫了一篇駁斥量子理論完備性的論文,在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中間廣為流傳。該論文以三個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合稱EPR論文。他們假設有兩個電子:電子1和電子 2發生碰撞。由於它們帶有相同的電荷,這種碰撞是彈性的,符合能量守 衡定律,碰撞後兩電子的動量和運動方向是相關的。因而,如果測出了電 子1的位置,就能推知電子2的位置。假設在碰撞發生後精確測量電子1的 位置,然後測量其動量。由於每次只測量了一個量,測量的結果應該是准 確的。由於電子1、2之間的相關性,雖然我們沒有測量電子2,即沒有干 擾過它,但仍然可以精確推測電子2的位置和動量。換句話說,我們經過 一次測量得知了電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理論說這是不可能的,關於這 一點量子理論沒有預見到。愛因斯坦及其同事由此證明:量子理論是不完 備的。
玻爾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反駁說EPR實驗非但沒有證否量子理論, 而且還證明了量子理論的互補性原理。他指出,測量儀器、電子1和電子2 共同組成了一個系統,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測量電子1的位置的 過程中會影響電子2的動量。因此對電子1的測量不能說明電子2的位置和動量,一次測量不能代替兩次測量。這兩個結果是互補的和不兼容的,我 們既不能說系統中一個部分受到另一個部分的影響,也不能試圖把兩個不 同實驗結果互相聯系起來。EPR實驗假定了客觀性和因果關系的存在而得 出結論認為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事實上這種客觀性和因果性只是一種推 想和臆測。
現實世界中的量子論
盡管人們對量子理論的含義還不太清楚,但它在實踐中獲得的成就卻 是令人吃驚的。尤其在凝聚態物質--固態和液態的科學研究中更為明顯。 用量子理論來解釋原子如何鍵合成分子,以此來理解物質的這些狀態是再 基本不過的。鍵合不僅是形成石墨和氮氣等一般化合物的主要原因,而且 也是形成許多金屬和寶石的對稱性晶體結構的主要原因。用量子理論來研 究這些晶體,可以解釋很多現象,例如為什麼銀是電和熱的良導體卻不透 光,金剛石不是電和熱的良導體卻透光?而實際中更為重要的是量子理論 很好地解釋了處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半導體的原理,為晶體管的出現奠 定了基礎。1948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爾特·布 拉頓根據量子理論發明了晶體管。它用很小的電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 作,而且可以將尺寸做得很小,從而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貴的真空管,開 創了全新的信息時代,這三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 獎。另外,量子理論在宏觀上還應用於激光器的發明以及對超導電性的解 釋。
而且量子論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前景也十分美好。科學家認為,量子力 學理論將對電子工業產生重大影響,是物理學一個尚未開發而又具有廣闊 前景的新領域。目前半導體的微型化已接近極限,如果再小下去,微電子 技術的理論就會顯得無能為力,必須依靠量子結構理論。科學家們預言, 利用量子力學理論,到2010年左右,人們能夠使蝕刻在半導體上的線條的 寬度小到十分之一微米(一微米等於千分之一毫米)以下。在這樣窄小的 電路中穿行的電信號將只是少數幾個電子,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電子都會 造成很大的差異。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材料科學家馬克斯·拉加利等人根據量子力學理論 已製造了一些可容納單個電子的被稱為「量子點」的微小結構。這種量子 點非常微小,一個針尖上可容納幾十億個。研究人員用量子點製造可由單 個電子的運動來控制開和關狀態的晶體管。他們還通過對量子點進行巧妙 的排列,使這種排列有可能用作微小而功率強大的計算機的心臟。此外, 美國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惠普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等 都對這種由一個個分子組成的微小結構感興趣,支持對這一領域的研究, 並認為這一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必定會獲得極大的回報」。
