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資源配置問題的有哪些
㈠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哪些資源
資源配置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
計劃經濟是由國家統一管理財經,國家管理高度集中.建國初期為了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由中央集中管理財經.這在當時是正確的,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蔽端,如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從而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不利於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
市場經濟是通過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來調節資源配置.企業處於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自由調節資源的配置,政府不予指導和管理。我國正處於以上兩種方式的矛盾點,即: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沒有充分有效發揮,同時又存在較大的干預問題;市場的自發調節行為存在較大的混亂,價格機制沒有完全建立。
㈡ 政府在哪些方面實行了資源配置職能請舉例說明
政府在自然資源,經濟,勞動力等方面進行了資源配置。如:經濟方面,政府在促進經濟的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而市場起主導作用。政府通過影響資源配置,實行經濟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得宏觀經濟平衡,穩定發展
㈢ 資源配置的問題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戰略性資源配置是個相對宏觀、整體概念,是資源配置的方法論或前瞻規劃。戰術性資源配置是個實踐性命題,是資源配置的即時操作辦法、形式。
㈣ 資源配置包括哪三個方面內容
1、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系統論的思維方式,就是要通過組織和協調,把企業內部彼此相關但卻彼此分離的職能,把企業外部既參與共同的使命又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合作夥伴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取得1+1大於2的效果。2、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優勢資源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獲得整體效用最大化。
企業對不同類型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一方面,優勢資源整合是企業績效的重要源泉。在企業續效的解釋變數中,資源整合比領導素質、組織結構、管理技能或方法等更為重要。
另一方面,優勢資源整合也是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市場競爭優勢常常屬於那些善於進行資源整合企業,而不是那些擁有大量資源的企業,也不是那些投入巨資進行開發新資源的企業。
㈤ 有關資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麼是資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現在市場上的資源都是稀缺資源,資源產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而資源配置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由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供應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資源配置就是以稀缺為基礎,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數量比例,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資源配置提高稀缺資源的增量,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由此可見,資源配置是指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外匯及土地礦產、技術等),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資源配置在一定時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靜止的,但在一定時期的不同時刻,又是未定的、流動的。它不斷隨價格升降調整自己的流向與數量,有一個隨價格波動變化的機制。就是說,資源配置是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聯系,是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限度和比例的確立。在一定時刻建立的這種限制和比例經常被價格升降打破,於是又會引起一種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導致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再分配。
2.資源配置「邊際定律」
傳統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的競爭條件下,當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利用都達到了邊際產量等於其價格的那一點時,資源就達到了最優配置:當所有用途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都相等時,社會產出(福利)就達到了最大。這一理論被稱為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
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以資源配置價格作為資源配置評價的指標。資源配置價格等於在其他資源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的某種資源投入所帶來的收益增量或邊際收益。投入效果差,則資源配置價格低;投入效果好,則資源配置價格高;投入無效果或負效益,則資源配置價格為零或負值。
資源配置價格不同於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市場供求對價格的影響,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問題,而資源配置價格所反映的是單位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的大小。由於資源投入後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效果是變化的,所以資源配置價格也是變化的。
顯然,由於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並不總是一致,所以在以資源配置價格考察資源配置合理化時應看單位資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減少了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另外,資源配置的效益還要考慮資源配置的目標收益。
3.資源配置方式
(1)市場配製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態,是具有一定社會化程度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已經代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形成,使生產面向市場需要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和動力,並通過競爭使商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價格,以價格為指示器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把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聯系起來,大致保持生產與消費的比例。運用市場配置資源具有如下優點:①它突破了自然經濟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產面向社會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產生因市場的擴大而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和動力,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積累,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以價格為信號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追逐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和平衡性結合在一起,能夠自動調節資源配置,優化生產結構。
