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龍存儲
㈠ ext4 格式如何克隆
Clonezilla是一個用於linux,Free-Net-OpenBSD,Mac OS X,Windows以及Minix的分區和磁碟克隆程序。它支持所有主要的文件系統,包括EXT,NTFS,FAT,XFS,JFS和Btrfs,LVM2,以及VMWare的企業集群文件系統VMFS3和VMFS5。Clonezilla支持32位和64位系統,同時支持舊版BIOS和UEFI BIOS,並且同時支持MBR和GPT分區表。它是一個用於完整備份Windows系統和所有安裝於上的應用軟體的好工具,而我喜歡用它來為Linux測試系統做備份,以便我可以在其上做瘋狂的實驗搞壞後,可以快速恢復它們。
Clonezilla也可以使用dd命令來備份不支持的文件系統,該命令可以復制塊而非文件,因而不必在意文件系統。簡單點說,就是Clonezilla可以復制任何東西。(關於塊的快速說明:磁碟扇區是磁碟上最小的可編址存儲單元,而塊是由單個或者多個扇區組成的邏輯數據結構。)
Clonezilla分為兩個版本:Clonezilla Live和Clonezilla Server Edition(SE)。Clonezilla Live對於將單個計算機克隆到本地存儲設備或者網路共享來說是一流的。而Clonezilla SE則適合更大的部署,用於一次性快速多點克隆整個網路中的PC。Clonezilla SE是一個神奇的軟體,我們將在今後討論。今天,我們將創建一個Clonezilla Live USB存儲棒,克隆某個系統,然後恢復它。
㈡ 如何備和恢復Ubuntu系統
在 使用Ubuntu之前,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使用Windows系統的經歷。如果你備份過Windows系統,那麼你一定記憶猶新:首先需要找到一個備份工 具(通常都是私有軟體),然後重啟電腦進入備份工具提供的軟體環境,在這里備份或者恢復Windows系統。Norton Ghost是備份Windows系統時經常使用的備份工具。
在備份Windows系統的時候你可能想過,我能不能把整個C盤都放到一個ZIP文件里去呢。這在Windows下是不可能的,因為在Windows中有很多文件在它們運行時是不允許拷貝或覆蓋的,因此你需要專門的備份工具對Windows系統進行特殊處理。
和 備份Windows系統不同,如果你要備份Ubuntu系統(或者其它任何Linux系統),你不再需要像Ghost這類備份工具。事實上,Ghost 這類備份工具對於Linux文件系統的支持很糟糕,例如一些Ghost版本只能完善地支持Ext2文件系統,如果你用它來備份Ext3文件系統,你可能會 丟失一些寶貴的數據。
1. 備份系統
我該如何備份我的Ubuntu系統呢?很簡單,就像你備份或壓縮其它東西一樣,使用TAR。和Windows不同,Linux不會限制root訪問任何東西,你可以把分區上的所有東西都扔到一個TAR文件里去!
