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浪費會影響資源配置
㈠ 舉例說明正的外部效應與負的外部效應分別對資源配置效率有什麼影響
正的外部效應與負的外部效應都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
因為市場自身不會考慮外部性而依舊採取原本的均衡,這樣使得資源配置不在最佳位置。比如正外部性,均衡交易量少於最佳量。而負外部性,則均衡交易量多於最佳量。
㈡ 什麼是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資源浪費是指因資源的未充分利用或過度消費性使用造成的損失。浪費資源現象在世界各國、在各行、各業均可見到,其原因有:①不珍惜有限的資源,任意舍棄,如礦井只採塊煤,扔掉煤末;②技術不成熟或落後或操作不精細,致有用資源未經利用即作為廢棄物扔掉;③利用方式不合理,致資源未能充分發揮效益,如作物桔稈經過發酵制沼氣作能源,沼渣可培養食用菌,沼水肥田等,可受到多種經濟、環境效益,但許多桔稈直接用做燃料燒掉;④社會結構不完善或價值比率不合理,如許多部門或學生中的廢紙雖然是極大的造紙資源,但回收極少,廢玻璃、廢塑料、包裝玻璃瓶等回收也很少;⑤過度消費,近幾年工業發達國在消費方面所佔資源比例已佔35%,能源方面約佔60%。面對世界不可更新資源正日趨減少甚至面臨枯竭的形勢,面對在一定條件下可更新的生物質能資源處於全球環境破壞日趨加劇、生長受到威脅的局面,以及可更新的太陽能、風能等能源資源利用技術尚未過關的現實,亟待盡力減少以至消除資源的浪費。 重復建設的最根本影響在於資源配置低效益,結構雷同,引起區域間無序競爭,造成資源的浪費。
具體表現有
1。重復建設佔用大量的土地、資金等資源,造成巨大浪費。在資源有限和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各地亂上項目必然會擠占土地、資金、水、電等資源。
2、重復建設造成企業和項目小型化、分散化,降低產業競爭力。重復建設使各地摒棄本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爭項目爭資金,其結果必然是投資分散,企業及項目小型化、分散化,產業集中度和資本集中度降低,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和集約化經營,
3、一些地方濫用優惠政策,造成國家財政收入流失。
4、重復建設增加金融風險,加大經濟動盪的可能性。如重復建設超過一定限度,必然會引起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從而引發金融風險和經濟震盪
㈢ 浪費資源的現象
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家庭用水浪費種種,讓人心痛!專家說,如果全國的城市家庭都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換成節水產品,每月就可望節水4.9億噸。面對頻頻告急的全國用水形勢,每個家庭的節水行動對建設節約型社會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節水洗衣機:一年能節出714個昆明湖
家庭用水其實存在不少隱性的浪費,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節水辦調查顯示,北京居民生活用水嚴重超標,用水量超過8噸/月的用戶占總用戶的50%至80%,其中家庭洗衣用水浪費占相當大的比例。
據統計,洗衣用水佔到全部家庭用水的1/3。一般普通洗衣機洗一次衣服用水多在150—180升之間。目前我國城市洗衣機社會保有量約1.2億台,以每周3次使用頻率粗略估算,全部洗衣機每年耗水量至少30億立方米。如把這些洗衣機全都換成節水洗衣機,一年大約能節出714個昆明湖或93個懷柔水庫。
但在所有節水產品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莫過於洗衣機。在洗衣機節水技術上,很多廠家早就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研發改造,推出了一系列產品。但到目前為止,節水並沒有成為消費者購買洗衣機的核心要素。專家分析其原因:一是洗衣機節水沒有給居民造成視覺上的沖擊,意識上不強烈;二是居民有「水是節了,是不是洗衣的潔凈度也就下降了」的顧慮。
3/6升雙鍵馬桶:一個家庭月節水近2000升
衛生間沖洗離不開水,以往一個抽水馬桶每沖一次需要用水10升左右。以北京為例,作一個簡單的測算:
設北京市居民住宅為100萬戶,每天按使用馬桶6次計算,則每天用水約60升,每年合2160萬噸。對水資源十分缺乏的北京市來說,這應該是個嚴重的問題。
據中標認證中心高級工程師岳宗文介紹,衛生間用水量占家庭用水的60%到70%,而抽水馬桶水箱過大是造成大用水量的一個重要原因。2000年4月,中國建築裝飾協會制定了《6升水便器配套系統》(JC/T856—2000)行業標准,這對便器節水是一個有力的舉措。一位建材銷售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排水量為8升的普通馬桶銷路不好,6升以下的節水型馬桶比較受歡迎,其中,「兩檔式」雙鍵馬桶(可根據需要沖出3升或6升水量的馬桶)已成為主流產品。
通過雙鍵馬桶控制水量可以節約多少水呢?岳宗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以每個家庭3口人計算,每人每天沖水4次,以9升馬桶為例,每月用水約為3240升;如果用3/6升馬桶則為每月1350升,不僅能節省1890升自來水,還能減少1890升污水的排放。
節水龍頭:開啟20萬次不跑冒滴漏
北京節水管理中心的資料顯示,家庭因為水龍頭沒關緊而「跑冒滴漏」造成的浪費是驚人的。據測定,「滴水」在一個小時里就可以集到3.6公斤水,一個月里可集到2.6噸水。如果是連續成線的小水流,每小時可集水17公斤,每個月可集水12噸。
推廣節水龍頭在內的節水器具刻不容緩,但情形不容樂觀。以北京為例,目前全市居民家庭節水器具的總普及率只有30%,市場上仍有節水龍頭「睡大覺」的情況存在。
岳宗文說,具有特殊功能的龍頭也並非都節水,無論是雙控式、感應式、腳踏式或自閉式的特殊功能節水龍頭,都應先看龍頭的質量。
「水龍頭質量好壞關鍵在閥芯。目前市場上的水龍頭主要採用橡膠閥芯、球閥芯和不銹鋼閥芯,其中不銹鋼閥芯是新一代閥芯材料,具有密封性好、使用期長等特點。另外,好的水龍頭應該是整體澆鑄,放在手裡感覺較沉重,敲打起來聲音沉悶,如果聲音很脆,極有可能是不銹鋼材料製成,這種龍頭的質量要比銅制龍頭差一個檔次。」岳宗文說。
岳宗文說,龍頭是否節水主要通過龍頭的水流量數據來判斷。一般來說,一個節水龍頭的流量為9升/分鍾,使用開啟20萬次不會跑冒滴漏,按一般生活使用頻率至少可以使用5年。
岳宗文介紹,目前國內已經成立了相關的節水龍頭認證單位,節水龍頭可以通過帶有「節」字認證標志辨識。另外,有些高檔品牌的水龍頭通過增加水流中的空氣含量和壓力,也就是「柔化系統」,減低水龍頭的實際水流量,達到節水的目的。但這種水龍頭也有長期使用後容易出現敏感度下降等問題,要比普通水龍頭難維護,對此消費者要斟酌。