(2)行政性的計劃配置資源。現代宏觀經濟認為,政府配置資源是不可缺少的資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認為由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未能按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將資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門或各地區,或者說政府認為,為了達到經濟發展目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成本比通過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時,政府將採取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配置社會資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計劃配置方式有以下優點:①它能夠兼顧效益與公平,對社會財富在各集團、各階層間進行公平分配,防止貧富分化,或者把貧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權力范圍之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②對於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及國防、基礎教育、環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設與保護進行統一安排,優先發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就屬於「公共物品」或公益事業。③由於市場配置資源是從微觀配置到宏觀調節,調節過程較長,在短期內調整經濟波動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國家要想在短期內對經濟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時,就必須利用政府的強制性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將社會資源分配到需要優先發展的部門或行業上去。
綜上所述,市場配置與計劃配置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們對社會條件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即產權是集中還是分散。市場配置以產權的獨立與分散為前提,而計劃配置需要的是產權的集中統一管理。
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各有所長。而它們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條件下,採用計劃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尤其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
4.資源配置的目標
資源配置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使用,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效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實現消費者行為目標。當然,這不是指某一單個人的目標,而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消費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則,也就是消費者通過一系列消費決策、選擇,實現其需求的最大滿足,即效用最大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統管全局,綜合考慮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經濟結構,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㈥ 選擇資源配置要解決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選擇資源配置要解決的三個基本問題:
1.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在諸多可能的勞務和物品中,每一種應該生產多少以及何時生產)
2.如何生產?(誰來生產,使用何種資源以及採用何種技術)
3.為誰生產?(社會產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間進行分配)。
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生產問題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但在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
生產最大化問題就是產量的最大化問題(因為假定價格是已知的,所以產量最大化其實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產最大化表現為成本既定條件下的產量的最大化和產量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時有問題的。因為,現代生產不是單個人獨立進行的小生產,而是很多人協作進行的大生產,生產的組織(這里作動詞用)和管理顯然是生產的重要問題。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成一個生產函數顯然是過於簡化了問題,因為不同的組織和管理就意味著不同的生產函數、而組織和管理顯然不只是一個管理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涉及成本和效率問題。
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把廠商看作一個生產函數、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經濟學的第二個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交易或交易成本問題,他沒有注意到生產關系問題)。
㈦ 資源配置包括哪些內容
基本定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相關原理
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信息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依據,而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機制實現的,如信息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相關特點
[1](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基本實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
分類介紹
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計劃方式
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市場方式
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作用介紹
積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促進勞動效率
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實現產需銜接
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繫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消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復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盪。
第二:市場對壟斷產品的調節
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三: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產品勞務
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
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就是這類公共產品和勞務。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第五:不能解決收入社會問題
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默認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
㈧ 我國礦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方式及手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單一的行政計劃配置方式已被突破,市場機制逐漸在配置礦產資源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比,相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需要而言,尤其是面對「可持續發展」這一時代呼喚的要求,我國礦產資源配置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礦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與其特點有關,即國家所有,因此,其進入市場,通過市場配置,必須實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因為市場配置是以產權分散為前提的,即每個市場主體,都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支配自己所掌管的資源,只有這樣,市場信號才能起作用;如果所有權是一家,使用權也是一家,高度壟斷,市場就根本無法調節。因此,礦產資源要進入市場,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這種分離是通過設置探礦權和采礦權實現的。但礦產資源所有者從探礦權和采礦權那裡獲得的不是資源所有權的補償,這一點與土地使用費根本不同。因為受讓主體獲得探礦權和采礦權之後,在開發出售礦產品時,還要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而正是這個資源補償費體現了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實際上,探礦權和采礦權主體從礦產資源所有者那裡獲得的僅僅是探礦和采礦使用權。
這種區別主要是由於礦產資源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即大多數埋藏在地下,不經過勘查就無法確定其是否存在,無法確定其數量、質量、產狀、位置。對這樣的資源的所有者,不可能像土地資源所有者那樣,一開始就出讓使用權,而是首先要千方百計吸引勘查者,藉助勘查者的技術和資金實現所有者的權益,即找到了才存在歸誰所有的問題。所以,市場經濟國家通常把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受益權放在礦產資源開發之後才去實現,而不是一開始就收取使用費。同時承諾勘查主體投入形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是法人財產權,誰投資,誰受益;如果沒有這個承諾,有誰還會冒巨大風險去找礦呢?