首先成為root用戶:
$ sudo su
然後進入文件系統的根目錄(當然,如果你不想備份整個文件系統,你也可以進入你想要備份的目錄,包括遠程目錄或者移動硬碟上的目錄):
# cd /
下面是我用來備份系統的完整命令:
# tar cvpzf backup.tgz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backup.tgz –exclude=/mnt –exclude=/sys /
讓我們來簡單看一下這個命令:
「tar」當然就是我們備份系統所使用的程序了。
「cvpfz」是tar的選項,意思是「創建檔案文件」、「保持許可權」(保留所有東西原來的許可權)、「使用gzip來減小文件尺寸」。
「backup.gz」是我們將要得到的檔案文件的文件名。
「/」是我們要備份的目錄,在這里是整個文件系統。
在 檔案文件名「backup.gz」和要備份的目錄名「/」之間給出了備份時必須排除在外的目錄。有些目錄是無用的,例如「/proc」、「/lost+ found」、「/sys」。當然,「backup.gz」這個檔案文件本身必須排除在外,否則你可能會得到一些超出常理的結果。如果不把「/mnt」排 除在外,那麼掛載在「/mnt」上的其它分區也會被備份。另外需要確認一下「/media」上沒有掛載任何東西(例如光碟、移動硬碟),如果有掛載東西, 必須把「/media」也排除在外。
有人可能會建議你把「/dev」目錄排除在外,但是我認為這樣做很不妥,具體原因這里就不討論了。
執行備份命令之前請再確認一下你所鍵入的命令是不是你想要的。執行備份命令可能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備份完成後,在文件系統的根目錄將生成一個名為「backup.tgz」的文件,它的尺寸有可能非常大。現在你可以把它燒錄到DVD上或者放到你認為安全的地方去。
在備份命令結束時你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提示:』tar: Error exit delayed from previous errors』,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忽略它。
你還可以用Bzip2來壓縮文件,Bzip2比gzip的壓縮率高,但是速度慢一些。如果壓縮率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你應該使用Bzip2,用「j」代替命令中的「z」,並且給檔案文件一個正確的擴展名「bz2」。完整的命令如下:
# tar cvpjf backup.tar.bz2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backup.tar.bz2 –exclude=/mnt –exclude=/sys /
2. 恢復系統
在進行恢復系統的操作時一定要小心!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那麼你有可能把重要的數據弄丟,請務必小心!
接著上面的例子。切換到root用戶,並把文件「backup.tgz」拷貝到分區的根目錄下。
在 Linux中有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在一個運行的系統中恢復系統,而不需要用boot-cd來專門引導。當然,如果你的系統已經掛掉不能啟動了, 你可以用Live CD來啟動,效果是一樣的。你還可以用一個命令把Linux系統中的所有文件幹掉,當然在這里我不打算給出這個命令!
使用下面的命令來恢復系統:
# tar xvpfz backup.tgz -C /
如果你的檔案文件是使用Bzip2壓縮的,應該用:
# tar xvpfj backup.tar.bz2 -C /
注意:上面的命令會用檔案文件中的文件覆蓋分區上的所有文件。
執行恢復命令之前請再確認一下你所鍵入的命令是不是你想要的,執行恢復命令可能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恢復命令結束時,你的工作還沒完成,別忘了重新創建那些在備份時被排除在外的目錄:
# mkdir proc
# mkdir lost+found
# mkdir mnt
# mkdir sys
等等
當你重啟電腦,你會發現一切東西恢復到你創建備份時的樣子了!
Linux備份策略研究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如果想獲得絕對安全的系統,只有不連接網路,不讓管理員之外的人使用,刷卡管制人員進出,使用監視器監視錄像,甚至於不 要開機。但是這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我們僅能寄望盡量讓系統能在承擔低風險的情況下工作,因為任何操作系統都不可能毫無漏洞。那麼怎樣才能讓系統承擔最低的 風險呢?回答因該是在保障系統盡量安全的基礎上,做好各個系統上的數據備份工作。一旦系統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可將平時做好的備份數據及時恢復,這樣才能 使被破壞的系統迅速恢復正常,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下面針對Linux操作系統上的數據備份方法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數據備份種類
