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軸主存儲器

軸主存儲器

發布時間: 2022-07-08 05:26:46

❶ 電腦中的內存指的是什麼意思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內存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❷ 關於計算機~~~~~

依次是:
D.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
C 運算器和控制器
B 存儲速度快
D輸入設備、輸出設備、輔助存儲器
B 程序與數據
A 每秒鍾執行百萬條指令
C 寄存器
A RAM
B 高速緩沖存儲器
A 最外道
B 無論哪條磁軌存儲的信息量均相同,但各磁軌的存儲密度不同
D.把磁頭、碟片及執行機構都密封在一個容器內,並能高速旋轉

❸ 內存條是不是主存儲器

從計算機系統的結構來看,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兩大類。內存儲器與CPU直接聯系,負責各種軟體的運行。外存儲器包括軟盤、硬碟、光碟、磁帶機等。硬碟和軟盤很相似,它們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軟盤與軟盤驅動器是分開的,而硬碟與硬碟驅動器卻是裝在一起。另外,在使用時,二者速度差異很大。

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比頭發絲的直徑還小,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硬碟作為精密設備,塵埃是其大敵,必須完全密封。

(一)硬碟的外部結構。

目前市場上的常見的硬碟除昆騰公司的Bigfoot(大腳)系列為5.25英寸結構外,其他都為3.25英寸產品,其中又有半高型和全高型之分。 常用的3.5英寸硬碟外形大同小異,在沒有元件的一面貼有產品標簽,標簽上是一些與硬碟相關的內容。在硬碟的一端有電源插座、硬碟主、從狀態設置跳線器和數據線聯接插座。

1.介面 包括電源插口和數據介面兩部分,其中電源插口與主機電源相聯,為硬碟工作提供電力保證。數據介面則是硬碟數據和主板控制器之間進行傳輸交換的紐帶,根據聯接方式的差異,分為EIDE介面和SCSI介面等。

2.控制電路板 大多採用貼片式元件焊接,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介面電路等。在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高效的單片機ROM晶元,其固化的軟體可以進行硬碟的初始化,執行加電和啟動主軸電機,加電初始尋道、定位以及故障檢測等。在電路板上還安裝有容量不等的高速緩存晶元。

3.固定蓋板 就是硬碟的面板,標注產品的型號、產地、設置數據等,和底板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保證硬碟碟片和機構的穩定運行。固定蓋板和盤體側面還設有安裝孔,以方便安裝。

(二) 硬碟的內部結構

硬碟內部結構由固定面板、控制電路板、盤頭組件、介面及附件等幾大部分組成,而盤頭組件(HardDiskAssembly,HDA)是構成硬碟的核心,封裝在硬碟的凈化腔體內,包括浮動磁頭組件、磁頭驅動機構、碟片及主軸驅動機構、前置讀寫控制電路等。

1.浮動磁頭組件 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磁頭是硬碟技術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實際上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它採用了非接觸式頭、盤結構,加電後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u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現在轉速5400rpm的硬碟飛高都低於0.3um,以利於讀取較大的高信噪比信號,提供數據傳輸存儲的可靠性。

圖為:放大了的磁頭部分

2.磁頭驅動機構 由音圈電機和磁頭驅動小車組成,新型大容量硬碟還具有高效的防震動機構。高精度的輕型磁頭驅動機構能夠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和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

3.碟片和主軸組件 碟片是硬碟存儲數據的載體,現在的碟片大都採用金屬薄膜磁碟,這種金屬薄膜較之軟磁碟的不連續顆粒載體具有更高的記錄密度,同時還具有高剩磁和高矯頑力的特點。主軸組件包括主軸部件如軸瓦和驅動電機等。隨著硬碟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軸電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有廠商開始採用精密機械工業的液態軸承電機技術。

4.前置控制電路 前置放大電路控制磁頭感應的信號、主軸電機調速、磁頭驅動和伺服定位等,由於磁頭讀取的信號微弱,將放大電路密封在腔體內可減少外來信號的干擾,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確性。

硬碟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按不同的介面和外形尺寸,其種類有很多,除了現在最常見的台式機中使用的3.5英寸EIDE和SATA介面的產品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硬碟。

1、SCSI硬碟

目前計算機中最大的速度瓶頸來自於硬碟。受制於IDE介面的局限,IDE硬碟速度的提高已趨於極限。SCSI硬碟的外觀與普通硬碟基本一致,但現在SCSI硬碟的最高轉速已達到了10000轉/分,平均尋道時間在6ms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到160MB/S,尤為關鍵的是SCSI盤的CPU佔有率非常低,在5%左右。這些都使得SCSI硬碟的性能比IDE硬碟有較大的提高。現在7200轉的SCSI盤價位已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選用SCSI盤將有效提高計算機整機性能。

除此以外,SCSI介面和EIDE介面相比還有一個很大的技術優勢,那就是SCSI介面中的設備可以同時使用數據匯流排進行數據傳輸,而EIDE介面中聯接在同一條數據線上的設備只能交替(佔用數據線)進行傳輸;EIDE只能聯接四塊設備,而SCSI介面可以聯接7至15台設備。目前SCSI硬碟介面有三種,分別是50針、68針和80針。我們常見到硬碟型號上標有「N」「W」「SCA」,就是表示介面針數的。N即窄口(Narrow),50針;W即寬口(Wide),68針;SCA即單接頭(Single ConnectorAttachment),80針。其中80針的SCSI盤一般支持熱插拔。

2、活動硬碟

以前個人計算機,主要的存儲設備是固定硬碟和軟盤。固定硬碟為計算機提供了大容量的存儲介質,但是其碟片無法更換,存儲的信息也不便於攜帶和交換。而軟盤則容量太小,可靠性也差。

一般活動硬碟同樣採用Winchester硬碟技術,所以具有固定硬碟的基本技術特徵,速度快,平均尋道時間在12毫秒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10M/s,容量能達到10GB以上。活動硬碟的碟片和軟盤一樣,是可以從驅動器中取出和更換的,存儲介質是碟片中的磁合金碟片。根據容量不同,活動硬碟的碟片結構分為單片單面、單片雙面和雙片雙面三種,相應驅動器就有單磁頭、雙磁頭和四磁頭之分。活動硬碟介面方式SCSI、並口、USB等四種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計算機的配置情況選擇不同的介面方式。不過活動硬碟只是曇花一現的產品。隨著使用筆記本硬碟的USB移動硬碟價格的下跌和USB介面的普及,使得USB移動硬碟已經取代了活動硬碟。

