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列表存儲行星
Ⅰ 群星Stellaris代碼怎麼使用 群星Stellaris代碼一覽
打開控制台方式還是一如既往的「~」鍵,復制方框裡面英文粘貼即可
注意這游戲的資源存儲上限還是得靠你對星球的開發來決定
已知代碼一覽:
[]內部是指令內容
資源類:
[cash 空格 數值] 增加「數值」數量的電力. 或只輸入cash,不加具體數值,可直接增加到上限
[minerals 空格 數值] 增加礦物
[influence 空格 數值] 增加影響力
[engineering 空格 數值] 增加「數值」數量的工業科研點數。只輸入engineering,不加具體數值,會增加到上限
[society 空格 數值] 社會研究
[physics 空格 數值] 工程研究
補充一下,科研點數增加的數值會直接加到你的科研存儲庫里,一般來說你的科研庫是1w上限(除非到大後期不然這個足夠了)
[invincible] 玩家所有的艦隊鎖血。也就是艦隊無敵。注意地面部隊仍然會掉血
[research_technologies] 瞬間研究所有科技。
[instant_build] 瞬間完成所有建築列表的建造,包括建築和艦隊,不包括陸軍
[yesmen] 電腦無條件同意任何談判
[election]立即舉行選舉
[add_anomaly] 給某個行星加上一種anomaly類別
例子:(選定行星)add_anomaly life_asteroid_category
這樣就會給選定的行星加 life_asteroid_category
[add_ethic_pop] 給某個人口類別增加一種信仰
參數:[pop id][ethic key]
例子:add_ethic_pop purged ethic_fanatic_collectivist 給「purged」這個人口增加狂熱集體主義信仰
[add_opinion] 增加某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的好感度
例子:add_opinion 01 00 500 增加01號文明對00號文明的好感度。增加量為500
[add_trait_species] 給某個種族增加一種屬性
例子: add_trait_species human intelligent 給人類增加「智慧」的屬性
[contact] 啟用/禁用外交
例子:這就是一個開關,打開之後所有文明一見面就可以互相交流(不需要研究什麼alpha beta gamma文明),關閉之後所有文明都沒法外交
[crash] 讓游戲崩潰
輸入之後游戲就強制退出
[damage] 給選定的艦船造成X點傷害
例子:選定一個艦船,輸入 damage 50,選中的艦船會承受50點船體傷害
[free_government] 自由政府形態。這個選項打開之後玩家可以隨便切換整體,沒有時間/次數限制
[free_policies] 同上。自由切換政策
[ftl] 這也是一個開關,可以啟用/關閉無限制ftl
[instant_colony] 一個開關,開啟之後玩家的移民船會瞬間殖民。可以用來搶蓋亞
[instant_move] 艦隊瞬間移動
用法:在暫停情況下選定艦隊,右擊目標地點,再打開控制台輸入instant_move,艦隊會瞬間移動到該地
[planet_class] 切換行星地表類型
例子:(選定行星後) planet_class pc_tropical 將當前選定行星改為島嶼行星
[planet_happiness] 給行星增加永久的快樂度buff
例子 :(選定行星後) planet_happiness 給當前行星所有人口增加永久性的+100快樂度buff. 但是最後的結果數值不會超過當前行星的宜居值。
[planet_resource] 給行星增加一定數量的資源產出
例子:(選定行星後) planet_resource mineral 50 給當前行星增加50礦物產出
[planet_size] 狂派行星修改,顆顆是蓋亞。直接修改行星的格子數
例子:(選定行星後) planet_size 25 行星格子數變成25 注意,數量太誇張游戲會直接死機
[surrender] 投降
參數: surrender + 主動投降國家的ID + 戰爭ID
例子:surrender 05 19 讓5號國家在19號戰爭中投降
[play] 切換到任何一個帝/國
例子: play + 01 切換到編號為01的帝/國 玩家的編號是00,其他的AI就是01等等
[populate] 瞬間用人/口填滿一個空行星
例子:(選定行星)populate
[remove_trait_species] 移除某個物種的特點
例子:remove_trait_species human intelligent 移除人類的「智慧」 屬性
[resource] 增加一種特定的資源
例子: resource minerals 500 增加500礦產
[survey] 瞬間考察所有星系
[techupdate] 重洗玩家的科技樹(隨機)
[techweights] 列印當前玩家科技樹中各項科技的權重(出現的幾率)
[warscore] 增加戰爭分數
例子:(選定帝國)warscore 75 給選定帝國當前進行的所有戰爭增加75的戰爭分數
特殊資源類:
在探測過的恆星(沒建國境站的用完秘籍了在該星球建站就出效果了,建了國境站的輸完秘籍回車見效)點擊選中,輸入秘籍即可
planet_resource sr_alien_pets 100 外星寵物
planet_resource sr_betharian 100 貝賽里安石
planet_resource sr_dark_matter 100 暗物質
planet_resource sr_engos 100 瑩戈氣體
planet_resource sr_garanthium 100 鉻鑭銫礦石
planet_resource sr_living_metal 100 活金屬
planet_resource sr_lythuric 100 萊素氣體
planet_resource sr_neutronium 100 中子礦石
planet_resource sr_orillium 100 奧里礦石
planet_resource sr_pitharan 100 鈹稀蘭星辰
planet_resource sr_satramene 100 satramene氣體
planet_resource sr_teldar 100 泰達爾水晶
planet_resource sr_terraform_gases 100 地球化氣體
planet_resource sr_terraform_liquids 100 地球話液體
planet_resource sr_zro 100 氧化鋯
[planet_size] 修改行星的格子數,也就是行星人口
例子:(選定行星後) planet_size 25 行星格子數變成25 注意,數量太誇張游戲會直接死機
[surrender] 投降
參數: surrender + 主動投降國家的ID + 戰爭ID
例子:surrender 05 19 讓5號國家在19號戰爭中投降
[play] 切換到任何一個帝/國
例子: play + 01 切換到編號為01的帝/國 玩家的編號是00,其他的AI就是01等等
[populate] 瞬間用人/口填滿一個空行星
例子:(選定行星)populate
[remove_trait_species] 移除某個物種的特點
例子:remove_trait_species human intelligent 移除人類的「智慧」 屬性
[survey] 瞬間考察所有星系(只是考察,並不是消除星系迷霧)
[techupdate] 重洗玩家的科技樹(隨機)
[techweights] 列印當前玩家科技樹中各項科技的權重(出現的幾率)
[warscore] 增加戰爭分數
例子:(選定帝國)warscore 75 給選定帝國當前進行的所有戰爭增加75的戰爭分數
Ⅱ 求太陽系各個行星、衛星的英文縮寫!!
水星(Mercury)(0.4 天文單位)沒有天然的衛星。
金星 (Venus)(0.7 天文單位)沒有天然的衛星。
地球(Earth) (1 天文單位)有一顆衛星,即月球;
火星(Mars) (1.5 天文單位)有兩顆天然的小衛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是被捕獲的小行星。
土星(Saturn) (9.5 天文單位)有60顆已知的衛星,
木星(Jupiter)(5.2 天文單位)木星已經被發現的衛星有63顆,最大的四顆,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歐、和歐羅巴
