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長征兔怎麼配置

長征兔怎麼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7-18 20:55:57

㈠ 雲走長征步數怎麼設置

工具/原料:iPhone12,iOS14.5。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我們啟動雲里長征。



重走長征路系統功能主要有:

1、系統獲取用戶每天的運動步數,按照一定的比例,將運動的步數轉換為長征里程數。

2、每個活動參與者可參與排名,實時查看到自己的排名數據。

3、了解長征知識,走到每一個點,系統會對應顯示出這個長征點的歷史知識。

4、團隊排名,每個參與者可以加入隊伍,不僅僅可以個人排名,還能參與團隊排名,看看哪支隊伍最先走到終點。

5、提倡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並舉,不僅僅能看到個人排名,還能看到團隊里每個人的排名,看看誰為團隊貢獻最多的力量。

6、運動答題,每天參與活動還能在線答題考試,測評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可以通過答題功能進行網上重走長征路答題活動。一邊行走,一邊還能進行答題學習長征知識。

㈡ 紅軍長征突圍怎樣連破3道封鎖線

突破三道封鎖線
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共動用了五十萬部隊,由蔣介石坐鎮南昌指揮,分編為北路、南路、西路三路軍。北路軍以顧祝同為總司令,由其嫡系中央軍部隊組成;南路軍以廣東軍閥陳濟棠為總司令,由粵軍部隊組成;西路軍以湖南軍閥何鍵為總司令,由湘軍部隊組成。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四周構築了各種碉堡、工事,形成了數道嚴密的封鎖線。1934年1月下旬,又以北路軍中的部分嫡系部隊組成了東路軍,由蔣鼎文任總司令。

紅軍經過的瑞金武陽橋
國民黨「圍剿」軍雖然兵力占絕對優勢且部署嚴密,防線重重,但內部的矛盾沖突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部署上的漏洞。在國民黨軍四路大軍中,北路軍和東路軍均為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部隊,且力量集中,裝備精良,紅軍要想從其中間撕開缺口,殊非易事。然而,西路軍的湘軍主力正忙於「圍剿」西進的紅6軍團與活動於湖南各地的紅色武裝,力量分散;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則與蔣介石同床異夢,擁兵自保,既懼怕紅軍進入廣東,又唯恐蔣介石以「剿共」之名,驅兵入粵,動搖自身的統治,因而一方面迫於蔣介石的壓力,派兵參與了對中央蘇區的進攻,另一方面則以重兵在江西與廣東交界處構築防線,防守廣東,且派員與紅軍進行了秘密談判,達成了停戰協議,這就為紅軍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西進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有利戰機。