3、筆記本硬碟

筆記本電腦內部空間狹小、電池能量有限,再加上移動中的難以避免的磕碰,對其部件的體積、功耗和堅固性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筆記本電腦硬碟比通常的桌面硬碟有著更高的品質要求,生產的廠家不多,當今筆記本硬碟市場85%以上的份額被Hitachi(日立、IBM)、Toshiba(東芝)和富士通這三家公司佔領。

筆記本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輕便,它的直徑一般僅為2.5英寸(還有1.8英寸的產品),厚度也遠低於3.5英寸硬碟。大多數產品厚度僅有9.5mm,重量尚不足百克,堪稱小巧玲瓏。目前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發展方向就是外形更小、質量更輕、容量更大。除了常見的為2.5英寸規格,還有一種為1.8英寸規格,主要由東芝生產,隨著輕薄機型的熱銷,1.8寸筆記本硬碟的前景也十分廣闊,收購了IBM硬碟事業部的日立也在今年發布了1.8寸的筆記本硬碟產品:Travelstar C4K40-20。另外東芝和富士通都曾經推出過PC卡介面的1.8英寸硬碟,老機器用來升級容量十分方便。現在Iomega公司計劃在2004年中期推出採用DCT(數字捕捉技術)的移動式1.8英寸硬碟。這種硬碟小到可以裝進筆記本電腦的PC Card中,容量可達到2.5GB以上,而價格僅10美元。

4、微型硬碟

越來越小也是硬碟的發展方向之一,除了1.8寸的硬碟,更小的1英寸HDD(Micro Drive),容量已達到了4GB,其外觀和介面為CF TYPEⅡ型卡,傳送模式為Ultra DMA mode 2。

隨著數碼產品對大容量和小體積存儲介質的要求,早在1998年IBM就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最早推出容量為170/340MB的微型硬碟。而現在,日立、東芝、南方匯通等公司,繼續推出了4GB甚至更大的微型硬碟。微型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容量適中,大多採用CF II插槽,只比普通CF卡稍厚一些。微型硬碟可以說是凝聚了磁儲技術方面的精髓,其內部結構與普通硬碟幾乎完全相同,在有限的體積里包含有相當多的部件。新第一代1英寸以下的硬碟也上市,東芝將是最早推出這種硬碟的公司之一,其直徑僅為0.8英寸左右(SD卡大小),容量卻高達4GB以上。

5、固態硬碟

現在市場上由各種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小型存儲卡應用很廣泛了,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採用了標准IDE介面,因此也被稱為「固態硬碟」,具有很強的耐沖擊性能和抗干擾能力,在工業控制計算機等設備中應用很廣泛,而隨著信息家電的不斷湧入家庭,以固態硬碟為主的便攜記錄媒體市場將會更加紅火。隨著新型快閃記憶體器件容量的急速增長和價格的下跌,固態硬碟將是今後PC存儲設備發展的趨勢。

雖說如今SD內存早已被裝機者們淘汰,可是對於不少無緣DDR的老主板的用戶來說,這SD內存可是升級的難覓之寶,往往加一根小小的內存就可以提高不少老機子的性能,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偏偏好事多磨,內存的混插往往不是那麼太平的,常常會出些這樣那樣的問題,究其原因,有很多中,其中之一便是這單面和雙面內存混插造成。那什麼是單面和雙面內存呢?它們有些什麼樣的特性與區別呢?下面咱們就細細道來。
何謂內存BANK

一般而言,各位注意了,是一般而言,單面內存每條擁有一組BANK,而雙面的內存則每條提供了兩組的BANK,之所以要強調一般而言我會在文中加以闡明。……什麼?不知道BANK為何物?好!那我就來解釋一下BANK先。 內存的BANK其實分為兩部分,邏輯BANK和物理BANK。

先來講講邏輯BANK。晶元的內部,內存的數據是以位(bit)為單位寫入一張大的矩陣中,每個單元格我們稱為CELL,只要指定一個行(Row),再指定一個列(Column),就可以准確地定位到某個CELL,這就是內存晶元定址的基本原理。這樣的一個陣列我們就叫它內存的邏輯BANK(Logical BANK)。

再來說說物理BANK。通常主板上的每個內存插槽分為兩段,這個大家從VIA主板BIOS設置中的BANK 0/1 DRAM Timing選項很容易推理得到,實際上也就是兩個BANK,不過這里的BANK概念與我們前面分析晶元內部結構時提到的BANK可不一樣。

簡單地說這個BANK就是內存和主板上的北橋晶元之間用來交換數據的通道,目前以SDRAM系統為例,CPU與內存之間(就是CPU到DIMM槽)的介面位寬是64bit,也就意味著CPU一次會向內存發送或從內存讀取64bit的數據,那麼這一個64bit的數據集合就是一個內存條BANK,很多廠家的產品說明裡稱之為物理BANK(Physical BANK)。

目前絕大多數的晶元組都只能支持一根內存包含兩個物理BANK,但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條子,很多人想當然,認為每個DIMM插槽使用內存條的面數來區分佔用幾個BANK通道,單面的(16M,64M)只佔用一個物理BANK,而雙面的(32M,128M)則需佔用兩個物理BANK。實際上物理BANK與面數是無關的,PCB電路可以設計成雙面和單面,也可把全部晶元(16顆)放在一面上(至少從理論上是完全可能)。

有些內存條單面就是一個物理BANK,但有些雙面才是一個物理BANK,所以不能一概而論。256MB內存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是雙面並多達16枚晶元,但仍然是單個物理BANK的。要准確知道內存條實際物理BANK數量,我們只要將單個晶元的邏輯BANK數量和位寬以及內存條上晶元個數搞清楚。各個晶元位寬之和為64就是單物理BANK,如果是128就是雙物理BANK。
CPU工作時與BANK的關系

