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資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1. 《財政學》的兩道問題
財政職能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及經濟發展職能。
(一) 資源配置職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於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財政可通過採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二是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三是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二) 收入分配職能
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政府為了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標,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調整的職責和功能。在各種不同的財政手段中,實現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一、稅收轉移支付,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並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二者相結合的方法;二、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使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三、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進行課稅,並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產品給予補貼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四、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五、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這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遏制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有效途徑。
(三) 經濟穩定職能
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水平、平衡國際收支是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方面。要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採取相機抉擇政策,即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即時變動財政收入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消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同時採用「自動」穩定裝置,以不變應萬變,減緩經濟的波動。在政府稅收方面,主要體現在累進的所得稅上。當經濟處於高峰期時,可抑制需求;當經濟處於低谷時,刺激需求,促使經濟復甦。在政府支出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支出上,用以控制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失業人口的數量。同時還有政府的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這些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四) 經濟發展職能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特別是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市場欠發達,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資本相對匱乏,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促進經濟發展是財政無法推卸的責任。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快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
2. 公共財政的職能的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既包括對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資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對全社會資源的間接調節。
3. 公共財政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
【答案】A、C、D、E
【答案解析】公共財政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1)根據政府職能的動態變化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公共財政收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從總量上實現高效的社會資源配置原則;(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3)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4)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和調節社會投資方向,提高社會整體投資效率;(5)通過實行部門預算制度.建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等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財政自身管理和運營效率。
4. 簡述財政的基本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2、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對收入分配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一般會根據個人財產多少和對生產所做貢獻大小等因素,將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進行初次分配。
3、調控經濟職能。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
4、監督管理職能。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決策的分散性、市場競爭的自發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財政的監督和管理,以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4)財政學資源配置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和「財政是國家經濟行為」兩種說法的含義是一致的,說「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並不意味著忽視財政法制化和立法監督。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和企業、居民共同構成市場的經濟實體,在分析政府與市場關系時,說「財政是政府的經濟行為」,對表「財政」的含義則更為明確。
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從起源上考察,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出現私有財產,社會分裂為階級才產生了國家。
國家一旦產生,就必須從社會分配中佔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來維持國家機構的存在並保證實現其職能,於是才產生財政這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對財政與國家的關系都有明確的論證:「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隨著文明時代的向前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家就發行期票,借債,即發行公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95頁。
「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2頁。被恩格斯譽為創建了財政學的亞當·斯密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冠之以「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的標題,另一本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約翰·穆勒所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的標題是「政府的影響」。
5. 財政學問題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方式有哪些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拳主要有以下四種:"雙松"、 "雙緊"、"一松一緊"和"一緊一松"。
1、"雙松",即在經濟蕭條時期,可以同時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使經濟所受到的刺激更為迅猛;
2、"雙緊",即在經濟高漲時期,同時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使經濟緊縮的程度更為強烈;
3、"一松一緊"和"一緊一松",即對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行松緊搭配,以使一種政策的副作用被另一種性質相反的政策抵消掉。
拓展資料: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
不同時期宏觀經濟活動狀況的不同,決定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要採取多種搭配方式:雙松 (即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配合)、雙緊(即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相配合)。