總的來說,在Linux操作系統中將備份分為兩類:系統備份,實現對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備份;用戶備份,實現對用戶文件的備份。在下面我們會看到,系統備份和用戶備份是不同的。
系統備份
系統備份就是對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備份,進行系統備份的原因是盡量在系統崩潰以後能快速簡單完全地恢復系統的運行。進行備份的最有效方法是僅僅備份那些對於系統崩潰後恢復所必需的數據。
Linux系統中很多重要的文件位於/etc目錄之下,如:
/etc/group : 組用戶信息;
/etc/passwd : 包含所有的用戶信息,如密碼,登錄shell等;
/etc/fstab : 配置系統有哪些文件系統;
/etc/inittab : 配置init在不同運行級別下分別如何啟動系統;
/etc/hosts : 域名解析的配置信息;
/etc/inetd.conf : 進程式控制制信息;
/etc/printcap:配置如何與列印機通信;
/etc/XF86Config:包含XFree86的初始配置;
上面這些重要的配置文件都需要定期的做備份。
不 同的系統可能有很多重要配置文件,可以看到/etc目錄下的配置文件非常重要。當然,某些程序使用了其他目錄下的一些文件,但是Linux的基本配置文件 絕大多數都位於/etc目錄下。很多人曾經花費了好長時間才正確的配置了XF86Config文件,想到如果重新再做一遍,就很費時費力。再舉個例子, /etc目錄下的passwd文件,如果誤操作,將此文件更改,或刪除了,則整個系統用戶無法正常登錄,如果定期或及時的對其備份,遇到上面的情況後,就 可以非常快速的恢復。
如果修改了某個程序所使用的配置文件,一般不能將其搬移到其它的地方,因為程序通常在固定的地方尋找配置文件。因此記錄對系統所做的修改也非常重要,無論所做的修改如何小,當系統崩潰時才能輕松的恢復系統。
用戶備份
用戶備份不同於系統備份,因為用戶的數據變動更加頻繁一些。當備份用戶數據時,只是為用戶提供一個虛擬的安全網路空間,合理的放置最近用戶數據文件的備份,當出現任何問題,例如,誤刪除某些文件或者硬碟發生故障時,用戶可以恢復自己的數據。
用戶備份應該比系統備份更加頻繁,也許每天都需要進行備份,或使用cron程序自動定期運行某個程序的方法來備份數據。
數據備份策略
不 管系統多麼可靠,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致使系統數據丟失。因此使用備份來保護數據不丟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在系統數據非常重要的時候。經 常進行數據備份能夠減少偶然破壞造成的損失,保證系統能夠從錯誤中恢復正常運行。備份不應該成為一個長時間痛苦的事情,但它是作為系統管理必不可少的工 作,在著手之前進行詳細的考慮和計劃是應該的。
在進行備份之前,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備份策略,這將決定何時需要備份,以及出現故障時進行恢復的方式。通常使用的備份方式有三種:
完全備份: 每隔一定時間就對系統進行一次全面的備份,這樣在備份間隔期間出現數據丟失等問題,可以使用上一次的備份數據恢復到前次備份時數據狀況。這是最基本的備份 方式,但是每次都需要備份所有的數據,並且每次備份的工作量也很大,需要大量的備份介質,因此這種備份不能進行的太頻繁,只能每隔一段較長時間才進行一次 完整的備份。但是這樣一旦發生數據丟失,只能恢復到上次備份的數據,這期間內更新的數據就有可能丟失。
增量備份: 首先進行一次完全備份,然後每隔一個較短時間進行一次備份,但僅僅備份在這個期間更改的內容。當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後再重新進行一次完全備份,開始前面的 循環過程。由於只有每個備份周期進行一次完全備份,其他只進行更新數據的備份,因此工作量小,可以進行頻繁的備份。例如以一個月為一個周期,一個月進行一 次完全備份,每天晚上0點進行這一天改變的數據備份。這樣一旦發生數據丟失,首先恢復到前一個完全備份,然後按日期一個一個恢復每天的備份,就能恢復到前 一天的情況。這種備份方法比較經濟。
累計備份:這種備份方法與增量備份相似,首先每月進行一次完全備 份,然後每天進行一次更新數據的備份。但不同在於,增量備份是備份該天更改的數據,而累計備份是備份從上次進行完全備份後更改的全部數據文件。一旦發生數 據丟失,可以使用前一個完全備份恢復到前一個月的狀態,再使用前一個累計備份恢復到前一天的情況。這樣做的缺點是每次做累計備份工作的任務比增量備份的工 作量要大,但好處在於,增量備份每天都備份,因此要保存數據備份數量太多,而累計備份則不然,只需保存一個完全備份和一個累計備份就可以恢復故障以前的狀 態。另外在進行恢復工作時,增量備份要順序進行多次備份的恢復,而累計備份只需兩次恢復,因此它的恢復工作相對簡單。
增量備份和累計備份 都能以比較經濟的方式對系統進行備份,在這些不同的策略之間進行選擇不但與系統數據更新的方式相關,也依賴於管理員的習慣。通常在系統數據更新不是太頻繁 的話,可以選用更新備份的方式。但是如果系統數據更新太快,使每個備份周期後的幾次累計備份的數據量相當大。這時候可以考慮增量備份或混用累計備份和增量 備份的方式,或者縮短備份周期。
數據備份命令
在Linux系統中常用的備份命令通常有下面幾種:
1.使用tar命令
Linux的實用程序tar最初是為了製作磁帶存檔而設計的(把文件和目錄復制到磁帶中,然後從存檔中提取或恢復文件),而現在的應用中可以把它用於任何設備,它是數據備份中最常用的命令之一。
下面具體介紹tar命令的使用方法:
(1)格式:tar 參數 ......