廣東軍閥陳濟棠
中革軍委將中央紅軍突圍行動的突破點選定在了陳濟棠防區,決定迅速穿越粵軍、湘軍的防區,搶在蔣介石調整部署、形成新的包圍圈之前,與活動於湘鄂西的紅2、紅6軍團會合。1934年10月17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渡過雩都河之後,向指定的進攻發起地域多路秘密開進。
對於紅軍主力部隊的集結,蔣介石最初認為只是實施小規模戰術性部署調整,至多不過是對南線的粵軍實施反擊,而這對其來說正中下懷,因而並沒放在心上。蔣介石對「圍剿」中央蘇區,消滅中央紅軍已是成竹在胸,認為勝利已經指日可待,遂於10月上旬偕夫人宋美齡周遊全國,接見軍政要員,大談「圍剿」紅軍的戰績,風光異常。然而,蔣介石因為自己的得意忘形,錯過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10月3日,投降國民黨的前中革軍委總參謀部第5局局長兼軍委動員武裝部部長楊岳彬向國民黨透露了紅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據此情報,國民黨南昌行營作戰廳廳長賀國光在發給蔣介石的電報中說明,紅軍面對目前不利的形勢,做了上中下三種准備:第一,為保存中央蘇區和政府而聚集力量在瑞金、石城之間或在瑞汀附近與國民黨軍決戰。第二,如果決戰失敗,則以一部散布閩贛地區牽制國民黨軍,紅軍主力將向南經安遠、信豐、三南一帶轉進湘南,前往四川或滇黔邊,與徐向前、賀龍兩部會合。這也是斯大林的主張,他認為四川最適合割據,該地區不畏經濟封鎖,也可向新疆、外蒙發展,取得蘇俄直接幫助。第三,如果陳濟棠南路軍堵住南去的道路,「則將兵力分成數股竄擾閩南閩北閩中及粵之東原等處,牽制國軍,以保存贛南之零星匪區及偽中央後方,為將來根據地。此為下策。」北上視察途中的蔣介石並沒有及時得知這一消息。直到10月18日,忽接東路軍報告,稱在佔領瑞金後發現的資料中發現紅軍主力有西進的意圖,才如夢方醒,明白紅軍的行動不是戰術調整,而是戰略轉移;不是南下反擊,而是西進突圍。他立即飛回南昌,主持軍事會議,確定追堵中央紅軍的計劃:以北路軍第六路軍總指揮薛岳率嫡系中央軍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組成「追剿」部隊,對紅軍主力實施追擊;令何鍵將西路軍總部移至衡陽,除以一部繼續「清剿」贛西紅軍外,湘軍主力悉數調往湘南布防,並依湘江東岸構築工事進行堵截;令南路軍陳濟棠將總部推至韶關,除以一部留置贛閩邊「清剿」外,主力進至粵湘邊樂昌、仁化、汝城間構築防線進行截擊;令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的第4集團軍將總部轉至桂林,主力集中桂北,准備參加堵擊作戰。蔣介石的基本意圖是:以粵軍、湘軍正面封堵,桂軍側擊,中央軍跟蹤追擊,從而對中央紅軍形成圍追堵截的作戰態勢。

王母渡國民黨軍碉堡
然而,蔣介石的部署終究慢了半拍。各路國民黨軍尚未開始行動,紅軍的突圍行動已經開始。10月19日至20日,紅軍部隊主力到達仁風圩(街)、雙芫(園)、牛嶺、長洛、桂林江等地區,進抵陳濟棠的南路軍沿桃江(信豐河)構築的碉堡群防線,並完成突圍前的作戰准備。
突破第一道封鎖線
陳濟棠的粵軍沿桃江構築的防線,位於贛州以東,沿桃江向南,經大埠、王母渡,轉向東南,經韓坊、新田等地,共部署四個師另一個獨立旅。這道防線後來被稱作國民黨軍堵擊中央紅軍的第一道封鎖線。根據與紅軍達成的協議,陳濟棠只以部分兵力分駐各地,「沿途築碉挖壕,架設槍炮如臨大敵」,以示其執行蔣介石的「圍剿」命令,而將主力集結於縱深,以便機動。
中革軍委決定,以紅1軍團在左,紅3軍團在右,由王母渡、韓坊、金雞、新田段突破粵軍防線;紅9軍團在紅1軍團後跟進,紅8軍團在紅3軍團後跟進,分別掩護左翼和右翼安全;軍委第1、第2縱隊居中,紅5軍團殿後。突破粵軍防線後,全軍向湘南前進。突圍時間確定在21日夜至22日晨。
部隊行動前,中革軍委曾派人將紅軍需要經過的地點通知了陳濟棠,並聲明只是借道西進,保證不入廣東腹地。但陳濟棠接到通知時,紅軍的行動已經開始,沒有來得及使陳的前沿部隊了解紅軍意圖,因而戰斗一度非常激烈。
戰斗首先在江西安遠與信豐間打響,紅1師第1團向新田攻擊前進,粵軍守軍一個團認為是「土共」、「游擊隊」騷擾,以兩個營出擊,遭到紅1團迎頭痛擊,倉皇逃跑,紅1團乘勝追擊,進佔新田。與此同時,紅2師第6團襲占金雞,紅3軍團也攻佔百室、韓坊、固陂。紅軍旗開得勝。
激戰一夜,粵軍終於明白自己不是遭受小股游擊隊的騷擾,而是面對紅軍主力的大規模行動,遂根據與紅軍達成的協議,稍加抵抗,主力即全線後撤,向安遠、信豐、南康集中。紅軍部隊也遵守協議,對後撤的粵軍未作深遠追擊,主力按照原定計劃向信豐東南地域推進。

