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組件通訊
❶ android開發中跨進程通信有幾種方式
Android進程間通信的幾種方式 定義多進程
第一:Android應用中使用多進程只有一個辦法(用NDK的fork來做除外),就是在AndroidManifest.xml中聲明組件時,用android:process屬性來指定。
不知定process屬性,則默認運行在主進程中,主進程名字為包名。
android:process = package:remote,將運行在package:remote進程中,屬於全局進程,其他具有相同shareUID與簽名的APP可以跑在這個進程中。
android:process = :remote ,將運行在默認包名:remote進程中,而且是APP的私有進程,不允許其他APP的組件來訪問。
第二:多進程引發的問題
靜態成員和單例失效:每個進程保持各自的靜態成員和單例,相互獨立。
線程同步機制失效:每個進程有自己的線程鎖。
SharedPreferences可靠性下降:不支持並發寫,會出現臟數據。
Application多次創建:不同進程跑在不同虛擬機,每個虛擬機啟動會創建自己的Application,自定義Application時生命周期會混亂。
綜上,不同進程擁有各自獨立的虛擬機,Application,內存空間,由此引發一系列問題。
第三: 進程間通信
Bundle/Intent傳遞數據:
可傳遞基本類型,String,實現了Serializable或Parcellable介面的數據結構。Serializable是java的序列化方法,Parcellable是Android的序列化方法,前者代碼量少(僅一句),但I/O開銷較大,一般用於輸出到磁碟或網卡;後者實現代碼多,效率高,一般用戶內存間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傳輸。
文件共享:
對同一個文件先後寫讀,從而實現傳輸,Linux機制下,可以對文件並發寫,所以要注意同步。順便一提,Windows下不支持並發讀或寫。
Messenger:
Messenger是基於AIDL實現的,服務端(被動方)提供一個Service來處理客戶端(主動方)連接,維護一個Handler來創建Messenger,在onBind時返回Messenger的binder。
雙方用Messenger來發送數據,用Handler來處理數據。Messenger處理數據依靠Handler,所以是串列的,也就是說,Handler接到多個message時,就要排隊依次處理。
AIDL:
AIDL通過定義服務端暴露的介面,以提供給客戶端來調用,AIDL使伺服器可以並行處理,而Messenger封裝了AIDL之後只能串列運行,所以Messenger一般用作消息傳遞。
通過編寫aidl文件來設計想要暴露的介面,編譯後會自動生成響應的java文件,伺服器將介面的具體實現寫在Stub中,用iBinder對象傳遞給客戶端,客戶端bindService的時候,用asInterface的形式將iBinder還原成介面,再調用其中的方法。
ContentProvider:
系統四大組件之一,底層也是Binder實現,主要用來為其他APP提供數據,可以說天生就是為進程通信而生的。自己實現一個ContentProvider需要實現6個方法,其中onCreate是主線程中回調的,其他方法是運行在Binder之中的。自定義的ContentProvider注冊時要提供authorities屬性,應用需要訪問的時候將屬性包裝成Uri.parse("content://authorities")。還可以設置permission,readPermission,writePermission來設置許可權。 ContentProvider有query,delete,insert等方法,看起來貌似是一個資料庫管理類,但其實可以用文件,內存數據等等一切來充當數據源,query返回的是一個Cursor,可以自定義繼承AbstractCursor的類來實現。
Socket:
學過計算機網路的對Socket不陌生,所以不需要詳細講述。只需要注意,Android不允許在主線程中請求網路,而且請求網路必須要注意聲明相應的permission。然後,在伺服器中定義ServerSocket來監聽埠,客戶端使用Socket來請求埠,連通後就可以進行通信。
❷ Android N 四大組件的工作原理
本文側重講解android N 系統中四大組件的工作原理,不同系統原理略有差別。通過分析四大組件的工作流程加深對Android Framework的理解,也為插件化開發打下基礎。
Activity
展示一個界面並和用戶交互,它扮演的是一個前台界面的角色。
Service
計算型組件,用於後台執行一系列計算任務,工作在主線程,耗時操作需要另起線程, 分為啟動狀態和綁定狀態。
BroadcastReceiver
消息型組件,主要用於不同組件或者不同應用之間的消息傳遞,它工作在系統內部,不適合執行耗時操作,操作超過5s,會出現ANR。
ContentProvider
數據共享型組件,用於向其他組件或者應用共享數據,主要執行CURD操作。