CPU工作時,每次只訪問一個物理BANK,這是因為一個物理BANK的位寬是64Bit。CPU訪問的數據是存放在內存條的內存顆粒上的,現在的晶元組設計時都是要求內存條上每個晶元均承擔提供數據的任務,即內存條上的每個顆粒都要負擔這64bit數據的一部分。

這就要牽扯到我們上文所說得位寬的問題了,如果內存晶元的位寬是8位,那麼用這個晶元組成內存條只需要8顆晶元即完成了64位數據並發任務,如果是4位,那麼就需要16顆晶元才能達到64bit的要求。當內存條顆粒設計為位寬為8位,16顆內存顆粒的時候,內存條的位寬就變為6 x 16=128bit。所以就要設計為雙BANK。這是由於CPU一次只能處理64bit的數據所造成的。

以後隨著技術的進步,128bit,256bit都是可以實現的。以上就是所謂的邏輯BANK和物理BANK。 雖然這些區別不是很大,但是卻往往造成不小的問題,讓人頭痛。舉一個較古老的例子:曾經有一款大度256M內存採用單面了設計,僅有一組物理BANK。但是由於INTEL(Intel440BX,i815)晶元組只能正確識別單物理BANK最高容量為128M,這種情況造成大部分INTEL主板就無法完全使用大度256M內存的全部容量,只可以使用一半128M。

事實上很多類似的大容量內存不能為一些舊型號主板支持的主要原因就是晶元組對內存晶元的邏輯BANK數據深度有一定限制。我們知道晶元的容量主要由三個參數決定,首先是邏輯BANK的單元格數(數據深度),其次是邏輯BANK的位數。最後是邏輯BANK的個數。三者相乘得到晶元的容量。

大度內存256MB之所以不能在440BX上用,就是由於BX晶元組只支持內存晶元的數據深度為4M,而不是8M,所以大度條子的內存晶元在BX板上被識別成4×4×4=64Mbit(8MB),而不是本來的8×4×4=128Mbit(16MB),現在很多大容量的內存沒有在BANK數和位寬上提高多少,基本都是增加晶元的數據深度,而這是需要晶元組支持的,象INTEL的LX/BX/810/815等老主板都只能支持最大4M,所以出問題再所難免。

單、雙面內存孰好孰壞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單面內存不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上述問題的罪魁禍首應該是INTEL晶元的SDRAM識別技術,VIA、ALI、SIS大部分晶元的主板就沒有問題。不過現在內存廠商考慮兼容性的問題,已經不生產單面256M的產品了,所以用戶一般不用考慮此環節。

另外如果在INTEL815晶元組的主板(如ASUS CUSL2)上插三條現代雙面128M的內存,系統就會自動把內存的時鍾頻率降到PC100來使用,而且使用過程中很不穩定,經常死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INTEL815E晶元雖然有三個DIMM槽,但最多同時支持4組Bank運行在PC133狀態下,如果超過四組就會自動降至PC100。所以上述問題如果換用三條單面128M的內存就迎刃而解。
我們再以kingmax為例。對比KingMax PC150 128M兩個版本的產品(MPGA83S-68KX3 單面128M和MPGA83S-88KX3 雙面128M),從外形上不難發現,凡1.0版的內存採用的都是16M×8,即單面八片結構的,而1.2版本的則是8MB×8即雙面十六片結構。

對照SDRAM內存工業標准來看,現在通用的168線SDRAM的電路結構應該是單面八片的形式,而背面應該完全留給晶元級升級使用。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雙面的就是在一根64MB內存條的基礎上添加了8個晶元,實現'內存條升級'的結果。所以說, KingMax PC150 1.0版本和1.2版本的主要區別在於單面和雙面封裝的不同,而准確的講,單面封裝的1.0 版本則為SDRAM的標准產品。雖然兩種結構下的內存條容量是相同的,但理論上講,無論是擴充性、穩定性還是兼容性,單面結構都比雙面結構稍勝一籌。

MPGA83S-68KX3

其實說了半天,也不是說單面內存就一定比雙面內存好,或者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區分伯仲。單、雙面內存它們的本身沒有好壞,區別也很小,只不過看哪種封裝被主板晶元組支持的更好罷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同等容量的內存,單面比雙面的集成度要高,生產日期要靠後,所以工作起來就更穩定。

但是升級內存的用戶請注意,一定要盡量保證升級前後,內存單、雙面的統一性,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你系統的穩定。同時,對於廣大想要對老主板升級的用戶來說,分清楚自己主板所支持的范圍是最重要的,當然嘍,有些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升級新的主板bios達到支持的目的,但是這樣做的可操作性就不是很強了,要因人而異,因板而異了。

http://..com/q?word=%CA%B2%C3%B4%CA%C7%D3%B2%C5%CC&ct=17&pn=0&tn=ikaslist&rn=10

http://..com/q?word=%CA%B2%C3%B4%CA%C7%C4%DA%B4%E6&ct=17&pn=0&tn=ikaslist&rn=10

❹ .硬碟裝在主機箱內,因此硬碟屬於主存對嗎

錯。

硬碟(hard disk)為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器之一。計算機需要正常運行所需的大部分軟體都存儲在硬碟上。因為硬碟存儲的容量較大,區別於內存、光碟。硬碟為電腦上使用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存儲設備。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主存儲器包括RAM和ROM。

主存儲器一般採用半導體存儲器,與輔助存儲器相比有容量小、讀寫速度快、價格高等特點。計算機中的主存儲器主要由存儲體、控制線路、地址寄存器、數據寄存器和地址解碼電路五部分組成。



(4)軸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RAM為構成內存的主要部分,其內容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按地址讀出或寫入,以某種電觸發器的狀態存儲,斷電後信息無法保存,用於暫存數據,又可分為DRAM和SRAM兩種。RAM一般使用動態半導體存儲器件(DRAM)。

因為CPU工作的速度比RAM的讀寫速度快,所以CPU讀寫RAM時需要花費時間等待,這樣就使CPU的工作速度下降。人們為了提高CPU讀寫程序和數據的速度,在RAM和CPU之間增加了高速緩存(Cache)部件。Cache的內容是隨機存儲器(RAM)中部分存儲單元內容的副本。