紅4師師長洪超
22日,左路紅1軍團部隊與從重石、版石退往安西的粵軍第1師兩個團遭遇,雙方激戰數小時,粵軍不支,向安西逃跑。紅1軍團部隊發起追擊,共殲滅其約一個團,並乘勢向安西發展。右路紅3軍團在向白石圩前進時,前衛紅4師第11團突遭粵軍截擊。師長洪超指揮紅11團奮力反擊,很快將粵軍擊退,但洪超在戰斗中不幸犧牲。至22日,紅2軍團部隊佔領坪石、固陂。紅8軍團由王母渡渡過桃江,向坳口、大壠方向前進。

洪超烈士墓
粵軍第1師退守安西後,驚恐不定,數次向粵軍第1軍軍長余漢謀求援。余漢謀也搞不清紅軍真實意圖,不敢輕舉妄動,只派了一個團前往增援,另以兩個團向北佯攻,接應和掩護第1師南撤。但紅軍的目的並非攻佔安西,而是震懾粵軍,保障主力西渡桃江。23日,中央紅軍以紅9軍團繼續監視安西、信豐、安遠三處之敵,主力轉兵西進。紅1軍團繞過安西,與紅3軍團並肩疾速西進,直向桃江。24日,紅1軍團主力佔領鐵石口等地,紅3軍團主力佔領大塘埔等地,兩軍團的前鋒部隊佔領桃江東岸,控制了渡口。當晚,各路紅軍先頭部隊渡江,搶佔西岸要點,掩護主力過江。紅3軍團第5師佔領江口等地,前鋒進至梅嶺關、中站;紅1軍團第2師向廣東烏徑方向推進,嚴密屏蔽著渡江通道。25日,軍委第1、第2縱隊和其他紅軍部隊從信豐南北全部渡過桃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
突破第二道封鎖線
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之後,陳濟棠將主力全部撤至大庾(大余)、南雄、安遠等地轉入防禦,以防紅軍進入廣東。此刻,湘軍何鍵部隊仍然分散各地擔負「清剿」任務,湘南、湘中只有部分地方保安部隊;擔負「追剿」任務的蔣介石嫡系薛岳部遠在贛江以東的興國、古龍崗、石城地區,短期內無法趕到湘南、粵北地區。國民黨軍力量分散,再次給予了紅軍西進的良好戰機。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乘國民黨軍尚未完全判明紅軍意圖之際,迅速沿贛粵和湘粵邊界,向湖南汝城和廣東城口之間地區前進,並確定:第一步進到西江、大庾、南雄地區,主力於大庾、南雄間西進;第二步進到沙田、汝城、城口地域,相繼佔領汝城。
兵貴神速,對於突圍西進的紅軍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紅軍只有快速行動,方能抓住瞬間即逝的戰機,搶在國民黨軍部署調整之前,突出重圍,擺脫險境。但是,大搬家式的轉移卻使得紅軍步履艱難,一步一頓,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離開中央蘇區時,博古、李德等人不僅下令帶上了眾多非戰斗人員,而且將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直屬的兵工廠、印刷廠、印鈔機、機床、醫院的「X」光機等各類笨重機器,乃至於桌椅板凳都進行了包裝,雇請了上千名挑夫,加上中央教導師和各單位原有人員,組成了龐大而笨重的運輸隊伍,肩挑人抬,全部攜帶上路。這些「壇壇罐罐」,加上各種非戰斗人員,構成了一個流動著的「共和國」。非戰斗人員佔到了紅軍西進部隊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行動極其遲緩,有時一天只能走十至十五公里路。