我們啟動一個activity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Activity直接啟動方式):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
startActivity(intent);
第二種(Context啟動方式)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
getApplication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不同的啟動方式Activity的工作流程有點差別。
兩種啟動都會調用到Instrumentation類中的execStartActivity的方法,系統最終是通過ActivityThread中的performLaunchActivity完成Activity的創建和啟動。
performLaunchActivity方法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通過ActivityClientRecord對象獲取啟動activity的組件信息
2、通過mInstrumentation對象的newActivity方法調用classloader完成activity的創建
3、通過r.packageInfo(LoadedApk 對象)的makeApplication方法嘗試創建Application對象
4、創建ContextImpl對象並調用Activity的attach方法完成一些數據的初始化
5、調用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
在Activity啟動的過程中,App進程會頻繁地與AMS進程進行通信:
App進程會委託AMS進程完成Activity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任務棧的管理;這個通信過程AMS是Server端,App進程通過持有AMS的client代理IActivityManager完成通信過程;
AMS進程完成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任務棧管理後,會把控制權交給App進程,讓App進程完成Activity類對象的創建,以及生命周期回調;這個通信過程也是通過Binder完成的,App所在server端的Binder對象存在於ActivityThread的內部類ApplicationThread;AMS所在client通過持有IApplicationThread的代理對象完成對於App進程的通信。
Service有兩種啟動方式,startService()和bindService(),兩種狀態可以並存:
startService流程
bindService流程
BroadcastReceiver的工作過程主要包括廣播的注冊、發送和接收:
動態注冊過程:
發送過程
靜態注冊是由PackageManagerService(PMS)在應用安裝的時候完成整個注冊過程的,除廣播以外,其他三大組件也都是在應用安裝時由PMS解析並注冊的。
每個進程的入口都是ActivityThead.main(),App的啟動流程如下:
從源碼中可以看出:
應用啟動的入口為ActivityThread的main方法,main方法會創建ActivityThread實例並創建主線程消息隊列。
attach方法中遠程調用AMS的attachApplication方法,並提供ApplicationThread用於和AMS的通信。
attachApplication方法會通過bindApplication方法和H來調回ActivityThread的handleBindApplication,這個方法會先創建Application,再載入ContentProvider,然後才會回調Application的onCreate方法。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ContentProvider的啟動過程中伴隨著app進程的啟動。
ContentProvider的其他CURD操作如insert,delete,update跟query的流程類似。
❸ android 四大組件是怎麼通訊的
底層採用tcp/ip協議通訊,各個模塊之間是弱耦合
❹ android四大組件的作用
Android 開發的四大組件分別是:活動(activity),用於表現功能;服務(service),後台運行服務,不提供界面呈現;廣播接受者(Broadcast Receive),勇於接收廣播;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支持多個應用中存儲和讀取數據,相當於資料庫。
活動
Android中,activity是所有程序的根本,所有程序的流程都運行在activity之中,activity可以算是開發者遇到的最頻繁,也是android當中最基本的模塊之一。在android的程序中,activity一般代表手機屏幕的一屏。如果把手機比作一個瀏覽器,那麼activity就相當於一個網頁。在activity當中可以添加一些Button、Checkbox等控制項,可以看到activity概念和網頁的概念相當類似。