(2)參數:
c: 創建備份(Create)
v: 表示回顯模式(Verbose),將產生一系列備份的文件列表
f: 指定使用的備份文件,它後面的參數為輸出的備份文件名
x: 展開備份文件
t: 顯示備份文件的內容
T: 後面跟隨一個文件參數,指定從這個文件中讀取要備份的各個文件的路徑。如果不使用T參數,那麼就需要一個參數,指明進行備份文件和目錄的路徑
Z: 使用壓縮方式創建和解開備份文件,這是GNU的新版tar的功能,需要同時安裝gzip。
例如:
$ tar cvf backup.tar /etc
上 面的命令將/etc下的所有文件打包成tar存檔文件backup.tar。tar的第一個參數「cvf」,是tar的命令參數,「c」告訴tar創建一 個存檔文件;「v」選項迫使tar採用冗長模式,即在存檔時列印每個文件名;「f」選項告訴tar下一個參數backup.tar是創建的存檔文件名。
下面一行的命令將tar文件backup.tar解開並放到當前工作目錄下。必須說明的是這樣做是有危險的,因為在從tar文件中解開文件時,舊文件將被覆蓋。
$ tar xvf backup.tar
在解開tar文件之前,知道在何處打開文件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假設存檔以下文件:/etc/hosts,/etc/group和/etc/passwd。如果用下述命令:
$ tar cvf backup.tar /etc/hosts /etc/group /etc/passwd
目錄/etc會被加到每個文件名前。為了將文件展開到正確位置,需要用下述命令:
$ cd /
$ tar xvf backup.tar
這是因為文件從存檔文件中抽取出路徑名,如果用下述命令存檔文件:
$ cd /etc
$ tar cvf hosts group passwd
這樣目錄名就不存在存檔文件中,因此需要在展開文件之前用「cd /etc」命令進入目錄etc。由此可見,tar文件的創建方式與在何處展開有很大關系。
命令:
$ tar tvf backup.tar
在解開tar文件之前顯示tar文件的索引,用這種方式可以看到存檔文件中與文件名有關的目錄名,從而在正確位置上展開存檔文件。
2.gzip和compress 命令
與MS-DOS的存檔程序不同, tar在存檔過程中並不壓縮文件。因此,如果存儲兩個1MB的文件,那麼tar文件大小為2MB,gzip命令用來壓縮文件(被壓縮的文件並不需要是tar格式)。
例如:
$ gzip -9 backup.tar
壓縮backup.tar文件,產生的文件為backup.tar.gz,開關「-9」告訴gzip用最高的壓縮比。gunzip命令用來解開一個gzip壓縮的文件,用「gzip -d」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
例如:
$ gunzip backup.tar.gz
$ gzip -d backup.tar.gz
3. 聯合使用
介紹了這些命令之後,我們來嘗試組合使用這些命令。為了壓縮存儲一組文件,可以用下述命令:
$ tar cvf backup.tar /etc
$ gzip -9 backup.tar
結果是形成文件backup.tar.gz。展開該文件時,用相反的命令:
$ gunzip backup.tar.gz