科學家對量子結構的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要控制非常小的電子群的運動 即通過「量子約束」以使其不與量子效應沖突。量子點就有可能實現這個 目標。量子點由直徑小於20納米的一團團物質構成,或者約相當於60個硅 原子排成一串的長度。利用這種量子約束的方法,人們有可能製造用於很 多光碟播放機中的小而高效的激光器。這種量子阱激光器由兩層其他材料 夾著一層超薄的半導體材料製成。處在中間的電子被圈在一個量子平原 上,電子只能在兩維空間中移動。這樣向電子注入能量就變得容易些,結 果就是用較少的能量就能使電子產生較多的激光。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在對量子進行更深入的研 究。他們設法把量子平原減少一維,製造以量子線為基礎的激光器,這種 激光器可以大大減少通信線路上所需要的中繼器。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詹姆斯·圖爾斯的化學實驗室用單個有機分子已 製成量子結構。採用他們的方法可使人們將數以十億計分子大小的裝置擠 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積上。一平方毫米可容納的晶體管數可能是目前的個人 計算機晶體管數的1萬倍。紐約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康斯坦丁·利哈廖夫 已用量子存儲點製成了一個存儲晶元模型。從理論上講,他的設計可把1 萬億比特的數據存儲在大約與現今使用的晶元大小相當的晶元上,而容量 是目前晶元儲量的1·5萬倍。有很多研究小組已制出了利哈廖夫模型裝置 所必需的單電子晶體管,有的還製成了在室溫條件下工作的單電子晶體 管。科學家們認為,電子工業在應用量子力學理論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有待 解決。因此大多數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計 算機設計量子裝置。
量子論與相對論能統一嗎?
量子理論提供了精確一致地解決關於原子、激光、X射線、超導性以 及其他無數事情的能力,幾乎完全使古老的經典物理理論失去了光彩。但我們仍舊在日常的地面運動甚至空間運動中運用牛頓力學。在這個古老而 熟悉的觀點和這個新的革命性的觀點之間一直存在著沖突。
宏觀世界的定律保持著頑固的可驗證性,而微觀世界的定律具有隨機性。我們對拋射物和彗星的動態描述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徵,而對原子的描述不具有這種特徵,桌子、凳子、房屋這樣的世界似乎一直處於我們的觀 察中,而電子和原子的實際的或物理性狀態沒有緩解這一矛盾。如果說這些解釋起了些作用的話,那就是他們加大了這兩個世界之間的差距。
對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這一矛盾解決與否並無大礙,他們僅僅關心他們自己的工作,過分忽視了哲學上的爭議和存在的沖突。畢竟,物理工作是精確地預測自然現象並使我們控制這些現象,哲學是不相關的東西。
廣義相對論在大尺度空間、量子理論在微觀世界中各自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基本粒子遵循量子論的法則,而宇宙學遵循廣義相對論的法則,很難想像它們之間會出現大的分歧。很多科學家希望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 開創一門將從宏觀到微觀的所有物理學法則統一在一起的新理論。但迄今 為止所有謀求統一的努力都遭到失敗,原因是這兩門20世紀物理學的重大學科完全矛盾。是否能找到一種比現有的這兩種理論都好的新理論,使這兩種理論都變得過時,正如它們流行之前的種種理論遇到的情況那樣呢?