一般一個android應用是由多個activity組成的,這多個activity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跳轉。例如,按下一個Button按鈕後,可能會跳轉到其他的activity,與網頁跳轉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是,activity之間的跳轉有可能返回值。例如,從activity A跳轉到activity B,那麼當activity B運行結束時,有可能會給activity A一個返回值。這樣做在很多時候是相當方便的。
當打開一個新的屏幕時,之前一個屏幕會被置為暫停狀態,並且壓入歷史堆棧中。用戶可以通過回退操作返回到以前打開過的屏幕。可以選擇性的一處一些沒有必要保留的屏幕,因為Android會把每個應用的開始到當前的每個屏幕保存在堆棧中。
Android 開發的四大組件分別是:活動(activity),用於表現功能;服務(service),後台運行服務,不提供界面呈現;廣播接受者(Broadcast Receive),勇於接收廣播;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支持多個應用中存儲和讀取數據,相當於資料庫。
2.服務
Service是android系統中的一種組件,跟activity的級別差不多,但是他不能自己運行,只能後台運行,並且可以和其他組件進行交互。Service是沒有界面長生命周期的代碼。Service是一種程序,可以運行很長時間的,但是卻沒有用戶界面。這么說有點枯燥,來看個例子。打開一個音樂播放器的程序,這時如果想上網,那麼打開Android瀏覽器,這時雖然已經進入瀏覽器這個程序,但是歌曲播放並沒有停止,而是在後台繼續一首接一首的播放,其實這個播放就是由播放音樂的Service進行控制。當然這個播放音樂的Service也可以停止。例如,當播放列表裡的歌曲都結束,或用戶按下了停止音樂播放的快捷鍵等。Service可以在很多場合的應用中使用,如播放多媒體時用戶啟動了其他Activity,這時程序要在後台繼續播放,比如檢測SD卡上文件的變化,或在後台記錄地理信息位置的改變等,而服務卻藏在後台。
開啟Service有兩種方式:
(1)Context.starService():Service會經歷onCreat ——>onStar(如果Service還沒有運行,則Android先調用onCreat(),然後調用onStar(),所以一個Service的onStar方能會重復調用多次);如果是調用者自己直接退出而沒有調用StopService,服務會一直在後台運行。該服務的調用者再啟動起來後可以通過stopService關閉服務。注意,多次調用Context.starService()不會被嵌套(即使會有相應的onStar()方法被調用),所以無論同一個服務被啟動多少次,一旦調用Context.stopService()或者StopSelf(),都會被停止。
說明:傳遞給starService()的Intent對象會傳遞給onStar()方法。調用順序為onCreat——onStar(可調用多次)——onDestroy.
(2)Context.bindService():服務會經歷onCreate()——onBind(),onBind將返回給客戶端一個IBind介面實例,IBind允許客戶端回調服務的方法,比如得到服務運行的狀態或其他操作。這個時候把調用者(Context,如Activity)會和服務綁定在一起,Context退出了,服務就會調用onUnbind——onDestroy相應退出,所謂綁定在一起就是「共存亡」了。
3.廣播接收器
在Android中,廣播是一種廣泛運用的在應用程序之間傳輸信息的機制。而廣播接收器是對發送出來的廣播進行過濾接受並響應的一類組件。可以使用廣播接收器來讓應用對一個外部時間做出響應。例如,當電話呼入這個外部事件到來時,可以利用廣播接收器進行處理。當下載一個程序成功完成時,仍然可以利用廣播接收器進行處理。廣播接收器不NotificationManager來通知用戶這些事情發生了。廣播接收器既可以在AndroidManifest.xml中注冊,也可以在運行時的代碼中使用Context.registerReceive()進行注冊。只要是注冊了,當事件來臨時,即使程序沒有啟動,系統也在需要的時候啟動程序。各種應用還可以通過使用Context.sendBroadcast()將它們自己的Intent廣播給其他應用程序。
4.內容提供者
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是Android提供的第三方應用數據的訪問方案。
在Android中,對數據的保護是很嚴密的,除了放在SD卡中的數據,一個應用所持有的資料庫、文件等內容,都是不允許其他直接訪問的。Android當然不會真的把每一個應用都做成一座「孤島」,它為所有應用都准備可一扇窗,這就是Content Provider。應用想對外提供的數據,可以通過派生Content Provider類,封裝成一枚Content Provider。每個Content Provider都用一個uri作為獨立的標識,形如:content://com.xxxxx。所有應用看著像REST的樣子,但實際上它比REST更為靈活。和REST類似,uri也可以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帶id的;另一種是列表的,但實現者不需要按照這個模式來做,給id的uri也可以返回列表類型的數據。