ROM為只讀存儲器,出廠時其內容由廠家用掩膜技術寫好,只可讀出,但無法改寫。信息已固化在存儲器中,一般用於存放系統程序BIOS和用於微程序控制。

❺ 內存和硬碟有什麼區別

A:這個簡單的問題經常被初學計算機的人混淆。經常聽他們說「我的機子內存可大了,是 20G。」他們這里所說的「內存」其實是硬碟。他們的理解是:(硬碟)裝在機子內部,又能保存數據,不是內存是什麼? 其實,計算機的內、外之分,不是以機殼來界定的。從計算機的體系結構來講,硬碟應當是計算機的「外存」。內存應當是計算機內部(在主板上)的一些存儲器,用來保存CPU運算的中間數據和計算結果。這些數據有時被保存在硬碟上。目前計算機所配的內存一般是16M、32M、64M、128M、256M 等。硬碟的大小有4.3G、6.4G、8G、10G、20G、30G 等 內存介紹:兩種基本的內存類型。第一種類型是ROM(即Read Only Memory,只讀式內存),此類型內存常被用於存儲重要的或機密的數據。理想上認為,此種類型的內存是只能讀取,而不允許擦寫。第二種類型就是RAM(即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內存),此類型內存是我們最常接觸的。它允許我們隨機地讀寫內存中的數據。電腦上使用RAM來臨時存儲運行程序需要的數據,不過如果電腦斷電後,這些存儲在RAM中的數據將全部丟失。 硬碟的概念: 硬碟(hard disk)即硬碟驅動器,由於它體積小、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已成為PC的標准配置。它以鋁合金等金屬作為盤基,盤面敷有磁性記錄層,磁層可以采和甩塗工世製成,此時磁粉呈不連續的顆粒存在;也可以和電鍍,化學鍍和濺射等方法製取連續膜磁碟。目前大多數微機上安裝的硬碟,由於都採用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而被稱之為「溫切斯特硬碟」,或簡稱「溫盤」。所謂溫切斯特磁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這種技術是由IBM公司位於美國加州坎貝爾市溫切斯特大街的研究所研製的,它於1973年首先應用於IBM3340硬磁碟存儲器中,因此將這種技術稱作部署切斯特技術。溫切斯特硬碟都有如下的技術特點: ①磁頭、碟片及運動機構密封。 ②磁頭對碟片接觸式啟停,但工作時呈飛行狀態。 ③由於磁頭工作時與碟片不接觸,所以磁頭載入較小。 ④金屬磁碟片表面平整光滑。

❻ 硬碟屬於什麼存儲器

硬碟屬於外設存儲器。

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常見的外存儲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硬碟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器之一。計算機需要正常運行所需的大部分軟體都存儲在硬碟上。因為硬碟存儲的容量較大,區別於內存、光碟。硬碟是電腦上使用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存儲設備。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

(6)軸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存儲類型,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存儲器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計算機所用存儲器都屬於半導體材質范疇,它賦予計算機記憶功能,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

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又叫「內存儲器」,簡稱「內存」)和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簡單來說就是日常所說的「存儲」,主要分為固態硬碟跟機械硬碟。內存是可以進行高速讀寫的儲存器,包括常見的內存條、顯卡內存(又叫「顯存」)。

計算機正常工作時,CPU所需的數據從機械硬碟或者固態硬碟中被調取,暫時存放在內存中,CPU從內存中把數據取出並進行處理,處理好之後再放回到內存中,在被需要時,計算機從內存中被調用這些數據,用於圖像顯示或者高性能計算等。

❼ 簡述計算機三級存儲體系結構

在計算機系統中存儲層次可分為高速緩沖存儲器、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三級。高速緩沖存儲器用來改善主存儲器與中央處理器的速度匹配問題。輔助存儲器用於擴大存儲空間。

1、高速緩沖存儲器

存在於主存與CPU之間的一級存儲器, 由靜態存儲晶元(SRAM)組成,容量比較小但速度比主存高得多, 接近於CPU的速度。在計算機存儲系統的層次結構中,是介於中央處理器和主存儲器之間的高速小容量存儲器。它和主存儲器一起構成一級的存儲器。高速緩沖存儲器和主存儲器之間信息的調度和傳送是由硬體自動進行的。

2、主存儲器(Main memory)

計算機硬體的一個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CPU)直接隨機存取。現代計算機是為了提高性能,又能兼顧合理的造價,往往採用多級存儲體系。即由存儲容量小,存取速度高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適中的主存儲器是必不可少的。

主存儲器是按地址存放信息的,存取速度一般與地址無關。32位(比特)的地址最大能表達4GB的存儲器地址。這對多數應用已經足夠,但對於某些特大運算量的應用和特大型資料庫已顯得不夠,從而對64位結構提出需求。

3、外儲存器

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常見的外存儲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7)軸主存儲器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存儲器不能同時滿足存取速度快、存儲容量大和成本低的要求,在計算機中必須有速度由慢到快、容量由大到小的多級層次存儲器,以最優的控制調度演算法和合理的成本,構成具有性能可接受的存儲系統。存儲系統的性能在計算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主要原因是:

1、馮諾伊曼體系結構是建築在存儲程序概念的基礎上,訪存操作約佔中央處理器(CPU)時間的70%左右。

2、存儲管理與組織的好壞影響到整機效率。

3、現代的信息處理,如圖像處理、資料庫、知識庫、語音識別、多媒體等對存儲系統的要求很高。

❽ 磁碟存儲器的結構原理

磁碟存儲器利用磁記錄技術在旋轉的圓盤介質上進行數據存儲的輔助存儲器。這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直接存取存儲器。其容量較主存儲器大千百倍,在各種規模的計算機系統中,常用作存放操作系統、程序和數據,是對主存儲器的擴充。磁碟存儲器存入的數據可長期保存,與其他輔助存儲器比較,磁碟存儲器具有較大的存儲容量和較快的數據傳輸速率。典型的磁碟驅動器包括碟片主軸旋轉機構與驅動電機、頭臂與頭臂支架、頭臂驅動電機、凈化盤腔與空氣凈化機構、寫入讀出電路、伺服定位電路和控制邏輯電路等。
磁碟以恆定轉速旋轉。懸掛在頭臂上具有浮動面的頭塊(浮動磁頭),靠載入彈簧的力量壓向盤面,碟片表面帶動的氣流將頭塊浮起。頭塊與碟片間保持穩定的微小間隙。經濾塵器過濾的空氣不斷送入盤腔,保持碟片和頭塊處於高度凈化的環境內,以防頭塊與盤面劃傷。根據控制器送來的磁軌地址(即圓柱面地址)和尋道命令,定位電路驅動直線電機將頭臂移至目標磁軌上。伺服磁頭讀出伺服磁軌信號並反饋到定位電路,使頭臂跟隨伺服磁軌穩定在目標磁軌上。讀寫與選頭電路根據控制器送來的磁頭地址接通應選的磁頭,將控制器送來的數據以串列方式逐位記錄在目標磁軌上;或反之,從選定的磁軌讀出數據並送往控制器。頭臂裝在梳形架小車上,在尋道時所有頭臂一同移動。所有數據面上相同直徑的同心圓磁軌總稱圓柱面,即頭臂定位一次所能存取的全部磁軌。每個磁軌都按固定的格式記錄。在標志磁軌起始位置的索引之後,記錄該道的地址(圓柱面號和頭號)、磁軌的狀況和其他參考信息。在每一記錄段的尾部附記有該段的糾錯碼,對連續少數幾位的永久缺陷所造成的錯誤靠糾錯碼糾正,對有多位永久缺陷的磁軌須用備分磁軌代替。寫讀操作是以記錄段為單位進行的。記錄段的長度有固定段長和可變段長兩種。

❾ 內存與硬碟的區別

什麼是內存呢?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內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是CPU直接與之溝通,並用其存儲數據的部件,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既然內存是用來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那麼它是怎麼工作的呢?我們平常所提到的計算機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額外設電路進行內存刷新操作。具體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藉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

從一有計算機開始,就有內存。內存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技術改進,從最早的DRAM一直到FPMDRAM、EDODRAM、SDRAM等,內存的速度一直在提高且容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今天,伺服器主要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內存呢?目前,IA架構的伺服器普遍使用的是REGISTEREDECCSDRAM,下一期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一全新的內存技術及它給伺服器帶來的獨特的技術優勢。

內存一般指的是隨機存取存儲器,簡稱RAM。前面提到靜態內存(SRAM)用作系統的高速緩存,而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電腦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用途的內存,如顯示卡使用的VRAM,存儲系統設置信息的CMOS RAM等。

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內存刷新(Memory Refresh)的操作,這要額外設計一個電路。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 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籍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有了刷新操作,動態內存的存取速度比靜態內存要慢很多。

內存的數據傳輸量很大,難免發生錯誤,在較高要求時,需要有檢驗錯誤和修正錯誤的功能。

內存的速度

內存的速度用納秒(ns)表示,比較老一些的EDO RAM的有70納秒.60納秒的,平常我們指的 -7 和-6 就是指的這兩種。

現在最流行的SDRAM的速度更快,達到10納秒,符合PC-100標準的 SDRAM速度達到8納秒。

每個程序都有內存要求,這因程序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內存越大,程序運行時就越快捷。

有些程序設計為在內存不夠時可以用硬碟代替,即虛擬內存,但它的速度實在是慢得多。

在過去的應用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內存問題,尤其在DOS環境下,還必須了解基本內存、擴展內存和擴充內存的概念,並要掌握內存設置的技巧。

不過我們現在使用Windows 98,就不用再理會那些煩人的內存問題啦。
內存條是內存晶元焊接在一定規格的印刷電路板(PCB)上,通常叫SIMM,意即單列直插式存儲器模塊。

這類的內存要成對安裝才能使用。不過現在已經很少使用這種內存了。
而今多採用DIMM(168線)內存條,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68線內存。

DIMM內存條也叫做SDRAM,同步動態內存。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主板幾乎都只有DIMM內存插槽。常見的單條容量有16MB、32MB、64MB、128MB等。DIMM內存條可單條使用,不同容量的DIMM標准內存條也可以混用。單條的DIMM內存可以插在主板上的任何一個DIMM插槽中。

什麼叫硬碟?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比頭發絲的直徑還小,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硬碟作為精密設備,塵埃是其大敵,必須完全密封。

(一)硬碟的外部結構。

目前市場上的常見的硬碟除昆騰公司的Bigfoot(大腳)系列為5.25英寸結構外,其他都為3.25英寸產品,其中又有半高型和全高型之分。 常用的3.5英寸硬碟外形大同小異,在沒有元件的一面貼有產品標簽,標簽上是一些與硬碟相關的內容。在硬碟的一端有電源插座、硬碟主、從狀態設置跳線器和數據線聯接插座。

1.介面 包括電源插口和數據介面兩部分,其中電源插口與主機電源相聯,為硬碟工作提供電力保證。數據介面則是硬碟數據和主板控制器之間進行傳輸交換的紐帶,根據聯接方式的差異,分為EIDE介面和SCSI介面等。

2.控制電路板 大多採用貼片式元件焊接,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介面電路等。在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高效的單片機ROM晶元,其固化的軟體可以進行硬碟的初始化,執行加電和啟動主軸電機,加電初始尋道、定位以及故障檢測等。在電路板上還安裝有容量不等的高速緩存晶元。

3.固定蓋板 就是硬碟的面板,標注產品的型號、產地、設置數據等,和底板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保證硬碟碟片和機構的穩定運行。固定蓋板和盤體側面還設有安裝孔,以方便安裝。

(二) 硬碟的內部結構

硬碟內部結構由固定面板、控制電路板、盤頭組件、介面及附件等幾大部分組成,而盤頭組件(HardDiskAssembly,HDA)是構成硬碟的核心,封裝在硬碟的凈化腔體內,包括浮動磁頭組件、磁頭驅動機構、碟片及主軸驅動機構、前置讀寫控制電路等。