改掉不良用水習慣:能節水70%左右
普通家庭中不良的費水習慣很多。如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碎細廢物;先洗土豆、胡蘿卜後再削皮;沖洗後再摘擇蔬菜;用水期間去開門、接電話、換電視頻道不關水龍頭;停水時忘關水龍頭,來水時水流沒人管;洗手、刷牙、洗臉時不關水龍頭,等等。節水專家分析,只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就能節水70%左右,不僅為自己省了錢,也為社會節約了水資源。
家庭節水有哪些妙招?我們綜合了一些專家的意見:
一水多用:洗臉水用後可以洗腳,然後沖廁所;家中應預備一個收集廢水的大桶,將洗衣等生活廢水收集起來,用作沖廁、拖地等,如此,一個三口之家每月可節水1噸左右。
用洗米水、煮麵水洗碗筷,可節省生活用水及減少潔精的污染;用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洗水來澆花、洗車;用養魚的水澆花,還能促進花木生長。
用洗滌靈清洗瓜果蔬菜,需得用清水沖洗幾次,才敢放心吃。可改用鹽浸泡消毒,只沖洗一遍就夠了。
覺得廁所的水箱過大,可以在水箱里豎放一塊磚頭或一隻裝滿水的大可樂瓶,以減少每一次的沖水量。但須注意,磚頭或可樂瓶放得不要妨礙水箱部件的運動。但是,這些填充物體有時會阻礙實物沖凈、沖遠,或導致水管堵塞,產生安全隱患。尤其6升以下的馬桶,就沒必要安放這些東西。
馬桶或洗手盆釉面的質量會影響到用水量,釉面細膩平滑,釉色均勻一致,吸水率小的產品,沖洗時可以省水,一次就沖洗干凈。可以通過實驗驗證,例如在釉面滴上紅色液體數滴,數秒鍾後用濕布擦乾,釉面無臟斑點的為佳。
在水箱中滴入幾滴食用色素,等20分鍾(要確定這段時間內沒人使用馬桶),如果有顏色的水流入馬桶,就表示這水箱在漏水。
將所有水龍頭關緊並確定這段時間無人用水而水表仍在動,就表示屋內或地下水管在漏水;水龍頭關緊後仍滴水,要速換橡皮墊。
將全轉式水龍頭換裝成1/4轉水龍頭,縮短水龍頭開閉的時間就能減少水的流失量;
冬季要特別注意檢查水管和預防水管破裂:雨季洪水沖刷掉的覆蓋沙土,冬季之前要補填上,以防土層過淺凍害水管;屋外的水龍頭和水管要安裝防凍設備(防凍栓、防凍木箱等);屋內有結冰的地方,也應當裹破麻袋片、纏繞草繩;一旦水管凍結了,不要用火烤或開水燙,那樣會使水管、水龍頭因突然膨脹受到損害,應當用熱毛巾裹住水龍頭幫助化凍。
淋浴時用低流量蓮蓬頭,或加裝緩流水龍頭氣化器。
洗澡改盆浴為淋浴,並使用低流量蓮蓬頭,避免長時間沖淋;多人洗澡時,一個接一個連接不要間斷,可節省等待時熱水流出前的冷水流失量。
洗車使用有栓塞管嘴的水管或用水桶及海綿抹布擦洗。
控制適量的洗滌物,避免洗衣機及洗碗機中洗滌物過多或過少;選擇有自動調節水量的洗衣機,洗衣清洗前先脫水一次,可節省用水及清洗時間;如果將漂洗的水留下來做下一批衣服洗滌水用,一次可以省下30至40升清水
㈣ 有關資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麼是資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現在市場上的資源都是稀缺資源,資源產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而資源配置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由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供應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資源配置就是以稀缺為基礎,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數量比例,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資源配置提高稀缺資源的增量,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由此可見,資源配置是指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外匯及土地礦產、技術等),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資源配置在一定時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靜止的,但在一定時期的不同時刻,又是未定的、流動的。它不斷隨價格升降調整自己的流向與數量,有一個隨價格波動變化的機制。就是說,資源配置是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聯系,是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限度和比例的確立。在一定時刻建立的這種限制和比例經常被價格升降打破,於是又會引起一種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導致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再分配。
2.資源配置「邊際定律」
傳統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的競爭條件下,當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利用都達到了邊際產量等於其價格的那一點時,資源就達到了最優配置:當所有用途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都相等時,社會產出(福利)就達到了最大。這一理論被稱為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
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以資源配置價格作為資源配置評價的指標。資源配置價格等於在其他資源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的某種資源投入所帶來的收益增量或邊際收益。投入效果差,則資源配置價格低;投入效果好,則資源配置價格高;投入無效果或負效益,則資源配置價格為零或負值。
資源配置價格不同於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市場供求對價格的影響,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問題,而資源配置價格所反映的是單位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的大小。由於資源投入後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效果是變化的,所以資源配置價格也是變化的。