❺ Android 進程間通信的幾種實現方式
Android 進程間通信的幾種實現方式
主要有4種方式:
這4種方式正好對應於android系統中4種應用程序組件:Activity、Content Provider、Broadcast和Service。
主要實現原理:
由於應用程序之間不能共享內存。為了在不同應用程序之間交互數據(跨進程通訊),AndroidSDK中提供了4種用於跨進程通訊的方式進行交互數據,實現進程間通信主要是使用sdk中提供的4組組件根據實際開發情況進行實現數據交互。
詳細實現方式:
Acitivity實現方式
Activity的跨進程訪問與進程內訪問略有不同。雖然它們都需要Intent對象,但跨進程訪問並不需要指定Context對象和Activity的 Class對象,而需要指定的是要訪問的Activity所對應的Action(一個字元串)。有些Activity還需要指定一個Uri(通過 Intent構造方法的第2個參數指定)。 在android系統中有很多應用程序提供了可以跨進程訪問的Activity,例如,下面的代碼可以直接調用撥打電話的Activity。
IntentcallIntent=newIntent(Intent.ACTION_CALL,Uri.parse("tel:12345678");
startActivity(callIntent);
Content Provider實現方式
Android應用程序可以使用文件或SqlLite資料庫來存儲數據。Content Provider提供了一種在多個應用程序之間數據共享的方式(跨進程共享數據)
應用程序可以利用Content Provider完成下面的工作
1. 查詢數據
2. 修改數據
3. 添加數據
4. 刪除數據
Broadcast 廣播實現方式
廣播是一種被動跨進程通訊的方式。當某個程序向系統發送廣播時,其他的應用程序只能被動地接收廣播數據。這就象電台進行廣播一樣,聽眾只能被動地收聽,而不能主動與電台進行溝通。在應用程序中發送廣播比較簡單。只需要調用sendBroadcast方法即可。該方法需要一個Intent對象。通過Intent對象可以發送需要廣播的數據。
Service實現方式
常用的使用方式之一:利用AIDL Service實現跨進程通信
這是我個人比較推崇的方式,因為它相比Broadcast而言,雖然實現上稍微麻煩了一點,但是它的優勢就是不會像廣播那樣在手機中的廣播較多時會有明顯的時延,甚至有廣播發送不成功的情況出現。
注意普通的Service並不能實現跨進程操作,實際上普通的Service和它所在的應用處於同一個進程中,而且它也不會專門開一條新的線程,因此如果在普通的Service中實現在耗時的任務,需要新開線程。
要實現跨進程通信,需要藉助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ndroid中的跨進程服務其實是採用C/S的架構,因而AIDL的目的就是實現通信介面。
總結
跨進程通訊這個方面service方式的通訊遠遠復雜於其他幾種通訊方式,實際開發中Activity、Content Provider、Broadcast和Service。4種經常用到,學習過程中要對沒種實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❻ Android四大組件是什麼講講你對它們的理解
Android有四大組件: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Content Provider。
Activity
做一個完整的Android程序,不想用到Activity,真的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除非是想做綠葉想瘋了。因為Activity是Android程序與用戶交互的窗口,在我看來,從這個層面的視角來看,Android的Activity特像網站的頁面。
Activity,在四大組件中,無疑是最復雜的,這年頭,一樣東西和界面掛上了勾,都簡化不了,想一想,獨立做一個應用有多少時間淪落在了界面上,就能琢磨清楚了。從視覺效果來看,一個Activity占據當前的窗口,響應所有窗口事件,具備有控制項,菜單等界面元素。從內部邏輯來看,Activity需要為了保持各個界面狀態,需要做很多持久化的事情,還需要妥善管理生命周期,和一些轉跳邏輯。對於開發者而言,就需要派生一個Activity的子類,然後埋頭苦幹上述事情。對於Activity的更多細節,先可以參見:reference/android/app/Activity.html。後續,會獻上更為詳盡的剖析。
Service
服務,從最直白的視角來看,就是剝離了界面的Activity,它們在很多Android的概念方面比較接近,都是封裝有一個完整的功能邏輯實現,只不過Service不拋頭露臉,只是默默無聲的做堅實的後盾。