1.浮動磁頭組件 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磁頭是硬碟技術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實際上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它採用了非接觸式頭、盤結構,加電後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u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現在轉速5400rpm的硬碟飛高都低於0.3um,以利於讀取較大的高信噪比信號,提供數據傳輸存儲的可靠性。

2.磁頭驅動機構 由音圈電機和磁頭驅動小車組成,新型大容量硬碟還具有高效的防震動機構。高精度的輕型磁頭驅動機構能夠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和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

3.碟片和主軸組件 碟片是硬碟存儲數據的載體,現在的碟片大都採用金屬薄膜磁碟,這種金屬薄膜較之軟磁碟的不連續顆粒載體具有更高的記錄密度,同時還具有高剩磁和高矯頑力的特點。主軸組件包括主軸部件如軸瓦和驅動電機等。隨著硬碟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軸電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有廠商開始採用精密機械工業的液態軸承電機技術。

4.前置控制電路 前置放大電路控制磁頭感應的信號、主軸電機調速、磁頭驅動和伺服定位等,由於磁頭讀取的信號微弱,將放大電路密封在腔體內可減少外來信號的干擾,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確性。

硬碟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按不同的介面和外形尺寸,其種類有很多,除了現在最常見的台式機中使用的3.5英寸EIDE和SATA介面的產品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硬碟。

1、SCSI硬碟

目前計算機中最大的速度瓶頸來自於硬碟。受制於IDE介面的局限,IDE硬碟速度的提高已趨於極限。SCSI硬碟的外觀與普通硬碟基本一致,但現在SCSI硬碟的最高轉速已達到了10000轉/分,平均尋道時間在6ms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到160MB/S,尤為關鍵的是SCSI盤的CPU佔有率非常低,在5%左右。這些都使得SCSI硬碟的性能比IDE硬碟有較大的提高。現在7200轉的SCSI盤價位已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選用SCSI盤將有效提高計算機整機性能。

除此以外,SCSI介面和EIDE介面相比還有一個很大的技術優勢,那就是SCSI介面中的設備可以同時使用數據匯流排進行數據傳輸,而EIDE介面中聯接在同一條數據線上的設備只能交替(佔用數據線)進行傳輸;EIDE只能聯接四塊設備,而SCSI介面可以聯接7至15台設備。目前SCSI硬碟介面有三種,分別是50針、68針和80針。我們常見到硬碟型號上標有「N」「W」「SCA」,就是表示介面針數的。N即窄口(Narrow),50針;W即寬口(Wide),68針;SCA即單接頭(Single ConnectorAttachment),80針。其中80針的SCSI盤一般支持熱插拔。

2、活動硬碟

以前個人計算機,主要的存儲設備是固定硬碟和軟盤。固定硬碟為計算機提供了大容量的存儲介質,但是其碟片無法更換,存儲的信息也不便於攜帶和交換。而軟盤則容量太小,可靠性也差。

一般活動硬碟同樣採用Winchester硬碟技術,所以具有固定硬碟的基本技術特徵,速度快,平均尋道時間在12毫秒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10M/s,容量能達到10GB以上。活動硬碟的碟片和軟盤一樣,是可以從驅動器中取出和更換的,存儲介質是碟片中的磁合金碟片。根據容量不同,活動硬碟的碟片結構分為單片單面、單片雙面和雙片雙面三種,相應驅動器就有單磁頭、雙磁頭和四磁頭之分。活動硬碟介面方式SCSI、並口、USB等四種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計算機的配置情況選擇不同的介面方式。不過活動硬碟只是曇花一現的產品。隨著使用筆記本硬碟的USB移動硬碟價格的下跌和USB介面的普及,使得USB移動硬碟已經取代了活動硬碟。

3、筆記本硬碟

筆記本電腦內部空間狹小、電池能量有限,再加上移動中的難以避免的磕碰,對其部件的體積、功耗和堅固性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筆記本電腦硬碟比通常的桌面硬碟有著更高的品質要求,生產的廠家不多,當今筆記本硬碟市場85%以上的份額被Hitachi(日立、IBM)、Toshiba(東芝)和富士通這三家公司佔領。

筆記本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輕便,它的直徑一般僅為2.5英寸(還有1.8英寸的產品),厚度也遠低於3.5英寸硬碟。大多數產品厚度僅有9.5mm,重量尚不足百克,堪稱小巧玲瓏。目前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發展方向就是外形更小、質量更輕、容量更大。除了常見的為2.5英寸規格,還有一種為1.8英寸規格,主要由東芝生產,隨著輕薄機型的熱銷,1.8寸筆記本硬碟的前景也十分廣闊,收購了IBM硬碟事業部的日立也在今年發布了1.8寸的筆記本硬碟產品:Travelstar C4K40-20。另外東芝和富士通都曾經推出過PC卡介面的1.8英寸硬碟,老機器用來升級容量十分方便。現在Iomega公司計劃在2004年中期推出採用DCT(數字捕捉技術)的移動式1.8英寸硬碟。這種硬碟小到可以裝進筆記本電腦的PC Card中,容量可達到2.5GB以上,而價格僅10美元。

4、微型硬碟

越來越小也是硬碟的發展方向之一,除了1.8寸的硬碟,更小的1英寸HDD(Micro Drive),容量已達到了4GB,其外觀和介面為CF TYPEⅡ型卡,傳送模式為Ultra DMA mode 2。

隨著數碼產品對大容量和小體積存儲介質的要求,早在1998年IBM就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最早推出容量為170/340MB的微型硬碟。而現在,日立、東芝、南方匯通等公司,繼續推出了4GB甚至更大的微型硬碟。微型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容量適中,大多採用CF II插槽,只比普通CF卡稍厚一些。微型硬碟可以說是凝聚了磁儲技術方面的精髓,其內部結構與普通硬碟幾乎完全相同,在有限的體積里包含有相當多的部件。新第一代1英寸以下的硬碟也上市,東芝將是最早推出這種硬碟的公司之一,其直徑僅為0.8英寸左右(SD卡大小),容量卻高達4GB以上。