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紀念碑

紅軍送給汝城群眾的棉毯
機動靈活,本是紅軍部隊作戰的典型戰法。但為了保護中央機關的行進,昔日來去無蹤的紅軍部隊此刻卻變得步履蹣跚。在博古、李德的指揮下,從離開中央蘇區起,紅軍一直採取兩個軍團在左,兩個軍團在右,軍委兩個縱隊居中,一個軍團殿後的甬道式部署行進。紅軍作戰部隊不得不把自己由戰斗隊變成了掩護隊,變成了一個轎子,合力抬起中央、政府機關與沉重的輜重行裝,機動能力受到嚴重影響,戰鬥力遭到極大削弱。時間就在這種緩慢的行進中一點一點地被銷蝕了。

城口舊照
蔣介石接到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迫近湘南的報告後,大為震驚,急電陳濟棠、何鍵,令其火速出兵,在湘粵兩省交界的汝城、仁化、城口間構築第二道封鎖線,堅決堵擊紅軍西進。同時令其他各路國民黨軍部隊,迅速集結開進,參加「圍剿」行動。
蔣介石心急如焚,但此時國民黨軍卻依舊處於分散的狀態,難以形成真正的堵截「追剿」部署。湖南軍閥何鍵部雖欲全力阻止紅軍進入湖南,無奈部隊尚在收攏並次第向湖南衡陽、郴縣之間集結,在湘粵邊地區只有一個旅和部分地方保安團,對堵截紅軍是有心無力。唯一能夠立即投入堵擊紅軍作戰的粵軍陳濟棠部隊則另有打算。桃江沿岸的交手,使陳濟棠充分領教了紅軍部隊的戰鬥力,因而接到蔣介石的電令後,他既怕紅軍揮師入粵,又不願正面堵截紅軍,況且他已經與紅軍簽訂了讓路協議,更不願與紅軍死打硬拼。為了敷衍蔣介石,他只命李漢魂率三個師趕往樂昌、仁化、妝城附近,參加堵截行動,而將主力第1、第2軍和幾個獨立師部署於粵贛邊地區,防止紅軍南下,確保廣東地盤不失。同時令參加堵截紅軍的部隊小心行動,切不可貿然出擊。因此,李漢魂率領堵截的部隊行進緩慢,行進數日,才只有一個旅趕到了仁化地區。
各路國民黨軍行動參差不齊。如果紅軍這時能夠抓住國民黨軍兵力尚未集中、協同比較困難的有利時機,集中力量,創造戰機,完全有可能打一兩個殲滅性的勝仗,徹底打亂國民黨軍的追堵部署,爭取主動。但是博古、李德等人卻急於奪路西進,採取了消極的避戰方針,由反「圍剿」作戰中的冒險主義、堡壘主義變為了戰略轉移中典型的逃跑主義,正如毛澤東所形容的那樣,是「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敵人來了打一下,打完之後就走,不僅對可以消滅的敵人據點沒有奪取的計劃,而且對前進道路上能夠消滅的敵人也一味避戰,致使整個戰略轉移行動機械呆板,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10月29日7時,中革軍委確定,紅軍應於11月1日進至沙田、汝城、城口及上堡、文英、長江圩地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這一地區地處湘粵兩省交界的山區,雖然守軍以保安隊居多,但沒有見過正規紅軍,且沒有想到紅軍會來得如此快,防務鬆懈,但道路沿線碉堡相連,大隊紅軍通過也非易事。因而,中革軍委於11月1日令紅1軍團奪取城口,紅3軍團奪取汝城,撕開突破口,掩護主力迅速通過。
擔負奔襲城口任務的紅1軍團第2師第6團第1營,在營長曾保堂的率領下,急行軍220多里,於11月2日夜奔襲得手,奪取城口;紅3軍團部隊進到汝城城下後,發現汝城守敵較多,短時間內不易攻取。中革軍委遂於11月5日決定,以一部兵力監視汝城之敵,主力兵分三路,以紅3、紅8軍團為右縱隊,紅1軍團第1師和軍委兩個縱隊、第5軍團為中縱隊,紅1軍團第2師、紅9軍團等部為左縱隊,從汝城、城口間穿越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
當日,紅軍各縱隊按照中革軍委的部署繼續西進,至11月8日,搶在國民黨軍主力趕到之前,全部通過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粵北地區,並繼續向宜章方向前進。
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紅軍通過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已經對紅軍西進的路線有所判定,認為紅軍將「繼續向宜章方向逃竄」,遂於11月6日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的名義頒布緊急「堵剿」電令,令陳濟棠、何鍵等部在粵漢鐵路位於湘、粵邊界湖南境內的郴縣至宜章間地區,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強工事,構築第三道封鎖線,堵截紅軍西進湘西。同時令嫡系薛岳的追剿部隊晝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趕赴湖南。