但其實,換個角度來看,Android中的服務,和我們通常說的Windows服務,Web的後台服務又有一些相近,它們通常都是後台長時間運行,接受上層指令,完成相關事務的模塊。用運行模式來看,Activity是跳,從一個跳到一個,呃...,這有點像模態對話框(或者還像web頁面好了...),給一個輸入(抑或沒有...),然後不管不顧的讓它運行,離開時返回輸出(同抑或沒有...)。
而Service不是,它是等,等著上層連接上它,然後產生一段持久而纏綿的通信,這就像一個用了Ajax頁面,看著沒啥變化,偷偷摸摸的和Service不知眉來眼去多少回了。
但和一般的Service還是有所不同,Android的Service和所有四大組件一樣,其進程模型都是可以配置的,調用方和發布方都可以有權利來選擇是把這個組件運行在同一個進程下,還是不同的進程下。這句話,可以拿把指甲刀刻進腦海中去,它凸顯了Android的運行特徵。如果一個 Service,是有期望運行在於調用方不同進程的時候,就需要利用Android提供的RPC機制,為其部署一套進程間通信的策略。
Android的RPC實現,如上圖所示(好吧,也是從SDK中拿來主義的...),無甚稀奇,基於代理模式的一個實現,在調用端和服務端都去生成一個代理類,做一些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事情,使得調用端和伺服器端都可以像調用一個本地介面一樣使用RPC介面。
Android中用來做數據序列化的類是Parcel,參見:/reference/android/os/Parcel.html,封裝了序列化的細節,向外提供了足夠對象化的訪問介面,Android號稱實現非常高效。
還有就是AIDL (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一種介面定義的語言,服務的RPC介面,可以用AIDL來描述,這樣,ADT就可以幫助你自動生成一整套的代理模式需要用到的類,都是想起來很乏力寫起來很苦力的那種。更多內容,可以再看看:guide/developing/tools/aidl.html,如果有興致,可以找些其他PRC實現的資料lou幾眼。
關於Service的實現,還強推參看API Demos這個Sample裡面的RemoteService實現。它完整的展示了實現一個Service需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定義好需要接受的Intent,提供同步或非同步的介面,在上層綁定了它後,通過這些介面(很多時候都是RPC的...)進行通信。在RPC介面中使用的數據、回調介面對象,如果不是標準的系統實現(系統可序列化的),則需要自定義aidl,所有一切,在這個Sample里都有表達,強薦。
Service從實現角度看,最特別的就是這些RPC的實現了,其他內容,都會接近於Activity的一些實現,也許不再會詳述了。
Broadcast Receiver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常需要等,等待系統抑或其他應用發出一道指令,為自己的應用擦亮明燈指明方向。而這種等待,在很多的平台上,都會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比如,在Symbian中,你要等待一個來電消息,顯示歸屬地之類的,必須讓自己的應用忍辱負重偷偷摸摸的開機啟動,消隱圖標隱藏任務項,潛伏在後台,監控著相關事件,等待轉瞬即逝的出手機會。這是一件很發指的事情,不但白白耗費了系統資源,還留了個流氓軟體的罵名,這真是賣力不討好的正面典型。
在Android中,充分考慮了廣泛的這類需求,於是就有了Broadcast Receiver這樣的一個組件。每個Broadcast Receiver都可以接收一種或若干種Intent作為觸發事件(有不知道Intent的么,後面會知道了...),當發生這樣事件的時候,系統會負責喚醒或傳遞消息到該Broadcast Receiver,任其處置。在此之前和這以後,Broadcast Receiver是否在運行都變得不重要了,及其綠色環保。
這個實現機制,顯然是基於一種注冊方式的,Broadcast Receiver將其特徵描述並注冊在系統中,根據注冊時機,可以分為兩類,被我冠名為冷熱插拔。所謂冷插拔,就是Broadcast Receiver的相關信息寫在配置文件中(求配置文件詳情?稍安,後續奉上...),系統會負責在相關事件發生的時候及時通知到該Broadcast Receiver,這種模式適合於這樣的場景。某事件方式 -> 通知Broadcast -> 啟動相關處理應用。比如,監聽來電、郵件、簡訊之類的,都隸屬於這種模式。而熱插拔,顧名思義,插拔這樣的事情,都是由應用自己來處理的,通常是在 OnResume事件中通過registerReceiver進行注冊,在OnPause等事件中反注冊,通過這種方式使其能夠在運行期間保持對相關事件的關注。比如,一款優秀的詞典軟體(比如,有道詞典...),可能會有在運行期間關注網路狀況變化的需求,使其可以在有廉價網路的時候優先使用網路查詢詞彙,在其他情況下,首先通過本地詞庫來查詞,從而兼顧腰包和體驗,一舉兩得一石二鳥一箭雙雕(注,真實在有道詞典中有這樣的能力,但不是通過 Broadcast Receiver實現的,僅以為例...)。而這樣的監聽,只需要在其工作狀態下保持就好,不運行的時候,管你是天大的網路變化,與我何干。其模式可以歸結為:啟動應用 -> 監聽事件 -> 發生時進行處理。