天王星(Uranus)(19.6 天文單位),是最輕的外行星,天王星已知的衛星有27 顆,最大的幾顆是泰坦尼亞、歐貝隆、烏姆柏里厄爾、艾瑞爾、和米蘭達。其中5個是大衛星,最大的兩個是天衛三Titania和天衛四Oberon。
海王星(Neptune)(30 天文單位)它有 8顆衛星,其中的 6 顆是被旅行者(Voyager)發現的。
冥王星(Pluto)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被降格為矮行星。暫時發現有三顆衛星。 給你發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o^)/~ 這回可以了吧!
Ⅲ 太陽系八大行星簡介
八大行星
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為經典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5號決議,部分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將其列入「矮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放棄將冥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稱為「經典行星」的說法,從而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冥王星被降級為入「矮行星」。此前盛傳的第一種方案中提出了太陽系另外增加3顆二級行星的計劃流產。
數十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隨著一顆比冥王星更大、更遠的天體的發現,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爭論愈演愈烈。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是否要給冥王星「正名」成為了大會的焦點,為此,天文學家給出了各種方案。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其軌道最扁。冥王星的質量遠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衛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絕大多數物質只能是固態或液態。
火星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家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Lowell「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麼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
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是由水手4號飛行器在1965年進行的。人們接連又作了幾次嘗試,包括1976年的兩艘海盜號飛行器(左圖)。此後,經過長達20年的間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號終於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圖)。
火星的軌道是顯著的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3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55℃,-67華氏度),但卻具有從冬天的140K(-133℃,-207華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華氏度)的跨度。盡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除地球外,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種有趣地形的固態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壯觀的地形: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著(右圖);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谷群(標題下圖);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沖擊環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環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著與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環狀高地(左圖)。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南北邊界上出現幾千米的巨大高度變化。形成南北地勢巨大差異以及邊界地區高度劇變的原因還不得而知(有人推測這是由於火星外層物增加的一瞬間產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學家開始懷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這個疑點將由「火星全球勘測員」來解決。
火星的內部情況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系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向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最近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可它看來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圖),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干凈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這些東西看來只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過而形成的。它是由於外殼的伸展和撞擊,伴隨著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產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頂端卻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乾冰)覆蓋著。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著冰水層(左圖)。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由海盜號測量出)。
但是最近通過哈博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現在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詳細情況請看來自STScI站點)。
海盜號嘗試過作實驗去決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結果是否定的。但樂觀派們指出,只有兩個小樣本是合格的,並且又並非來自最好的地方。以後的火星探索者們將繼續更多的實驗。
一塊小隕石(SNC隕石)被認為是來自於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維·朱開(David McKay) 等人宣稱,在火星的隕石中首次發現有有機物的構成。那作者甚至說這種構成加上一些其他從隕石中得到的礦物,可以成為火星古微生物的證明。(左圖?)