5、固態硬碟

現在市場上由各種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小型存儲卡應用很廣泛了,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採用了標准IDE介面,因此也被稱為「固態硬碟」,具有很強的耐沖擊性能和抗干擾能力,在工業控制計算機等設備中應用很廣泛,而隨著信息家電的不斷湧入家庭,以固態硬碟為主的便攜記錄媒體市場將會更加紅火。隨著新型快閃記憶體器件容量的急速增長和價格的下跌,固態硬碟將是今後PC存儲設備發展的趨勢。

❿ 電腦內存和硬碟有什麼區別如題 謝謝了

什麼是內存呢?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內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是CPU直接與之溝通,並用其存儲數據的部件,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既然內存是用來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那麼它是怎麼工作的呢?我們平常所提到的計算機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額外設電路進行內存刷新操作。具體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藉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 從一有計算機開始,就有內存。內存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技術改進,從最早的DRAM一直到FPMDRAM、EDODRAM、SDRAM等,內存的速度一直在提高且容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今天,伺服器主要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內存呢?目前,IA架構的伺服器普遍使用的是REG ISTEREDECCSDRAM,下一期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一全新的內存技術及它給伺服器帶來的獨特的技術優勢。 內存一般指的是隨機存取存儲器,簡稱RAM。前面提到靜態內存(SRAM)用作系統的高速緩存,而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電腦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用途的內存,如顯示卡使用的VRAM,存儲系統設置信息的CMOS RAM等。 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內存刷新(Memory Refresh)的操作,這要額外設計一個電路。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 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籍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有了刷新操作,動態內存的存取速度比靜態內存要慢很多。 內存的數據傳輸量很大,難免發生錯誤,在較高要求時,需要有檢驗錯誤和修正錯誤的功能。 內存的速度 內存的速度用納秒(ns)表示,比較老一些的EDO RAM的有70納秒.60納秒的,平常我們指的 -7 和-6 就是指的這兩種。 現在最流行的SDRAM的速度更快,達到10納秒,符合PC-100標準的 SDRAM速度達到8納秒。 每個程序都有內存要求,這因程序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內存越大,程序運行時就越快捷。 有些程序設計為在內存不夠時可以用硬碟代替,即虛擬內存,但它的速度實在是慢得多。 在過去的應用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內存問題,尤其在DOS環境下,還必須了解基本內存、擴展內存和擴充內存的概念,並要掌握內存設置的技巧。 不過我們現在使用Windows 98,就不用再理會那些煩人的內存問題啦。 內存條是內存晶元焊接在一定規格的印刷電路板(PCB)上,通常叫SIMM,意即單列直插式存儲器模塊。 這類的內存要成對安裝才能使用。不過現在已經很少使用這種內存了。 而今多採用DIMM(168線)內存條,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68線內存。 DIMM內存條也叫做SDRAM,同步動態內存。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主板幾乎都只有DIMM內存插槽。常見的單條容量有16MB、32MB、64MB、128MB等。DIMM內存條可單條使用,不同容量的DIMM標准內存條也可以混用。單條的DIMM內存可以插在主板上的任何一個DIMM插槽中。 什麼叫硬碟?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比頭發絲的直徑還小,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硬碟作為精密設備,塵埃是其大敵,必須完全密封。 (一)硬碟的外部結構。 目前市場上的常見的硬碟除昆騰公司的Bigfoot(大腳)系列為5.25英寸結構外,其他都為3.25英寸產品,其中又有半高型和全高型之分。 常用的3.5英寸硬碟外形大同小異,在沒有元件的一面貼有產品標簽,標簽上是一些與硬碟相關的內容。在硬碟的一端有電源插座、硬碟主、從狀態設置跳線器和數據線聯接插座。 1.介面 包括電源插口和數據介面兩部分,其中電源插口與主機電源相聯,為硬碟工作提供電力保證。數據介面則是硬碟數據和主板控制器之間進行傳輸交換的紐帶,根據聯接方式的差異,分為EIDE介面和SCSI介面等。 2.控制電路板 大多採用貼片式元件焊接,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介面電路等。在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高效的單片機ROM晶元,其固化的軟體可以進行硬碟的初始化,執行加電和啟動主軸電機,加電初始尋道、定位以及故障檢測等。在電路板上還安裝有容量不等的高速緩存晶元。 3.固定蓋板 就是硬碟的面板,標注產品的型號、產地、設置數據等,和底板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保證硬碟碟片和機構的穩定運行。固定蓋板和盤體側面還設有安裝孔,以方便安裝。 (二) 硬碟的內部結構 硬碟內部結構由固定面板、控制電路板、盤頭組件、介面及附件等幾大部分組成,而盤頭組件(HardDiskAssembly,HDA)是構成硬碟的核心,封裝在硬碟的凈化腔體內,包括浮動磁頭組件、磁頭驅動機構、碟片及主軸驅動機構、前置讀寫控制電路等。 1.浮動磁頭組件 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磁頭是硬碟技術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實際上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它採用了非接觸式頭、盤結構,加電後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u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現在轉速5400rpm的硬碟飛高都低於0.3um,以利於讀取較大的高信噪比信號,提供數據傳輸存儲的可靠性。 