⑦ 量子到底是甚麼
量子
量子力學的誕生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近代物理的兩大支柱,兩者都改變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根本認識,並對20世紀的科學技術、生產實踐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相對論以相對時空觀取代源於常識的絕對時空觀,量子力學則以概率世界取代確定性世界。比起相對論來,量子力學對於變革傳統觀念也許具有更為深層次的意義。前者還保留了許多傳統概念如力、軌道等概念,但後者卻把這一切都拋棄了。
1900~1926年是量子力學的醞釀時期,此時的量子力學是半經典半量子的學說,稱為舊量子論,開始於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對黑體輻射的研究。黑體輻射是1900年經典物理(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所無法解決的幾個難題之一。舊理論導出的黑體輻射譜會產生發散困難,與實驗不符。普朗克於是提出「能量子」概念,認為黑體由大量振子組成,每個振子的能量是振子頻率的整數倍,這樣導出的黑體輻射譜與實驗完全符合。「能量子」是新的概念,它表明微觀系統的能量有可能是間隔的、跳躍式的,這與經典物理完全不同,普朗克因此就這樣吹響了新的物理征程的號角,這成為近代物理的開端之一。1905年,愛因斯坦把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又向前推進了一步,認為輻射能量本來就是一份一份的,非獨振子所致,每一份都有一個物質承擔者——光量子,從而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愛因斯坦本人在幾年後又比較成功地把量子論用到固體比熱問題中去。1912年,丹麥青年玻爾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論、愛因斯坦的光子學說以及盧瑟福的原子行星式結構模型,成功地導出了氫原子光譜線位置所滿足的公式,從這以後掀起了研究量子論的熱潮。1924年,法國貴族青年德布洛意根據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相對論及玻爾理論,推斷認為一般實物粒子也應具有波動性,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經愛因斯坦褒揚及實驗驗證,直接導致了1926年奧地利學者薛定諤發明了量子力學的波動方程。與此同時,受玻爾對應原理和並協原理影響的德國青年海森堡提出了與薛定諤波動力學等價但形式不同的矩陣力學,也能成功地解釋原子光譜問題。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統稱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就這樣正式誕生。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對物質的描述有根本區別。量子力學認為「粒子軌道」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同時確定一個粒子的動量和位置,我們能知道的就是粒子在空間出現的幾率。量子力學用波函數和算符化的力學量取代過去的軌道和速度等概念,將不可對易代數引進了物理。量子力學還第一次把復數引入了進來。
過去物理中引入復數只是一個為了方便的技巧,並無實質意義,但在量子力學中,虛數具有基本的物理意義,正如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在70年代所說的:「……這個復相位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是所有涉現象的根源,而它的物理意義是隱含難解的……正是由於它隱藏得如此巧妙,人們才沒有能更早地建立量子力學。」可見復數第一次在量子力學中產生了不可被替代的物理意義。這個狄拉克在20年代後半期把當時薛定諤的非相對論性波動方程推廣到相對論情形,第一次實現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聯姻。狄拉克所建立的方程是描述電子等一大類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的相對論性波動方程。由於組成現實世界的物質是自旋都為 1/2 的電子、質子和中子,所以狄拉克方程顯然特別重要。狄拉克方程能自然地預言電子的自旋為1/2 ,解釋氫原子的精細結構,又預言存在正電子。不久,安德森就找到了正電子。狄拉克方程成為量子力學最有名的方程之一。這個狄拉克還將電磁場量子化,從理論上證實了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子學說的最重要觀點——光是由光子組成的。作為一個體系,量子力學的建立大致在20世紀20年代末完成,此後量子力學就被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了。
量子力學的基礎和應用
