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手機如何看待大數據
① 大數據時代 如何保護手機中的個人隱私
大數據時代 如何保護手機中的個人隱私
在幾乎智能手機人手一台的今天,大家在享受智能手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遭受著個人隱私被泄露的危險。今天筆者,就來好好說說,如何保護手機中的個人隱私,提高自我防護意識迫在眉睫。
在網路化辦公和大數據時代,不論你上不上網,有關你的各方面信息都被分散存儲在互聯網中。由於便攜性和功能的擴展,手機逐漸取代了電腦的部分功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照片、視頻、音樂、文檔、軟體等需要空間來存儲。如果你是一位名人,或是一個愛「秀」的年輕人,那麼你的很多信息,只要簡單搜索就能獲得。
為證明這一點,筆者選擇了一位女演員進行搜索。只是根據其所扮演角色就能立即搜到姓名。輸入姓名再搜索,這位女演員的出生年月、身高、體重、血型、感情生活、老公姓名及情況、女兒名字及出生時體重等信息一覽無余。
隨後通過微博搜索,又找到這位演員的微博及其經紀人的手機號碼。微博上有這位演員未來幾天的行程;而只要撥通經紀人的電話,或許就能聯繫到演員本人。
網路搜索和即時通訊工具在提供方便的同時,極有可能帶來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第一步:對於迷戀在網路上秀「幸福」的用戶,建議如在注冊相關社交平台或論壇時,盡量避免填寫重要真實信息。在微博、QQ等社交平台發布即時信息時,注意不要暴露家庭成員信息和所處位置信息等。
手機要實現多樣化的功能,必須藉助於各種軟體。但安裝軟體時,就會被索要隱私許可權。哪些許可權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一般用戶很少考慮。
筆者查詢發現,一位iPhone手機用戶,安裝了25個應用程序。其中要求「定位服務」許可權的有11個;要求「通訊錄」許可權的有7個;要求「照片」許可權的有11個;要求「麥克風」許可權的有5項;要求「相機」許可權的有5項。由此可見,手機軟體對隱私許可權的依賴和需求有多高。
安卓手機的系統是開放式的,各種軟體對隱私及敏感許可權的要求更高。筆者查詢一位同事的安卓手機發現,該手機總共安裝應用軟體60款。其中對隱私及敏感許可權的要求如下:發送簡訊9款;獲取簡訊內容15款;獲取聯系人20款;獲取通話記錄20款;定位手機29款;獲取手機識別碼46款。
一些軟體過分的許可權要求,很可能為個人隱私及敏感信息的泄露埋下隱患。如果所安裝的軟體隱藏有木馬病毒,那就相當於後門洞開,包括語音通話內容、簡訊內容、即時通訊內容、手機銀行賬號等一切信息,都可能被手機中藏著的「內奸」全部告知程序提前設定的接收方。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第二步:一定要安裝使用正規來源的手機軟體,來源不明的不要安裝使用。
朋友借自己手機打個電話,或者聚會時朋友借自己手機玩玩。這種情況很常見,可是自己手機中的隱私信息(照片、圖片、視頻、個人文檔等)不想被朋友看到,又不能不藉手機給朋友,會很尷尬。是朋友還好,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就更加憂慮。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個人的手機信息隱私很重要!如何才能保護用戶每個人手機的隱私&;解決別人看自己手機引起的隱私暴露,這時候你需要一部好的手機!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第三步:選擇保護個人隱私程度較高的手機,例如筆者正在使用的veaka手機。
筆者使用的這款veaka手機 ONLYU型號,在菜單里設置了「我的空間」功能,足以保護用戶的私密信息。「我的空間」可以存放手機里所有格式的文件,包括各種私密簡訊、照片、視頻、密碼文本、聯系人等。把最隱私的信息放進「我的空間」,同時設置兩個密碼,一個真實密碼,一個偽密碼。朋友藉手機要密碼看「我的空間」時,告訴朋友偽密碼,朋友一樣可以打開「我的空間」功能,可是裡面沒有內容。只有自己使用真實密碼進入「我的空間」時才能夠看到裡面的內容。既避免了不藉手機的尷尬,也保護了自己的隱私。出去遊玩時,陌生人也不能偷窺到個人隱私。正所謂,有veaka ONLYU手機在手,真是倍覺更有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大家在網上資料注冊和發布信息時,盡量避免填寫重要真實信息,不暴露家庭成員信息和所處位置信息;安裝使用正規來源的手機軟體;選擇一款有個人隱私保護功能的手機。只要注意做好以上這幾點,就能夠極大地避免個人隱私泄露問題,在保護隱私的同時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 如何保護手機中的個人隱私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② 網上買機票,蘋果比安卓貴,大數據殺熟怎樣坑了消費者
大數據殺熟其實就是利用演算法技術,去搜索客戶的一些資料,比如說年齡工作收入等這些細節問題,如果收入高的話,同樣的商品就會提高一些價格賣給這位客戶,除此之外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大數據殺熟到底是怎麼在坑騙消費者,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訂飛機票或者點外賣的時候,一定要拿起朋友的手機互相對比一下,看看是否有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如果有的話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一旦舉報成功,該平台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同樣在這次315的打假大會上,有記者就揭露了很多平台存在大數據殺熟的現象,現在政府也出台了相關規定,禁止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