$ tar xvf backup.tar
tar命令還包括「z」選擇項,它會自動採用gzip壓縮演算法來聯機壓縮/解壓文件。例如,下列命令:
$ tar cvfz backup.tar.gz /etc
上面一行的命令等價於:
$ tar cvf backup.tar /etc
$ gzip backup.tar
而命令:
$ tar xvfz backup.tar.Z
可以用來代替下述命令:
$ uncompress backup.tar.Z
$ tar xvf backup.tar
案例實驗
案例:使用tar進行備份。
選定了備份方式之後,可以使用tar、cpio、mp等備份工具軟體將數據備份到磁帶上。對於一般的備份,使用tar就足夠了。tar能夠創建備份文檔,能夠備份到磁帶上或者產生一個文件,如:
$ tar cvf root.tar /root
將/root目錄下的所有文檔備份到root.tar文件中,root.tar為指定輸出的備份文件,/roo t指出要做備份的目錄。如果要備份到磁帶上,將輸出的備份文件指定為磁帶設備文件即可:
$ tar cvf /dev/rmt/0h /root
如果設置了環境變數TAPE,則可以不使用選項「f」指定輸出磁帶設備名字:
$ TAPE=/dev/rmt/0h; export TAPE
$ tar cv /root
要進行增量備份,必須找出哪些文件在這個期間進行更新。這個任務可以由命令find來完成,例如查找過去七天更改的文件,並使用tar的「-T」參數制定進行備份的文件,命令如下:
$ find / -mtime -7 -print > /tmp/filelist
$ tar -c -T /tmp/filelist -f /dev/rmt/0h
由 於要使用find來找出需要備份的文件列表,那麼就需要利用文件的修改時間進行查詢,需要使用「-mtime」 參數。另一個更有用的參數是「-newer」,可以查找出所有比某個文件更新的文件,由於備份是周期進行的,因此可以在完全備份之後生成一個標記文件,那 么所有比這個文件新的文件都需要進行更新備份。
$ find / -newer full_back_tag_file -print > /tmp /filelist
進 行數據備份需要定期執行,不能完全依賴於管理員手工進行備份。備份也應該選擇在系統比較空閑時進行,以免影響系統的正常處理任務。通常可以選擇半夜 0:00點之後進行備份,這樣更不能將這個任務由管理員手工完成了。但Linux提供了定時服務cron程序,能夠在確定的時間中執行一系列任務,因此數 據備份必須和cron合作來完成,或者使用/etc下的daily,weekly,monthly文件做定時備份的操作。
㈢ clonezilla 只有一個硬碟多分區能做clone么
不能,克隆時的映像文件
必須存放在被克隆的
分區以外的地方,
無論是網路伺服器
還是本地存儲設備,
總之不能一邊克隆
一邊存放在源分區。
㈣ 關於Linux備份和還原問題
問題1:
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可以,但是注意grub就行了
問題2:
可以,甚至你可以直接通過scp來遠程不需要第三方存儲設備
問題3:
這個取決於你的分區設置,看你把root分區的目錄是怎麼分配的
問題4:
當然是一樣的....