顯然,由於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並不總是一致,所以在以資源配置價格考察資源配置合理化時應看單位資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減少了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另外,資源配置的效益還要考慮資源配置的目標收益。
3.資源配置方式
(1)市場配製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態,是具有一定社會化程度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已經代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形成,使生產面向市場需要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和動力,並通過競爭使商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價格,以價格為指示器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把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聯系起來,大致保持生產與消費的比例。運用市場配置資源具有如下優點:①它突破了自然經濟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產面向社會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產生因市場的擴大而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和動力,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積累,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以價格為信號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追逐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和平衡性結合在一起,能夠自動調節資源配置,優化生產結構。
(2)行政性的計劃配置資源。現代宏觀經濟認為,政府配置資源是不可缺少的資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認為由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未能按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將資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門或各地區,或者說政府認為,為了達到經濟發展目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成本比通過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時,政府將採取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配置社會資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計劃配置方式有以下優點:①它能夠兼顧效益與公平,對社會財富在各集團、各階層間進行公平分配,防止貧富分化,或者把貧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權力范圍之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②對於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及國防、基礎教育、環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設與保護進行統一安排,優先發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就屬於「公共物品」或公益事業。③由於市場配置資源是從微觀配置到宏觀調節,調節過程較長,在短期內調整經濟波動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國家要想在短期內對經濟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時,就必須利用政府的強制性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將社會資源分配到需要優先發展的部門或行業上去。
綜上所述,市場配置與計劃配置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們對社會條件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即產權是集中還是分散。市場配置以產權的獨立與分散為前提,而計劃配置需要的是產權的集中統一管理。
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各有所長。而它們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條件下,採用計劃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尤其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
4.資源配置的目標
資源配置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使用,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效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實現消費者行為目標。當然,這不是指某一單個人的目標,而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消費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則,也就是消費者通過一系列消費決策、選擇,實現其需求的最大滿足,即效用最大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統管全局,綜合考慮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經濟結構,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㈤ 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會給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產生霧霾,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㈥ 浪費資源的危害性有哪些