或是一松一緊(即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相配合,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配合)。例如,當一國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政府可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降低稅率,擴大公共開支。
以此來達到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目的。同時,中央銀行可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加以配合,通過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措施以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復甦。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
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
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
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
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6. 簡述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由於市場存在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效應,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這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有:
(1)根據政府經濟職能確定財政收入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
(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
(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
(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7. 財政學中的3個財政職能分別舉一個例子,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實例
財政的三大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現在的路燈都是接電線的,社會的資源還沒有向太陽能路燈轉移,如果政府出錢,把路燈都改為太陽能路燈,那麼廠家就會沖著利益把原來生產普通路燈的資源調拔到發展生產太陽能路燈。
2、收入分配職能
主要是通過稅收,把錢收回來再分出去,例如一方面收取個人所得稅,一方面建立最低保障,把有錢人的錢拿一些出來分給暫時窮的人。
3、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
例如在97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國家就大力建設國內的基礎設施,用的就是財政的錢。這樣穩定了經濟。
(7)財政學資源配置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重要作用
財政參與分配社會產品,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決定財政,財政來源於經濟,它在一國經濟發展和分配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1、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2、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為鞏固國防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
5、可調節資源配置。
6、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7、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8. 我國財政的基本職能包括哪些
1、配置優化
由於市場存在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效應,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
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2、財政穩定經濟
經濟穩定包含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多重含義。發展是通過物質生產的不斷增長來全面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基本需要。
3、財政分配調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經濟主體或個人所提供的生產要素不同、資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受各種非競爭因素的干擾,各經濟主體獲得的收入會出現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勞動投入不相對稱,而過分的懸殊將涉及社會公平問題。
4、財政監督管理
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
(8)財政學資源配置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財政是政府的「理財之政」。「財政」一詞,二層含義:
1、從實際意義來講,是指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經濟部門,即財政部門,它是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綜合性部門,通過其收支活動籌集和供給經費和資金,保證實現國家(或政府)的職能。
2、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支出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財政學是研究「財政」的學說,它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9. 為了促進長期經濟發展,財政政策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我國中長期促進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
--------------------------------------------------------------------------------
內容提要
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本文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就我國中長期促進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的若干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側重從理論角度,在界定經濟發展內涵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財政政策與政府調控經濟的關系,論述了我國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從現實出發,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這主要包括: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將制約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失衡的矛盾相當嚴重;經濟發展面臨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國有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不強。
第三部分探討和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運用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發展的思路和建議,具體圍繞財政赤字和債務政策取向、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取向及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取向等問題提出看法。
經濟發展是一國政府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是推進結構轉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壯大國家財政實力、做大財政蛋糕的關鍵所在。因此,作為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財政政策,在任何時候都要把支持和促進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在一般理論和現實分析的基礎上,側重就今後中長期如何運用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發展,提出若干看法和建議。
針對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國家可以採取以下的貨幣政策工具:
1.提高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
2.提高銀行利率;
3.發行央行債券,回籠市場資金;
4.減少各期人行貨幣投放量;
5.提高貨幣國際化結算范圍和規模;
6.穩定本位幣與世界主要貨幣的兌換比例,讓人民幣能正常流出國門。
一、財政政策與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
(一)正確界定經濟發展的內涵
關於經濟發展的概念內涵,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根據現代發展經濟學理論,經濟發展是指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經濟結構的優化演進,體制轉換中的制度創新,以及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的改善。顯然,經濟增長不能等同於經濟發展。