㈤ 如何使用再生龍將 2TB 硬碟鏡像還原到 vmware 中
格式化一下你的硬碟,如果不行的話就換個硬碟。你可以試試,固態硬碟建議三星的950pro來使用一下,大品牌的存儲產品靠譜一點,而且算業內無論是讀取速度還是開機速度都非常快,性價比很高的一款ssd,最重要的是不會出問題,三星大品牌有保證
㈥ 如何備份red hat的linux系統
㈦ 如何將Win10正式版操作系統轉移至新硬碟
想要將系統轉移至新的硬碟,你需要備齊下面這些東西:
一塊空白U盤
1小時左右的時間
保存備份鏡像的存儲硬碟
新老兩塊硬碟(皆安裝到電腦上)
TuxBoot和CloneZilla兩款軟體
准備工作就緒之後,你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系統轉移了。執行這一操作的具體步驟如下:
1.右鍵單擊「我的電腦」並選擇「管理」,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磁碟管理」,然後對新的硬碟進行初始化(格式化)。在格式化窗口當中,請選擇NTFS文件系統,並勾選「執行快速格式化」。
2.安裝TuxBoot和CloneZilla兩款軟體。前者用於載入U盤鏡像,後者的作用是創建硬碟鏡像。
3.插入空白U盤,右鍵單擊「我的電腦」並選擇「管理」,選定該U盤並將其格式化,並為其指派一個盤符。
4.開啟Tuxboot,在窗口底部找到「選擇ISO」選項並點擊,然後選擇CloneZilla的ISO文件。完成該操作後,請確保載入CloneZilla的是你准備的U盤。
5.重啟電腦並進入BIOS,將首啟動項設置成從U盤啟動。保存設置後電腦會再次重啟,並進入CloneZilla。
6.選擇默認的CloneZilla啟動選項,選擇鍵盤語言,選擇「Do Not Touch KeyMap」,最後選擇「啟動CloneZilla Live」。
7.接下來的彈窗會向你提供「設備-鏡像」和「設備-設備」兩個選擇,因為我們需要將信息從一個磁碟克隆到另一個,因此選擇「設備-設備」。選擇確認之後,軟體會詢問你需要使用「新手」還是「專家」模式,我們只要選擇「新手」模式即可。隨後,CloneZilla的主窗口會詢問你想要將磁碟拷貝移動到何處,選擇包括磁碟到本地磁碟,磁碟到選擇磁碟等,請選擇「磁碟到本地磁碟」。
8.隨後你需要在界面當中選擇系統所在的硬碟,以及新安裝的硬碟,然後點擊確認。數據遷移會正式開始。
9.在遷移開始之前,電腦屏幕會變黑並顯示大量警告文字,對此你不必驚慌,因為CloneZilla此時只不過在檢查遷移所需的必備條件。如果一切正常,它會彈窗兩次來確認你是否真的要繼續這一操作。如果你事先已經對系統進行過備份,且兩個硬碟的選擇沒有錯誤,那就大膽地選擇確定吧,你所能碰到的最壞結果不過是恢復系統而已。
10.最後一次點擊確認之後,CloneZilla在彈窗當中計算點陣圖文件和分區位置,隨後會自動開始復制數據。整個復制過程視硬碟類型和數據大小而有所不同。
11.數據遷移完成之後,你就可以關閉電腦並取出舊的硬碟,然後開機進入BIOS,選擇新硬碟作為首啟動項。如果你是將系統從一塊容量較小的硬碟遷移到了一塊大容量硬碟(比如128GB到1TB),那你還需要對系統盤(C盤)的大小進行編輯。具體方式是進入Windows系統,右鍵單擊「我的電腦」並選擇「管理」,右鍵單擊C盤並選擇「擴展卷」,然後在彈出的窗口當中將「可用擴展空間大小」調至最大即可。
㈧ clonezilla 出現克隆整個硬碟怎麼回事
格式化一下你的硬碟,如果不行的話就換個硬碟。你可以試試,固態硬碟建議三星的950pro來使用一下,大品牌的存儲產品靠譜一點,而且算業內無論是讀取速度還是開機速度都非常快,性價比很高的一款ssd,最重要的是不會出問題,三星大品牌有保證。
㈨ 裝了固態硬碟後,怎樣將原來的系統轉移到新硬碟上
想要將系統轉移至新的硬碟,你需要備齊下面這些東西:
一塊空白U盤