對於許多人來說,也許量子力學比相對論更為有用。後者一般用於研究基本粒子的產生和相互轉化以及大尺度的時空結構,但對於20世紀人類的生產生活,原子層次的世界顯得更為重要。30年代,量子力學用於固體物理,建立了凝聚態物理學,又用於分子物理,建立了量子化學。在此之上,材料科學、激光技術、超導物理等學科蓬勃發展,為深刻影響20世紀人們生活方式的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20世紀上半期,量子力學深入到微觀世界,發展了原子核結構與動力學理論,提出了關於原子核結構的殼層模型和集體模型,研究了原子核的主要反應如α、β、γ嬗變過程。在天體物理中,必須要用到量子力學。對於那些密度很大的天體,如白矮星、中子星,當核燃料耗盡時,恆星的引力將使它坍縮,高密度天體的的費米溫度很高,比恆星實際溫度高得多,白矮星的電子氣兼並壓和中子星的中子兼並壓抗衡了引力,此時量子力學效應對於星體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黑洞,其附近的狄拉克真空正負能級會發生交錯,因此有些負能粒子將可能通過隧道效應穿透禁區成為正能粒子,飛向遠方。黑洞的量子力學效應很有意義,值得研究。
盡管量子力學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於相對於牛頓力學而言,量子力學與常識的決裂更為徹底,因此對於量子力學的基礎仍舊存在著許多爭論,正如玻爾所說:「誰不為量子力學震驚,誰就不懂量子力學。」愛因斯坦和玻爾在20世紀上半期關於量子力學是否自恰與完備展開了大討論,引發了一系列關於量子力學基礎的工作,如隱變數理論、貝爾定理、薛定諤貓態實驗等,這些工作使得我們看到理解量子力學的艱難。
量子力學的應用,一方面讓我們感覺到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的離奇特性,另一方面反過來也促進我們對量子力學基礎的理解。20世紀下半期,量子力學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又煥發出了青春。對超導本質、真空的卡西米爾效應、分數與整數量子霍爾效應、A-B效應和幾何相因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原子激光等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理世界的認識,而對這些效應和技術的研究,必將對21世紀的科學進步產生深遠意義的影響。量子力學向縱深發展量子力學是單粒子的運動理論,在高能情形下,粒子會產生、湮滅,涉及到多粒子,因而需把量子力學發展成為量子場論,第一個用於研究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是量子電動力學。量子電動力學研究電子與光子的量子碰撞,它是在三四十年代從研究氫原子的超精細結構-蘭姆移動及電子反常磁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費曼等人發展起來的路徑積分量子化方法是研究相互作用場量子化的得力工具,運用它,散射矩陣和反應截面的計算成為可能。量子場論是個空框架,必須引入相互作用,才能描述相互作用粒子的產生和轉化、研究其本質,這就是規范場論的任務。量子場論和規范場論是量子力學向縱深發展的結果。量子電動力學具有U(1)群(一種可交換的內部對稱群)的定域規范對稱性。把帶電粒子波函數的定域相位變化一下,同時電磁勢作相應的變換,發現為了保持理論具有這種變換的不變性,必須引入帶電粒子與電磁場(一種規范場)的耦合項。當時在微觀世界,除了電磁力外,還有控制核子聚在一起的強力和控制原子核衰變的弱力,這些相互作用滿足怎樣的動力學方程,需要有一個第一性原理來解決。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把定域規范不變的理論推廣到內部對稱的不可交換群,引入非阿貝爾規范場。楊-米爾斯的理論決定了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成為理論物理中繼相對論羅倫茲變換之後的最重要的變換形式。洛倫茲變換是時空變換,規范變換是內部空間變換,它們分別從外部和內部決定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六七十年代的工作,包括1964年發現真空對稱性自發破缺使規范場得到質量的黑格斯機制,1967年法捷耶夫和波波夫用路徑積分量子化方法首次得到正確的規范場量子化方案,1971年特·胡夫特等人證明了規范場理論的可重整性,並提出了一種切實可計算的維數正規化方案,以上工作使得量子規范理論成為成熟的理論。
在規范場論和粒子物理實驗、基本粒子結構(三代輕子和三代誇克)研究的基礎上,六七十年代還提出了特殊的規范場論——弱電統一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由於在1979年找到了傳遞色(強)力作用的膠子存在的證據,在1984年發現了存在傳遞弱相互作用的中間玻色子W±和Z0 ,所以我們深信:描述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是SU(2)×U(1) 規范場模型, 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是SU(3) 規范場模型。這兩個模型統稱標准模型。物理學家已在1995年找到了它們所預言的最重的誇克(頂誇克)的存在證據,所預言的最後一個基本粒子(τ 子型中微子)也已在2000年找到。特·胡夫特等的工作也被授予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標准模型取得的一再成功使得它成為目前公認最好的關於物質結構、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理論。