美國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運用不同國家的歷史數據對經濟增長進行了較早的、長期的研究,他將經濟增長定義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指給居民提供種種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因此,通俗地說:經濟增長意味著生產能力的擴大,是通過技術進步相應調整而實現的,是一國產出水平、社會物質裝備及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但經濟發展內容廣泛,它包括經濟增長,要求產出的增加,同時包括經濟質量的提高、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制度創新等。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經濟增長並不一定帶來經濟發展,甚至在經濟增長速度很高的情況下,許多國家並沒有取得社會經濟的普遍進步,反而出現了「沒有發展的經濟增長」現象。因此,增長不等於發展,人均產值或收入的增長並不一定意味著發展,經濟高速增長也不一定意味著發展,發展不是一個短期或輕易能夠實現的目標。在這一點上是否認識清楚,對我國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和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當今世界范圍內,財政政策日益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工具
在現代社會,財政從來就是政府的財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質基礎,是為政府履行其職能服務的。所以,財政的職能取決於政府的職能,即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國家財政要幹些什麼,取決於這一時期政府職能的定位,或者說政府的作用。中外理論界經常爭論的所謂「政府幹預經濟」與「政府不幹預經濟」、「最高綱領派政府」與「最低綱領派政府」以及「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等問題,討論的就是政府職能定位,實質上它們無不通過政府財政收支參數及其財政政策來反映。
西方工業國經濟發展歷史表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職能作用不斷擴大,同時,財政分配范圍也不斷拓展,財政政策在政府宏觀調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早期資本主義階段,自由放任理論占其主導地位,經濟運行完全或主要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政府財政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它主要是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及興建一些公共工程。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後,傳統的自由放任理論或市場自動均衡學說遇到了嚴峻挑戰,嚴重的經濟危機現實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尋找新的「葯方」。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自20世紀三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政府普遍接受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作為政府幹預經濟的手段,改變了過去長期以來單純的消費財政的狹小領域,將財政作為反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矛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著名的美國羅斯福「新政」就是本世紀三十年代初運用財政手段啟動經濟的成功範例,其主要內容是興辦社會公共工程,增加社會需求,改善就業狀況。這說明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政府通過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生活的力度顯著增強,並取得明顯成效。
二戰後西方國家的政府調控經濟職能和財政職能進一步擴大,據世界銀行的專題研究,這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必須給那些遭受臨時收入損失或其他損失的人提供福利收益;二是實行適當的公私混合經濟,這種經濟往往意味著要將許多戰略性產業國有化;三是必須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其原因是市場自身並不會帶來與個人目標一致的穩定的宏觀經濟結果。於是國家承擔了新的職能並將原有的職能加以擴展。從實際看,西方工業國在過去長時期的經濟發展中,特別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政府調控范圍和財政職能大大拓寬,由此導致財政收支規模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據世界銀行1997年專題研究報告提供的資料,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各國政府財政規模大幅度擴大,工業國尤其明顯,如OECD國家政府總支出佔GDP的百分比,1870年約為8%,1913年為10%,1937年為20%左右,1960年為18%,1980年為43%,到1995年已上升為48%。另外,從西方工業國的財政支出結構看,並不是純粹的消費財政,經濟建設投資佔有相當的比重。以1986年為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平均10%,其中美國為17%,英國為15%,法國為12%,加拿大為25%。進入90年代,一些西方國家的財政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這標志著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西方政府及其財政干預經濟的力度顯著增強。總之,現代西方財政理論和財政調控日趨完善,它已否定了傳統的「健全財政」、「消費財政」的理財方針,在強化政府作用的同時,強調財政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這三個方面的基本職能。現在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正是遵循建立在上述財政職能基礎上的現代政府理財方針運作,以期達到實現政府調控經濟的目標。
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後半葉,其政府職能和財政職能亦迅速擴大。世界銀行1997年發展報告分析了這方面的原因,指出它最初是來自於殖民主義崩潰之後的國家和民族建設,另外比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在過去50年間關於政府作用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從殖民主義統治時期獨立出來的亞洲、中東和北非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於國家主導型經濟發展懷有強烈的信心,政府可以將資源和人民動員起來以實現快速的增長,並消除社會不公。因此,許多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國家採用了國家主導的、進口替代型工業化的戰後發展模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戰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財政能力及其政府調控能力都有顯著增強。資料表明,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央政府總支出佔GDP的百分點,1960-1964年約為17%,1970-1974年為20%,1980-1984年為28%,1990-1994年為27%。其中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重同期大約分別為16%、18%、26%、27%;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有關地區)分別為17%、15%、25%、30%。特別需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伴隨著財政總規模的擴大,財政分配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一個明顯特徵是有相當部分的財政資金用於經濟建設,而且經濟建設支出比重大大高於西方發達國家。這是發展中國家強化財政干預經濟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必然結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不論是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長期歷史進程分析,財政宏觀調控職能不斷擴大,現代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決不是吃飯財政,它具有顯著的支持和調控經濟的特徵,而且發展中國家由於採納了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其財政的經濟性特徵更為明顯。因此,從當今世界范圍觀察,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財政政策日益成為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對於正確界定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調控的基本職能作用是有啟發的。
(三)我國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而且正處於體制轉軌時期,政府面臨著推進市場化、工業化的艱巨任務。政府的職能和任務就是財政的職能和任務,「政府應做的,就是財政要乾的」,因此,未來中長期財政政策調控的目標就是依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遠景發展綱要,正確處理財政分配關系,為政府實施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提供財力保障和政策支持。從理論上分析,我國經濟發展中財政政策調控的功能和作用可作如下界定:
1、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宏觀調控首要的目標是保持盡可能快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和升級。為此,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的配置,就成為問題的關鍵。資源配置有兩個基本手段:一是市場機制配置,二是政府財政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財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資源配置機制,而不僅僅是跟在市場調節後面的「拾遺補缺」。對於社會共同需要的公共產品諸如國防、外交、文化、教育、衛生以及公共工程建設項目等,完全或主要由政府財政來提供,這也是財政最基本的職責所在。但在我國,財政配置資源的任務決不僅僅限於此。對我國整體產業布局的形成、宏觀產業結構的調節、國家主導產業及其支柱產業的選擇等,僅靠市場機制是不行的,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特別是通過政府財政的稅收、投資、補貼、貼息等財政手段加以扶持。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客觀上具有經濟建設職能,需要參與經濟領域的調控,這是未來我國政府財政配置資源的一個重要政策取向,也是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一個必要條件。