1934年11月8日,中革軍委關於紅3軍團在良田、宜章突破敵軍封鎖線的命令
紅軍進入湘粵邊界,向西則進入湖南,向南則插入廣東,直接威脅著何鍵、陳濟棠的統治地盤。何鍵與陳濟棠不敢怠慢,急忙調兵遣將,部署防線。湘軍以主力置於郴縣、宜章間的郴縣、良田、文明司等地,粵軍將主力置於仁化、樂昌、九峰、延壽、塘村、坪石一帶。當時,粵漢鐵路雖未全線通車,可部分路段已經能夠短途使用,湘軍、粵軍利用鐵路、公路運送部隊,並使用築路的物資、器材構築工事,在多不在大,重密不重堅,很快在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形成了阻止紅軍西進的第三道封鎖線。但地方軍閥畢竟心懷鬼胎,湘軍和粵軍都把堵住紅軍不進入自己的防區作為第一要務,因而所確定的作戰方針均為「先堵後剿」,將主力控制在縱深,在力保地盤不失的前提下,再准備利用道路交通方便的條件,從南北兩側向紅軍部隊進行擠壓。在部署上,在紅軍前進的道路上配置兵力不多,在九峰坪僅有粵軍一個團,並沒有堡壘;樂昌只有粵軍兩個團;汝城、宜章間無正規部隊,只有民團;宜章以北亦只有湘軍第15師的一個團。
紅軍此刻正行進在韶關以北樂昌地區的五嶺山脈中。山高路窄,加上行裝笨重,各軍團與軍委縱隊全走一條路,擁擠不堪,行進速度很慢。11月6日,毛澤東建議中革軍委放棄原定西進計劃,向北翻越諸廣山,沿耒水北下,甩掉追兵,在山口山一帶休整,然後到永豐、藍田、寶慶等地尋找戰機,消滅敵人。但是博古、李德等人根本聽不進毛澤東的建議,頑固堅持既定的西進方針和路線不變,只是命令紅軍盡快通過第三道封鎖線,奪路前往湘鄂西。