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使得人類對真空的性質也有了更為本質的看法。過去真空被認為是空無一物的,自從狄拉克提出真空是「負能粒子的海洋」之後,真空就被看作是粒子之源了。真空具有許多效應,如反映真空具有零點能量的卡西米爾效應、真空極化導致氫光譜蘭姆移動(氫原子的超精細結構)、激態原子與零點真空作用導致原子自發輻射等。真空作為量子場的基態,具有普適的對稱性。60年代,南部和歌德斯通發現量子場論真空會發生自發對稱破缺,70年代玻利亞可夫等發現真空的拓撲結構。目前已能對真空可以進行局域性的操作,真空上升到研究相互作用主體的地位。
量子應用:
量子態是指原子、中子、質子等粒子的狀態,它可表徵粒子的能量、旋轉、運動、磁場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量子態隱形傳輸」通俗地來說,就是將粒子從一個地方瞬間轉移到了另一個距離遙遠的地方,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同事楊濤、張強等完成的這項研究成果,被《自然》雜志稱贊為「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長足進展」。不久的將來,這項成果還會在保密通信、量子計算機等方面有大量的應用,改變我們的生活。
【量子通信可使手機無法泄密】
潘建偉教授表示,他們目前進行的實驗是為了實現自由空間中「全球化量子通信」,即通過衛星轉發量子信號,傳至上萬公里甚至更遠的接收點,最終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完全保密通話。量子態不能被精確克隆,量子通信方式不可竊聽、無法破解,因為依據量子力學的測量原理,任何竊聽者在信息傳輸過程中截取或測量,都會改變它們的狀態,從而被實時發現。如果通信過程中輸出碼和最終碼的誤碼率為零,就能證明該次通信是完全保密的。
手機泄密問題已經困擾著世界各國,通過量子傳輸的手段實現完全保密的通信,是現代科技人員努力實現的目標和夢想。鑒於這一研究的科學意義,《自然》網站為論文的發表發布了消息,並在《自然》雜志《研究亮點》欄目對該研究進行報道。
【超高速量子計算機可放入口袋】
量子態隱形傳輸技術,還將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量子計算機是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裝置。相對於傳統計算機,它不僅運算速度快,存儲量大、功耗低,而且體積大大縮小。一個超高速的量子計算機可以放在口袋裡。裝備量子計算機的人造衛星,直徑可以從數米減小到數十厘米。目前,量子計算機正在開發研製階段,日本富士通公司開發一種量子元件超高密度存儲器,在1平方厘米面積的晶元上,可存儲10萬億比特的信息,相當於可存儲6000億個漢字。科學家們認為,隨著毫微技術的進步和量子隱形傳輸技術的發展,量子計算機的心臟——微處理器將在5年內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量子計算機有望在10年內誕生。
總 結
具有整整一百年歷史的量子力學對於20世紀的科學技術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正是因為其影響深遠,所以在這世紀之交,其帶給我們的懸而未決的謎也就更多更難。李政道認為20世紀末期存在如下的物理之謎:誇克幽禁、暗物質、對稱破缺、真空性質等。此外,解決諸如質量起源、電荷本質、量子引力、基本粒子世代重復之謎等也必將引發新的物理學進展。為了探索物質世界的深刻本質,大統一理論、超對稱、超引力、超弦理論等也在發展之中。它們或許就是新的革命的前奏。盡管不知道能否再發生象量子力學誕生那樣的革命,但是未來的100年絕對是讓物理學家忙碌的100年,而這些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對未來人類的觀念和生活的巨大影響,恐還不能處於目前我們的掌控之中。
⑧ 二十一世紀新四大發明是哪些
21世紀中國新四大發明(具備完全知識產權):
1,三聚氰胺冒充奶粉技術
2,地溝油提煉技術
3,饅頭染色技術
4,健美豬養殖技術
21世紀最「無奈」的四大發明
第一大發明是打卡機
據說打卡機是IBM發明的,自從有了打卡機這玩意,需要天天上班的白領就沒過上一天好日子。有兩個行為藝術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位白領,一年之內什麼也不要干,就是每一小時打一次卡。結果是這位白領被折磨得進了精神病院。
第二大發明是方便麵
民以食為天,但自有了方便麵,白領的生活質量便直線下降,十個白領九個菜色。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既有知名度,又有美譽度。但方便麵品牌是難得有美譽度的。每逢看到一家老少三代在合家團圓的春節時每人手捧一碗方便麵為大家賀歲的廣告時,總覺得老闆的腦袋真是進水了。對於白領來說,被老闆勒令加班,獨自吃方便麵的時候,殺了老闆的心都有。
第三大發明是床墊
主要指可折疊的單人床墊。據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公司里,可折疊的單人床墊曾大行其道。床是伴隨人類時間最久的伴侶:人們生於斯,愛於斯,死於斯。但自席夢思開始,床墊有了獨立的法人地位。不用上床,也可以睡覺。這就給了老闆要求員工通宵達旦加班以借口。當白領看到同事從座位底下扯出床墊的時候,尤其是聽說有同事因過勞而「床墊裹屍還」的時候,那心中的悲憤可想而知。
第四大發明是手機