2、調節收入分配,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收入公平分配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一般地講,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社會公平和經濟效率就變成一種反向關系,即分配不公平會妨礙經濟效率的提高。在當前我國的市場化改革中,分配不公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收入差距過大;二是平均主義;三是缺乏有效的社會保障。這些問題不解決,經濟運行就缺乏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大大降低了經濟效率。特別應看到,在我國今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隨著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以及養老人口增多和失業壓力的加大,收入公平分配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如何建立一個既充滿競爭、又充滿關懷的社會是政府收入分配製度調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財政是國家的一種集中性分配,在收入公平分配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它通過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對低收入者的生活補助以及其它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從宏觀上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分配的相對公平,為經濟社會的長期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3、調節社會供需矛盾,實現社會經濟的穩定。
美國財政學家穆斯格雷夫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不能自動出現,而需要財政政策的指導。沒有財政政策的指導,經濟往往易於大幅度波動,或為長期的持續的失業與通貨膨脹所苦。這就表明,財政在實現社會經濟的穩定方面,即促進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抑制經濟波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麼,財政政策調控如何發揮這一「穩定」功能呢?關鍵是調節社會供需矛盾,促進社會供需平衡。社會供需平衡是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重大比例關系,如果社會總供求保持了平衡,物價水平總是基本穩定的,經濟增長率也是適度的,而充分就業也是不難實現的。所以,運用財政手段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首要的是調節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通過財政來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就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集中性的財政收支分配,來矯正無數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的收支活動所形成的不利結果,或者說是一種著眼於宏觀經濟的收支活動來調節無數著眼於微觀經濟的收支活動。為此,就要求擺脫單純財政觀點,不是就財政平衡來搞平衡,而應著眼於全社會的總量平衡。當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財政可以減少支出和增加稅收或二者同時並舉,通過減少政府需求和減少非政府部門需求來壓縮總需求。一旦出現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的情況,財政可以增加支出和減少稅收或二者同時並舉,由此擴大總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收支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許的。針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而靈活地變動支出和稅收,被西方學者稱為「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應該說這是現代經濟條件下政府理財和實施財政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政策思想,對我們是有啟發的。以上分析表明,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是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財政政策是維持社會供需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這是確立未來財政政策取向的重要前提。對此,我們作出如下分析和判斷:
(一)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將制約著我國的經濟發展
關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走勢存在著較大的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內需不足的矛盾是否仍然存在,當前或未來經濟發展是否會出現過熱的趨勢。我們認為有效需求不足至少在未來一個時期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當前出現的經濟過熱跡象只是在某些產業或某些地區局部出現的,而從總體上看,政府投資的拉動作用依然較強,民間投資並沒有真正跟上,而且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也較慢,有效需求的增長機制並沒有形成,經濟還沒有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態勢。所謂經濟的良性循環應該是不過分依賴政府的投資就能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從而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現實是:
1、投資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費需求沒有同步增長。
2000-2002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分別為10.3%、13%和16.1%,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只增長了9.7%、10.1%和8.8%,增長差距逐漸擴大(見圖表1)。2003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高達31.3%,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幅度23.1個百分點。與世界其它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率也長期處於偏低狀態。1990-2002年期間我國平均消費率不足60%,而上世紀世界平均消費率約在80%左右。
圖表1:投資與消費的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2年
投資需求作為一種「既為當期需求又為下期供給」的中間需求,其投資所形成的新生產能力如果是無市場需求的供給,那麼較高的投資只能拉動短期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投資如果不能與擴大最終消費相結合,就不能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而消費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直接和相對穩定,更能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的態勢。當前雖然投資需求快速增長,但消費與投資的增長幅度之間差距越來越大,使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最明顯地反映在消費需求的相對不足。所以消費率偏低、消費與投資之間不能達到協調發展,也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10. 財政學問題求助~~求好心童鞋們指明道路啊~~
對於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務等項目來說,由於這些行業或部門一般具有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率的供給水平,出現所謂的「市場失靈」。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介入,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配置資源,實現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間的均衡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所以從性質上講,公共投資是彌補市場失靈的產物和有效手段。
政府公共投資雖然主要投向農業等基礎產業和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給水工程等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與基礎產業是經濟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該領域的投資與資本形成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直接影響著經濟各領域資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從而制約著經濟增長。
公共物質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並且,兩者的驅動機制更多地表現為公共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對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研發等的支出,增加了經濟中的人力資本存量,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及外部效應等提高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