除了接受消息的一方有多種模式,發送者也有很重要的選擇權。通常,發送這有兩類,一個就是系統本身,我們稱之為系統Broadcast消息,在reference/android/content/Intent.html 的Standard Broadcast Actions,可以求到相關消息的詳情。除了系統,自定義的應用可以放出Broadcast消息,通過的介面可以是 Context.sendBroadcast,抑或是Context.sendOrderedBroadcast。前者發出的稱為Normal broadcast,所有關注該消息的Receiver,都有機會獲得並進行處理;後者放出的稱作Ordered broadcasts,顧名思義,接受者需要按資排輩,排在後面的只能吃前面吃剩下的,前面的心情不好私吞了,後面的只能喝西北風了。
當Broadcast Receiver接收到相關的消息,它們通常做一些簡單的處理,然後轉化稱為一條Notification,一次振鈴,一次震動,抑或是啟動一個 Activity進行進一步的交互和處理。所以,雖然Broadcast整個邏輯不復雜,卻是足夠有用和好用,它統一了Android的事件廣播模型,讓很多平台都相形見絀了。更多Broadcast Receiver相關內容,參見:/reference/android/content/BroadcastReceiver.html。
Content Provider
Content Provider,聽著就和數據相關,沒錯,這就是Android提供的第三方應用數據的訪問方案。在Android中,對數據的保護是很嚴密的,除了放在SD卡中的數據,一個應用所持有的資料庫、文件、等等內容,都是不允許其他直接訪問的,但有時候,溝通是必要的,不僅對第三方很重要,對應用自己也很重要。
比如,一個聯系人管理的應用。如果不允許第三方的應用對其聯系人資料庫進行增刪該查,整個應用就失去了可擴展力,必將被其他應用拋棄,然後另立門戶,自個玩自個的去了。
Andorid當然不會真的把每個應用都做成一座孤島,它為所有應用都准備了一扇窗,這就是Content Provider。應用想對外提供的數據,可以通過派生ContentProvider類, 封裝成一枚Content Provider,每個Content Provider都用一個uri作為獨立的標識,形如:content://com.xxxxx。所有東西看著像REST的樣子,但實際上,它比REST 更為靈活。和REST類似,uri也可以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帶id的,另一種是列
表的,但實現者不需要按照這個模式來做,給你id的uri你也可以返回列表類型的數據,只要調用者明白,就無妨,不用苛求所謂的REST。
另外,Content Provider不和REST一樣只有uri可用,還可以接受Projection,Selection,OrderBy等參數,這樣,就可以像資料庫那樣進行投影,選擇和排序。查詢到的結果,以Cursor(參見:reference/android/database/Cursor.html )的形式進行返回,調用者可以移動Cursor來訪問各列的數據。
Content Provider屏蔽了內部數據的存儲細節,向外提供了上述統一的介面模型,這樣的抽象層次,大大簡化了上層應用的書寫,也對數據的整合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徑。Content Provider內部,常用資料庫來實現,Android提供了強大的Sqlite支持,但很多時候,你也可以封裝文件或其他混合的數據。
在Android中,ContentResolver是用來發起Content Provider的定位和訪問的。不過它僅提供了同步訪問的Content Provider的介面。但通常,Content Provider需要訪問的可能是資料庫等大數據源,效率上不足夠快,會導致調用線程的擁塞。因此Android提供了一個AsyncQueryHandler(參見:reference/android/content/AsyncQueryHandler.html),幫助進行非同步訪問Content Provider。
在各大組件中,Service和Content Provider都是那種需要持續訪問的。Service如果是一個耗時的場景,往往會提供非同步訪問的介面,而Content Provider不論效率如何,都提供的是約定的同步訪問介面。我想這遵循的就是場景導向設計的原則,因為Content Provider僅是提供數據訪問的,它不能確信具體的使用場景如何,會怎樣使用它的數據;而相比之下,Service包含的邏輯更復雜更完整,可以抉擇大部分時候使用某介面的場景,從而確定最貼切的介面是同步還是非同步,簡化了上層調用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