彭德懷

楊尚昆
11月7日11時,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以萬火急電,向中革軍委提出了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的行動計劃,指出:紅軍進入湘南,湘軍何鍵處於存亡關頭,必與蔣介石協同動作對付我們;而粵軍疑蔣入粵,目前與蔣介石無南北夾擊紅軍的企圖。建議「我應迅速堅決突破宜(章)樂(昌)郴(縣)間封鎖。三軍團本著原計劃西進,掃除良田、赤石司,突破宜郴間,相機略取宜章,不得即監視之。一軍團同時向西速進,突破宜樂間,略取樂昌。九峰之敵無大企圖,可驅逐之」。
中革軍委接受了彭德懷、楊尚昆的建議。7日16時,中革軍委對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做出部署,決定:紅軍在宜章以北之良田和宜章東南之坪石間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以紅3軍團為右翼隊,從宜章以北通過;紅1、紅9軍團為左翼隊,從宜章以南通過;軍委第1、第2縱隊和紅5軍團視情況而定。紅8軍團仍留東山橋地域,嚴密警戒汝城。並指出:為保證紅軍通過樂昌、坪石封鎖線,紅1軍團應佔領九峰,並確實牽制樂昌之敵。
紅1軍團部隊到達麻坑圩後,軍團長林彪親自利用粵軍留下的電話線,冒充國民黨軍軍官,與樂昌道上賴田民團團長通話,得知粵軍鄧光龍部三個師三個團已經進至樂昌,並以一個團正向九峰山開進。林彪聞言,十分震驚,掛上電話後,馬上命令第2師第4團晝夜兼程,直奔九峰山,不管付出多少代價,必須搶佔九峰山制高點。第4團在團長耿飆、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下,疾速前進,搶在粵軍之前佔領了九峰山,接著又拿下了九峰山南側的茶嶺。與此同時,紅3軍團第5師佔領了良田。兩支部隊扼守左右兩翼,掩護全軍安全通過了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間地域。
紅軍繼續西行,很快就與在郴縣、宜章地區活動的地下黨組織與游擊隊建立了聯系,並通過他們對湘南敵情有了充分的了解,獲取了宜章、嘉禾、臨武等地國民黨軍力量依舊薄弱的重要情況。
中革軍委當機立斷,決定以一部兵力佯攻郴縣,牽制湘軍;一部兵力攻佔宜章,拒阻粵軍,主力從宜章、郴縣之間地區通過並向臨武、嘉禾前進,通過國民黨軍的封鎖線。
宜章,此刻成為紅軍西進道路上的一顆釘子。擔負攻佔宜章,打開西進通道任務的紅3軍團本來決定以紅5師全部和紅6師主力並肩西進,首先突破章橋市、萬會橋之線,然後相機佔領宜章城。但在9日,彭德懷獲悉宜章沒有國民黨軍正規軍部隊,僅有地方民團據守,立即改變計劃,確定以第6師第16團為先遣支隊,配屬軍團迫擊炮營,對宜章實施遠程奔襲。而以紅5師主力、紅6師主力及軍團直屬隊隨後跟進。
10日,紅5師攻佔良田、黃泥坳,逼近郴縣,切斷郴宜大道。紅6師第16團立即出發,團長李壽軒、政治委員於端祥率領團隊,在游擊隊的引導下,冒著傾盆大雨向宜章疾進。當部隊逼近宜章城時,遭到民團的攔截。紅16團在行進間發起進攻,民團根本無力抵抗,頓作鳥獸散。紅16團乘勝追擊,直抵宜章城下,並很快掃清城外據點,包圍城池。當地群眾見紅軍到來,紛紛出來迎接,三百多名築路工人主動幫助紅軍挖坑道、扎梯子,進行攻城准備。城內守軍見狀,魂飛膽破,半夜棄城逃跑。12日拂曉,城門大開,紅軍不戰奪取了宜章城。在此期間,紅1軍團以一部北進,連克堡壘百餘座,切斷郴縣至宜章的大路,威逼郴縣,使得湘軍驚惶不已,急忙收縮固守,從而有力地掩護了主力行動。
至此,紅軍在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上撕開了一個大缺口,打開了西進的通道。11月13日至15日,紅軍各軍團和軍委兩個縱隊全部由宜章、坪石間通過了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紅3軍團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過程中,英勇善戰,勇往直前,功勛卓著。11日,中革軍委致電各軍團,通令表揚「三軍團首長彭、楊同志及三軍團全體指戰員在突破汝城及宜郴兩封鎖線時之英勇與模範的戰斗動作」。
從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中央紅軍連續突破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取得了突圍西進、戰略轉移行動的初期勝利。紅軍部隊在艱難的環境中所展現出的堅強意志、高昂鬥志與銳利攻擊力,令對手膽寒,也保證了紅軍跳出了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四周設置的重重壁壘,徹底打破了蔣介石在中央蘇區全殲中央紅軍的企圖。

㈢ 如果讓你重走長征路,那麼你會如何設計自己的路線

瑞金,這是長征的起點;
遵義,長征途中中共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安順場,紅軍在這里強渡了大渡河;
赤水,曾經進行了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
會寧,紅軍三大主力在這里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㈣ 紅軍長征基本路線