2.磁頭驅動機構 由音圈電機和磁頭驅動小車組成,新型大容量硬碟還具有高效的防震動機構。高精度的輕型磁頭驅動機構能夠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和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 3.碟片和主軸組件 碟片是硬碟存儲數據的載體,現在的碟片大都採用金屬薄膜磁碟,這種金屬薄膜較之軟磁碟的不連續顆粒載體具有更高的記錄密度,同時還具有高剩磁和高矯頑力的特點。主軸組件包括主軸部件如軸瓦和驅動電機等。隨著硬碟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軸電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有廠商開始採用精密機械工業的液態軸承電機技術。 4.前置控制電路 前置放大電路控制磁頭感應的信號、主軸電機調速、磁頭驅動和伺服定位等,由於磁頭讀取的信號微弱,將放大電路密封在腔體內可減少外來信號的干擾,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確性。 硬碟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按不同的介面和外形尺寸,其種類有很多,除了現在最常見的台式機中使用的3.5英寸EIDE和SATA介面的產品外,還有其他類型的硬碟。 1、SCSI硬碟 目前計算機中最大的速度瓶頸來自於硬碟。受制於IDE介面的局限,IDE硬碟速度的提高已趨於極限。SCSI硬碟的外觀與普通硬碟基本一致,但現在SCSI硬碟的最高轉速已達到了10000轉/分,平均尋道時間在6ms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到160MB/S,尤為關鍵的是SCSI盤的CPU佔有率非常低,在5%左右。這些都使得SCSI硬碟的性能比IDE硬碟有較大的提高。現在7200轉的SCSI盤價位已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選用SCSI盤將有效提高計算機整機性能。 除此以外,SCSI介面和EIDE介面相比還有一個很大的技術優勢,那就是SCSI介面中的設備可以同時使用數據匯流排進行數據傳輸,而EIDE介面中聯接在同一條數據線上的設備只能交替(佔用數據線)進行傳輸;EIDE只能聯接四塊設備,而SCSI介面可以聯接7至15台設備。目前SCSI硬碟介面有三種,分別是50針、68針和80針。我們常見到硬碟型號上標有「N」「W」「SCA」,就是表示介面針數的。N即窄口(Narrow),50針;W即寬口(Wide),68針;SCA即單接頭(Single ConnectorAttachment),80針。其中80針的SCSI盤一般支持熱插拔。 2、活動硬碟 以前個人計算機,主要的存儲設備是固定硬碟和軟盤。固定硬碟為計算機提供了大容量的存儲介質,但是其碟片無法更換,存儲的信息也不便於攜帶和交換。而軟盤則容量太小,可靠性也差。 一般活動硬碟同樣採用Winchester硬碟技術,所以具有固定硬碟的基本技術特徵,速度快,平均尋道時間在12毫秒左右,數據傳輸率可達10M/s,容量能達到10GB以上。活動硬碟的碟片和軟盤一樣,是可以從驅動器中取出和更換的,存儲介質是碟片中的磁合金碟片。根據容量不同,活動硬碟的碟片結構分為單片單面、單片雙面和雙片雙面三種,相應驅動器就有單磁頭、雙磁頭和四磁頭之分。活動硬碟介面方式SCSI、並口、USB等四種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計算機的配置情況選擇不同的介面方式。不過活動硬碟只是曇花一現的產品。隨著使用筆記本硬碟的USB移動硬碟價格的下跌和USB介面的普及,使得USB移動硬碟已經取代了活動硬碟。 3、筆記本硬碟 筆記本電腦內部空間狹小、電池能量有限,再加上移動中的難以避免的磕碰,對其部件的體積、功耗和堅固性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筆記本電腦硬碟比通常的桌面硬碟有著更高的品質要求,生產的廠家不多,當今筆記本硬碟市場85%以上的份額被Hitachi(日立、IBM)、Toshiba(東芝)和富士通這三家公司佔領。 筆記本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輕便,它的直徑一般僅為2.5英寸(還有1.8英寸的產品),厚度也遠低於3.5英寸硬碟。大多數產品厚度僅有9.5mm,重量尚不足百克,堪稱小巧玲瓏。目前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發展方向就是外形更小、質量更輕、容量更大。除了常見的為2.5英寸規格,還有一種為1.8英寸規格,主要由東芝生產,隨著輕薄機型的熱銷,1.8寸筆記本硬碟的前景也十分廣闊,收購了IBM硬碟事業部的日立也在今年發布了1.8寸的筆記本硬碟產品:Travelstar C4K40-20。另外東芝和富士通都曾經推出過PC卡介面的1.8英寸硬碟,老機器用來升級容量十分方便。現在Iomega公司計劃在2004年中期推出採用DCT(數字捕捉技術)的移動式1.8英寸硬碟。這種硬碟小到可以裝進筆記本電腦的PC Card中,容量可達到2.5GB以上,而價格僅10美元。 4、微型硬碟 越來越小也是硬碟的發展方向之一,除了1.8寸的硬碟,更小的1英寸HDD(Micro Drive),容量已達到了4GB,其外觀和介面為CF TYPEⅡ型卡,傳送模式為Ultra DMA mode 2。 隨著數碼產品對大容量和小體積存儲介質的要求,早在1998年IBM就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最早推出容量為170/340MB的微型硬碟。而現在,日立、東芝、南方匯通等公司,繼續推出了4GB甚至更大的微型硬碟。微型硬碟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容量適中,大多採用CF II插槽,只比普通CF卡稍厚一些。微型硬碟可以說是凝聚了磁儲技術方面的精髓,其內部結構與普通硬碟幾乎完全相同,在有限的體積里包含有相當多的部件。新第一代1英寸以下的硬碟也上市,東芝將是最早推出這種硬碟的公司之一,其直徑僅為0.8英寸左右(SD卡大小),容量卻高達4GB以上。 5、固態硬碟 現在市場上由各種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小型存儲卡應用很廣泛了,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採用了標准IDE介面,因此也被稱為「固態硬碟」,具有很強的耐沖擊性能和抗干擾能力,在工業控制計算機等設備中應用很廣泛,而隨著信息家電的不斷湧入家庭,以固態硬碟為主的便攜記錄媒體市場將會更加紅火。隨著新型快閃記憶體器件容量的急速增長和價格的下跌,固態硬碟將是今後PC存儲設備發展的趨勢。

熱點內容
班級采訪問題 發布:2024-10-09 04:45:44 瀏覽:497
單人地圖腳本 發布:2024-10-09 04:45:32 瀏覽:754
易語言cf自瞄源碼 發布:2024-10-09 04:36:14 瀏覽:121
安卓和蘋果哪個更難修理 發布:2024-10-09 04:36:12 瀏覽:26
黎明覺醒安卓什麼配置 發布:2024-10-09 04:32:05 瀏覽:127
助手autojs腳本 發布:2024-10-09 04:31:40 瀏覽:186
sql判斷今天 發布:2024-10-09 04:19:35 瀏覽:943
拆分視頻需要哪些配置 發布:2024-10-09 04:06:39 瀏覽:912
安裝電腦網路需要哪些配置 發布:2024-10-09 03:57:28 瀏覽:963
風雲城伺服器ip地址 發布:2024-10-09 03:53:18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