如此驚人的結論,但它卻沒有使有外星人存在這一結論成立。自以戴維·朱開發表意見後,一些反對者的研究也被發布。但任何結論都應當「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在沒有十分肯定宣布結論之前仍有許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熱帶地區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這是由火星全球勘測員在它進入火星軌道時所獲得的意外發現。它們可能是早期外殼消失時所遣留下的。這或許對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過去的氣壓情況,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見火星。由於它離地球十分近,所以顯得很明亮。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星光燦爛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在古羅馬神話中水星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
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它僅僅勘測了水星表面的45%(並且很不幸運,由於水星太靠近太陽,以致於哈博望遠鏡無法對它進行安全的攝像)。
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近日點距太陽僅四千六百萬千米,遠日點卻有7千萬千米,在軌道的近日點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按歲差圍繞太陽向前運行(歲差:地軸進動引起春分點向西緩慢運行,速度每年0.2",約25800年運行一周,使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分日歲差和行星歲差兩種,後者是由行星引力產生的黃道面變動引起的。)在十九世紀,天文學家們對水星的軌道半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但無法運用牛頓力學對此作出適當的解釋。存在於實際觀察到的值與預告值之間的細微差異是一個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擾了天文學家們數十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在靠近水星的軌道上存在著另一顆行星(有時被稱作Vulcan,「祝融星」),由此來解釋這種差異,結果最終的答案頗有戲劇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人們接受認可此理論的早期,水星運行的正確預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陽的引力場而繞其公轉,而太陽引力場極其巨大,據廣義相對論觀點,質量產生引力場,引力場又可看成質量,所以巨引力場可看作質量,產生小引力場,使其公轉軌道偏離。類似於電磁波的發散,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傳向遠方。--譯注)
在1962年前,人們一直認為水星自轉一周與公轉一周的時間是相同的,從而使面對太陽的那一面恆定不變。這與月球總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過多普勒雷達的觀察發現這種理論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已得知水星在公轉二周的同時自轉三周,水星是太陽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共動比率不是1:1的天體。
由於上述情況及水星軌道極度偏離正圓,將使得水星上的觀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處於某些經度的觀察者會看到當太陽升起後,隨著它朝向天頂緩慢移動,將逐漸明顯地增大尺寸。太陽將在天頂停頓下來,經過短暫的倒退過程,再次停頓,然後繼續它通往地平線的旅程,同時明顯地縮小。在此期間,星星們將以三倍快的速度劃過蒼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點的觀察者將看到不同的但一樣是異乎尋常的天體運動。
水星上的溫差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溫度變化的范圍為90開到700開。相比之下,金星的溫度略高些,但更為穩定。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事實上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或在星球半徑上遞減了大約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徵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圖),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左圖)。
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水手號探測器的數據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動的初步跡象,但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來確認。
令人驚訝的是,水星北極點的雷達掃描(一處未被水手10號勘測的區域)顯示出在一些隕石坑的被完好保護的隱蔽處存在冰的跡象。
水星有一個小型磁場,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的1%。
至今未發現水星有衛星。
通常通過雙筒望遠鏡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觀察到水星,但它總是十分靠近太陽,在曙暮光中難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燦爛」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行星定義委員會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確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為經典行星之外,將冥王星降格為二級行星,同時增加穀神星、卡戎星和編號為2003UB313的齊娜星為二級行星
Ⅳ 世界上的星星是分為哪幾種
世界上的星星是分為:
一、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內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
二、衛星
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往往氣體行星的衛星都很多。九大行星共有衛星60個,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衛星環繞。
三、彗星
彗星(Comet)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質構成,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
彗星的質
量、密度很 小,當遠離 太陽時只是一個由水、氨、甲烷等凍結的冰塊和夾雜許多固體塵埃粒子的
「臟雪球」。當接近太陽時,彗星在太陽輻射作用下分解成彗頭和彗尾,狀如掃帚。
四、流星體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成為顆粒狀的碎片。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氣層之後,在路徑上發光並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並在一段時間內相繼出現,則稱為流星雨。
五、恆星
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
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准。
六、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 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系,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 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1801年元旦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體
Ⅳ 有一款軟體叫星( )裡面存儲了很多星座,行星的知識,大小大概在34mb左右
星圖,谷歌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