1934年10月後,戰斗在中央蘇區、鄂豫皖蘇區、川陝蘇區和湘鄂川黔蘇區的紅軍各部隊,相繼開始戰略轉移,踏上漫漫長征路。

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紅軍各部隊長征共途經14個省份,即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今分屬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去掉西康省,加上重慶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於各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不同,行軍路線各異,所途經的省份也是不一樣的。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途經11省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以及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共8.6萬餘人,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經粵北、湘南、桂北、黔北、川南等地區,一路西行,在滇北的皎平渡等地渡金沙江北上。1935年6月,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今小金)會師。8月,中央紅軍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並與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

9月上旬,由於張國燾拒不執行北上方針,並企圖危害中央,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直出甘南,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今吳起縣城),勝利結束長征。一路上,他們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途經9省

1935年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省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他們經湘中、湘南,西入貴州,並准備在黔西建立根據地,後因敵人重兵圍堵,便西進滇黔邊界的烏蒙山地區,與敵人周旋。擺脫敵人圍堵後,他們進入滇北,一路西進,在麗江的石鼓、巨甸等處渡金沙江北上。1936年7月,他們在西康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並正式建立紅二方面軍,全軍共1.3萬餘人。

隨即,他們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經青海東部、四川北部進入甘南,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西吉)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一路上,他們途經湖南、湖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甘肅、青海、陝西等9個省,行程二萬余里。

紅四方面軍途經4省

1935年3月初,紅四方面軍、地方武裝和蘇區機關人員共約10萬人,離開川陝蘇區,開始長征。6月與紅一方面軍在懋功會師。由於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頑固堅持南下方針,率領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一部南下川康邊,後與敵人優勢兵力鏖戰於川西地區,遭到嚴重損失,被迫西撤,轉至甘孜、爐霍地區,南下戰略失敗。

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9日,他們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勝利結束長征。雖然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出發地在川陝蘇區,距離長征落腳點陝甘蘇區較近,但由於錯誤的南下行動,導致紅四方面軍走了許多冤枉路,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等4省,行程達一萬余里。

紅25軍途經4省

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蘇區的紅軍第25軍2900餘人,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以西轉移,開始長征。他們12月9日進至陝西省雒南縣庾家河(今屬丹鳳縣)地區,1935年1月至5月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創建了鄂豫陝蘇區,部隊發展到3700餘人。

1935年7月16日,為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北上,紅25軍再次從鄂豫陝蘇區出發,經鄠縣(今戶縣)、盩厔(今周至)西進,繼續長征。經過陝南、甘南地區,他們於9月15日到達陝甘蘇區的永坪鎮,次日同西北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勝利結束長征。一路上,他們途經河南、湖北、陝西、甘肅等4省,行程近萬里。

㈤ 長征路線圖是什麼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紅1方面軍長征路線: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陶家河、湯口、譚家橋