最大的浪費是生產領域的浪費而不是消費領域的浪費。我國提倡的建設節約型國家,指的主要是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減少生產領域的浪費、減少資源的浪費。 由於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失誤以及各種各樣的形象工程,造成單位GDP能耗的嚴重浪費。生產領域的浪費和資源的浪費,危害是根源性的,不可恢復的。 當然,消費領域的浪費,從總體上看,也是對資源的浪費。雖然說,用水花水錢,用電花電錢,如果某一個人非常有錢,不在乎水電的浪費,又不拖欠水電費,這在目前,是沒有一部法律明確加以制止的。但從國家資源的角度講,是應當加以制止的。這是法律上的缺位。 至於個人的浪費,或自負盈虧的企業的浪費,是完全意義上的消費行為,只要不強買強賣,依法納稅,這種浪費只能受到道德和社會輿論的譴責。對其個人來講,反映了一種不健康、不理智的消費心理,是對個人及其家庭錢財的浪費,這種危害,只能是其個人及其家庭來消受了。
㈦ 正的外部效應與負的外部效應分別對資源配置效率有什麼影響
正的外部效應:正的外部效應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當外部效應出現時,一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調節以達到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外部效應的存在既然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政府就應當負起這個責任。
負的外部效應:負的外部效應可能對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造成資源的浪費。
通過直接的管制來限制或遏制外部負效應的產出,如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規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企業或個人必須將污染量控制在這一法定水平之下,或者政府徵收排污稅等方式來治理企業或個人的環境污染問題。
(7)哪些浪費會影響資源配置擴展閱讀
生產的外部性與消費的外部性
生產的外部性就是由生產活動所導致的外部性,消費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費行為所帶來的外部性。以往經濟理論重視的是生產領域的外部性問題。
於外部性理論的研究范圍擴展至消費領域。從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生產的外部性與消費的外部性兩種分類出發,可以把外部性進一步細分成生產的外部經濟性、消費的外部經濟性、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和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四種類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外部性
㈧ 資源配置包括哪些內容
基本定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相關原理
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信息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依據,而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機制實現的,如信息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相關特點
[1](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基本實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
分類介紹
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計劃方式
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市場方式
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作用介紹
積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促進勞動效率
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實現產需銜接
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繫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消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復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盪。
第二:市場對壟斷產品的調節
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三: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產品勞務
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
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就是這類公共產品和勞務。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第五:不能解決收入社會問題
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默認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
㈨ 影響資源配置的因素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戰略性資源配置是個相對宏觀、整體概念,是資源配置的方法論或前瞻規劃。
戰術性資源配置是個實踐性命題,是資源配置的即時操作辦法、形式。
㈩ 資源配置的問題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戰略性資源配置是個相對宏觀、整體概念,是資源配置的方法論或前瞻規劃。戰術性資源配置是個實踐性命題,是資源配置的即時操作辦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