1小時左右的時間
保存備份鏡像的存儲硬碟
新老兩塊硬碟(皆安裝到電腦上)
TuxBoot和CloneZilla兩款軟體
准備工作就緒之後,你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系統轉移了。執行這一操作的具體步驟如下:
1.右鍵單擊「我的電腦」並選擇「管理」,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磁碟管理」,然後對新的硬碟進行初始化(格式化)。在格式化窗口當中,請選擇NTFS文件系統,並勾選「執行快速格式化」。
2.安裝TuxBoot和CloneZilla兩款軟體。前者用於載入U盤鏡像,後者的作用是創建硬碟鏡像。
3.插入空白U盤,右鍵單擊「我的電腦」並選擇「管理」,選定該U盤並將其格式化,並為其指派一個盤符。
4.開啟Tuxboot,在窗口底部找到「選擇ISO」選項並點擊,然後選擇CloneZilla的ISO文件。完成該操作後,請確保載入CloneZilla的是你准備的U盤。
5.重啟電腦並進入BIOS,將首啟動項設置成從U盤啟動。保存設置後電腦會再次重啟,並進入CloneZilla。
6.選擇默認的CloneZilla啟動選項,選擇鍵盤語言,選擇「Do
Not
Touch
KeyMap」,最後選擇「啟動CloneZilla
Live」。
7.接下來的彈窗會向你提供「設備-鏡像」和「設備-設備」兩個選擇,因為我們需要將信息從一個磁碟克隆到另一個,因此選擇「設備-設備」。選擇確認之後,軟體會詢問你需要使用「新手」還是「專家」模式,我們只要選擇「新手」模式即可。隨後,CloneZilla的主窗口會詢問你想要將磁碟拷貝移動到何處,選擇包括磁碟到本地磁碟,磁碟到選擇磁碟等,請選擇「磁碟到本地磁碟」。
8.隨後你需要在界面當中選擇系統所在的硬碟,以及新安裝的硬碟,然後點擊確認。數據遷移會正式開始。
9.在遷移開始之前,電腦屏幕會變黑並顯示大量警告文字,對此你不必驚慌,因為CloneZilla此時只不過在檢查遷移所需的必備條件。如果一切正常,它會彈窗兩次來確認你是否真的要繼續這一操作。如果你事先已經對系統進行過備份,且兩個硬碟的選擇沒有錯誤,那就大膽地選擇確定吧,你所能碰到的最壞結果不過是恢復系統而已。
10.最後一次點擊確認之後,CloneZilla在彈窗當中計算點陣圖文件和分區位置,隨後會自動開始復制數據。整個復制過程視硬碟類型和數據大小而有所不同。
11.數據遷移完成之後,你就可以關閉電腦並取出舊的硬碟,然後開機進入BIOS,選擇新硬碟作為首啟動項。如果你是將系統從一塊容量較小的硬碟遷移到了一塊大容量硬碟(比如128GB到1TB),那你還需要對系統盤(C盤)的大小進行編輯。具體方式是進入Windows系統,右鍵單擊「我的電腦」並選擇「管理」,右鍵單擊C盤並選擇「擴展卷」,然後在彈出的窗口當中將「可用擴展空間大小」調至最大即可。
㈩ 如何用再生龍做cenots系統
在需要備份的機器上,掛載再生龍軟體鏡像並運行
進入再生龍主菜單後選擇「DRBL Live(Default setting)」,開始啟動再生龍軟體。
3
在使用語言菜單中選擇「zh_CN.UTF-8Chinese(Simplified)| 簡體中文」。
步驟閱讀
4
處理鍵盤映射的策略,選擇「不修改鍵盤映射」。
5
選定模式菜單,選擇「使用再生龍」。
6
選定備份/恢復的模式,選擇「device-image 硬碟/分區[存到/來自]鏡像文件」。
7
掛載再生龍鏡像文件的目錄,選擇模式「local_dev使用本機的分區(如:硬碟,隨身盤)」。注意:如果要將備份的鏡像存儲到再生龍工具U盤或是准備恢復的鏡像存儲在再生龍工具U盤中,請選擇「Skip 使 用現有的/home/partimage(可寫裝置如硬碟/隨身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