紅2方面軍長征路線: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

紅4方面軍長征路線:弋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

紅6軍團西征路線: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

紅7軍團北上路線: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

紅10軍團北上路線: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扎西)、西昌、

紅25軍西征路線: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

革命根據地以及游擊區:瀘定、天全、名山、懋功、兩河口、爐霍、甘孜、蒼溪、

敵軍進攻方向:巴中、毛兒蓋、阿壩、巴西、山陽、柞水、盧氏、臘子口

敵軍封鎖線:淳化、會寧、將台堡、延安、永坪鎮、吳起鎮、神木。

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㈥ 紅軍長征路線是怎樣走的

紅軍長征是從瑞金蘇區出發,向西南方向到達贛粵邊界,言此邊界向西到達湖南,言邊界行軍的目的是不犯地方軍閥的控制區域,避免作戰,迅速轉移。到達湖南後經歷了最為慘烈的戰役,強渡湘江,軍隊人數由長征開始時的8萬銳減到3萬人,由於國民黨軍隊的阻攔無法與湘贛邊的紅二方面軍匯合,紅軍只能繼續向西,當到達赤水河一度赤水時紅軍總前委決定由毛澤東同志指揮紅軍,毛澤東率領不足3萬紅軍在貴州北部四渡赤水攻克天險婁山關佔領遵義,在遵義會議上正式接管了紅軍的軍事指揮權,之後又南下強渡烏江威逼貴陽,逼迫蔣介石調滇軍入黔,紅軍順勢進入雲南,化作中央軍猛烈進攻昆明,逼迫雲南省主席龍雲急調滇軍回援,紅軍又順勢北上渡過金沙江,在川南與彝族會盟,繼續北上翻越二郎山飛奪瀘定橋,與紅四方面軍匯合,由於紅四方面軍張國濤中央紅軍爭權延誤戰機錯過松潘戰役,只得爬雪山過草地,勇奪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之後翻越六盤山,直到陝北吳起鎮。共二萬五千里。

㈦ 紅軍長征路線是怎樣的{簡潔詳細}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點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長汀,經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最終到達陝甘蘇區和陝北蘇區。 六軍團長征從1934年8月到10月,起點是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段,最終到達鄂西與紅3軍會師,3軍恢復二軍團番號,共同創建湘鄂川黔蘇區。 七軍團長征從1934年9月到11月,起點是中央蘇區,終點是閩浙贛蘇區。 十軍團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點是贛東北,至皖南伏擊國民黨軍王耀武部,遭到白軍猛烈反擊,傷亡慘重;隨後在皖南懷玉山遭到白軍圍殲,除參謀長粟裕率先頭部隊突圍外,余部全軍覆滅。 25軍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點是大別山,經湖北、河南、隴東,終點是陝北,與當地紅26軍、27軍合編為15軍團。 四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點是川陝蘇區嘉陵江畔,經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終點是陝甘蘇區;其中9軍、30軍和由中央紅軍五軍團改編的5軍組成西路軍,在到達陝甘蘇區前的寧夏戰役中西渡黃河,經寧夏、甘肅、青海,在消滅了總數超過自己的馬家軍部隊的同時,先後於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馬家軍的殲滅性打擊,殘部於1937年4月到達新疆,是最後一支結束長征的紅軍部隊。

㈧ 紅軍長征的主要路線的起點和終點。

一、長征的起點:江西瑞金

二、長征的終點:陝西吳起鎮

三、長征的時間: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經歷了整整兩年。

四、路線:長征路線具體如下

1、紅1方面軍長征路線

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陶家河、湯口、譚家橋

2、紅2方面軍長征路線

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

3、紅4方面軍長征路線

戈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

4、紅6軍團西征路線

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

5、紅7軍團北上路線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

6、紅10軍團北上路線

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扎西)、西昌、

7、紅25軍西征路線

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

五、七律 長征(毛澤東1935年10月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8)長征兔怎麼配置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㈨ 紅軍長征路線圖是什麼

紅軍長征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9)長征兔怎麼配置擴展閱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㈩ 紅軍長征的路線

各路紅軍長征路線:

1、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2、紅二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歷時12個月零5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一萬六千里。

3、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藏、青海、甘肅4省,行程八千餘里。

4、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萬余里。

(10)長征兔怎麼配置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熱點內容
工業級安卓主板價格怎麼樣 發布:2024-10-07 14:07:57 瀏覽:625
編程先乘除 發布:2024-10-07 13:58:45 瀏覽:268
編譯內核時發生循環編譯 發布:2024-10-07 13:58:43 瀏覽:494
當下筆記本電腦什麼配置好 發布:2024-10-07 12:57:33 瀏覽:468
安卓倒車軌跡怎麼調 發布:2024-10-07 12:54:47 瀏覽:913
問道刷道隊伍怎麼配置 發布:2024-10-07 12:09:17 瀏覽:324
androidservice使用 發布:2024-10-07 12:00:01 瀏覽:262
樂視2安卓版本怎麼升級 發布:2024-10-07 11:51:11 瀏覽:697
方舟電腦版怎麼進入官方伺服器 發布:2024-10-07 11:09:32 瀏覽:807
百度雲快速上傳 發布:2024-10-07 10:52:25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