白領痛恨手機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私人時間,沒有了上下班之分,尤其是老闆要求24小時不許關機的工作。雖然白領痛恨手機但又離不開手機,可謂愛恨交織,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盡量不用公司提供的手機,白領晉級金領的一個標志就是擁有兩部手機,並不是歌里所唱的「等我發了財,買倆大哥大;左手諾基亞,右手摩托羅拉」,而是一部對公手機,一部因私手機。當然,最高的境界是不用手機,誰有李嘉誠打手機的照片可以發給我,高價徵求。
中國20世紀的新四大發明:
1 雜交水稻 :袁隆平 1973年發明
2 漢字激光照排:王選 1979年發明
3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鈕經義為首的一大批科技人員與1964年發明
4 復方蒿甲醚:數百名科學家共同的結果 六十年代後期發明
美國20世紀的新四大發明:
1 原子能:奧本海默.等一大批美國科學家 1942年在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裂變反應堆
2 半導體:巴丁、布萊頓和肖特萊 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
3 計算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毛琪利與愛克特在1946年發明
4 激光器: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查爾斯.湯斯與西奧多.梅曼在1960年發明
20世紀的「新四大發明」——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器,又徹底改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
原子能
1911年,物理學家發現電子的中心是帶正電的原子核。1913年,玻爾提出電子在不同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帶正電的。粒子轟擊氮和氫,發現了質。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和助手——查德威克發現中子,進而提出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1938年,物理學家發現重原子核裂變。核能的威力首先被用於戰爭。1942年6月,美國政府啟動了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武器製造計劃。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試爆成功。此後,前蘇聯於
1949年、英國1952年、法國於1960年、中國於1964年
10月分別研製出並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和平利用原子能,成為整個世界的呼聲。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在美國建成;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奧布寧斯克原子能發電站投入運行,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的到來。
1991年,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起用,繼之大亞灣核電站投產。
半導體
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鍺和硅的物理性質時,意外地發現了鍺晶體具有放大作,經過反復研究,他們用半導體材料製成了放大倍數達100量級的放大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固體放大器——晶體三極體。
晶體管的出現,迅速替代電子管佔領了世界電子領域。隨後,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57年,美國科學家達默提出「將電子設備製作在一個沒有引線的固體半導體板塊中」的大膽技術思想,這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思想。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製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點石成金」,集成電路很快成了比黃金還誘人的產品1971年11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霍夫將計算機的線路加以改進,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另外再加上存儲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隨著矽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1978年,研製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以上,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80年代末,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突破1000萬的大關。
