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activity釋放內存
㈠ Android H5頁面內存溢出優化
現在App開發時很多界面都是使用H5進行展示,但是在載入H5頁面的過程中,如果要展示的界面中圖片過多就會出現內存過多的問題,並且在退出界面後,即使在Activity的onDestory中執行了webView.destory()或者webview = null,對內存回收也沒有效果。
針對上面的問題採取以下方案:
Webview時載入H5界面時,使用新進程載入,退出界面時將進程殺掉。
開啟新的Activity時,在Android的清單文件中進行標記這個Activity在一個單獨的進程
在這個Activity中的onDestory中,殺掉進程
執行之後,內存釋放會特別明顯,但是由於通過進程來處理頁面,會引起當前頁面和其它頁面間的通信發生問題,如果需要進行通信,要注意進程間通信問題 。
㈡ Android手機清理內存後Activity處於哪個狀態
清理內存後,如果程序的進程沒有鎖定則會被kill掉,Activity可能會執行onDestory,有時候殺進程不會執行,因為進程直接被清理了。
以下是Android中Activity的各種狀態說明:
啟動Activity:系統會先調用onCreate方法,然後調用onStart方法,最後調用onResume,Activity進入運行狀態。
當前Activity被其他Activity覆蓋其上或被鎖屏:系統會調用onPause方法,暫停當前Activity的執行。
當前Activity由被覆蓋狀態回到前台或解鎖屏:系統會調用onResume方法,再次進入運行狀態。
當前Activity轉到新的Activity界面或按Home鍵回到主屏,自身退居後台:系統會先調用onPause方法,然後調用onStop方法,進入停滯狀態。
用戶後退回到此Activity:系統會先調用onRestart方法,然後調用onStart方法,最後調用onResume方法,再次進入運行狀態。
當前Activity處於被覆蓋狀態或者後台不可見狀態,即第2步和第4步,系統內存不足,殺死當前Activity,而後用戶退回當前Activity:再次調用onCreate方法、onStart方法、onResume方法,進入運行狀態。
用戶退出當前Activity:系統先調用onPause方法,然後調用onStop方法,最後調用onDestory方法,結束當前Activity。
㈢ Android技術分享|Android 中部分內存泄漏示例及解決方案
內存泄漏:
舉例:
請注意以下的例子是虛構的
內存抖動
源自Android文檔中的 Memory churn 一詞,中文翻譯為內存抖動。
指快速頻繁的創建對象從而產生的性能問題。
引用Android文檔原文:
Java內存泄漏的根本原因是 長生命周期 的對象持有 短生命周期 對象的引用就很可能發生內存泄漏。
盡管短生命周期對象已經不再需要,但因為長生命周期依舊持有它的引用,故不能被回收而導致內存泄漏。
靜態集合類引起的內存泄漏
如果僅僅釋放引用本身(tO = null), ArrayList 依然在引用該對象,GC無法回收。
監聽器
在Java應用中,通常會用到很多監聽器,一般通過 addXXXXListener() 實現。但釋放對象時通常會忘記刪除監聽器,從而增加內存泄漏的風險。
各種連接
如資料庫連接、網路連接(Socket)和I/O連接。忘記顯式調用 close() 方法引起的內存泄漏。
內部類和外部模塊的引用
內部類的引用是很容易被遺忘的一種,一旦沒有釋放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後續對象無法釋放。此外還要小心外部模塊不經意的引用,內部類是否提供相應的操作去除外部引用。
單例模式
由於單例的靜態特性,使其生命周期與應用的生命周期一樣長,一旦使用不恰當極易造成內存泄漏。如果單利持有外部引用,需要注意提供釋放方式,否則當外部對象無法被正常回收時,會進而導致內存泄漏。
集合類泄漏
如集合的使用范圍超過邏輯代碼的范圍,需要格外注意刪除機制是否完善可靠。比如由靜態屬性 static 指向的集合。
單利泄漏
以下為簡單邏輯代碼,只為舉例說明內存泄漏問題,不保證單利模式的可靠性。
AppManager 創建時需要傳入一個 Context ,這個 Context 的生命周期長短至關重要。
1. 如果傳入的是 Application 的 Context ,因為 Application 的生命周期等同於應用的生命周期,所以沒有任何問題。
2. 如果傳入的是 Activity 的 Context ,則需要考慮這個 Activity 是否在整個生命周期都不會被回收了,如果不是,則會造成內存泄漏。
非靜態內部類創建靜態實例造成的內存泄漏
應該將該內部類單獨封裝為一個單例來使用。
匿名內部類/非同步線程
Runnable都使用了匿名內部類,將持有MyActivity的引用。如果任務在Activity銷毀前未完成,將導致Activity的內存無法被回收,從而造成內存泄漏。
解決方法:將Runnable獨立出來或使用靜態內部類,可以避免因持有外部對象導致的內存泄漏。
Handler造成的內存泄漏
Handler屬於TLS(Thread Local Storage)變數,生命周期與Activity是不一致的,容易導致持有的對象無法正確被釋放
當Android應用程序啟動時,該應用程序的主線程會自動創建一個Looper對象和與之關聯的MessageQueue。
當主線程中實例化一個Handler對象後,它就會自動與主線程Looper的MessageQueue關聯起來。所有發送到MessageQueue的Messag都會持有Handler的引用,所以Looper會據此回調Handle的handleMessage()方法來處理消息。只要MessageQueue中有未處理的Message,Looper就會不斷的從中取出並交給Handler處理。
另外,主線程的Looper對象會伴隨該應用程序的整個生命周期。
在Java中,非靜態內部類和匿名類內部類都會潛在持有它們所屬的外部類的引用,但是靜態內部類卻不會。
當該 Activity 被 finish() 掉時,延遲執行任務的 Message 還會繼續存在於主線程中,它持有該 Activity 的 Handler 引用,所以此時 finish() 掉的 Activity 就不會被回收了從而造成內存泄漏(因 Handler 為非靜態內部類,它會持有外部類的引用,在這里就是指 SampleActivity)。
避免不必要的靜態成員變數
對於BroadcastReceiver、ContentObserver、File、Cursor、Stream、Bitmap等資源的使用,應在Activity銷毀前及時關閉或注銷。
不使用WebView對象時,應調用`destroy()`方法銷毀。