礦產資源在兩權分離的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過於單一。在強調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和資源的負面效應,致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分地依賴於大量的資源消▓和投入,經濟發展的粗放性十分明顯;同時開發利用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
(2)宏觀配置上的失調與不足。一方面,長期單一行政計劃手段和其他不適當的行政配置方式,嚴重地阻礙了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的建立和資源市場的發育;另一方面,資源「條塊分割」的配置體制,導致了礦產資源宏觀規劃之間的沖突與不協調。此外,礦產資源宏觀配置缺乏足夠的信息作為決策支撐,尤其是缺乏一些公共綜合信息作支撐。國家對礦產資源統一規劃協調力度顯得不夠。
(3)礦產資源市場配置機制薄弱。相對於其他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而言,我國的礦產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資源市場配置機制相對滯後,資源價格嚴重扭曲和不合理。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礦產資源無價或低價,以及礦產資源需求的失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難以發揮。
(4)礦產資源代際間配置失調。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正處於高峰時期。但是,由於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薄弱和法制建設的滯後,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關系處理不當,一方面,竭澤而漁式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仍未有根本性的好轉;另一方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與資源存量之間嚴重失衡,資源勘查薄弱、保證程度較低問題也嚴重存在。
(5)礦產資源區域配置的特色不明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進行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一系列國土資源的區域配置。但絕大多數地區是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標下開展此項工作的,資源的區域間優勢互補、合理流動的配置方案少,產業結構趨同,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特色不明顯。
除了上述問題外,還有些需要商榷,比如,能不能把土地資源的兩級市場套用在礦產資源上?如果套用,在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是否值得關注?
(1)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大多數是在經過勘查之後才能確定下來,沒有經過勘查是無法形成所有權的。所以探礦權是形成礦產資源所有權的第一個門檻。不通過這道門檻,所謂國家所有權是空的,因此,多數國家把這個門檻設置得比較低,以便投資者容易進入,即通常用勘查登記的辦法准入,只收取少量的按面積計算的區塊使用費。《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也是這樣規定的,近年的實踐也是這樣做的。現在的問題是能不能把這個勘查登記的准入當成一級市場?或者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改成一級市場?由向政府登記改成由政府拍賣?這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很可能影響投資者進入,進而也將影響礦業權的增加和國內資源量的增加,進一步加劇礦產資源供需矛盾。
(2)作為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主體的我國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給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帶來許多困難。一般說,礦業權市場是由礦產品市場拉動的,而我國的礦產品市場近年發展迅速,但對礦業權市場拉動無力,探采失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①現在國有礦山生產的礦產品,其礦業權是無償取得的,加之企業領導的任期制,所以他們可以大量地產出礦產品,而不管以後如何;②國有礦山在無償取得礦業權情況下,也無須提取礦業權的折耗,因而企業沒有形成積累,無錢搞勘查投入。③直接進口礦產品,無須國內的礦業權。再從地勘單位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它們只是從事礦產勘查技術勞務的打工者,如今讓它們成為礦產勘查的投資主體,根本就缺乏投入資本。
(3)我國礦產勘查當前存在的問題,還表現在礦產資源通過市場調節之後,開始暴露出許多礦產自然豐度差,沒有競爭力,有的品位低、成分復雜,有的地理位置不好,有的地質工作研究程度很高,找礦難度大等問題。加之,原有的地勘單位實行事業管理,隊伍臃腫,負擔過重,所以勘查成本很高。這種情況,過去在政府財政投入時,因有無限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被掩蓋起來了;如今一踏入市場,面對國際競爭便暴露無遺。
(4)礦業權市場不發育,至今尚未形成統一、有序的礦業權交易場所,出讓礦業權主體和購買礦業權主體之間缺少信息溝通,行業壟斷、地區封銷還時有發生。
㈨ 資源配置是解決哪些問題
是錯的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
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㈩ 簡述資源配置問題的基本內容
資源配置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
(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
(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