計算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埃尼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誕生。ENIAC猶如一個龐然大物,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內裝18000個電子管,但它運算速度卻比當時最好的機電式計算機快1000倍。ENMC的問世,猶如石破天驚,開辟了信息新時代。
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使計算機體積大大縮小。1958年,美國IBM公司製成全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誕生了。第二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提高了近百倍。
60年代中期,隨著集成電路的問世,第三代計算機誕生,其標志產品是1964年由美國IBM公司生產的IBM360系列機。
第四代計算機以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使計算機向著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發展。計算機的微處理器從早期的8086,發展到80286.80386.80486.奔騰(Pentium)、奔騰二代(PentiumⅡ)和奔騰三代(PentiumⅢ)。
當前,第五代計算機——智能計算機的研究正漸入佳境。智能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具備人工智慧,能像人一樣思維,並且運算速度極快,它不僅具有一種能夠支持高度並行和推理的硬體系統,還具有能夠處理知識信息的軟體系統。
世紀之交,計算機科技的前沿領域包括:神經網路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光計算機等。
激光器
1958年,貝爾實驗室的湯斯和肖洛發表了關於激光器的經典論文,奠定了激光發展的基礎。1960年,美國人梅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1965年,第一台可產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誕生。1967年,第一台X射線激光器研製成功。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器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
在通信技術領域,光通信依賴的基礎器件便是激光器,用於存儲信息的CD-ROM光碟,可存儲數百兆比特的信息;越洋光通信已進入1萬億比特/8的開發階段;光計算機的研究也正日益深入。
在能源領域,激光可用於工業、軍事上的能量源,大功率激光器被用於受控核聚變研究。
在醫學領域,激光治療已在外科、內科、婦科、牙科、五官科、腫瘤科得到應用,可治療數百種疾病;激光針灸可以無痛,無菌地穿透皮膚,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外,激光在軍事、生物工程等領域也嶄露頭角,應用范圍日益拓寬。由此,激光被人們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⑨ 讀到《楞嚴經》卷三,我也很疑惑,請教善知識。
首先告訴大家:所謂「聲波」,那是不存在的。只有當耳根去測量時,聲塵才變成聲音,耳朵才聽到。更准確地說,只有第七識心識去觀測時,才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說,假如你耳朵沒去聽,但是安裝了聲音檢測系統,也會測到聲音,身體去安裝儀器,也是心識在觀測,眼耳鼻舌身意都歸心識管嘛。假如不聽也不測,是沒有聲音的!這可不是掩耳盜鈴哦,這是量子物理。也不要說「我信傳統物理學的,不信量子物理」——不管你信不信,它就擺在那裡,這是宇宙的客觀規律,早就被科學所證實了。
簡單一點,比方說某甲在村中間說話,我們在村東,這時只有村東有某甲的聲音,其他方向是沒有的!奇怪的是當大家跑到村西時,會在村西聽到某甲的聲音,而其他方位是沒有的!你也不要說:「噢,那大家都在村東別動,村西安裝一個聲探器,看看是否沒人聽就沒聲音」。你安裝工具,這也是心識在測聽啊,因為你安裝儀器,村西才有聲音!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證明「不去測量那裡就沒有聲音存在」呢?這是十分深奧復雜的問題,單單用到的公式就數以萬計。講真的,當世沒有幾個科學家能看懂,估計達芬奇活著的話可以看懂;如果有國學高手在旁邊指點一下,薛定諤、玻爾也能弄明白;霍金肯定是看不懂的,也教不會,畢竟現在的科技還十分落後嘛。
但我簡單說兩句,大家就能有個大略理解,知道我所言不虛了。
首先大家有沒有發現:人多的地方即使大家不吵鬧,聽到的聲音也會變小。是因為別人擋住聲波了嗎?不是的,是因為一個人說話的能量是有限的。就像大家同連一個wifi ,大家都會卡。科學家通過測量聲波里的能量,把「聲源能量」和「大家接收到聲音的總能量」一對比,就知道沒人測量的地方是沒有聲波的,聲音絕不是以波的形式傳播!
第二就是說一下5G網路裡面的集波技術,大家都知道目前網上流傳的「WiFi信號增強器」是假的,可是大家不知道古人早就研究出真正的wifi 增強器了,可以下載「快樂閻浮app 」,裡面就有真正的千米蹭網器,還有各種黑科技。比如你離光貓很遠,可是只要運用集波系統,就可以把信號定向,大部分都集中發射到你的設備,這樣避免了資源浪費,你的網速也會溜得飛起,其他地方是幾乎沒有wifi信號的。但是別擔心,當你朋友在其他地方也連接同一個無線網時,系統會把一部分信號資源分給他,大家都能上網!聲音也是如此,並不存在所謂的聲波,只有你去測量,那個地方才有聲音存在。不測量時是沒有聲音的,所以聲音不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復習一遍:假如某甲說話,即使沒有任何人聽到,那也是因為我心識在動,在測量,才有「某甲說話」這些事。盡虛空,遍法界,萬物眾生都是我們心識化現的,這就是唯識。
再從因緣法來說,世間萬物不離因緣嘛。從因緣來說,也沒有所謂的聲波,你根本不會在 別處 聽到聲音——你都不在 別處 !但是當你跑到別處測量時,包括在別處安裝測量儀器,那裡又有聲音了(或沒有聲音,那裡可能很安靜)!因緣,通俗來講就是必要條件,條件具足也就是因緣和合。測量行為和測量結果,二者是完全同步的,所以因緣和唯識並不沖突。
佛在這里破除「因緣」以及「自然性」,這是要幹嘛呢——這是要講更本源一點的唯識。唯識很深奧,打個比方,你手機當下顯示什麼,完全是由當下運行的程序決定的,二者完全同步!心識就是程序員,世間萬物就是運行結果,這是六祖說的「不是旗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法由心生。
附九識略講:
眼耳鼻舌身識,略。
意識:思考,邏輯推理,執行命令等。
心識:程序員,發布命令等。
含藏識:收藏家,存儲器。收藏一切善惡業種。心識可以從彼讀取,也可以儲存於彼。
阿賴耶識:終極收藏家,包含一切。離言離相,不可說,不可說。阿賴耶識是假名,自性,如來藏,涅槃,常寂光等假名也是說它。
阿賴耶識真空,注意我沒說「是真空」,真空!可是能生萬法,怎麼生呢——唯心所現!第七識心識怎樣,世界就怎樣,完全同步!注意不是主觀意識想怎樣就怎樣。比如你殺生,那就是心識里有「眾生被殺」,有那種「很絕望、很痛苦」的信號。雖然主觀意識不痛苦,反正殺的是動物又不是我;不僅不痛苦,還很高興——今晚有肉吃了。可是因為你的第七識有這種負面的信號,所以將來你就會被殺,就會很痛苦,很絕望。這就是因果的來歷,明白這些宇宙原理,就知道敬畏因果了。
那麼自性又憑什麼能生萬法呢?因為真空妙有,自性本來就包含一切!比如白光,白光其實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大色系組成的,細分下去有無數種。無數顏色的光,加起來反而無色了,怪吧?
這個自性更怪,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疊加,反而空了,什麼概念都沒有了!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所以這個真空並不空,而是一種萬法疊加態,一切疊加起來就是這么空的,什麼形相也沒有!但是去觀測時就生萬法,不同於頑空。什麼叫觀測呢——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緣,乃至起心動念,這些都是觀測行為,並不是說只有去看去聽才叫觀測。有觀測行為,同步就出結果,這是唯識。至於因緣法,那是相似相續,因為心念很細微,很快變化,所以我們無法察覺。電影雖然很快切換膠片,每秒幾十幀,我們根本看不清某一幀;但是因為相鄰的膠片很相似,所以我們能看到這電影都有什麼畫面。同理的,因為我們的習氣老不改,所以測量結果老是類似的,這就是因果命運的方便說,也是修行能改命的根本所在——修正不好的言行,名為修行。因為修正了言行,所以改變了命運,畢竟命運只在當下一念,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都在當下一念。
⑩ 量子計算機原理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特性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檢測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現有經典信息系統的極限
●一個250量子比特(由250個原子構成)的存儲器,可能存儲的數達2的250次方,比現有已知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數目還要多
●用量子搜尋演算法攻擊現有密碼體系,經典計算需要1000年的運算量,量子計算機只需小於4分鍾的時間
●量子密鑰體系採用量子態作為信息載體,其安全性由量子力學原理所保證
●基於量子隱形傳態過程,可以實現多端分布運算,構成量子網際網路
●薛定諤「貓」和EPR佯謬
量子力學的誕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在20世紀推動了社會發展的核能、激光、半導體等高科技,都是源於量子力學。然後,自然界是否確實按照量子理論的規律運行?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一方始終認定量子力學不是完備的理論,「上帝是不會玩骰子的」,而以哥本哈根學派領袖玻爾為代表的另一方則堅信量子理論的正確性。
量子客體的波粒兩象性迫使人們不得不引入波函數(量子態)來描述量子客體的狀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曾指出:量子力學的精妙之處在於引入幾率幅(即量子態)的概念。事實上,量子世界的千奇百怪的特性正是起源於這個量子態,而關於量子理論的長期激烈爭論的焦點也在這個量子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